查看原文
其他

该有这样的纪念碑

悉尼哲嘉 哲嘉视野 2021-08-09


93岁的老爸罕见的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个视频,看了,落泪了。



第二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要离开武汉了.他们的车一辆辆开来,人们在街上送行。有人大声呼喊,有人挥手致敬,还有人一声不响,泪光闪闪,欲说还休......


有人在深深作揖鞠躬致谢,还有一位汉子跪下来对着车队磕头,一次又一次。


平素见不得人磕头,总觉得这个卑躬屈膝的动作里藏着软骨的猥琐。而这一次却被打动了,汉子的举手投足中有种坦荡。他跪的不是皇上,不是权贵,不是官家,也不用这跪拜为自己祈求换取什么,他就是对车子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用他的身体大声地呼喊着心底深处的感激!


车子里的人也是普通人,他们只是入了悬壶济世的行当,就在病毒肆虐死神狂舞的时刻,丢下家人,拎着性命来到这座危城,以血肉之躯与病毒博弈,拼了命的和死神抢人,他们就这样挺身而出,他们觉得责无旁贷,他们担起天赋的责任,他们是上天派来乔装成普通人的天使,他们是这座城的恩人。



所以这汉子是对的!这次不跪天、不跪地,就跪这些恩人,因为他们是这场旷世大灾难中真正的救世者。


车窗内天使流着泪说:“这是53天以来最高兴的一件事,53天来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人.那么多车,我觉得我们没有白来”



她当然该流泪、该高兴!生死线上,她揣着恐惧扮演勇士挺过53个日日夜夜。终于,这座城又活了!最重要的是:她还活着!可以活着回家,活着去见亲人。活着去过普通人的小日子了,何其幸哉!


可是,不是所有的白衣天使都有这样的幸运。他们中有的被感染,还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到了天堂,再也见不到亲人了。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1日,全中国医护人员确诊武汉肺炎新型冠状病毒1716例,占全国确诊病例3.8%;其中6人不幸死亡。关于医护人员的感染死亡数字,在网上没有找到更新的数据。只找到财新四天前的报道有这样的数据,在吹哨人李文亮生前工作的武汉中心医院,4000多职工中就有超过230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的5名医生在与病毒的搏斗中永久的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白衣天使在这次疫情中罹难。


视频中,众人在依依惜别,车队有警车在开道,空中高悬红底的大字:“英雄凯旋,感恩有您”,这是勇士该有的荣光。


镜头中他们的车子走远了,送行的也人群也不见了,突然有些伤感。但愿这些英雄,不!但愿这些天使中的天使此生能被敬重和善待,但愿他们不因为曾与致命传染病毒的搏斗而被人们疏远和嫌弃。


转念,又想到那些已经被病毒感染的天使们,还有那些从病毒手中手里捡回一条命的病人们,他们可是真的痊愈了吗?该不会向SARS的幸存者那样,一生都被后遗症折磨吧!如果会,他们是否能在后面的磨难中得到他们需要的帮助呢?


李文亮医生走了,中央公园立起他的纪念碑,人们在网上不约而同为他举办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平民同葬。之后,他的4位同事们走了,还有别处的白衣天使也走了。他们恐怕都还没有像样的葬礼,没来及被好好的凭吊,也没有一块墓碑吧!还有,这次疫情期间被夺了性命的所有逝者,也都该被好好的凭吊。


网上见到很多揪心的视频,有几个最难忘。一个小姑娘对着拉着妈妈的灵车喊着“妈妈,你等等我”;一个妻子追着装着丈夫遗体的车子泣不成声;被隔离在家的六岁的男孩,为倒在厕所里的爷爷盖上被子,自己按爷爷嘱咐的,一个人躲在家里,以饼干充饥数日,直到大人们来敲门;一个被隔离的教师之家的房门被打开,里面的人都走了,镜头下看到倒在地上的遗体。



春天了,武大的樱花肆意的开了,疫情也已经控制住了,逝者需要被凭吊,生者的悲痛需要被释怀,怀念需要被安置,创伤需要被疗愈。所以,李文亮的微博会成为“哭墙”。截止3月18日,整整41天,63.3万人在这里写下留言。仅仅3月19日一天,李文亮医生的微博留言,骤然增加了10万。


显然,需要有一个所在,在那里生者与死者的可以对话。是时候该考虑建起真正的”哭墙“了!或许该有两座纪念碑,一座为所有回到天堂的天使们,一座给所有瘟疫中的遇难者。


这样的纪念碑上不该只有一些冰冷的数字,因为数字后面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鲜活的生命,他们都是独特的有温度的,有自己的所爱所恋;他们的身后是一个一个的家庭,他们也有各自的追思和记忆。


纪念碑上该有每个人的名字、照片、加上一小段铭文,比如:


”李文亮,1986-2020,眼科医生,吹哨人。爱看武大樱花爱吃车厘子,两个孩子的父亲。”或许还该有那篇《我走了》。



如是,那些逝者的亡灵可得慰籍,那些哀者的悲伤可被释放,那些亲朋的追思可以安置,那些生者的身心可得疗愈。那些天使的音容笑貌可以永驻人间。纪念碑,是人类的一种疗愈,一个救赎。


原想写澳洲的疫情,却被一个视频带着这里,那就顺其自然,把澳洲的记录留给明天吧。


2020年3月24日


于作

About the author

哲嘉,Christine。生于天津,移居悉尼。秉持开放态度,崇尚独立思考。长于逻辑思维,热爱文史哲艺。见落日綺霞而神馳,闻鸟鳴嘉乐而心喜。遇良善诚挚而感佩,识本真灵动而相惜。有感而写小文,兴起以造闲诗。随心拍照片,自在观天地。著有诗集尘梦。文章诗作散见于网络报刊。




欢迎扫码关注【哲嘉视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