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成语法与民族语研究 | 《汉藏语名词性结构的对比研究》(书讯)

上教语言学 上教语言学 2024-04-11

《汉藏语名词性结构的对比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藏语语法研究专著。本书从汉藏语对比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形式句法理论,为汉藏语中丰富多彩的名词性结构提供了颇具说服力的方法论和理论解释。 


对名词性结构进行跨方言和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不仅可使读者观察到名词性结构在形态句法上的多样性,并获得理论诠释的解释力,也能透过这些不同的语法表现观察到它们功能上的共性,此为本书最具理论价值之处。

 ——香港中文大学 顾阳教授


刘鸿勇 著 

978-7-5720-0085-0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

本书所涉研究获得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汉藏语名词性结构的对比研究”资助


前   言

刘鸿勇

这本《汉藏语名词性结构的对比研究》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名词性结构的句法和语义问题。从语料涵盖的范围来看,本书涉及汉语普通话、粤方言、吴方言、凉山彝语、腊罗彝语、景颇语、湘西苗语、乳源勉语等。


我一直认为语言学家和建筑设计师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建筑设计师捕捉生活的灵感,通过计算演绎,最终设计出楼宇蓝图。语言学家感悟生活中语言的气息,循此气息,在精神世界构筑理论大厦。楼宇的设计和理论的建构不仅要讲究美观实用,还需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考验。宏伟的语言学理论犹如殿堂,想要登堂入室,在现代语言学各流派宛如迷宫般的深奥理论中觅得路径,除了决心和毅力之外,还需要有好的领路人以及标识清晰的地图作为指引。


生成语法理论秉承唯理主义的语言哲学观,通过形式化的方式,力求简洁准确地阐释人类语言的生成机制。生成语法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大脑中天生有一套普遍语法,具体表现为全世界所有语言都必须遵守的普遍语法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不用靠后天学习。人类7000多种不同的语言都遵守这些普遍语法原则。生成语法研究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全破解这些普遍语法原则。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大脑里除了有这些普遍语法原则之外,还有许多尚未赋值的参数。儿童语言习得过程就是参数设置过程。给这些参数赋值之后,每种语言便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具体面貌,例如,英语和汉语之所以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就是因为它们具有两套不同的参数设置。这些参数涉及语言的方方面面。生成语法研究的另一个终极目标是,弄清楚儿童需要设置多少个参数值才能完全掌握一种语言。这两个终极目标实现之时,我们就可以让机器具有和人类一样的语言能力了。要实现生成语法的这两大终极目标,有多种不同的方法,语言比较就是其中之一。在语言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共性中逐步领悟到普遍语法原则的存在,从不同语言的特点中慢慢摸索出语言间的参数差异。



中国是汉藏语的故乡,语言资源极其丰富,除汉语普通话之外,还有各地汉语方言和不同民族使用的民族语。不同的民族往往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认知世界。每种语言都可看成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在生成语法“原则与参数”理论视野下,对汉藏语不同语言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揭示不同语言的特点,也能窥探到隐藏在人类语言深层的普遍语法原则。


中国有不少民族语言学研究者,特别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生,对生成语法理论有兴趣,在修读了相关课程后,都希望能把学到的生成语法理论运用到民族语的分析中去。这本书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这本书不是一本生成语法的入门教材,不过,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我会在相应章节中简单介绍本书中使用到的生成语法理论。本书是一本在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藏语语法研究专著,详细梳理了名词性结构研究中许多核心问题的来龙去脉,对理论框架进行了介绍,对重点文献进行了评述,对核心观点进行了辨析。


本书的具体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名词性结构的语义,第二部分探讨名词性结构的句法表现。


具体而言,本书第二章讨论的是名词性结构的语义。充当论元的名词性结构必须具有指涉意义。名词性结构的指涉意义包括定指、不定指和类指,不定指又分为特指和非特指。汉藏语诸语言往往缺乏冠词系统,其名词性结构,尤其是光杆名词的指涉意义需依靠具体的话语语境而定,情况较为复杂。第二章详细介绍名词性结构的语义分析,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剖析定指、不定指和类指等核心语义概念,并以汉语为例,对光杆名词和数量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语义分析。


第三章讨论的是简单名词性结构的内部构成。简单名词性结构由名词、数词、量词、指示词、定指标记等成分构成,这些成分在景颇语、凉山彝语、腊罗彝语、湘西苗语和乳源勉语中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


第四章讨论的是复杂名词性结构的内部构成。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汉藏语系大部分语言中的关系结构本质上是名物化结构。名物化标记附着在关系从句上,形成具有指涉意义的名物化结构。


名词性结构由于牵涉众多的功能范畴,例如名词的单复数标记、量词、数词、指示词、定冠词、不定冠词、领属标记、关系化标记、格标记、名物化标记,形式丰富多样,搭配上汉藏语各语言不同的语序参数设置,句法分析显得格外困难。另外,形式语言学理论是以英语为主要参考语言建立起来的,运用到汉藏语时,往往会捉襟见肘,例如汉藏语普遍使用名物化标记来构成关系结构,并不使用疑问词这类的关系化标记。这些都是运用形式句法分析汉藏语名词性结构中遇到的困难。不过,这也是一个研究契机。这些困难让我们从汉藏语的角度重新审视形式句法理论,在材料的驱动下为汉藏语名词性结构寻找到最恰当的理论解释。


虽然本书既不是对单一语言进行参考语法式的全面考察,也不是针对上百种语言进行的类型学考察,但本书尝试在内容的深度上和语料的广度上作最大限度的突破。从内容上看,本书详细考察了汉语普通话、粤方言、吴方言、景颇语、凉山彝语、腊罗彝语、湘西苗语、乳源勉语中的名词性结构。这些语言分属汉藏语系汉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既可以让我们看到语言间的差异,也能让我们避免“把陌生语言中一些不相关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危险。至于这样的尝试是否行得通,还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教。

 目录|请滑动查看 



后    记

 (节选)

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长久萦绕在心头的一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专著集中体现了我目前的研究兴趣、研究范围、研究范式以及研究心得,算是我博士毕业至今,十多年研究的一个总结。


我对语言学的兴趣源于名词性结构。记得1998年在北京大学英文系刚上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修读了“句法学”这门课。老师在介绍限定词短语假设的时候,我联想到了汉语中的限定词。想到中学英语课上,老师教给我们的一条英汉对应规律:汉语“我的三个朋友”在英语中不能说成“my three friends”,而要说成“three friends of mine”。如果把“my”和“three”都看成限定词,为什么汉语的核心名词前允许出现两个限定词,而英语不能呢?现在看来,这个问题非常浅显,但这是我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法现象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当时兴奋不已。那种发现问题后的兴奋,那种百思不得其解挠心挠肺的困惑,那种废寝忘食也要找到答案的决心,都让我很着迷。在北大求学七年,学到的具体的语言学知识我都没有太深印象了,但我对自己的这个“语言学第一问”仍记忆犹新。感谢北大在我心中播下的这颗语言学种子。

本书作者在大理彝族村寨田调


这个小问题后来成为我硕士论文的研究题目,并指引着我2003年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我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复杂名词性结构的句法:量词结构、领属结构和关系结构》,仍是围绕名词性结构。短短三年的时间,我硬是把自己从一个英语专业的硕士生变成一个以汉语语法和藏缅语语法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博士。其间,需要学习的内容实在太多,一方面要系统学习生成句法理论,另一方面要独自在四川凉山州做田野调查。苦与累、兴奋与失落、欢笑与泪水,最终汇聚成一篇博士论文。现在想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博士论文,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没敢奢望博士论文的质量能有多高。读博期间的一大遗憾是,我没有找到系统学习形式语义学的机会。名词性结构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广义量词理论,那个时候也只是通过读文献,模模糊糊有了印象。量词提升则是后来在研究程度结构的时候才逐渐明白的。兜兜转转若干年后,我才意识到,如果没有扎实的形式语义学基础,根本没办法深入研究名词性结构。由于欠缺这部分知识储备,我博士论文的理论部分存在比较大的缺陷,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反倒是田野调查获得的关于凉山彝语量词的用法和名物化结构的描写,正是这部分内容给了我继续深入研究汉藏语名词性结构的信心和勇气,这也集中体现在本书的章节安排上。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6年8月博士论文答辩时,校外评审专家对我说的“博士论文算是学术生涯的起点”。我牢记这句话,至今不敢有丝毫懈怠。博士毕业至今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弥补知识上的欠缺,积极思考如何继续修改并完善博士论文的内容,“在圈好的土地上建新房子”。在华南师范大学英文系工作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先后调查了湘西苗语和乳源勉语中的名词性结构;在澳门大学工作期间,我调查了吴方言(宁波话)、粤方言(广州话)和腊罗彝语中的名词性结构。如今,“新房子”总算盖好了。


由于目前本人学识尚有不足,有些问题仍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即使展开讨论的那些问题,有的也难免挂一漏万,唯寄将来能有继续补充修正的机会。

……

……

钟灵毓秀的湘西凤凰与丰富的苗语资源

本书作者 摄


刘鸿勇老师是一位静心于学术的青年学者,书中涉及四五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料,都是他深入田野调查收集到的第一手材料。这些跨语言跨方言的材料既真实地体现了语言间的差异,也让结论更具概括力和解释力。令人耳目一新。

 ——澳门大学  徐杰教授



 作者简介 ·


刘鸿勇,湖北监利人。

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2001年获北京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2009-2014年在华南师范大学英语系任教。2015年至今在澳门大学中文系任教。

研究领域为形式句法、英汉语法对比以及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民族语文》《汉藏语学报》《现代外语》以及Linguistics,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Language Science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Studia Linguistica等国内外语言学核心期刊。

 内容简介 ·


《汉藏语名词性结构的对比研究》一书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主要讨论了汉藏语名词性结构的形式和意义。本书所涉及的语料主要来自汉语普通话、粤方言、吴方言、景颇语、凉山彝语、腊罗彝语、湘西苗语、乳源勉语等。汉藏语系语言中,名词性结构具有多种不同的句法形式,这些句法形式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各类不同的指涉意义。对名词性结构进行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不仅能揭示名词性结构在形态句法上的多样性,也能展现它们在逻辑语义层的共性。


 购书渠道 ·


京东、当当、上海教育出版社官方微店

均已上架销售


点击以下文字,可购买:

淘宝悦悦图书专营店等均已上架~


新书上架,有优惠~




花絮(番外)❀❀❀

小编正在输入中……

本书作者

确定需要田野调查时的原始状态???

本书小编

对,第一手才是最打动人的嘛

本书作者

本书小编

语言学研究不易,写书更不易。一键三连(点赞、在看、转发),各位老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