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突然梭哈的雷军,只差价格的小米SU7

毓肥 电动星球N 2024-01-18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News

作者:毓肥


前两天雷军说「28 号只发技术,不发产品」的时候,大家都有点纳闷,向来追求爆点连击的小米发布会,如何不牵涉产品的情况下,说够三个小时?


几个小时前答案揭晓,小米 SU7 除了价格没有公布以外,其他主要的产品细节几乎全线公开:

最高 495kW 功率双电机,加速 2.78s/制动 33.3m;
最高双 Orin X+BEV/OCC/Transformer 全套高阶智驾;
最大 101kWh 电池,双电机 CLTC 800km;
0.195cd 风阻,5 分钟补能 220km;
9100 吨压铸、51000N·m/deg 扭转刚度;
16.1 英寸 3K 中控+7.1 英寸仪表+56 英寸HUD,等等。


今天下午的雷军说 SU7「还要几个月」才会开一场正式的发布会,但实际上就我们目前看得到的参数,SU7 已经完全明牌上擂台了


可以先下个结论:SU7 会是 2024年中高端纯电轿车里面,极具智能生态竞争力、颇具 800V 三电性能产品力、值得期待自研智能驾驶能力的绝对热门选手


那么问题来了,小米的第一款车,如何做到雷军说的「不便宜」?


人驾智驾都想要

雷军形容 SU7 是「科技跨越,人车合一」


看完发布会后,我们认为说得简单点,就是小米希望把 SU7 的人驾——操控性,以及智驾——智能驾驶,都拉到同级更顶

为此,SU7 MAX 配备了 220+275,合计 495kW 的双电机组合。发布会全程也是紧贴保时捷 Taycan 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 两款性能标杆。


你可以从这场发布会上,很明显地感觉到雷军和小米对人驾性能的执著。比如小米甚至将电机命名为「V6」系列,希望用汽油时代的「等效气缸数」,进一步强调电机的性能。

当然 SU7 电机的参数足够应战 2024,最高 21000 转、最高 275kW、功率密度也达到了超越 Model S Plaid 的 6.78kW/kg。


除此以外,小米还公布了将于 2025 年上车的自研下一代「V8」系列电机,最高转速达到了 27200转,功率密度也来到了两位数——这也意味着,SU7 甚至有可能是小米汽车短时间内,最「入门」的型号。


可能是想一次性占领舆论高地,雷军甚至掏出了小米正在预研的再下一代电机——最高转速突破 35000rpm,我猜得叫「V10」了吧。

为了驯服 V6 系列双电机,SU7 搭载了小米自研的「疾风」智能底盘,Brembo 卡钳、博世 DPB 制动控制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CDC,甚至是前 245 后 265 的鸳鸯胎...基本这个价位能上的硬件都给了。


软件起家的小米,还在 SU7 的性能模式里面玩起了花活——主要的十项性能指标完全解耦,包括加速特性、转向手感、前后驱动分配,官方号称可以实现超过 16 亿种自定义的性能模式。


看来这十项性能指标都支持 256 档调节了,因为我们常说的 10bit 色深,对应着的就是 16.7 亿种颜色(256 的 10 次方就是 16.7 亿)——果然是手机公司。

性能用智能控制,智能的性能如何体现?


几乎是行业共识一样的软件三件套:BEV 鸟瞰视角+Transformer+OCC 占用网络,小米一次性端上桌。


除此以外,激光雷达+双英伟达 Orin X 的方案也是中高端标配了,那小米到底做得有什么特别之处?

目前来看,并没有一骑绝尘的指标和目标——这也某种程度上能理解,智能驾驶需要数据闭环,小米第一款车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让它马上在智能驾驶领域拿出「最」字,的确困难。

虽然如此,小米还是带来了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比如「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全球首次应用于量产车」。


这里指的应该是感知和决策的高度融合,距离真正的端到端还是有差距的。小米也基于这一创新拿出了一个「首创」的功能:SU7 可以实现 2.05 米机械车位的无人自动泊入(SU7 宽 1963mm,两边宽度都不够 5cm 了)。

另外,小米还将他们的 BEV 网络命名为「变焦 BEV」,号称可以实现感知范围的「动态调节」。


这里应该和一些自动驾驶公司提出的「可变体素」技术,有一定关联性。

量产上车的 ADAS 摄像头,还没有配备物理变焦的,这里的「变焦」指的是将构成视觉识别图像的栅格,做了几个层级的大小区分,比如停车场等低速场景下栅格可以做到 0.05m——所以并没有让感知距离变长,而是近距离感知更精确。

支撑自研技术成果的,是小米汽车目前超过 1000 人的 in-house 团队,以及超过 200 台测试车,累计测试里程超过 1000 万公里。


虽然数据闭环还没驱动,但雷军已经给了 Xiaomi Pilot 很明确的目标:2024 年进入智驾第一梯队

你们看好 Xiaomi Pilot 吗?


SU7 的真正长板在哪?

写完人驾和智驾,你们大概已经从 SU7 身上,嗅探到浓厚的米式产品思维。


小米的智能设备一直主打一个「水桶」,同价位横向看基本没有硬件配置上的槽点,参数也是尽可能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将 SU7 放在 2024 年 25-35 万元的智能纯电大盘中,你会发现它无论是哪个方面,都完全不逊色于自主车企,或者是造车新势力。871V 整车架构、2 秒级的加速性能、低至 0.195cd 的风阻,甚至是第一梯队的数字。


同时,作为小米的第一款车,SU7 可以毫无包袱地聚拢最新的电动汽车技术。


比如大吨位一体压铸,比如将座椅集成在电池包上的、更彻底的 CTB 架构(SU7 车高仅为 1440mm,但雷军说 188cm 的假人都有充足的头部空间)。


但这些只能算是 SU7 的「水桶」属性,2024 只会比卷更卷,小米能迎头赶上中国新造车的大乱斗值得肯定,但小米真正的长板,究竟在哪?

看看小米汽车最近宣传的重点就知道了,生态。


我们会在 SU7 上迎来小米澎湃 OS 的全面上车,小米也没有在这个本应是它主场的领域,让我们失望,一上场就是规格拉满的智能座舱。


骁龙 8295 自不必说,SU7 搭载了一块 16.1 英寸的 3K 分辨率 16:10 大屏(会不会是 2880x1800 这样的 3K?)。


并且在这块屏幕上,同时兼顾了澎湃 OS 从手机到车机的操作逻辑,甚至是 UI 分区。


另外,最新一代的小米平板,也可以扩展到后排娱乐屏。小米甚至将引以为傲的米家生态链也搬上了车,车上预留了多个触点,可以扩展后期自定义的配件。



生态,应该是小米 SU7 征战 2024 年的最明显一张牌,这是小米明显不同于其他主机厂的能力,以及特色。而随着华为魅族这样的科技公司入场,小米也能享受到智能座舱讨论度和决策重要性提升的红利。


我们能从这次突如其来而又意料之中的梭哈式发布会,感受到小米的急迫和信心,毕竟 2024 的中国智能电动,要从 1 月 1 号开始卷。

同样地,SU7 是一款具有强烈小米特色的产品,性能(动力、三电、智能硬件)足够抓眼,系统和软件有完整的设计逻辑,但外观争议也是小米特色的巨大。


小米的品牌向上已经走到第四个年头,从高端手机到高端智能家居都有声有色,似乎再来一台高端智能汽车的主意非常完美,只要 SU7 销量和声量齐飞,小米就可以真正迈向一家高端科技公司。


雷军也在发布会上强调,「要尊重一下科技」,SU7 MAX 版的技术、参数、性能,放在 30 多万甚至 40 万的价位上,是合适的。


唯一的问题是,如果它真卖 30 多 40 万,你会接受吗?

(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突然梭哈的雷军,只差价格的小米SU7

毓肥 电动星球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