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亚研究|冯玉军:观察俄乌战局,应该仔细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凤凰网风向|俄乌冲突,加速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重构


【核心提要】


1. 在俄乌双方立场存在极大差距的情况下,谈判难以打破目前的战争僵局。俄罗斯综合国力、战略战术、国内状况,乌克兰的抵抗能力,美欧国家的反应都将影响最终的战争结果。人们尤其应当看到,战争的性质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乌克兰这次打的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讨论乌克兰中立化、“芬兰化”的问题还为时尚早。

2. 俄罗斯发动这场战争,一方面是基于其战略文化基因中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是基于普京对国际战略形势的判断。普京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恢复俄罗斯帝国,改变冷战结束以来的安全格局,并通过制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冲全球能源转型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系统性挑战。至于由“普京大脑”杜金所提出的欧亚主义,本质上其实是一种18、19世纪的观念,全球化的21世纪需要的是文明、和谐、共生。

3. 从欧洲格局来讲,这场战争会导致欧洲以更团结的姿态应对俄罗斯的安全挑战,北约也将结束马克龙所说的“脑死亡”状态,铁幕将在欧洲重新落下。从全球经济和政治来讲,双边和小多边全球贸易和投资会进一步发展,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将加速崩溃。在中美俄大三角问题上,俄罗斯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来联中抗美,中美也不是仅仅是敌对关系,而是合作、竞争、对抗的三位一体。

4. 从历史上讲,苏东剧变后,针对国内不少人担心美国一定会加大对中国全面战略遏制的担心,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不仅实现了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更通过一系列主动举措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成功转圜。而实际上,正是苏联解体,让中国去除了长期面临的安全压力,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经济建设上,通过改革开放和全面融入既有国际体系实现了经济腾飞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30年前的外交运筹,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启示意义。

当地时间2月24日,普京发表讲话称,已决定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图源:IC photo
1. 战争情况
凤凰网《风向》:冯老师您好,目前俄乌冲突似乎陷入了僵局,您怎样看待当前战况?冯玉军: 可以看到,俄罗斯未能如预期的那样,以一场闪击战迅速征服乌克兰。在战场上,俄罗斯军队遇到了非常顽强的抵抗。在这种情况之下,俄罗斯正在试图进一步增强对乌克兰军事打击的力度。在此背景之下,俄乌谈判短期内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此前的第一轮谈判,双方没有实现停火,相反,俄军的攻势变得更加猛烈。因此在双方立场存在极大差距的情况之下,谈判更多只是形式上的,很难迅速让战争停止。我认为战争还会继续,而且其惨烈程度有可能进一步上升,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当地时间2022年3月10日,在土耳其举行的俄乌外长会谈无果而终。图源凤凰卫视
凤凰网《风向》:目前有分析表示,俄军试图以战逼谈,现在俄军已经进抵基辅,泽连斯基也再次释放和谈愿望,您怎样看待接下来的战局演变?冯玉军: 任何人都很无法对战场的最终结果进行准确的预测。我认为,俄罗斯有高、中、低三套战略方案,根据形势变化与对手反应,不断调整最终战略目标和现场策略选择。最高的方案是全面吞并乌克兰,把乌克兰重新纳入俄罗斯版图,这是俄罗斯内心的真正冀求,但现在看来非常困难;第二个方案,把第聂伯河以东的东乌克兰纳入俄罗斯版图,或让其实现某种程度的独立,以肢解乌克兰;第三个方案,拿下卢甘斯克、顿涅茨克、马里乌波尔、赫尔松等克里米亚相邻地区,以保障克里米亚的地缘安全和淡水供应。 但考虑战场具体情况及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施压,目前判断,俄罗斯上述目标很难完全实现。图源:IC photo
未来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是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及其战略战术运用。 俄罗斯综合国力相比于乌克兰当然具有压倒性优势。但战争打到今天,可以看到俄罗斯面对的不仅仅是乌克兰——目前,乌克兰获得了很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支持。俄罗斯除了战略核力量之外,综合国力存在诸多短板,如果这场战争演变成一场持久战,于俄罗斯将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包袱。从战略战术的运用角度来看,许多军事观察家都认为俄罗斯前期犯了轻敌冒进、精确制导武器运用不足、补给困难等一系列错误,但俄罗斯后期是否会有战略战术调整,仍需观察。其次是俄罗斯国内状况的制约。 虽然俄罗斯一些民意调查机构发布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俄罗斯人支持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但俄罗斯很多城市还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此外,美欧甚至如瑞士这样的传统中立国家都加大了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俄罗斯民众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俄罗斯国内情绪是否会发生变化,也将对未来战争的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像我们上次谈到的一样,纵观俄国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对外战争的失利可能会引发俄罗斯国内政治急剧变化。当地时间2月25日,俄罗斯圣彼得堡,民众举行反战抗议活动。图源:IC photo
第三是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意志。 从前一阶段的战事可以看到,乌克兰并没有匆匆举起白旗,而是一直在顽强抵抗。事实上,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乌克兰一直在加强军队建设,军事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乌克兰军队的抵抗能力和乌克兰国民的抵抗意志,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争的走向。这都决定了,俄罗斯不可能全面打垮乌克兰。当地时间2022年3月2日,克里米亚,军用车辆在街头行驶。图源:IC photo
第四是国际社会的反应。 战争爆发后,美欧甚至如瑞士、芬兰等传统中立国都对乌克兰提供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支持,美欧等国对俄罗斯施加前所未有的强力制裁,这将给俄罗斯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军事上,美国和北约其他成员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北约也在东欧增派军事力量,对俄进行军事威慑。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政治压力、美欧等国对俄制裁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争的走向。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面对冷战结束以来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场局部战争,国内舆论场更多关注的是战局的结果,关注的是各方力量强弱和大国博弈。国际法、国际正义和公理却很少纳入人们的视野。在许多人的思维里,基本上还是强权政治和丛林法则。但是应该看到,这场战争体现出,公理和正义才是最终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决定最后结局的,不仅仅是双方军力的对比。可以说,很多国人已经淡忘了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有关“决定战争最终结局的,不仅是军力的比拼,还有政治力和经济力的较量,更取决于战争的性质,要看它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的精辟论述。34种版本的《论持久战》,图源wikipedia实际上,这次乌克兰打得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其表现出的抵抗意志和防御能力与2014年克里米亚被吞并时完全不同。无论是乌克兰军队还是乌克兰民众,都体现出了高度的国家认同。这也是出乎俄罗斯预料之外的。俄罗斯所设想“俄军兵锋所向、乌军不战而降、乌克兰人民夹道欢迎‘解放者’”的场面并没有发生,未来更不可能出现。战争打到现在,有一点可能确定,那就是无论战场上最终结局如何,俄罗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经遭遇重大挫折。凤凰网《风向》:普京表示要将乌克兰“非军事化”,那么通过谈判,乌克兰有中立化、“芬兰化”的可能吗?冯玉军: 目前俄乌双方的谈判立场相去甚远,甚至完全对立。现在很多人提出芬兰化方案,即乌克兰中立。但芬兰化的根本前提是什么?是芬兰承认了苏联通过军事行动对芬兰卡累利阿等一系列重要地区的割占,接受这些领土是苏联的现实,以此换来中立。目前,俄方提出停止“特别军事行动”的三个条件,那就是“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乌克兰承认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独立;将拒绝以任何目的加入任何联盟写入宪法。而乌方总统泽连斯基及乌方谈判代表团成员先后表示,在得到明确安全保障的条件下,乌克兰可以不加入北约。但是,在克里米亚、乌东两州的归属问题上,乌克兰方面仍未松口。此外,而乌克兰已经签署了加入欧盟的申请,欧盟也表达了积极的态度。乌克兰加入欧盟是否会被俄罗斯所接受呢?这些关键性问题暂时都没有明确答案。因此,在战局仍处于高度胶着的状态下,目前谈论乌克兰的中立化、芬兰化问题还为时尚早。乌克兰申请加入欧盟
2.普京及俄罗斯的行为逻辑
凤凰网《风向》:关于战争的性质,普京近来进行了两次重要讲话,分别强调了“现代乌克兰是人为创造”、“北约东扩非正义”等论点,美国也有反思声音如乔治·凯南在1998年得知美国批准东扩,表示“我认为这是一场新冷战的开端。我认为俄罗斯将慢慢做出相当不利的反应,这将影响他们的政策。我认为这是个可悲的错误。”您怎么看?普京的说法有道理吗?冯玉军: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确实需要厘清战争的根源。按照俄罗斯的说法,北约五轮东扩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威胁,俄罗斯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不管历史根源渊源如何,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按照国际法,乌克兰有权独立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对外政策走向。任何虚拟的、拟想的“乌克兰加入北约会对俄罗斯产生安全威胁”的说辞,都不能作为对乌克兰实施反发制人的军事打击的借口;其次,以直接发动军事进攻的方式来解决国家间的分歧与争端,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第三,俄对乌军事行动违背了苏联解体以来两国签署的所有双边条约中有关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条款,也违背了为要求乌克兰放弃核武器,核大国承诺向其提供安全保障的《布达佩斯协定》。虽然俄罗斯竭力宣扬它的逻辑,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当地时间2月24日,乌克兰哈尔科夫市遭到空袭,道路受损。图源:IC photo
俄罗斯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源有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从历史层面而言,俄罗斯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战略文化基因是其对乌作战的宏大历史背景。在莫斯科公国从众多罗斯国家中脱颖而出并崛起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的争战特别是蒙古帝国对其的统治使俄罗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观”,它促使俄国总是试图在其周边地区获取“缓冲地带”。而随着“缓冲地带”的扩大,它就日益感到“更不安全”。在这种观念循环的作用下,俄罗斯的领土不断“潮水般地”向外扩张,同时也给其各个方向的邻国带来了巨大的地缘政治冲击。1939年,苏联就是在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威胁”旗号下,与纳粹德国签署“莫洛托夫—里宾特洛夫协定”,与德国共同瓜分了波兰并独自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比萨拉比亚和摩尔达维亚。之后,又发动了对芬兰的战争,割占了卡累利阿等地。而1945年外蒙古的最终独立,也是苏联谋求“缓冲地带”的结果。从现实层面来说,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战略形势的判断是俄在后苏联空间“重整旧河山”、直至对乌发动军事行动的现实根源。 普京执政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为苏联解体复仇的渴望。2000—2007年,俄罗斯借助高油价实现了较快经济增长,而美国则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普京由此做出了“俄罗斯已重新崛起、美国将不可遏制衰落”的判断。而近年全球疫情蔓延更让俄罗斯认为世界秩序加速碎片化,俄罗斯应利用“无规则游戏”加速在后苏联空间恢复主导权。于是就相继出现了2008年的俄格战争、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和乌东地区冲突、2021年俄白联盟国家的全方位推进、俄借美国撤军阿富汗之机迅速增强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影响力以及2022年1月的哈萨克斯坦事变。由此可以看到,俄对乌发动军事行动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其重建帝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回顾此轮俄乌冲突的进程,如果俄罗斯在2月21号承认乌克兰东部两州“独立”后便适时收手,那么它可能就赢了。 它也许可以用切香肠的方式拿到顿巴斯,美欧不会做出强烈反应,乌克兰也无可奈何。但普京2月24号发动全面战争的决定,让事件性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性质本身发生的变化,也反映出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当地时间2月21日,普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将正式签署法令,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独立
俄罗斯有什么目的?第一,恢复俄罗斯帝国,在整个欧亚大陆从东到西重建一个以俄罗斯为主的地缘政治空间;第二,逼和美国和北约,改变自冷战结束以来在欧洲形成的安全秩序和安全格局;第三,通过制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冲新工业革命、新能源革命和全球能源转型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系统性挑战。苏联解体三十年以来,俄罗斯经历了严重的“去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也没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随着新能源革命和全球能源转型,未来俄罗斯赖以生存的能源经济将面临巨大威胁。如果欧洲实现了碳达峰和碳中和,将大规模减少对俄罗斯化石能源的需求,那俄罗斯靠什么过活?所以,俄罗斯欲通过一系列行动重建俄罗斯帝国,掌握石油、天然气、粮食、矿产,包括芯片原材料的资源控制权,以维持未来的生存。就此而言,俄罗斯的经济模式和生存方式还没有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人力资源和改善治理的现代化模式,而是延续了其传统的靠资源过活的传统路径。只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昂贵的西伯利亚貂皮,而曾经炙手可热的油气资源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风光不再。所以,就像我们之前聊的一样,俄罗斯的咄咄逼人反映的不是它的强大,而是它的虚弱。在综合国力加速衰退、社会不满日益积聚的情况下,普京就是要借助疫情全球蔓延、中美竞争加剧、欧洲软弱涣散的乱局谋势。凤凰网《风向》:普京作为一个魅力型领袖,有“普京大帝”之称,但很多人目前更关注有“普京的国师”之称的亚历山大·杜金,您怎么看他和他的亚欧主义思想?
杜金的著作《第四政治理论》
冯玉军: 杜金的思想实际上是俄国“弥赛亚(救世)思想”、欧亚主义思想、斯拉夫文明(种族)优越论、俄国例外论、帝国主义观念以及德国豪斯霍弗地缘政治学中的“生存空间论”等各种陈腐学说的大杂烩。杜金参加论坛活动。图源:观察者网
2019年夏天,杜金应邀来到中国,被很多人当作普京的“国师”而奉若神明。在一场小范围的交流活动中,我直接对他说,在他的观念中,没有全球化条件下相互依赖的理念,没有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主张,更没有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中的“现代性”原则,笑称“您生活在21世纪,但您的观念还停留在18、19世纪”。可能他没有想到有中国学者会如此直截了当,在做了一番辩解之后,大家移步餐厅,结束了这场有点尴尬的对话。而在餐桌上,大家还可以把酒对饮,杜金先生大快朵颐地消灭了大半个红烧肘子。
3.战争对欧洲及世界格局的影响
凤凰网《风向》:有学者预测,俄罗斯控制乌克兰后,将削弱北约和美国的承诺可信性,俄罗斯将利用一切机会影响欧洲国家的舆论和选举,欧洲国家内政将迎来大博弈。俄乌战争怎样影响欧洲格局?冯玉军: 可以说,俄乌战争是后冷战时代甚至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发展的一道重要分水岭,将引发欧洲秩序和全球秩序自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从欧洲格局来讲,这场战争导致了三个重要的结果。第一,欧洲终于在俄罗斯咄咄逼人的颠覆性军事行动面前清醒过来,法国和德国基本上放弃了原来以安抚俄罗斯的方式来谋求妥协的做法。 所以可以看到,德国已经改变立场,开始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并将将军费开支提升到GDP的2%。整个欧洲更加团结了,也将以更协调的姿态共同抵御俄罗斯的安全挑战;当地时间2月27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宣布德国每年在国防上的花费在GDP占比将超过2%。图源:IC photo
第二,北约走出了马克龙所谓的“脑死亡”状态,在欧洲面临重大威胁的情况下重振旗鼓、披挂上阵。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对跨大西洋安全体系的主导权进一步增强,北约原来提出的包括成员国提高军费预算、加强前沿军事部署等任务,正在加速落实。尤其是一些东欧国家对于美国的安全依赖会增加。可以说,北约通过这场战争进一步得到巩固,主导欧洲安全秩序也是一个铁定的事实。而俄罗斯曾经所设想所谓提供安全保障以及要求北约停止东扩的要求已经难以达成。这也导致俄罗斯在欧洲安全格局中,可能会被进一步孤立。北约1949年至2020年在欧洲的成员国扩张。图源:wikipedia
第三,铁幕正在欧洲重新落下。 但是,新冷战开始的说法也并不贴切,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冷战是两个势均力敌的集团之间的军事对峙、意识形态对立和经济不相往来。而目前,除了白俄罗斯,俄罗斯在欧洲势单力薄,不可能领导一个势力庞大的阵营。未来,它在欧洲可能处于一种“被隔离”的状态。在此情况下,世界秩序有可能面临重新阵营化的风险。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成为加入某一阵营的标准,一个是反战联盟,另一个就是以俄罗斯为首的联盟。一方是美国、欧洲等国家组成的阵营,另一方是俄罗斯和他的盟友所构成的阵营。这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凤凰网《风向》:所以这对未来世界政治发展有哪些影响?多极化还是重新两极化?冯玉军: 目前的局势下,两极或者多极都不足以概括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变化,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表现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在世界经济层面。 近年来,WTO已经受到诸多挑战,其作用明显弱化。与此同时,新的双边和小多边全球贸易和投资新规则和新机制,如CPTPP、美加墨新自贸协定、美日自贸协定、欧盟-日本自贸协定以及美国现在推进的印太经济框架,都在并行发展。俄乌战争有可能会加速这个趋势,西方七国和一大批新兴经济体甚至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形成一个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大市场,而俄罗斯等个别国家基本上被排斥在外,被隔绝于世界经济主流体系之外。比如在能源领域,尽管目前欧洲面临供应不足、价格飞涨的困难,但这场战争毫无疑问会加速新能源革命乃至全球的能源转型,欧洲会加速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进一步拓宽能源进口渠道和能源利用种类。这也再次表现,在战争和安全风险上升的时候,“低位政治”正在迅速让位于“高位政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也会加速重构。第二个趋势是在国际政治层面。 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后,二战结束后形成的联合国安理会框架、特别是五常机制,在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与安全问题上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质疑。特别是五常否决权引起了世界诸多国家的不满。通过这场战争,联合国改革有可能会加速推进,安理会会不会进行相应改革并取消五常的否决权也很难预料。同时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发达国家拉着众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另起炉灶,在全球治理方面建起平行机构。那样,联合国的权威毫无疑问将会受到极大削弱。图源:UN News
在如何对待俄乌冲突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考虑经济制裁的重要影响。这场战争以后,西方,包括一些中立国家(瑞士、芬兰、新加坡)都参与了对俄制裁,涉及资产冻结、融资限制,将俄罗斯一些重要的银行踢出SWIFT,未来也不排除把俄罗斯所有银行都踢出SWIFT,而且在高科技产品领域加强出口管制,甚至美国对俄实行了能源禁运。这些措施对俄罗斯本来已经非常脆弱的工业体系将造成新的打击。目前,美国高度关注其他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其他国家继续无条件地支持俄罗斯,那么毫无疑问会触发美国的长臂管辖,甚至引发西方和世界相当多国家更加强烈的政治敌视。图源:IC photo凤凰网《风向》:在这样的格局下,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很多网友认为俄乌冲突是中国的战略机遇,分担了中国在印太方向的压力,您怎么看?冯玉军:现在有一种意见认为,在美国加大对中国的压力之下,中俄必须联手抗衡美国的压力,如果俄罗斯倒下,美国就会集中精力对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来分析,也需要从历史经验中获取智慧。·从客观上,现在中国的GDP是俄罗斯的10倍,科研投入是俄罗斯的10倍,军费开支是俄罗斯的5倍,中国的人均GDP也超过俄罗斯。如今的俄罗斯,除了战略核力量之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二流国家。可以说,俄罗斯没有力量为中国遮风挡雨。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应该有充分的战略自信,需要认真盘点一下中俄合作中两国各自的成本和收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不搞什么团团伙伙,既不需要什么老大哥,也不需要什么小兄弟。从主观上讲,俄罗斯是否愿意为中国遮风挡雨?俄罗斯是一个拥有300多年帝国外交传统的国家,完全信奉国际关系中“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原则,历史上多次迅速调转船头、背弃盟约、撕毁合同。对于俄罗斯来说,只有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激烈,它才能够减轻自身的压力。俄罗斯领导人2019年曾公开说,俄罗斯要做聪明的猴子,在中美之间坐观虎斗。最近一个阶段,俄罗斯恰恰是在利用中美战略竞争的机会,在国际上频频采取强力手段,加速恢复帝国。从历史上讲,我清楚记得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的战略应对。当时,针对国内不少人担心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一定会加大对中国全面战略遏制的担心,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同时,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妥善地应对了苏东剧变,不仅实现了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更通过一系列主动举措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成功转圜。而实际上,正是苏联解体,让中国去除了长期面临的安全压力,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经济建设上,通过改革开放和全面融入既有国际体系实现了经济腾飞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想,30年前的外交运筹,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启示意义!在中美俄关系方面,美国现在的对华战略由合作、竞争和对抗三个维度构成。相应的,美国对中国的定位是伙伴、对手和敌人三位一体,而不仅仅是敌人。中国没有侵略其他国家,国际形象与俄罗斯不同。俄罗斯动辄以战争方式来颠覆地区和国际秩序的行为,招致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与其对立。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一定要看到美国对华关系三个维度的弹性空间,不能简单认为中美已经是不共戴天的敌人,要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原则”推动美国与中国相向布告,共同扩大合作、管控竞争、避免对抗,让中美关系早日重回正轨。要防止美欧和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周边国家把对俄罗斯的不满转嫁到中国身上。同时,要坚持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根本原则,挖掘中俄关系的内生性动力,保持中俄两国之间的长期睦邻友好。2022年3月7日,王毅外长在答记者问时指出,应当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原则”代替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图源:IC photo
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有种观点过于简单地认为,中国又迎来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但实际上,战略机遇期从来都是自己主动营造、而不是从天而降的。在真正看清国际战略趋势的条件下制定明确的战略、实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是营造战略机遇期的根本保障。这场战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关系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我们在全球的地位影响和作用的问题。我想,在面临重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各部门和全体国民都应深入理解习近平主席所讲“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的思想精髓,把这些至关重要的原则切实贯彻到行动当中,要坚决避免被阵营化。



受访者

冯玉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出处

凤凰网《风向》官方大风号,2022年3月11日。


 本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

排版|史丽娜

审核|李舒莹

发现分享了吗,戳我看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欧亚研究|冯玉军:观察俄乌战局,应该仔细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