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认知障碍患者及其照护者精神卫生与心理社会支持专家建议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公众,尤其是老年人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巨大影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不仅是易感人群,也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甚至有诱发和加重精神行为症状的风险。其照护者在疫情期间面临更大的照护负担,可能心理应激反应更明显。国内多个老年精神医学与认知障碍相关学术团体联合制定专家建议,针对疫情期间认知障碍患者和照护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以及患者已有精神行为问题的波动特点,提出多学科团队进行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干预的策略,指导疫情期间为认知障碍患者提供诊疗及照护的相关人员开展全程管理。


引用本文: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分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病学组,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认知障碍患者及其照护者精神卫生与心理社会支持专家建议 [J/OL]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从局部城市蔓延到了全国,对我国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组病例数全国占比为31.2%,死亡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患者,因此,老年人已成为此次疫情的重点关注人群[1,2]。其中认知障碍(本文主要指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的不同原因引起的痴呆状态,俗称痴呆、失智症、认知症)老人既是易感人群,而一旦感染也容易成为新的传染源。

疫情期间,认知障碍老人因独立生活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不安全感更为明显,更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甚至有诱发和加重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风险[3]。此外,他们的照护者(如家属、机构照护员、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都可能承担一定的照护任务,疫情期间的特定状况可能增加其照护负担,甚至加重他们已有的疫情心理应激反应[4]。因此,为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做好认知障碍患者全程管理[5],亟需多学科专业人员为患者及其照护者提供科学的精神卫生与心理社会支持(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MHPSS),以减轻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

在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指导下[6,7],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分会等学术与社会团体组织专家共同对疫情期间认知障碍患者和照护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以及患者已有精神行为问题的波动进行剖析,确定多学科团队对患者及其照护者的干预策略,最终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认知障碍患者及其照护者精神卫生与心理社会支持专家建议》,供疫情期间为认知障碍患者提供诊疗及照护的相关人员参考。


一、

疫情期间认知障碍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和病情波动

(一)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住院治疗的患者
1.环境改变引发或加重精神行为问题:隔离病区的住院环境与认知障碍患者熟悉的家庭环境明显不同,如没有熟悉的家人照料,环境中的灯光、温度、声音可能让患者感到紧张、担忧;病区工作人员穿着隔离衣,无法辨识面容等,患者容易出现强烈的不安全感,从而引发睡眠困难、焦虑、恐惧、激越,甚至产生敌意、攻击等情绪和行为问题。
2.新冠肺炎相关躯体症状引发或加重精神行为异常:患者可能因发热、干咳、畏寒、乏力、呼吸不畅等而感躯体不适,诱发或加重焦虑、激越、易激惹等行为问题。
3.新冠肺炎所致谵妄:常见于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或者合并其他躯体疾病的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谵妄相似[8,9,10]。由于患者已有认知障碍,临床上易被误诊为认知障碍突然恶化,需注意甄别。
(二)居家生活患者
1.对疫情的非理性分析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中重度认知障碍患者记忆力和理解力明显受损,多数患者很少主动对疫情进行判断和分析[11]。因此,对疫情的非理性分析更多见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对应激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明显下降,接受疫情相关消息时,患者感到记不住、听不懂,于是出现过度焦虑紧张,与普通老年人群对疫情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类似[12]。
2.家庭照护安排改变引发精神行为问题:根据病情轻重,认知障碍患者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照护。多数认知障碍患者家庭会雇用钟点工或照护者,或子女轮流协助老伴共同照护[13]。轻度患者多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可能只部分需要他人帮助;而中重度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可能需要他人全天候照护。因为疫情,人员被限制流动,很多照护者无法返岗,导致认知障碍患者需要更换新的照护者或照护环境,这将需要额外的"磨合"时间。更换照护者会激发患者的焦虑症状,而中重度痴呆患者可能因为无法准确表达焦虑情绪,会转变为行为问题[14]。患者会变得不安,无目的漫游症状可能加重,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严重者会不认识新换的照护者,认为是坏人,要伤害自己,产生被害妄想,继而出现攻击行为。若没有照护经验或照护技巧不够,新换的照护者对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大惊小怪或表现出不当的情绪与应对方式,将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上述问题。同时,照护者对疫情恐慌、烦躁、愤怒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也会对老人的心理和精神行为带来影响和冲击。
3.居家生活作息不规律引发行为问题:规律的生活作息对认知障碍患者稳定情绪、改善睡眠、减少行为问题非常重要。疫情期间,痴呆患者大多被限制外出,生活活动受限,在家无所事事,日常作息不规律,容易引发患者的行为问题,导致照护困难。此时,若照护者不能很好地安排居家活动,患者的睡眠节律紊乱将会更加突出,如白天打盹,晚上不睡觉,吵闹,影响家人睡眠等;并且,患者不理解的活动也会使患者不安或加重其无目的漫游;此外,活动减少还会使患者进食不规律,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以上这些情况都会使中重度痴呆患者出现易激惹和激越攻击等行为问题。
4.记忆和理解能力下降引发对防护照护工作的不配合:防控疫情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少出门、外出戴口罩等,而认知障碍患者往往记不住如此多的的细节,有的也不能很好理解防控要求,无法配合,极易造成患者与照护者之间的冲突。
5.疫情期间表现出更明显的认知能力下降:在疫情的应激状态,规律的社交活动和运动中断,认知刺激性活动减少等综合影响下,一些原本不很严重的认知损害问题会凸显,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经常丢三落四,家庭生活条理性会打乱。
(三)生活在照护机构的患者
疫情期间,全国养老机构实行封闭管理,执行严格的探视管理制度,认知障碍患者与家人、亲朋好友的见面沟通机会很少。此外,院区工作人员人力紧张,忙于消毒、疫情防护,减少组织患者的康复活动。这些日常活动安排的变化,可能会使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也有的患者淡漠、退缩症状可能会更为明显。
此外,封闭管理期间,机构内患者不便外出就医,复诊取药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部分患者有可能缺医少药,甚至可能停用已有的认知障碍治疗药,造成精神行为症状病情波动。

二、

疫情期间照护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

(一)家属

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为:对疫情的紧张、担忧。遇到认知障碍患者不能理解防护方法,家属会出现烦躁、生气的表现,也会担心由于老人的不配合而导致被感染。当老人出现身体不适时,也将面对是否就诊以及不能及时就诊;或者,需要为老人复诊取药却又担心去医院的交叉感染风险等问题带来的压力。此外,由于家属与患者相处的时间比平时多,双方可能容易因生活起居、观点冲突等引发矛盾。

(二)居家照护者(保姆)

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为焦虑(对家人和自己的安全担忧,担心病毒感染)、困惑(面对大量疫情信息,难以辨别真伪)、恐慌(害怕疫情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等。遇到照护任务比较繁重,认知障碍患者不很配合的情况下,居家照护员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表现。

(三)机构照护员

疫情防控期间,照护机构采取封闭管理,孤独且生活单调,机构照护员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慌等情绪。此外,由于机构内员工人数有限,工作强度加大,员工不仅需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和报告,工作中操作规程增加,监管事项增多,常需警惕老人出现的异常状况,容易出现焦虑、压抑、疲劳、倦怠、无助等感受[15]。

此外,由于涉及隔离规定,一旦遇到老人出现躯体疾病,需要外出就医而家属拒绝协助的情况,工作人员感受的压力很大,尤其担心老人的死亡风险。

三、

心理社会干预原则及干预方法和内容

(一)原则

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与《机构间常设委员会紧急情况下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支持指南》,认知障碍患者心理社会干预应遵循以下原则[6,16]。

1.伦理原则:严守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保持客观公正,保护患者和照护者的隐私,避免对患者或者照护者造成二次伤害,维护其身心健康;
2.公益原则:在疫情防控中为有需要的认知障碍患者群体及家属提供心理援助,不从中谋取商业利益;
3.专业原则:整合资源,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及时处理应急事件,科学准确传播信息,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
4.整体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中,减轻与疫情相关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
5.个性化原则:针对认知障碍患者的个体需求,提供个性化干预。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
6.规范原则:组建多学科、多专业队伍(包括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工作者、神经科医生、社会工作者、照护人员、护士以及机构管理者等)、参照《痴呆患者心理社会干预质量指标》规范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明确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等,多专业团队协作,严格执行[17]。
(二)方式与内容
1.心理急救:心理急救主要针对突然遭受疫情影响的患者,如刚被通知确诊,或者刚刚得知某亲属被确诊等情况,或者患者因躯体疾病造成或加重的精神行为问题。此时需要在现场的工作人员或照护人员及时提供实际的关怀和支持。
心理急救的内容包括:评估患者此时的紧急需求和最担心的问题,如担心隔离治疗离开家人;尽可能协助患者满足其基本需求;聆听患者的倾诉(并非说教式劝导);安慰患者,帮助他们找到安全感,逐渐平复心情,如协助打电话联系家人;帮助患者尽快得到安置,如转移到定点医疗机构[18,19]。心理急救并不等同专业心理咨询,并非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提供。心理急救无需特定场所,只要安全,足以保护隐私的地方,即可进行心理急救,如住院病区等。
2.照护者及其指导下患者的自助式心理疏导:主要针对在疫情防控期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和照护者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
总体原则:对于在疫情中出现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都要保持接纳的态度。具体方法:(1)建议尽可能只关注权威信息渠道发布的消息,减轻大脑信息处理负荷;可以通过辅助措施来帮助自己记住更多内容,例如,可以准备笔记本记录重要的信息;还可以让子女协助筛选记录信息。(2)充分理解加强自我防护对防控疫情的重要性,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用必要的防护措施来丰富日常生活,尽力做到少出门、不聚会、勤洗手、常消毒、出门带口罩等,减少对病毒感染的担忧。(3)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联系家人、朋友,倾诉自己的担忧,获得心理支持。(4)给予生活方式干预,规律作息。(5)丰富居家生活安排,如逐渐适应居家锻炼,可以练习八段锦、打太极拳、做精神运动操等;也可看书、绘画、种花草等。(6)尝试各种形式的放松训练,纾解紧张情绪。
如果上述自助疏导方法仍无法缓解情绪,建议及时拨打心理热线或到精神科寻求专业治疗。必要时,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予以药物治疗。
3.精神行为症状管理:主要针对认知障碍患者在疫情期间新出现的或者有所加重的精神行为症状,以中重度患者居多。
管理策略:首选非药物干预。推荐参照《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采用描述行为(describe)-调查原因(investigate)-制定方案(create)-评价效果(evaluate)(DICE)模型,分析引起或加重精神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患者、照护者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从而制定个体化非药物管理方法[20,21]。具体如下:(1)因环境变化引发:建议设置专门的区域收治认知障碍患者,一方面有利于认知障碍患者管理,另一方面也减小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对其他患者的干扰[22]。在认知障碍患者治疗区,工作人员应认可患者的情绪体验,安抚情绪;用简单、指令明确的句子与患者沟通;环境中可按照昼夜节律调整灯光明暗度,播放舒缓音乐;指尖易筋按摩等方式。(2)因不能安于居家生活引发的行为问题:照护者要给予理解并积极想办法帮助患者适应。例如设法让居家生活丰富起来;依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或既往工作生活特点,设计一些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并陪伴其参与,如翻看老照片、唱老歌、做简单健身操;让患者帮忙做简单家务,如择菜、打扫卫生等。(3)因更换照护者引发的行为问题:新照护者要调整好自身状态,以积极心态接手照护工作,建议照护者学习照护技巧,关注患者感受,接纳认可其情绪体验[12]。(4)不能配合自我防护措施:照护者需要理解患者不配合行为的合理性;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简单温和的言语与患者讨论不配合的原因,针对原因提供切实的帮助;将要做的事情拆分成几个步骤,逐步指导或以患者能接受的方式帮助患者操作;在患者容易看到的地方张贴文字或图片加以提醒;多鼓励,积极肯定进步,让患者有成就感[14]。对于患者不能配合照护可能出现的外跑行为,要积极关注患者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感受,帮患者解决在其当前认知水平下的"现实问题",也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患者安全,严防走失。(5)睡眠障碍:首先要分析出现睡眠问题的原因,如环境变化、白天活动过少、白天打盹多、紧张恐惧等,以便给予有针对性的处理。除了对因干预外,建议照护者协助患者进行必要的行为干预,按时起床,不打盹或小睡,增加白天活动,多晒太阳,生活规律。(6)因躯体疾病引起不适而引发的精神行为问题:照护者给予言语安抚,积极治疗躯体疾病,必要时对症处理[20,23,24]。
如果以上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精神行为问题严重影响生活,未入院者建议到精神科或记忆门诊进行专业诊治,已入院者可寻求院内多学科诊疗或联络会诊。
4.谵妄的临床处置:以对因治疗为主,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保证营养、维生素、水分供给等支持治疗;减少非必要的临床处置,如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夜间给药等;对于认知障碍合并谵妄者,非药物干预尤其重要,建议以改善环境、提供准确的时间和地点信息、把灯光调节至合适亮度、保证环境中有适度声音刺激等方式[25]。
谵妄属于急重症,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危重症科诊疗团队需要寻找谵妄的原因,积极处理。如果以上方法效果不佳,建议请精神专科医生会诊,给予药物处置,可参照《新冠肺炎相关精神症状的药物处置(专家建议)》[23]。建议首先给予认知障碍患者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抗精神病药。
5.疫情期间暴露出认知损害问题:疫情当前,以加强防护、控制疫情为主。建议可在疫情解除后寻求科学评估和诊治。建议就诊场所:所在地区医院的记忆门诊进行评估和诊治,多数记忆门诊设立在医院的神经内科、精神科或老年科,精神专科医院的记忆门诊主要由老年精神科专家负责[5]。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对认知障碍患者及其照护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心理应激反应和精神行为问题的应对,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社会干预,使认知障碍患者得到规范的管理,照护者获得适当支持,改善其生活品质。本专家建议在推广使用过程中,仍需继续修订和完善,为完善应急状况下认知障碍患者的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编写专家(以姓氏拼音为序):安翠霞(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陈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谷莉(北京千禾颐养家苑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顾平(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何金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丰娟(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况伟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江淑一(北京朝阳区第二福利院)、李璐龄(北京睦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李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李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梁直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铁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刘忠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马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马万欣(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现仓(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佩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宁玉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州市惠爱医院)、聂永慧(远洋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屈秋民(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尚兰(北京回龙观医院)、孙永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汤艳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爱民(长沙市第一医院)、王华丽(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王铭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新平(天津环湖医院)、吴东辉(深圳市康宁医院)、解恒革(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杨萍(北京市华龄颐养精神关怀服务中心)、于恩彦(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欣(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张海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张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章军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周玉颖(天津环湖医院)
执笔人:李涛,张明,张海峰,解恒革,孙永安,王华丽,于欣
致谢 
向战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同志们致敬!向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在认知障碍诊疗与照护一线工作的同行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41(2):145-151.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20.02.003.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mergency Response Epidemiology Team,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outbreak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0,41(2):145-151.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20.02.003.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2085843.
[2] Yang Y, Li W, Zhang Q, et al.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older adults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J/OL]. Lancet Psychiatry, 2020[2020-02-18].DOI: 10.1016/S2215-0366(20)30079-1.[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February 18,2020].
[3] Gauthier S, Cummings J, Ballard C, et al. Management of behavioral problems in Alzheimer's disease[J]. Int Psychogeriatr, 2010,22(3):346-372. DOI: 10.1017/S1041610209991505.
[4] 赵玫,李涛,吕晓珍,等.不同阶段认知障碍患者居家照料负担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6 ,10(1):26-30. DOI: 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6.01.007. Zhao M, Li T, Lyu X, et 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caregiver burde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Management, 2016,10(1)26-30.DOI: 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6.01.007.
[5] Wang H, Xie H, Qu Q, et al. The continuum of care for dementia: needs, resources and practice in China[J]. J Glob Health, 2019,9(2):020321. DOI: 10.7189/jogh.09.020321.
[6]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EB/OL]. (2020-01-26)[2020-02-19].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1/6adc08b966594253b2b791be5c3b9467.shtml.
[7] 马宁,马弘,李凌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专家解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0, 53(02):000.DOI: 10.3760/cma.j.issn.1006-7884.2020.02.000. Ma Ning,Ma Hong, Li Lingjiang.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guiding principles of emergent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in the COVID-19 [J].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2020,53(2):00-00.DOI: 10.3760/cma.j.issn.1006-7884.2020.02.000.
[8] Maclullich AM, Ferguson KJ, Miller T, et al. Unravell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delirium: a focus on the role of aberrant stress responses[J]. J Psychosom Res, 2008,65(3):229-238. DOI: 10.1016/j.jpsychores.2008.05.019.
[9] Jackson TA, Gladman JR, Harwood RH, et 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understanding dementia and delirium in the acute hospital[J]. PLoS Med, 2017,14(3):e1002247.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2247.
[10] Morandi A, Pandharipande PP, Jackson JC, et al. Understanding terminology of delirium and long-term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 2012,26(3):267-276. DOI: 10.1016/j.bpa.2012.08.001.
[11] 于欣.老年精神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Yu Xin. Geriatric psychiatry[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 2008.
[12] 王华丽,于恩彦,汤艳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老年人心理支持与辅导[M].北京:中华医学会电子音像出版社,2020. Wang Huali, Yu Enyan, Tang Yanqing. Psychological support and counselling for older adults during the outbreak of COVID-19[M]. Beijing: Chinese Medical Multimedia Press, 2020.
[13] Wang J, Wu B, Bowers BJ, Lepore MJ, Ding D, McConnell ES, et al. Person-Centered Dementia Care in China: A Bilingual Literature Review[J]. Gerontol Geriatr Med. 2019,5:1–11. DOI: 10.1177/2333721419844349.
[14] 洪立,王华丽.聪明的照护者——家庭痴呆照护教练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Hong Li, Wang Huali. Smart Caregivers: Manual of Home Care for Dementia[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 2014.
[15] 洪立,王华丽.老年期痴呆专业照护——护理人员实务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Hong Li, Wang Huali. Professional Dementia Care: Practical Training Manual for Professional Carer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 2014.
[16]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 (IASC). IASC Guidelines on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in Emergency Settings[M]. Geneva: IASC, 2007.
[17] 江述荣,李涛,张海峰,等.痴呆心理社会干预质量指标的德尔菲法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5):363-368. DOI: 10.3969/j.issn.1000-6729.2018.05.003. Jiang S, Li T, Zhang H, et al. Delphi survey on quality indicators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for persons with dementia[J].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18;32(5):363-368.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8.05.003.
[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ar Trauma Foundation,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Guide for field workers[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1.
[1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BM, 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 et al.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during Ebola virus disease outbreaks (provisional version)[M].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2014.
[20]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组.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5):335-339.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84.2017.05.004. Psychogeriatric Interest Group of Chinese Society of Psychiatry.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syndromes in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J].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7,50(5):335-339.DOI: 10.3760/cma.j.issn.1006-7884.2017.05.004.
[21] Kales HC, Gitlin LN, Lyketsos CG.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J]. BMJ, 2015,350:h369. DOI: 10.1136/bmj.h369.
[22] Padilla R.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ementias[J]. Am J Occup Ther, 2011,65(5):514-522. DOI: 10.5014/ajot.2011.002600.
[23] 司天梅,王高华.新冠肺炎相关精神症状的药物处置(专家建议)[M].北京: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2020. Si Tianmei, Wang Gaohua.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for psychiatric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the COVID-19 (expert recommendation)[M]. Beijing : People’s Medical Multimedia Press, 2020.
[24]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药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使用建议[J] .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53 (2):000-000.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00221-00045. Chinese Society of Psychiatry, Chinese Psychiatrist Association. Psychopharmacology therapy recommendation for patients with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J].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0,53(2):00-00.DOI: 10.3760/cma.j.issn.1006-7884.2020.02.000.
[25] Oberai T, Laver K, Crotty M, et al. Effectiveness of multicomponent interventions on incidence of delirium in hospitalized older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 Psychogeriatr, 2018,30(4):481-492. DOI: 10.1017/S1041610217002782.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0,53:
网络预发表.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00225-00056
本文转自 六六脑
相关链接

关注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报告

关注 | 疫情期间帕金森病线上义诊及患者看病和日常注意事项指南

关注 | 民政部印发《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

关注 | 张文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概述与诊治规范

关注 |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

观点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期间武汉“污名化”现象成因及其对策初探

关注 | 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

关注 | 老年人防范新冠病毒肺炎,听钟南山团队怎么说

关注|疫情之下如何保护特殊人群:德国法兰克福预案

关注 | 人工智能在抗击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的重要作用

关注 | 老年人防疫的9个问题

抗击疫情,用语言创造传播正能量!

刘丹青:“新型冠状病毒”的汉语简称问题

关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关于做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及给老年朋友的一封信

关注 | 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措施

共克时艰 | 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心理卫生及人文关怀问题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