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索•恩阅读指南1:如何读好大部头?|《西方通史》第四卷上市,来切磋技艺吧!

今年423读书节,社科文献出版社策划了“领读人2020·读书有方法”系列直播沙龙,邀请多位社科界读书能手畅谈读书经验,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高质高效读透一本书。其他平台上,不少书评人和读书会也密切关注着读者对于读书方法的普遍疑问,针对不同体裁和话题提供了大量良好的阅读建议。


以社会学、历史类著作为例,很多读者反映,权威大部头终于有了中译本,心痒想读又觉压力山大,如何是好?




#Tip 1#








扫码查看王海宇“领读人2020”阅读方法和推荐书目详情



读完一本书后头脑空空如也,抓不住线索,怎么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王海宇和大家分享了阅读社会学著作的“沈氏五分法”:

 

第一步:提出问题

读者在读书的时候要善于提出两类型问题:一种是经验性的困惑,即对事实、现象的困惑;另一种是对理论的困惑。

 

第二步:回溯既往理论

基于对理论的困惑,读者可以自行查阅该领域现有的一系列理论。但是做文献综述不是简单地堆砌谁说过什么话,而要对不同学者的思想进行梳理:过去的理论还有哪些是未能对现实作解释的,就需要我们带着好奇心去回顾,去写论文解决现实问题。读者要学会“找茬”,系统性地“找茬”可分三点:一是对过往理论的假设进行回溯;二是对作者在搜集数据过程中、在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过程中找茬,看经验材料和论证逻辑是否断节;三是对结论的普遍性,即结论是否与现实生活、真实情况具备一致性进行质疑。那么,读者要去哪里找到这些过往的理论解释呢?读者又如何找到自己针对它们的解释呢?其实,很少人能有形成自己独到解释的天赋,但是王海宇推荐给大家几本可供查询的工具书,至少可以帮助大家有效建立起知识框架。

 

第三步:作者在书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立场、解释路径是受什么影响呢?作者所处的整个时代的背景,其周围人的观点与视角,以及作者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读者应关注的要素。

 

第四步: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一般可以分为量化的、数据的研究,和质性的、对更深刻的逻辑的解释。这里更能体现读书的重要性了,因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看到作者如何运用素材解释自己的理论,如何书写以展示自己的观点。读者应看作者如何在前人的成果上发掘新知。有人说,一个“好的”研究是在和大师对话,和大师的理论对话;而一个“更好的”研究,或许是在和大师理论中别人没有察觉到、没有重视起来的“边角料”对话。

 

第五步:如何进行总结、扩展?

与第四步同理,读者也要在作者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存在需要我们拓展的地方。



#Tip 2#






扫码查看得到APP“年度推荐TOP148”之《西方通史》领读详情


在得到App“四二三·破万卷”节的领读活动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治学系系主任李筠(著有《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以温克勒的四卷本《西方通史》为例,建议读者“庖丁解牛”地处理庞大的著作。面对市面上的海量出版物,首先要判断大部头是否值得花功夫,其后要寻找大部头的核心线索,理清结构框架,鉴别作者擅长和相对不那么擅长的领域。而要做到这几步,一个技巧就是“与作者对话”


读者可以锻炼出侦探般的犀利目光,首先从作者人数、推荐语、索引、目录,看出这部著作的写作风格是什么,立场和方法是否一贯,考证是否严谨,谋篇布局有何异乎寻常之处等。


在此基础上,“对话”正式开始:以《西方通史》第一卷的目录看,为何历史年头的长短和篇幅的长短严重不成比例?为何讲完A事件不是讲B事件,而是接了C事件?这时就需要向作者提问题了。读者可以从导论、前言、后记等,看到作者围绕“什么是西方”的框架,看到作者表达对市面上西方史著作的不满,从而考问他想解决什么问题,即写作的目的何在。


大多数历史书倾向于平均分配篇幅,李筠本身在向学生讲授西方史纲的时候也习惯给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各分配10课时,给现代部分20课时,因而初看之下,温克勒“头重脚轻”的比例给了他颇大的惊异感。一连质问作者几个“为什么”,分析了他的写作意图之后,就会明白其“爆炸式”结构是刻意为之,因为温克勒擅长以“文化”口径讲历史,认定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人权、法治、自由、民主等共同价值,西方的历史便是这样一个伟大价值观的道成肉身的曲折过程,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越往后越波涛汹涌、浮沉难测。


还可以在什么地方与作者大胆对话呢?李筠又举一例:《西方通史》第一章第一节的叙述起点是一神教,而不是古希腊,“为什么?凭什么?”更让李筠震惊的是,温克勒用了施米特《政治神学》的理论框架来支撑一神教作为西方起点的理由。施米特被公认为“自由主义在20世纪最凶恶的敌人”,温克勒竟大胆使用理论死敌的理论来支撑贯穿全书的“规范工程”,尺度之大,让人乍舌。如此巧妙又凶狠的“老江湖”写法接下来要构建怎样独特的景观?这就需要读者继续揣着问题,同时尽量“预习”功课,关注作者思路与自己的异与同,以既谦虚又倔强的态度向作者这位“老师”逼问式地探索下去了……


得到·电子书 《西方通史》第一、二卷




温克勒著作第四卷《西方通史:当前时代》现已上市,无论你是否读过《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和《西方通史:世界大战的时代,1914—1945》这两卷,时间线来到1991年,接下来要如何阅读离我们最近的600页的冲突和危机?


《西方通史》第一、二、四卷


【第四卷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从高歌猛进到走向悲剧:1991~2001年

      从马斯特里赫特到申根:

      彷徨于深化和扩张之间的欧盟/010
      独步天下的世界大国:

      克林顿政府时代的美国(一)/029
      从斯雷布雷尼察到代顿:

      美国、欧洲及波斯尼亚战争的结束/047
      从波恩到巴斯克地区:时代转折之后的西欧/052
      一个体系的崩溃:1991~1995年的意大利/070
      成功或失败的考验:通往西方道路上的中东欧/083
      与西方划清界限:鲍里斯·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092
      增长、恐袭、丑闻:克林顿时代的美国(二)/104
      现代改革派和传统保守派:

      社会民主党掌权的时代/118
      从阿姆斯特丹到尼斯:欧元和欧盟改革的努力/143
      奔向西方的竞赛:千禧年之交的入盟候选国/155
      未经授权的干预行动:充满争议的科索沃战争/164
      “我们都是美国人”:

      从2000年总统选举到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179
第二章 从“反恐战争”到全球金融危机:2001~2008年
      从喀布尔到巴格达:

      布什的“反恐战争”和西方的分裂/206
      美国式的和平:

      一个“非正式帝国”对其基础的质疑/232
      左翼政党节节败退:21世纪伊始的西欧/238
      扩张先于深化:2001~2008年的欧盟/266
      贝尔格莱德、基辅、莫斯科:

      欧盟边界以外的欧洲/294
      山雨欲来风满楼: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半期的“老欧洲”和“新欧洲”/310

      多极世界取代垄断霸权:

      乔治·W.布什第二届任期时的美国/326
      一个泡沫的破灭:

      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到巴拉克·奥巴马当选总统/341 
第三章 一切安全的终结:2008~2014年
      不堪重负的超级大国:奥巴马时代的美国/364
      柏林、伦敦、巴黎:与危机搏斗的三国/383
      面临解散考验的货币联盟:

      债务问题压力下的欧盟/405
      令人失望的希望:“阿拉伯之春”/446
      向西方发出的信号:伊朗总统易人及其后果/470
      雄心勃勃:俄罗斯/473
      势头减退中的新兴国家:

      非西方世界的“自由”和“不自由”/476
      自由与安全的较量:西方面临的新挑战/487
      奉行冲突路线的普京:

      围绕乌克兰的东西方对峙/496
      一场选举的后果:寻找权力平衡的欧盟/532
      恐怖主义全球化:2014危机年的西方/543
从文明规范工程到文明规范进程:回顾与展望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先读为快】


(节选自《西方通史:当前时代》前言)

本卷叙述的是从这一年起已经成为往事的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亦即最新的可称为当代史的断代史。犹如绘画中的透视技法一样,当代史是所有时间维度的消失点中最短暂的那个。本卷叙述的当代史一直讲到2014年。2014年,许多国家都在举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D-Day)70周年以及柏林墙倒塌25周年的纪念活动。但是,世界在2014年也历经了一场新的东西方对峙。暂且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1989年和1991年之后,所有把希望寄托在俄罗斯会按照共同价值观逐步“西方化”的人都犯了误判形势的错误。


作为转折之年,2014年或许也可以因为其他的原因而载入史册。当前,一个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势力扩张已经造成了中近东地区冲突战线戏剧般的变化。在抗击逊尼派极端主义的前提下,两个当年的“宿敌”——什叶派的伊朗和美国之间,出现了策略上携手合作的迹象:此举不啻这个世界瞩目地区国家间关系的一场革命。同时,恐怖主义的逐步全球化也给2001年发生在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带来了新的视角:这起事件似乎愈发显得是一个普遍不安全时代的开始,甚至是21世纪的真正起点。对美国来说,具有全球意义的太平洋地区未来可能比欧洲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World Trade Center Memorial Foundation


但凡涉及这些冲突、危机和历史过程的内容,也同样适用于本卷所谈到的其他问题:许多事态还在继续发展变化之中,其结局不可预见,距离现在时间过于短暂。就最新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重要的资料来源还未对外开放,有关这个时代狭义上的史学论文数量少之又少。有鉴于此,与更为久远的历史阶段相比,关于当代史的所有结论都更多地带有暂时和主观的特点。


尽管如此,对最新成为过去的历史避而不谈,不是摆脱这一困境令人信服的办法。“如果没有最终结合实际的研究决心,就不会有国家学方面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实质性的答案。”在希特勒时代被迫流亡、1933年英年早逝的德国法学家赫曼·黑勒(Hermann Heller),曾在其身后出版的著作《德国国家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当前时代的历史定位做出一份贡献,在我看来是历史学“最终结合实际的研究决心”之一,尤其是当历史学以当代史作为研究对象之时。


《人权宣言》


这部《西方通史》的出发点、主导动机和文明规范的透视焦点,是关于我将之称为西方文明规范工程的问题,亦可谓之关于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的问题。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不仅经历了在欧洲部分地区——深受西方教会影响的“拉丁语系”古老大陆,以及在独特历史条件下绵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而且在18世纪末的美国和法国《人权宣言》中找到了它们经典的表达方式。从此以后,大西洋两岸的西方便有了一个不得不为之苦心励志、努力奋斗的主题。



近年来,历史和社会科学中对文明规范问题的兴趣有增无减,已经达到了一种可以说是“标准规范转折”的程度。当然,这种研究兴趣并非新鲜事物。仅以历史主义鼎盛时期为例,史学家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在他于19世纪50年代撰写的《史学》(Historik)一书中,就已经强调了一种“以道德力量和思想为依据”的历史阐释法的重要性,并在此语境中创造了一个表达某一民族和某一时代“伦理水准”的新词。


尽管内部矛盾对立重重,西方民主国家依然具有这样一种共同水准,而且,它们自己也认为,应当努力将它们的价值观水准变成一个世界性的水准。但是,它们距离这个目标的实现——标准规范的全球化还相差很远。西方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承担这个结果的责任:其政治实践常常带有否定自己文明规范工程的倾向。此前,这部《西方通史》已经一再谈到这个话题,在最后一卷中还将不止一次对之加以论述。



基础信息:

书名:《西方通史:当前时代》

作者:[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译者:吴宁

页数:656页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

ISBN 978-7-5201-3253-4



5月2日10:30~5月3日10:30

《西方通史》第一、二、四卷

限时六折优惠,不要错过噢!




推荐阅读



《西方通史》第二卷:世界大战的时代,1914—1945



索·恩2019重磅新书《西方通史》现已上市





索·恩读书会期待您的加入,加群主微信:woshi931007马上成为书友,愿与您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我们将在群内不定期举办读书会等福利活动。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