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了钟南山院士的夫人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名门贵族

文琳阅读 2020-08-21
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

来源:灵魂有香气的女子(ID:lixiaoyilhyxqdnz)



前言:


每个人立身天地间的样貌,背后就是他家庭、婚姻的样貌。今天这篇文章,还原钟南山院士在生活中身为丈夫、父亲、儿子最朴素的一面,希望你从中感受到风骨,汲取到力量。


1


钟南山院士的哽咽,刷屏了。


“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这位鞠躬尽瘁的84岁老人难忍眼里的泪水。


但你知道,这位救国民于危难的硬核男神,有一个怎样的婚姻和家族吗?


1957年,著名导演谢晋的电影《女篮五号》上映,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一群明媚的女篮姑娘像一道炫目的光,惊艳了男女老少所有观众。


电影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上海女子篮球队的故事,原型是1952年前后组建的首届中国女篮,其中有位漂亮的主力队员叫李少芬——后来,她成了钟南山院士的妻子。


▲风靡一时的《女篮五号》,以李少芬担任主力的女篮团队为原型


李少芬与钟南山同龄,且都来自广东。家中长辈原本就相识,但他俩之前并不熟。


彼此开始亲近是在1955年。19岁的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据说当时钟南山经常去看望一位姨婆,恰好李少芬训练之余也常去看望一位姑婆。最巧的是,姨婆和姑婆又是一对闺蜜。


所以缘分这东西,一旦来了,挡都挡不住。


两人投缘除了天时地利,还有共同的兴趣——都热爱运动,还曾一起备战全运会。


▲《女篮五号》剧照


钟南山的田径、球类都极棒,最强的是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400米栏比赛,以54秒6打破男子组全国纪录。他还以非运动员身份参加百米赛,跑出了11秒2的好成绩。


别人恋爱总是花前月下,他俩恋爱却经常约在球场。


因为李少芬频繁集训和出国比赛,聚少离多,直到8年后他们才结婚。


新房是体委安排的,不足10平米,只摆得下一张床和最简单的家具。


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婚礼一样,没有钻戒、美酒、婚纱,客人们吃块喜糖就算办了仪式。


▲年轻时的他俩CP感满满,当时化妆技术实在太差,但仍看得出李少芬很美


婚后第二年,李少芬还在法国举办的“四国女子篮球比赛”中夺得冠军。


直到1966年,她本来可以留在国家队当教练,但还是执意离开,选择回到了广东,原因特别朴素:要照顾养母和公公婆婆。


李少芬在广东女篮仍旧打球,直到38岁退役。之后她又相继担任广东女篮教练、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篮协副主席等职务,至今还在为最爱的体育事业效力。


李少芬和钟南山院士生了一儿一女:女儿钟帷月,儿子钟帷德。


两位都非常低调,百度他们的个人信息,几乎没有关于个人生活的,全是职业领域的突出贡献:



钟帷月,优秀游泳运动员,获得过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打破了短池蝶泳世界纪录。她的丈夫是美国人,叫费利伦,也是个篮球迷;


▲钟帷月和小游泳队运动员们


钟帷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著名泌尿外科专家。

女儿遗传母亲的体育天赋,儿子继承父亲的医学事业——这样的婚姻和家庭,恕我词穷,只能想到“珠联璧合”。


2


再往上一辈追溯。


▲钟爷爷的家世风骨,总让我想到那句“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图源:《无问西东》剧照


钟南山的家庭是真正的名门望族。


父亲钟世藩,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又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是著名儿科专家,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


钟南山院士向来以敢说真话、只说实话著称,这源于父亲对他从小的教诲,“父亲很少说话,但他说话都是有证据的”。


75岁的时候,钟世藩教授患了严重的眼疾,身体十分虚弱,仍旧轮流捂着两只眼睛,苦苦撰写出长达40万字的儿科医学著作。


钟南山是真正继承了老父亲的衣钵和精神。


▲青年时代的钟南山与父母、妹妹


母亲廖月琴博览群书,经常给小时候的钟南山和妹妹讲故事。她本人在医疗事业中也非常了不起: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女人能挣脱重重束缚做出一番事业,必是大家闺秀才有可能。


没错,廖月琴是有名的“鼓浪屿廖家”后裔。


在咱们印象里,鼓浪屿是文艺清新的旅行地,到处是花与树、海水与阳光。


其实那里更是精英辈出的人文宝地,各行各业都有杰出人物出自鼓浪屿廖家。


▲陈锦彩与钟南山舅舅廖永廉的结婚照  图源:知乎@五十圆


比如钟南山的舅妈陈锦彩女士,在鼓浪屿上是个公众人物,人们都叫她“廖医生娘”(廖是夫姓),善良热心,当地人大事小事都会找她。


前几年钟爷爷还回了一趟鼓浪屿,80岁的他与99岁的舅妈陈锦彩相聚,地点居然选在了鼓浪屿医院,寄托了他对故乡医学事业的期望。


▲80岁的钟南山在舅妈陈锦彩(前)面前仍是谦逊晚辈  图源:厦门日报


陈锦彩女士说过一番话,很能概括这个神奇家族的特点:


“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拥有一种特质,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在音乐、体育、文学、外语等领域有所精通。”


▲网上一张“钟南山和他的鼓浪屿亲戚”家族图示(找不到具体来源了,隔空向作者道个谢吧)


廖月琴的堂姑姑是廖翠凤,廖翠凤的丈夫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


钟南山的外公廖照熙,跟林语堂既是堂哥与堂妹夫的关系,又是圣约翰大学的同学。


也就是说,林语堂是钟爷爷的堂姑祖父(呃……实在太难为90后、00后的年轻人了)。


总之,钟南山和林语堂是亲戚就对了,林先生比钟爷爷高两辈儿。


▲1966年的林语堂廖翠凤夫妇


廖翠凤与林语堂的爱情也是人间佳话,干脆就插播一段吧。


早在廖翠凤之前,林语堂心底早有一片白月光。


白月光叫陈锦端,是圣玛丽女子学校一位学美术的女孩,林语堂曾回忆她“其美无比”。两人情投意合,但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不同意,嫌林语堂家里太穷,不愿女儿受苦。


陈天恩还索性把邻家的女儿廖翠凤介绍给了林语堂(另一说是陈锦端为邻家姐妹廖翠凤牵的线,具体不详)。


▲据说这是陈锦端的旧照


见廖翠凤欣然同意,母亲狐疑:“林家那么穷,你不怕嫁过去受苦啊?”


廖翠凤十分豁达:“穷有什么关系。”


结婚之后,林语堂一把火把结婚证烧了。廖翠凤要发飙,林语堂却说:“结婚证只有离婚的时候才能用上,留它干嘛?”


他们就这样,从国内到美国到德国,从贫贱到富贵,不离不弃生活了50年,直到林语堂去世。


▲1969年,林语堂廖翠凤结婚50周年


林语堂生前感慨:“我好比一个气球,她是沉重的坠头儿,若不是她拉着,我还不知要飞到哪儿去呢。”


回头再看廖翠凤当初,果真没有看错人。作为女性尤为可贵的是,她理性大于感性,果断胜于纠结。她不顾非议的婚姻选择中,可见识人准确,判断力出色,沿袭了鼓浪屿廖家的一脉气质。


▲金婚纪念日,林语堂送给廖翠凤一枚金胸针,上面铸着“金玉缘”三个字,还精雕细刻了林语堂翻译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名诗《老情人》


八卦这一段番外篇,我想表达的其实是,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家族的风貌和精神都会沉淀在血脉深处,构筑起一个人的三观。


3


可以这么说:在体育圈,钟爷爷是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在医学界,李奶奶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过来比比啊?!


最近,钟爷爷的一组健身照刷遍网络。年复一年的高强度工作下,仍然半点不见老年人的疲态,利落的肌肉线条和强大的力量感,吊打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们。


李奶奶也是,看起来足足比真实年龄要年轻二三十岁,气度干练优雅。


如今只要有空,一家人还是常常一起打球、一起游泳。


▲看看钟爷爷……我默默捏了一把禁足这些天过于放飞的肉肉


家里改造出简易健身房,跑步机、双杠、哑铃、动感单车、拉力器……随时撸铁。钟爷爷还常常打球,跑步一般5公里左右,这些都是他常年保持年轻状态的方法。



硬核家族、硬核伴侣,造就了硬核的钟爷爷。


他思路清晰目光坚毅,给医学生们上课,抛梗接梗流畅自如:“其实我们差得也不多,你们是90后,我是80后。”


他公开痛批吸烟危害,劝比他大6岁的袁隆平爷爷戒烟。


17年前的SARS期间,他面对全国媒体的长枪短炮,坚决不说空话套话,字字属实句句见血:


“按照你们的看法,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什么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


“中国医护人员的防护有没有到位?”“没有!”



他的耿直引起一片哗然,但这实话却是抗击非典最急需的“药”。


别人不敢接的烫手山芋他抢着接:“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早些年,他从自己身上接连抽血做了近30次试验;为了研究清楚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究竟多大,他冒着生命危险猛吸大量一氧化碳。


《人民日报》评价钟南山院士: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士的勇猛,令人肃然起敬。


有网友抛出了一个锋利却实在的疑问:


如果不是这次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多少人还会一如既往记得这位老人?


多数人的天性,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时隔17年,他依然像一颗定心丸,在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在公众面前,熬到双眼血丝密布依旧目光灼灼,传递着必胜的信念。



是的,做人,总要信。


而这一切,与他家族的风骨、父母的指引、妻子的爱意、亲友的扶持,都密不可分。


真正的名门贵族,不是家财万贯挥金如土,不是豪门恩怨后宫争斗,而是代际沿袭的精神财富,担当国民栋梁的格局和能力。


——致敬所有这样的男神与女神。


参考资料:

1、《钟南山,一个狠人》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夏振彬  2020-01-22

2、《林语堂和钟南山居然是亲戚!批量出产精英的硬核家族,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微信公众号“东邪西媚”  作者:深八君  2020-01-28

3、《钟南山院士全家爱运动 女儿是游泳世界冠军 夫人曾是女篮国手》  来源:新闻晨报  2020-01-24


钟南山,原来你是这样的人!

来源:万小刀(ID:wanxiaodao1 )


对于武汉疫情,我很牵挂,但是很多细节,我不太了解,也不敢妄言,以免给疫情添乱。


只是看到“84岁钟南山,再战防疫最前线”的新闻,和他“白发苍苍,餐车坐睡”的图片,实在令人心疼和感慨。


“非典”已去17年,当年是他,现在是他,67岁是他,84岁还是他!


为什么呢?


所谓医者仁心,不是一句擦着口红的口号,而是三代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守!

 

一、


1936年10月,日寇加快了侵华步伐,国家危急,再过两个月,“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就会爆发。


这月19日,作家鲁迅在上海病逝。第二天,当时首都的南京中央医院,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钟南山。


钟南山的父亲,其时是一名儿科医生,名叫钟世藩,母亲则是廖月琴女士。因为南京中央医院正好在钟山以南,所以钟世藩为儿子取名南山。


钟南山虽然生于南京,但父母其实都是福建厦门人。


钟世藩父母早亡,从小跟着叔叔长大。因寄人篱下而性格独立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协和医学院,1930年毕业。后来,他又赴美深造,取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出身于生意人家庭,同样也是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学的是高级护理专业,毕业后曾由卫生署公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


1937年冬天,钟南山还未满周岁的时候,日寇一路南下,局势十分紧张,钟世藩赶在南京沦陷前,带领全家西迁至贵阳。




和父亲的话少不同,钟南山自幼活泼好动。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得到一个新做好的木制手枪,大家争论不休,都不知道怎么玩,钟南山年龄最小,似懂非懂,但仍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终,他说服了大家。


母亲廖月琴除了热爱医术,还博览群书,从小给钟南山和妹妹讲故事,久而久之,钟南山同情弱者、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善良品格,慢慢形成了。


熬到1946年,抗战胜利一年多,10岁的钟南山一家,终于乘船迁至广州。父亲钟世藩出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母亲廖月琴也重操旧业,再次在医疗系统为人民服务。


钟世藩兼任儿科主任期间非常忙,但病患关系很好。


经常深夜,都有家长带着孩子到他家里看病,他总是不厌其烦,等孩子康复后,家长高兴,他也很开心。小时候的钟南山,耳闻目睹了父亲对病人的态度及做法,颇受影响。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正轨。然而很快,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在解放战争中兵败如山倒,钟家骤然被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二、


1948年,钟世藩继首任院长李廷安后,成为广州中央医院(即广东省人民医院前身)第二任院长。


然而正当他放开手脚,准备大干一场之时,形势变了。


1948年,国民党反动派失败已成定局,全国解放在即,国民党中央卫生署高官一连3次登门,动员他们全家一起“连夜撤退台湾”,钟世藩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却一点儿没有犹豫。


他不但人没去,还把医院的13万美元现金都设法保存了下来。等到解放军入城后,他把这些款项全都上交了当时的军管会,随后即加入到了新中国医疗事业的建设之中。


而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也在解放后,担任过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且与人联合创办了广东省肿瘤医院。


1949年,钟世藩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


1953年,院系调整后,钟世藩调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主任。


两年后,钟世藩的儿子,19岁的钟南山,受父母熏陶,也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拉开了自己未来从事医学事业的帷幕。

 

三、


上大学后,钟南山依旧成绩优异,而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田径、游泳、篮球、举重等,他都经常积极参加。


大三时,钟南山以一个医学生的身份,参加北京市高校运动会,居然获得了400米第一名。


1959年9月,他又在首届全运会上夺得400米栏冠军,创下54.4秒的新纪录。


正因为在体育方面的突出表现,毕业后北京体校邀请他,他有没有心动不知道,反正最终没去。可以想象,如果去了,将会是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巨大损失。


他选择了留校任教,做过辅导员、校报编辑,后又从事放射医学教学。


不过业余时间,他对体育的喜爱依旧全程在线。1960年,24岁的钟南山,喜获北京市运动会男子十项全能亚军。


优秀的人总是更容易吸引异性目光。


钟南山是年轻有为的大学老师,体育上又屡获大奖,健康阳光,很快吸引了当时国家女子篮球队队员李少芬的目光。


在朋友家,两人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此后坠入爱河,最终修得正果。


然而情场得意,职场上也步入正轨的钟南山,正准备大显身手,好好干一番事业时,那场史无前例的大运动爆发了。


因为父母是医学专家,父亲钟世藩在国民党政府的医院担任过领导职务,且在旧社会出过国、留过学,得过美国人的大学博士,他们都受到了冲击。


连带他们的孩子钟南山,也成了“走资派的狗崽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后代。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何曾见过这样的大阵势,内心悲凉可想而知。


然而,更悲凉的还在后面!


运动中,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因为不堪红卫兵与大字报的羞辱,愤而自杀!

人间至痛,莫过于此。


那个时候的钟南山,是悲痛且无助的。特殊的年代里,他前脚擦干眼泪,后脚就不得不放下一身技艺、满腔抱负,被发配去当锅炉工,每天要铲起几千斤煤,在炉膛旁来回担煤几百趟。


有一天,上级号召群众献血,钟南山报名参加,一次献出400cc鲜血,晚上依然按时参加锅炉房值班,不料忽然失去知觉,晕倒在锅炉房门口。幸亏一位来锅炉房打热水的校工,和一群“牛鬼蛇神”们救了他。


这件事,对钟南山触动很大。


艰难日子里,他深切体会到家庭对人的重要性。繁重的劳动中,他经常想起冤屈的母亲,想起远在南方的一家老小。


妻子李少芬,从中国女篮退役后调任广东省女篮教练,工作之余,独自照顾着两家三位老人,以及不满一岁的儿子。正是家的温暖,给了钟南山撑下去的理由。


1969年,33岁的钟南山终于不用再烧锅炉,跟随医疗队到河北宽城下乡。


在此期间,医疗队每天的工作就是做文艺宣传,真遇到病人时,却因为条件有限,没什么作为,最多病人痛得很厉害的时候,给他打一针止痛药。


这让钟南山很惭愧,很心痛,他想:这就是大家所信赖的医生吗?怎么会这样?


思来想去,他认为,自己作为医学世家出身的医学毕业生,应该在医学领域里实现自己最崇高的理想,于是决定离开北京,远离纷争漩涡,回南方去当医生。

 

四、


1971年9月,35岁,饱经磨难的钟南山,在妻子李少芬的帮助下,拖着不再强壮,与从前比判若两人的身体,抱着几本医学书籍,回到了广州。


妻子李少芬看到“归来”的丈夫,简直难以置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勉强含笑让儿子亲亲父亲。


钟南山回到家,心里踏实许多,放下行李就去看父亲。


钟世藩此时已经70岁高龄,眼睛不好,几乎是趴在桌子上,吃力地写着什么。


原来古稀之年的钟世藩,因为看到中国广大的基层医院很难用到先进仪器,儿科门诊还停留在最简单原始的症状、体征问诊上,就想写个册子,把自己毕生的宝贵医学经验留下来,造福百姓。


于是广州的图书馆里,多了一位白发老人,他比年轻人都刻苦忘我,每天早出晚归写东西。时间一长,图书馆里的人都知道他了,每天特意给他留个位置。

钟南山已经失去了母亲,更加心疼父亲,劝老人家注意身体,每天少写一会儿,免得因为眼睛不好写一会儿就头晕,但钟世藩不听劝阻,反而和儿子发脾气:“(不这样干)你让我呆在家里干什么,等死吗?”


钟南山无言以对,不敢再多说什么。


后来,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问了儿子一句:“南山,你今年几岁了?”钟南山一头雾水,照实回答:“(虚岁)36岁。”老爷子竟然叹了口气,说:“唉,都36了,真可怕……”


晚上,躺在床上,钟南山辗转反侧,翻来覆去想父亲白天说的话,终于明白父亲是说自己都36岁了,还一事无成……从此,他暗暗下了决心。


当年底,钟南山被安排到广州第四人民医院(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室,从最基层的岗位干起。


这时的钟南山,其实只有三年半的医学基础理论与基础操作学习,当年还没有进入临床阶段就被拉去田径集训,此后13年间,他再没正式接受过临床医学的教育。


某一天,急诊室接到电话,说广州增城有一个肺结核大出血的病人,要立即送来广州会诊,钟南山主动请缨,结果误诊,后来钟南山将患者火速接回医院,重新会诊,发现原来只是一根鱼刺,刺中了病人的胃小动脉,引起了大出血!

误诊事件后,主任特意找钟南山谈话,暗示他主动提出调离。钟南山很沮丧,表示自己就是拼命也要干好这份急诊工作。


但后来,医院还是把他安排到病房工作,让他和一位叫郭南山的医生对调。病房却说“此南山非彼南山也”,并不情愿放走那位“南山”,这令钟南山又一次深受刺激,从此开始拼命钻研医学知识。


仅仅过了半年,钟南山写了满满四大本医疗工作笔记,在急诊方面已经成为熟手。


8个月后,钟南山整整瘦了20斤,医院的同事却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说他——“顶得上一个主治医生啦!”

 

五、


4年后,钟世藩的努力没有白费,一部40多万字的《儿科诊断和鉴别诊断》付梓出版。因为内容及时,实用性强,该书先后再版6次,每次都很快脱销。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凝聚了顶级儿科专家毕生心血的医学著作,稿酬只得1500元。其中700元钟世藩给了帮他抄书的同事,又自己出钱买书40本,送给亲戚朋友,结果稿酬所剩无几。


但钟世藩看着受惠于此的儿童和家长们,依然觉得自己拖着病体狂写4年多,1400多个日日夜夜、心心念念的付出,是值得的。


1979年,43岁的钟南山,报名参加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公费出国留学考试。因为大家经过十年动乱,英语都不咋地,录取分数线较低,钟南山脱颖而出。

1979年10月,钟南山抵达伦敦深造。


不久,他便收到导师,即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呼吸系主任弗兰里教授的一封信。信是白纸黑字,但却给他浇了一瓢冷水:


“按照我们英国的法律,你们中国医生的资历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你到医院进修不能单独诊病,只允许以观察者的身份查查病房或参观实验室。根据这个情况,你想在我们这里进修两年的时间太长了,最多只能八个月,超过这段时间对你不合适,对我们也不合适。你要赶快同英国文化委员会联系,考虑八个月之后到什么地方去……”


钟南山有点懵,万万没想到,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次年1月,他来到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呼吸系,弗兰里教授依旧对他不冷不热,说:“你先看看实验室,参加查看病房,一个月后再考虑该做些什么。”


钟南山告别教授后,情绪非常低落,但很快他又重振精神,下决心要挺直腰板,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医生争口气!


此后,钟南山同英国医生一起查房,遇到一位患肺原性心脏病的亚呼吸衰竭顽固性水肿病人,他根据病人病史,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判断出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最后抽血检验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这次,弗兰里终于下达指示:“按照中国医生钟南山的治疗方案办。”


四天后,病人中毒症状完全消失,水肿消退,通气功能亦随之改善。


英国医生们这才开始信服,纷纷表示:“要重新认识中国人。”皇家医院呼吸系副主任瑟特罗教授也友好地对钟南山说:“看来,中国对呼吸衰竭疾病真有点研究呀!”


这之后不久,英国同行们,终于不再用有色眼镜看钟南山,开始了正常的合作。


英国求学期间,钟南山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项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及糖尿病学会会议上发表。


基于这样的成就,爱丁堡大学极力挽留他,但钟南山执意归国,他说:“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不仅出自血浓于水的感情,更源自对祖国深厚文明底蕴的理解和骄傲!”




1981年11月,45岁的钟南山从伦敦飞回祖国。


回国前夕,他的导师,那位酷爱写信的爱丁堡大学教授弗兰里,又给中国驻英大使馆修书一封,内云:


“在我学术生涯中,曾经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来未遇见一位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卓有成效。

 

六、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钟南山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等多个重要职务。


2003年,67岁的钟南山,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与广大医护人员一起,成功抗击“非典”,守护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很多人至今还记得,当年钟南山那句名言:“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但鲜少有人知道,为了与疫情拼速度,年近古稀的钟南山,当年夜以继日地工作,一连38个小时没合眼,最后累倒发烧,左上肺发炎,为免影响士气,选择自己在家治疗,没地方挂吊瓶,就在门框上钉了一根钉子,至今没拔掉。




如今,爆发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短短时间,已确诊440例,死亡9例,疫情涉及湖北、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天津、山东等多个省市,且正值春运,人员流动频繁,恐有席卷全国之势。



危难之时,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再次“挂帅出征”。



钟南山院士简介


1953年就读于广东实验中学。
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留校任教。
1970年,到广州医学院进修。
1979年4月,曾到英国进修。
1981年8月,结束进修归国。
1984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分会理事。同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并获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199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获政府通令嘉奖,1992年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
1993年,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
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同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著名呼吸内科专家。
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连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8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
2003年,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在SARS(中国大陆地区民间通称为"非典型肺炎")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因功勋卓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8]
2005年4月13日,当选中华医学会第23届会长,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医学会七任会长中的第二位学者。
2007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
2016年3月27日,参加中国首界流感高峰论坛并发表讲话。[1]
历任职务
 1960.07-1971.08北京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组 助教

1971.09-1974.04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住院医师

1974.04-1978.08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1978.09-1982.12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讲师

1979.10至今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83.01-1986.12 广州医学院副教授

1986.12至今 广州医学院教授

1986.12至今 广州医学院呼吸内科硕士导师

1987.12-1992.10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1992.5-2002.12 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1995.08 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博士生导师

1996.02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10 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9.7.26 任贵州医科大学名誉院长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我们在一起!《武汉加油》MV发布

  2. 刚刚,钟南山再次紧急发声!当前,最担心的是…

  3. 请收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手册

  4. 真相来了!人类侵犯了病毒的领地!

  5. 中国顶级润肺食物排行榜

  6. 武汉肺炎始发地华南海鲜市场的照片,触目惊心!!

  7. 音乐欣赏:【欧美经典音乐】《福佑灵魂之舞》小提琴 雪景 冰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