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讲英语总是少点 “内味儿”?

快乐的月亮邮递员 枫林悦读 2021-02-10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或许也有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单词都会念,怎么讲出来就没有 native speaker 那内味儿呢?又或者感觉一段话练得还行了,录下来之后听才发现还是别扭?


昨天 Eric 在社群里分享了一些学习心得(原文链接: 我有哪些练习口语的小习惯?)以及小咪老师的一篇关于如何听文章(原文链接: 先把耳朵叫醒 ),觉得很有感触。


用loopman,边听边读,把句子剖成语块(chunks),不同速度听并跟读。


这里的 loopman 是一款可以变速复读的软件,和 speater lite 一样适用于苹果系统,安卓系统在网上也能找到一些类似的app 比如 Audipo、经典复读机 等。


在学习语音的过程 “听”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读到文章之余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鱼和渔都给出来了,要怎么样才能真正吃到鱼呢?



ErIc 在之前的上麦反馈有多次提醒我讲英语太“正”,不够 “街头”。我也思考了很久,到底是少了什么呢?


回想自己在开模仿练习一段话的时候,一般是这几个步骤:


1、盲听文本。感知整体节奏,了解这段话的内容,对没听懂的部分有个大致印象;

2、熟悉文本。出声自己念,标记出不确定怎么念的部分,并录音记录下读的内容(在这里录下最原始的版本主要是为了留下原始版本,以便后期打脸);

3、张开耳朵。重点捕捉不确定、不熟悉的部分,用软件截取片段,调整至0.5倍速,张口跟读,练细节;

4、反馈调整。在细节问题得到解决后,文本也熟练后,测试看着文本是否能想起原声声调,并跟着这个声调张口跟读练习,不断洗脑纠正自己原有不自然的部分;

5、若学有余力,我会尝试着背下来。记得之前 Eric 提到过 “学习语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如果能把练习的部分背下来的话,可以在借助使用场景更好的记住语音现象。


第四个步骤是最磨人的,因为要真正记住某一句原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不熟悉的语音语调。比如在晨读后8:00花30分钟重点练习了某句话,12:00下班之后可能就又想不起原声是什么样了,又得老老实实花30 分钟复习;到了下午18:00这句话的印象又变模糊了,又得温习几十分钟。



正好这次三月晨读的学习素材就是 Street Speak,书中的句法表达和原声CD也都非常的街头,也想借此为契机,拿 Street Speak 1 这本书中的 Lesson 10 ON A DATE 为例,记录下这么一个过程。



对话大致内容就是俩妹子在八卦约会经历。



照着上图的文字版本,听过了原声,也熟悉了文本内容后,试着录制下了自己的路人朗读版:


对比原声,惨不忍睹,罗列几个主要的问题:


  • 眼神不好:drop-dead 看成了 drop head;

  • 单词重音:放错 blind datestood up 重音;

  • 句子重音:没有注意到原声中 对于 waited for an hourdid show up、biggest nerd standing there 、go out with another guy 的强调;

  • 连读弱读:特别是一些人称代词的弱读,比如 that he、when him 、with him、dump him、meet him、turned him down;suppose to 的弱读 ta;

  • 语调语气:僵硬,缺少对话感,没有将 Melaine 最初的 was he drop dead gorgeous 的八卦、on the first date 的惊讶,Susan 回复 hardly 的吐槽语气演绎出来;

  • 节奏对称:忽略了原声在 when he asks you out, just turned him down and run ;



接下来第二页是口语版文本和原声音频:



除了特别注意了自己在上文读错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细节不太确定:


1、supposed to:念 /s/ 还是 /z/ ;-ed 怎么处理?

2、probably 中的第二个 /b/ 好像没有念出声?

3、he asks you out 中 asks 的 /s/ /k/ /s/ 是怎么处理的?


带着这么几个问题,结合原声慢速以及上网动手查找,找到了答案:


1、supposed to 的可以迁移的 used to 念法,/d/ 在这里 drop 掉不发声的, suppose 中的尾音/z/ 念成 /s/ ,to 在这里弱读成 ta 的音,于是就变成了 supposta;





2、在 Rachel's English 有提到过这么一点,probably /ˈprɑbəbli/ 除了正式的把 /b/ 的音节都念出之外,在美国人的日常口语中也会出现/ˈprɑbəbli/ 把第二个 /b/ 省略,甚至直接念成/ˈprɑbəbli/ 不读 /bəb/这个部分 。但在整体的发音基础不牢固、整体语流跟不上的情况下,并不建议去模仿这种简化版。





3、asks 除了常规念法 /s/ /k/ /s/ 全部发声之外,在美国人语速说得非常快的情况下,口语中有时候直接 drop 掉中间的 /k/,这时候的 asks 听起来会像是 ass,同理,在 asked 这个词中 /s/ /k/ /t/ 三个连续的辅音读起来也显吃力,口语中也会把中间的 /k/ drop 掉,读成 /æskt/ 。




在弄清了这几个问题之后,就正式进入“听-模仿-听-模仿”的练习循环了,利用早中晚碎片化的时间共差不多练习了三个小时。


尽管文本相对熟悉了,但是对于很久已经没有背诵过文章,记忆力严重退化的来说,当天还是没能够流畅的背下来,气的我睡前都还在嘟囔这段对话。


可能是因为睡前的记忆比较牢固,第二天清晨起来,惊喜的发现可以完整背诵了。于是一大早就开始录制改良后的版本:


尽管这个改进版本还是没有完全跟上原声,比如 wanna 读成了wan,drop 的元音的口型开合度不够,I just can't go-through this again 这句话少了 again,对 drop-dead 用法不熟悉,差点念错成 drop-head 等等问题,但再次与路人版的音频相比,已经自然多了,有点内味了。



写到这里,关于 “鱼和渔都给出来了,要怎么样才能真正吃到鱼” 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有了差不多答案——“动手、动脑、动嘴”。


动手:多总结勤归纳,记录下犯的错、踩的坑、打的脸,这些是警醒也是提醒;

动脑:善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动嘴:看了再多的发音规则、连读弱读的方法都不如张口练上个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让这些语音形成肌肉记忆,直至 blurt it out.


说到底,“真正吃到这条鱼”,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心态和执行力问题。


回归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的英语不够‘街头’,到底是少了什么呢?”


通过对比路人版和改进版,发现尽管百般强调要有 “归零心态” 重新认识和学习语音,但是 old habits die hard, 听自己的录音还是会发现有很多讲中文习惯的固有痕迹,特别是语调和重音方面并不符合母语人士的说话习惯。


所以在着急为什么语音没有进步的之前,或许我该问问自己真的达到了输入和输出的练习量吗?“量”不够,怎能奢求“质”的飞跃?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样死磕,得看个人需求和学习目的。比起语音面貌,如何把内容说得清楚自然才是最重要的,好听的语音只是锦上添花之物。


守得云开见月明,希望一年后回看到这篇文章时,会发现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