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手写我心:关于写作的一点体会 | 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2022年大学写作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2022年5月20日晚,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卫东教授在我校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以《我手写我心:关于写作的几点体会》为主题作了为时2个半小时的专题讲座,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立教授主持此次活动。罗卫东教授现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校长,兼任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伦理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其《情感秩序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经济思想通史》等著作先后获得省部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二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三十余名。

在本次讲座中,罗老师结合工作体会和人生思考,从何为写作、写作的重要性及个人写作的认识三个方面出发,为线上线下一千多名校内外师生以及写作爱好者生动讲述了写作背后的故事,将自己参加工作四十年来的写作经验与探索倾情相授。罗老师身上自然流露出的写作热情和生命激情极大地感染了场内场外的观众,赢得了共鸣,创造了感动。讲得是文字,抵达的是心灵——我手写我心!这是一堂诚心诚意的纯粹的好课。为写作中心2022年系列讲座完美开篇。


无学之“笔”的跨界论坛

讲座伊始,罗老师自谦本次讲座是一场“跨界论坛”,因他既非写作相关专业出身,也非专业的文学创作者。但他认为,写作在某种意义上是“无学”的,它更多是一种实践艺术,且写作的个性太强,与个人的语言天赋和文风偏好密切相关,如果上升到“学”的程度,过度研究写作诀窍,反而会导致“灯下黑”。

罗老师称其最初的讲座题目是《德性的修辞》,本想围绕思想史上著名的两位名人亚当.斯密和曼德维尔展开讨论。众所周知,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文风是非常温暖的,从他的文字中能感受到他是一个非常善良且对人类怀有爱心的人;而另一位思想家曼德维尔却十分毒舌,连写在纸上的文字也是如此,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定要刺痛别人。而亚当.斯密作为后辈,认为这种“毒舌”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很可能会激发读者的逆反心理,哪怕言之有理也不容易让人接受。可见,“语言和文字本身不只包含着客观性的含义,更多在于人与人之间互动形成的效果,文字和写作也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品行”。但罗老师认为,这样的引入显然过于深奥和复杂,已涉及到“语言哲学”的问题,所以他最终决定以贴近生活和接地气的方式与大家聊聊何为写作、写作的重要性及其个人写作的心得体会。

写作是什么


在回答写作是什么这个问题时,罗老师将写作与烹饪、政治、医疗、绘画等相联系,以生动形象的实例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写作的奥秘,指出写作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就是用语言文字或者组织文字以表达内容,但更多是为了激活文字的力量,赋予文字以生命。

写作如烹饪,首先要选取好的“食材”。在当今社会,中国的语言文字早已受到了极大的污染,10年前的汉语保卫运动不能单纯地被看成是一场“保守的运动”,它更多的是对汉语“纯正性”的一种守护。现阶段人们的写作“食材”是极其匮乏的,当他们想在不同场景下表达自身不同程度和极其细腻的情感变化时,总是很难找到准确的词语,而那些风靡网络的政治化用语最初使用时的确引人注目、吸引眼球,但用久了难免会导致“审美疲劳”且落入俗套。所以想做出好的料理,一定要先选好食材。例如毛泽东在写文章的时候,用的“食材”就非常本真,从不会刻意去选取一些“诘屈聱牙”的语言,而是从日常生活的自然语言中提炼出人们熟知的东西,所以读毛泽东的文字会觉得既“通白”又“深刻”。因此,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等名篇虽篇幅不长,但却能将其中道理娓娓道来,文字清新且很容易被人们接受,是个真正的“文章大家”。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作家的文字“食材”是否新鲜,“配料”搭配是否恰当,最后端出来的“效果”如何,和厨师在烹饪时的要求是一致的,“语词”有自己的生命,就像食材也在不断寻求最适合的搭档,若无法准确地用文字寄托情怀和审美,那便是“暴殄天物”。

写作如政治,罗老师称写作与政治的关系其实更加密切。这里所说的作为一种政治实践的写作,不是要让写作成为一种政治手段,而是指在写作过程中,一个作家要像一位“政治领袖”,在治理国家或是指挥战役时,学会调兵遣将。把“干部”准确地放置在合适的岗位上,在政治上叫“任人唯贤”,在写作中叫“遣词造句”,即最合适的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不能让词语有“僭越”,这样文章写出来才会“纯正”。罗老师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是政治家,在创作时要学会调用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或后天习得的能力去支配你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你的情感。此外,写作和政治在原理上也有利益共性,写作有时也是一项政治活动,文章写得好的作家,作品流传后产生的历史影响可能远超掌握权力的政治家,因为这样的写作能激发不同人的共鸣,就像政治家要获得更多人的认同一样,用对了“词”,就会被认为是一个好领袖。因此,好的作家能将词汇完美组合,以便让读者认同他在作品中渗透的意图。

写作也是一种医疗,具有治愈的功能。19世纪有位著名的哲学家叫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他被认为是19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但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控制”,无法去学校上学,只能被迫在家跟着父亲学习古希腊语、拉丁语、数学、微积分等知识。在他11岁时,他的父亲甚至逼他去写罗马史,通读柏拉图的对话。对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尽管拥有过人的天赋,但这样超前的强迫教育还是严重损害了他的心灵,导致穆勒在19岁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多次出现自杀倾向。而他这种病态的精神疾病,最后便是通过阅读华兹华斯的诗治愈的,穆勒在自己的自传中讲述了这段经历,称是华兹华斯的诗让他重新恢复了对世界的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认同。那么,华兹华斯的诗究竟有什么力量,竟能治愈穆勒?罗校长指出,是他通过文字营造出的理想中的自然。这种自然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是对生命的讴歌,对真正自然生命的歌颂。今天人们读华兹华斯的诗,仍然可以明显地体会到那种浓郁的生命力。所以在写作过程当中,用什么样的词其实是和作者想要调控的欲望密切相关的。写作就像一位中医开药方,要“望闻问切”,要遵循“君臣佐使”,精准地把握好药方,方有可能妙手回春。

最后,罗老师继续以绘画、音乐等事例与写作相联系,指出很难给写作本身下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因其带有强烈的超验性和私人性,更需要作者本身具备良好的文字组织协调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出现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情况,这都是文字匮乏的表现,因此学会组织文字,是写作的关键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挖掘文字在历史中积淀的内涵,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才能进入更高的层次。鲁迅、苏轼等之所以是文学大家,就是因为他们不仅能赋予文字独特的生命力,还能营造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格。

写作的重要性

在第二部分,罗老师继续以丰富生动的事例,为大家讲述了写作具有的“保健”和“建构”等意义。

首先,写作具有保健等自我疗愈的意义。很多人在讨论写作时会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它的重要性,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但很多时候,写作更多的是一些在道德上有自我要求、对幸福有自己的认识、同时又无法和不同文化维度的人去本真地探讨负面情绪的人所进行的“自我对话”。写作对他们来说,是营造自身与灵魂的“伙伴关系”的方式。当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无法与自我和解时,就需要借助写作清晰的刻画出身体中撕裂的两种或多种东西,把它逻辑地表达出来后,再放回到现实世界中去反思,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自我整体。这样一来,写作便具备了一种自我疗愈的功能,能排遣不良情绪、消除孤独、净化心灵。当一个人能借助写作分析出事情本身的逻辑,将它与心灵接通,在灵魂里形成正循环,便能借助写作将心灵恢复到了出厂设置。

其次,写作具有建构意义,即以言行事和以言行善。毛泽东和鲁迅的文章都有一种建构的意义,有时是通过对别人的思考,有时是通过对自我心中某种蓝图的斟酌,最后以写作的方式形成一种认同力量,在认同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社会力量。而以言行善便如同华兹华斯,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文字挽救生命。梭罗的《瓦尔登湖》、惠特曼的《草叶集》等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承载着某种德性的功能,甚至拥有着抚慰心灵、滋润生命的作用,所以好的写作能以言行事,也能以言行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从中汲取作品包含的建构意义,也可以通过自我写作,发挥属于自己的建构意义。最后,写作也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生存方式和在工作晋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个人的写作体会


在第三部分,罗老师着重讲述了自己对于写作的理解和心得体会,以自身的写作实践为例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写作中的经验,并提出了三点真诚的建议,为线上线下观众推荐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谈到自己的心得体会时,罗老师指出,个人的写作应是真正为自己的写作,而不是附着的、带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利性的写作,文字是为了定义我们自己的存在。如果没有任何记录的习惯,很容易因为记忆的模糊和扭曲产生混沌,甚至错误地定义自己曾经的存在。为此,罗老师为大家提出了几点真诚的建议。

第一,为自己写作,从日记开始。罗老师认为日记等是本意写给自己的文字形式,它不是用来记录自己的物理存在,而是要去保存生命中的“个人经验”,保留那些他人无法为你记录的,私人化且内在性的东西。在日记中,要学会记录“特异性”的事实,并将其作为唤起当时情境的记忆点。其次,日记还有四种功能:一是保存自己的生活,亚当斯密曾说过“保存自己是人的天职和天性,是人对自己生命负责的表现”,在日记中保存的你,很可能与父母眼中的你是完全不同的;二是反省自己的生活,当一个人完全不加反省地去度过一天时,会发现时间过得了无痕迹,但一旦静下来就能“吾日三省吾身”,写日记也是一个人格自我建设的过程,用文字作为计时器将自己的人生重新过一遍,之后才能用超脱的眼光自上而下地俯瞰自身,以一个评价者的角度去反观自身;三是能提高观察世界的能力,记日记的过程能让一个人对接触到的信息有归纳、有提炼,能学会在限制的时间内找到最关键的信息,长时间的记日记也是对耐心的极大考验,但一旦过了极点就能“习惯成自然”;最后,日记能减轻记忆的负担。人的记忆是有时间限制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记忆会出现很多偏差,而记日记的习惯则能为你保留下最核心最精华的信息,极大地减轻自己的记忆负担。

第二,为自己写作,要有关怀,有激情,有超越。罗老师认为所谓关怀,就是我与世界的关联,我关心什么,我在意什么,我看重什么!苏轼能在月夜写出《赤壁赋》,是因其一直所关切的东西与他人不同,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真正关切的东西,而不同的价值选择会造就不同的关怀,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有所关怀,有关怀才有意向性。其次,写作要有激情,众所周知,写文学作品和长篇小说是件非常累人的事,写作如同表演,艺术家在模拟情节时都要动真感情,写作同样如此。要赋予作品生命,必须注入真正的情感,否则很难打动读者或观众,所以好的文学作品都来自于激情,没有激情不可能创作。但是,如果只有激情,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胡言乱语,因此写作还需要一个提炼,把激情处理过的个人品格概括为超越性的存在,即写作一定要有超越性的存在,否则很可能导致只感动了自己却没打动读者。没有经过超越的东西,很难拨动读者心弦,引起共鸣。

第三,为自己写作,要修辞立其诚,要明白阅读的极端重要性。人在年轻的时候容易喜欢辞藻华丽的文字,而不喜欢直白简单的文章,但真诚的力量总会超越辞藻和形式的力量。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在用词时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要只追求辞藻的华丽优美。此外,在写作时还要有责任伦理的观念,要考虑自身情感抒发后会产生的后果,要使文字最终具有一种真正的德性。华丽辞藻的堆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甜腻,不如增加些苦味和干涩,保持它长久的价值。

罗老师最后指出,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离开了阅读,写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最恰如其分的文字,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信手拈来。罗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文风和范本,并为大家推荐了《古文观止》《忏悔录》《汪曾祺文集》《鲁迅文集》《穆勒自传》等阅读材料,并鼓励大家多阅读、多积累,同时还贴心地为广大师生分享了自己的写作文案和个人公众号。

学子献上祝福,讲座圆满结束

最后,罗老师引用果戈里的名言“没有什么,你就拿起笔写: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总这样写;最后,就写出来了”作为结语,并在提问和答疑环节热情地回答了在场观众的提问,鼓励大家“什么都不要担心,就拿起笔写”!

因本次讲座恰逢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纪念日,在主持人金立老师的主持下,大学写作课的两位同学陈科鹏、夏子健献上了自己对建校125周年的美好祝愿!接着,金立老师再次对罗老师的到来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向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的体会:第一,只要你写出孤独就不孤独。正如马尔克斯所言“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文字就是那根弦。第二,写给自己才能写给别人。写作一定要发自内心,才能打动别人,就像《浮士德》里的名句,“如果泉水不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就不会那么甘甜清凉”;第三,有意义才有价值。人生离不开两样东西:意义与价值。意义关乎内在心灵,价值侧重于外部认同,从写作的角度来讲,只有更多地向内求索,才能更顺畅地向外求证,这是一条正确的通道。第四,有输入才能有输出。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字有内容、有力量、有魔力。

在讲座的最后,金立老师引用了王尔德的一句话“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为同学们送上520的浪漫祝福,并鼓励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去探求真、传递爱、发现美.


来源 | 浙大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