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思殿堂|“思想与时代”哲学公开课第五讲顺利举行


2022年5月20日,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思想与时代”哲学公开课第五讲“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一种未来哲学的追问”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孙周兴老师


本次活动由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俊教授主持。王俊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本次公开课的标题“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很吸引人,副标题“一种未来哲学的追问”传达了主讲者的思考路径。最近几年来,孙周兴老师一直在构建“未来哲学”概念,主编《未来哲学丛书》,出版《未来哲学序曲》和《人类世的哲学》两本著作,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孙老师的努力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在今天这个动荡时代里我们应该怎样看未来,怎样看世界。这当然是“思想与时代”议题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周兴教授的报告首先也从公开课的题目开始阐述,他认为“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是一个持久的哲学问题,在人类文明的危急时刻更显严峻。自从新冠疫情以来,人们似乎更倾向对此问题给出悲观和绝望的答案。而孙周兴教授则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今天人类的处境,要知道我们身在何处,面临着什么。



在报告主体部分,孙周兴教授主要围绕“什么是技术生活世界”“技术生活世界的基本变量”和“当代艺术和哲学的任务”等问题,展开了他对今天人类处身其中的“技术生活世界”即被技术统治和改造的世界的思考。他认为,“技术人类生活世界”区别于“自然人类生活世界”,后者是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形成的,传统哲学和宗教构成自然人类精神表达体系的核心要素。而随着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技术工业革命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世界变了。尼采所说“上帝死了”揭示了自然人类精神表达体系和组织方式的失效。由此开始了自然人类文明向技术人类文明的过渡。


孙周兴教授从图像文化兴起、说唱文化重启、数字文化全面实现以及教育方式转换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技术生活世界”的巨大变化,进一步讨论了“技术生活世界”的三个基本变量,即词性之变、物性之变和时空经验之变。伴随着“技术生活世界”所带来的变化,未来艺术和未来哲学要肩负起新的使命。艺术和哲学(人文科学)不能再一味沉缅于过去,而是要直面当下,朝向未来,要担当起重建生活世界经验,筹划未来生命形态的新使命,其根本使命是在技术统治的同一化的技术世界里保卫个体自由。



在报告的最后,孙周兴教授再次回到报告主题——“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在他看来,如果技术是人类文明不可逃避的命势,那么我们既要确认“技术统治”,同时还得直面“技术风险”,首先必须从“自然生活世界”向“技术生活世界”的转换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时候就要有一种彻底的追问和思考,而哲学正是这种彻底的追问。绝望中的希望,没落中的重启,才是正道,才是人生此在的天命。孙周兴教授给出的解答是尼采式的:无论这个世界原本好还是不好,它未来一定会好的,或者更应该说,无论这个世界好还是不好,我们必须把它理解为好的。



报告结束后,现场和线上听众踊跃提问,孙周兴教授回答了“历史与哲学的关系”“现代社会为何消极”“当代世界中的物为何既是关联的又是抽象的”“人为何知道越多就越悲观”等问题。


编辑 | 吴昊蕊

责任编辑 | 陈舒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