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大“图景”划重点,记录2022金融数字化转型这半年!

算力智库编辑部 算力智库 2024-01-09


2010年3月的东京,乍暖还寒的天气却抵挡不住当红偶像“初音未来”粉丝的热情。架子鼓、钢琴、小提琴、吉他......齐声响起,演唱会现场,2500名观众现场体验,线上还有3万付费观众直播观看。


“初音未来”歌声响起,全球首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的演唱会拉开帷幕。世界第一的公主殿下初音未来一时间“声动全球”。


时隔两年,2012年3月中国虚拟偶像歌手“洛天依”出道,此后上春晚、与明星大咖同台演出上综艺,成为红极一时的偶像歌手。2022年7月,“洛天依”蜡像入驻上海杜莎蜡像馆,成为世界首尊入驻的虚拟歌手。2021年,自称会捉妖的“虚拟美妆达人”柳夜熙,成为虚拟偶像天花板,两个月粉丝数量直逼800万,热度至今不减。


2022年,“虚拟数字人”悄然发生着变化,不仅仅是虚拟偶像,越来越多的“虚拟打工人”开始出现。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虚拟数字人入职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2021年底入职百信银行的“AIYA艾雅”、2月入职宁波银行的“小宁”、7月刚刚入职平安银行的“苏小妹”等银行“数字员工”。近日,刚刚上岗的红杉中国虚拟投资人Hóng正式上岗,据其自我介绍,每秒可看百份商业计划书。


01

“虚拟金融民工”打响数字化转型拉力赛


2022上半年“虚拟金融民工”热反映了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进展。在疫情的催化下,金融企业的生产场景、营销模式逐渐发生变化,线上化、移动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趋势愈加凸显。数字化转型已经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金融企业能更好的“活下去”的标配。


作为信息科技运用的前沿行业,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明显优势及代表性意义。疫情以来,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加速键,尤其是2022年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金融机构在加速基础设施搭建以及线上用户体验的优化。支付、投融资、保险、理财、征信全方位数字化,全面拉开了“数字金融”模式发展。


02

疫情按下“加速键”


经历了2年多的疫情,当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愈发迫切。“线上创意营销”、“金融数据上云”等发展,是今年上半年以来,银行、消金、证券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表现。技术降本提效,突破增长的天花板,金融机构更能在竞争态势中形成数字化差异。金融机构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


“高一点吧?低一点吧?能不能晚一点呢?”通过一个1分钟左右的视频,招联金融从“招联小鹿”拍摄现场的画面切入,生动地演绎了客户与招联金融借贷时提高额度、降低利率和推迟还款时间的沟通,实现了创意营销,让“信用足够棒,招联好商量”口号更深入人心。


类似这种通过打造动漫IP,运用微信、短视频等线上营销手段精准引流、创意营销的方式,在2022年上半年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青睐。除了招联小鹿,还有招商银行的“小招喵”,广发证券的“犇犇”,中国太保的“洋洋”和“保保”等。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在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优化用户流程体验、提升供给效率等方面正为金融机构打开新局面。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13.0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1%。线上需求的增加不仅体现在消费领域,线上支付、交易、投资等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在疫情以来“非接触”需求增长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加速键”。


03

数字科技贯穿金融全流程、全周期


2022年6月,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郑州银行等河南省内近20家银行参与的一场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银企对接会上,各家客户经理使出十八般武艺推介自家产品,也将当前背景下金融业难以触达客户的难题展露无疑。


某大型国有银行的金融科技部负责人在7月20日接受算力智库采访时指出,在这轮数字化变革中,人工智能、隐私计算、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将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带来新的客户服务方式、认知方式、风险防控以及经营管理的变革。因此,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将是一项长期重要工作。


04

“非接触金融”成为标配


于是,不同于此前的数字化集中于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渠道销售的互联网化、设备的智能化等内部环节,目前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更多体现在了与客户的交互环节——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打造线上金融服务,搭建非接触式服务渠道。


以银行的借贷场景为例,在身份识别环节,通过采用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无须借款人提交身份证明材料,即可完成借款人身份验证;在风险评估环节中,引入远程视频面谈和微表情技术,不仅突破空间限制实现“随时随地”服务,也为风控后台人员提供智能化的欺诈识别指引,以信贷科技提高作业的精准性;在数据模型构建时,运用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标签进行深度交互,交叉识别信贷风险、提供贷款决策;在贷后管理领域,AI驱动的智能催收策略能够使贷后管理更标准化、可控化,提升客户体验。


05

“金融数据上云记”高频上演


此外,“金融数据上云”成为2022年以来的热门话题。京东云、华为云、阿里云也纵深向金融机构加快布局。业务数智化,应用现代化,平台自主化三者共同构建了金融机构践行数字化战略的技术生产力要素,这三个维度形成一个立方体,立方体体积决定数智化转型的最终价值,整体的生产力提升,才能够保证数字化战略落地的效果。


06

“金融信创”风起云涌


与此同时,金融信创也在2022年迎来加速发展,本土软硬件IT企业在关键技术、产品和服务方面快速升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基础硬件(CPU、存储、金融机具、PC、服务器、网络设备)和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虚拟化、云平台)环节的迅速发展,本土IT厂商越来越能满足本土金融机构定制化业务的需求。


新场景下,金融信创有望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将推动金融信创基础软硬件爆发式增长,上层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迅速发展。


“立足开放平台,建立‘AI+场景+信用’和‘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模式,通过科技能力和开放平台,灵活高效地链接资产端和资金端,形成资产、资金端的闭环业务链。”某消费金融的业务负责人向算力智库表示,当下我们通过给场景方、金融机构等合作机构提供融合业务、技术一体化的多元增值服务,金融行业需要逐步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07

数字化战略先“烧钱”是降本增效的前提


近两年,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迈入深水区,2021年,金融机构在数字化方面投入不菲;2022年以来,更是加码投资。


银保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及各金融机构2021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银行、保险、证券(仅证券公司)的IT支出分别为2078亿、351亿、263亿,分别同比增长20%、27%、21%。2021年,该支出继续增加,其中证券业达到338.2亿元,同比增长28.7%。根据Gartner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IT支出预计将达到4.4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4%


2021年17家全国性银行(浙商银行未披露该数据)科技总投入达到1685亿元,均实现不同幅度增涨,其中3家银行科技投入超过200亿元、6家银行超过100亿元。


数据来源:银行年报;制图:算力智库


从上图来看,其中六家国有大行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合计1074.93亿元,同比增长10.77%。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银行科技投入较上一年新增30.26亿元,新增额度位居六大行之首;同时交行也是唯一一家科技投入占营收达4%的国有大行。而股份制银行虽然科技投入参差不齐,但整体仍保持增长趋势,11家股份制银行总投入610.5亿元。


08

科技人才是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


此外,科技人才是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总体来看,2021年银行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呈增长趋势,而科技人员数量与银行规模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数据来源:2021年银行年报;制图:算力智库


具体来看,15家样本银行中,除工商银行科技人员增长率下降,为-1.13%的增长外,其他银行科技人员数量均呈正增长。平安银行的科技人员占比最高,达到了22.14%,渤海银行的科技人员增长最快,达到了57.17%的增长率。


09

“数字化风控能力”和“精准智慧信贷”

成为双翼


金融机构依托先进科技和创新场景,银行一方面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的建设。


以广发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建设智慧信贷体系,引入智慧决策引擎,应用机器学习及NLP分析技术,搭建信贷客户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管控体系,2021年提升流程审批效率50.59%,有效提高贷后预警精确度。同时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平台建设,通过整合对公、零售行内外数据,建立客户关系图谱,利用授信信息、风险信息、泛集团关系、舆情信息等,构建客户风险统一视图,全方位展示客户风险信息。此外,完成风险指标体系的搭建,2021年共完成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299个各类风险指标加工,为管理层提供多维度、准实时的全面风险轮廓信息。


从6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的2021年年报数据可以看出,银行业正通过不断加码科技资金投入和科技人才引进,以全面拥抱金融科技的姿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中心专家王鹏向算力智库总结道,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包含战略的数字化转型、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人才的数字化转型、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技术平台相关数据的数字化转型等几个维度。


10

中小金融机构成为数字化转型

“尾部群体”,任重道远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显示,近年来,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模式产生深刻影响。随着金融新业态蓬勃发展,交叉性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增加,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交叉传染的风险上升,金融消费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泄露、信息欺诈等问题加剧,金融消费纠纷快速增长,涉众类案件时有发生,不利于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


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向算力智库表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方向不明确;数据治理缺陷明显、专业人才短缺;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僵滞,难以适应数字化经营;对新型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


此外,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数字化起步较晚、根基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压力更为明显。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本身IT技术力量薄弱,人力成本也比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行业前端的金融业务需求不断变化,业务部门经营压力更为突出。此外,中小金融机构同时面临的商业模式、数据安全、技术漏洞等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 往期推荐


大国数据跨境规则博弈,谁能抢占“数据经济制高地”?

国产数据库“第一股”拟上市,22年试炼场终“达梦”

抛弃真实数据集?生成式AI“踢馆”人工智能下半场

《数据安全法》出台一周年,看哪四大变化来袭?

从Web2到Web3,虚拟数字人的下一站在哪儿?|算力报告


欢迎投稿

  hehaohua3h@163.com  


好书推荐


⚪ 文章所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

⚪ 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

⚪ 敬请注意投资风险 ⚪



你“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