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师芳华 | 语言科技大事记:2001–2020系列之二

比特人文 2022-12-22


语言科技大事记:2001–2020



2006年


4 月8日 李葆嘉负责填写《汉语言专业申请学士学位授权专业材料》(专业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及利用;教学过程及管理;毕业论文),报送学校教务处和江苏省教育厅。

27日 教务处陈德良和李葆嘉、董晓敏、魏南江出席北京“全国师范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总结表彰大会”。

5 月8日 李葆嘉著《中国语言文化史》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苏政发[2006]63号)。

梁丹丹入选南师大“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6 月 江苏省教育厅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汉语言专业”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

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语言信息处理与分领域语言研究的现代化”(陈小荷总负责)项目成果通过终期验收。

李葆嘉等完成《汉语言专业本科培养计划》(2006修订版),报送文学院、教务处,从2007级实施。主持:李葆嘉,协助:倪传斌。包括:一、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规格;二、学制和学位要求;三、修读课程设置;四、修读指导计划。附件《课程标准》(20门),制订者:陈小荷、黄征、董晓敏、孙华先、赵家新、梁丹丹、贺胜、尹群、倪传斌、时秀娟、许超等。协修:2002级汉语言专业本科生陈钟、朱元、姚丽华、颜军梅、王晓东、张琦、岳淑娟等。评审专家苏州大学曹炜教授、常州广播电视大学钟敏教授,总评是:“这是一个创举,理论、应用和技能的结合,为文科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引导。”

汉语言专业首届(2006届)毕业生30人。继续深造的6人:陈钟录取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语言学专业博士生;童捷考上北师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吴昊考上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李妍保送,徐润华、宋小雷考上南师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2006届陈钟《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外国地名译名识别》(陈小荷指导)、王柱年《邳州方言研究》(李葆嘉指导)评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百篇优秀毕业论文。



董晓敏、梁丹丹评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

7月 冯敏萱博士毕业,留文学院语言科技系任教(计算语言学)。徐星硕士毕业,留文学院语言科技系任教(对外汉语教育)。

李葆嘉被聘为金陵科技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梁丹丹获批南师大青年人才科研培育项目“名动形语法及语义信息加工的神经心理机制”(2006-2008);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名动形语法性质的神经心理机制”(2006-2010)。

2006届陈钟《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外国地名译名识别》(陈小荷指导)获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9月 汉语言专业2006级新生17人入学:马琦敏、王飞霞、王瑜婷、石洪伟、匡海波、江燕、杨奕、李惠、李辰刚、时菁菁、周娜、周倩、柏玮、赵扬波、钱倩、钱映晖、曹鸣。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入学:颜明、黄小莉、王悦、朱振华、*李素琴(导师李葆嘉);年洪东、宋小雷、徐润华(导师陈小荷);高亚男、林海玲、张彩凤、张艳华、*王敏(导师段业辉);朱丽敬(导师王政红);李妍、都曦薇、刘莉、张玉洁、郭力铭(导师肖奚强);郭蕾、赵晴菊、任天舒、陈希熹、*张仁祥(导师钱玉莲);焦华英、李璐、毛雄、*吴建勇(导师张美霞);王利涛、朱爱娜(汉语语法学方向,导师董晓敏);韩笑、姜欧(认知与神经语言学方向,导师梁丹丹)。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入学:李艳、[越]范德忠、[泰]潘娜(理论语言学方向,导师李葆嘉);李斌(计算语言学方向,导师陈小荷);张怡春、范淑云(语法理论与应用方向,导师段业辉)。

据学校《教学工作规程》,文学院教学委员会特聘陈小荷教授为冯敏萱的教学导师(2006年9月-2007年8月)。

据学校《教学工作规程》,文学院教学委员会特聘李葆嘉教授为徐星的教学导师(2006年9月-2007年8月)。

20日 李葆嘉曲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座:“语义语法学与元语言理论”,唐雪凝教授主持。

2006年语言科技系师资8人:李葆嘉(教授)、陈小荷(教授)、董晓敏(副教授)、赵家新(副教授)、梁丹丹(副教授)、贺胜(讲师)、冯敏萱(讲师)、徐星(助教)。

10月27~29日 李葆嘉出席 “第七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术研讨会”(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大会报告:“语言符号的功能与学术研究”。李炯英、祁文慧、孙道功同行出席。

李葆嘉修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年修订版)。2006年,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申报设置对外汉语博士点和硕士点(段业辉、肖奚强、张美霞、钱玉莲转任,2007年招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招生方向调整为:语义网络工程/理论语言学(李葆嘉)、计算语言学(陈小荷)、神经语言学(杨亦鸣)。外国留学生攻读博士学位者,根据情况确定方向(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比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语言学史等)。

11月17日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顾曰国教授讲座:“现场即席话语多模态语料库设计与建库”,李葆嘉主持。

学校举办“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李葆嘉被授予 “优秀博士后学术联系导师”荣誉称号;倪传斌被授予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

12月19~21日,李葆嘉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座:“话语行为与学术研究”;汉语言文学院讲座:“论语形语法和语义语法”。

25~27日,应邀出席“东亚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从同源性到亲缘度:历史比较语言学”。李艳同行出席会议。

李葆嘉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高教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1-2006)结项报告。



2007年


2月28日 淮安市中级法院教育培训处邀请李葆嘉讲座《话语行为和法律语域》(2007年集中培训专题)。

4月 李葆嘉著《语义语法学导论:基于汉语个性和语言共性的建构》(江苏省十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师大重点学科建设: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资助),中华书局。

李葆嘉主持的 “高教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项。

陆俭明教授评价:对推动高教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积累、提供了一定经验,起了积极的引路作用。鲁川研究员评价:是我国高校实现创新型学科建设的范例和楷模。建议主管部门总结经验、大力推广。鲁国尧教授评价:这一提法很正确,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堪称建功立业。潘文国教授评价:像南京师大那样,改造为科技与语言学相结合的应用性专业,以前还从来没有过。这是文理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意义的探索。张博教授评价:对于变革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和学科结构、促进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深层沟通、培养信息时代急需的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科学中国人》2007年第4期刊载《“人工语言脑”工程的设计者——记著名语言科技专家李葆嘉教授》(顾子筠)。

5月19~20日 李葆嘉出席“全国高层语言符号学研讨会”(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和复旦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主办),演讲:“语言符号网络与语言符号习得能力”。李炯英同行。

6月 “语言科技精品课程”列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李葆嘉主持)。

汉语言专业2007届毕业生20人。继续深造的5名:程名保送北京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章婧录取为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育学专业研究生;陈睿考上复旦大学公共关系专业研究生;施晓嵩考上广西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曹羊婷考上南师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28日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讲座:“一种新的语法研究方法论——构式语法理论”,李葆嘉主持。

7月 章婷博士毕业,留文学院语言科技系任教(方言学、语用学)。

赵家新调往北京工作。

9月 汉语言专业2007级新生21人入学:丁颖、王敢、王嘉灵、史东、司雯、刘浏、孙梦姣、朱敏、吴梦洁、李丽、李倩、胡田园、徐  檬、耿静、钱宇、钱丽莎、黄清辉、訚蕾、薛佳轩、霍虹延、王擎。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入学:陈瑞琴、徐夫梅、姚志勇、张彩琪、李玲、*苏琴、*李静(导师李葆嘉);汪青青、肖磊、石民、于丽丽、*徐君善、*李海川(导师陈小荷);李丽娟、陶能宝、夏丹(导师王政红);张菲霏、张黎、*孙庆红、*汪涛、(导师董晓敏);朱晓艳、唐蕾、贾萍萍、*荆艳君、*糜艳庆(导师梁丹丹)。带*号是连云港高校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原在徐州师范大学修习研究生课程,2009年转到我们学位点接受论文指导,2010年答辩毕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入学:王彤、贺胜(理论语言学方向,导师李葆嘉);唐旭日、许超(计算语言学方向,导师陈小荷);张强(神经语言学方向,导师杨亦鸣)。

博士后人员进站:乔俊杰(《说文解字》释义元语言研究,联系导师李葆嘉)。

陈小荷获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词语搭配获取与语义特征分析的相互关系研究”(2007-2010),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语隐喻理解关键技术研究”(2007-2010),获批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中文文本的GIS空间操作挖掘关键技术研究”(2007-2010)。

贺胜获批江苏省哲学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语料库通用加工与应用工具开发研究”(2007-2009)。

据学校《教学工作规程》,文学院教学委员会特聘李葆嘉教授为章婷的教学导师(2007年9月-2008年8月)。

2007年语言科技系师资8人:李葆嘉(教授)、陈小荷(教授)、董晓敏(副教授)、梁丹丹(副教授)、贺胜(讲师)、冯敏萱(讲师)、章婷(讲师)、徐星(助教)。管理员:许超(兼课)、田年浩。兼职:曲维光(计算语言学)。

11月8~11日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鲁川研究员系列讲座:“探索汉语根本特点、构建汉语装配语法”,李葆嘉主持。

12日  据文学院要求,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评估做准备,李葆嘉撰写《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自评报告》(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管理工作)。

23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贺阳教授讲座:“汉语语法欧化问题”,李葆嘉主持。

12月3日 鲁东大学张志毅教授讲座:“脱去匠气·生发师魂——语言研究创新论”,李葆嘉主持。



2008年


3月3日 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周世箴教授给李葆嘉来信:

您在2001年提出了包括语言工程科技、语言教育科技和语言研究科技的“语言科技新思维”,创办了语言科学及技术系,这尤其令人敬佩。对于一个以传统小学为起点的学者,这是一项创举;对于语言学界,这也是一项创举。

30日 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教授讲座:“谓词重叠疑问句的语言共性及其解释”(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学术报告厅);学术座谈:“语言学研究动态”(文学院会议室),李葆嘉主持。

5月10日 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与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商讨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联报“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李葆嘉提出要把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力量也一起整合。

20日 学校社会科学处和”211工程”办公室联合召开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包括方向带头人)会议,确定三个学院联合申报“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语言科技创新”,经投票选举李葆嘉为总负责。

22日 李葆嘉基于“跨学科交叉、跨院系整合、开放型运行”的理念,负责设计并填报《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申报书》。整合为三个方向(语言信息工作平台、语言知识工作平台、语言机制工作平台),细化为8个子课题:1. 语义科技工作系统(李葆嘉主持),2. 语音科技工作系统(顾文涛主持),3. 方言实验工作系统(刘俐李主持),4. 先秦词汇统计与知识检索系统(陈小荷主持),5. 中古词汇统计与知识检索系统(董志翘主持),6. 敦煌俗语言文字统计与检索系统(黄征主持),7. 英语习得的神经机制研究系统(倪传斌主持),8. 汉语习得的中介机制研究系统(肖奚强主持)。

6月8~13日 《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申报书》定稿。

20日 李葆嘉参加申报“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答辩评议会,《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申报书》通过学校专家组评审,上报教育部评审。

2006级本科生李惠主持的“汉语动词隐喻识别研究”(曲维光指导)获批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孙道功博士毕业,留文学院语言科技系任教(语义语法学、语言学概论)。

徐星晋升为讲师。

冯敏萱担任语言科技系秘书。

7月8 日 《大众科技报·科技人物》(A03 版)刊载《李葆嘉: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



8月 2006级本科生王瑜婷、柏玮、周倩获“2008年首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三等奖;马琦敏、王飞霞获大赛入围奖(贺胜、许超指导)。

李葆嘉著《中国转型语法学:基于欧美模板与汉语类型的沉思》(江苏省十一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南师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资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月2日 “211工程”办公室通知,《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申报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

汉语言专业2008级新生32人入学:王敏、王硕、冯丹、叶舟、刘楷、刘赢、孙安琦、余智超、冷婷、宋佳丽、宋怡骅、张文芊、张贝贝、张亚男、张甜甜、时效、汪艳芳、花莉、陆文静、周华斌、周京、林筠涵、施莉莉、胡燕、赵蕾蕾、郝文萃、顾黎红、黄蕾、蒋倩、熊一叶、蔡佳、沙济中。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入学:薛松馨、施书宇、王婷婷、徐丽、孙杨、钱韵然、李文涛(导师李葆嘉);陈慧炜、陈敬学(导师陈小荷);马飞鹏、陈雯(导师王政红);徐明星、周熙运、李慧、王梅兰(导师董晓敏);袁丽丽、王芳、潘艳华(导师梁丹丹);刘艳、张莹、吴亦斌(导师顾文涛)。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入学:李尧、陈秀利、[马]陈添来(理论语言学方向,导师李葆嘉);陈丽江(计算语言学方向,导师陈小荷);刘涛(神经语言学方向,导师杨亦鸣)。

顾文涛(特聘教授)引进文学院语言科技系。

据学校《教学工作规程》,文学院教学委员会特聘李葆嘉教授为孙道功的教学导师(2008年9月-2009年8月)。

25日 根据”211工程”部协办《关于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审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年8月26日),李葆嘉负责填写《“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

26~29日 李葆嘉应邀出席“语言文字与中原文化高层学术论坛”(郑州大学)。29日,参观南阳理工学院,李葆嘉题词:“要把应用文科当作理工科来建设”。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第9期)刊载《语言信息科技专家——李葆嘉》。

2008年语言科技系师资9人:李葆嘉(教授)、陈小荷(教授)、董晓敏(副教授)、梁丹丹(副教授)、贺胜(讲师)、冯敏萱(讲师)、章婷(讲师)、孙道功(讲师)、徐星(讲师)。

10月5日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211工程”办公室。

14日,文学院学生会组织“新老生交流会”(仙林校区)。参加的有汉语言专业05级、06级、07级、08级本科生及语言学专业08级研究生。李葆嘉宣讲“语言科学及技术系汉语言专业建设”(PPT:创建背景;依托学科;培养方案;师资建设;十年树人;经费投入;任重道远)。李葆嘉、冯敏萱、章婷老师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18~19日,李葆嘉出席“第七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河北大学),演讲:“语言科技创新及其工作平台建设”。

22日 李葆嘉华中师范大学讲座:“语言科技创新及其工作平台建设”,吴振国教授主持;武汉大学讲座:“西洋汉语文法学研究史论”,赵世举教授主持。

23日 李葆嘉华中科技大学讲座:“超级语系建构中的华夏汉语位置”,黄树先教授主持。

24~26日 李葆嘉出席“第十二届中国当代语言学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报告:“语言科技创新及其平台建设方案”。

25日 李葆嘉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座:“汉语语法研究:四个传统”,陈淑梅教授主持。

11月11日 “211工程”办公室发文《关于下达”211工程”建设专项经费规划数的通知》:“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300万、省政府专项资金400万(实际上500万)。另,学校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提供自筹经费200万。

15日 李葆嘉将《关于申请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用房的报告》呈报”211工程”办公室。

15~17日 李葆嘉出席“南京国际文化符号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报告:“个体认知语义网络的自建构能力”。

20日 李葆嘉负责制定 “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负责人李葆嘉,监督人喻平,2008年1月~2011年12月),报送”211工程”办公室。贺胜担任项目秘书。

29~30日,李葆嘉应邀出席“语言文字与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东海大学主办),演讲:“论语形语法学和语义语法学”(收入台湾东海大学《语言文字与教学的多元对话》,2009)。

李葆嘉主持的“析义元语言信息工程”结项。张志毅教授鉴定:

以李葆嘉为首的团队,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创造,有望成为世界公认的几个语义学派之一:南京语义学派。因为这个团队已经具备了“学派”的多个条件的几个苗头:原创的学说、理论,系列著作,有活力的群体。……该成果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是对中国乃至世界语义学都有令人瞩目的贡献。对冲过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瓶颈,对汉语教学,对词典编纂等方面都有重要实践意义。

12月3日 李葆嘉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亲缘比较:超级语系建构中的华夏语位置”(竺家宁教授主持)

4日 李葆嘉深圳大学讲座:“汉语语法研究:四个传统”,介绍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张卫东教授主持。

19日 李葆嘉撰写《关于语言科技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的报告》,呈文学院。

20日 为了便于跨院系整合、跨学科研究的协调,李葆嘉将《关于文学院语言科技研究所升格为校级所的报告》呈报”211工程”办公室、社科处、校办。

30日 学校社会科学处发文,批准成立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校级)。



2009年


1月20日  设计“语言科技系列精品课程”网站(李葆嘉主持,许超负责)。

2月4日  顾文涛香港中文大学讲座:Comparison of Öhman’s and Fujisaki’s Model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Fundamental Frequency Contours of Speech Based on the Larynx Control Mechanisms。3月4日 李葆嘉应邀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座:“建制·专业·学位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林德祥教授主持。

18日 李葆嘉撰成《关于“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的报告》,报送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办公室。

23日 李葆嘉修订《关于申请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用房的报告》(三个附件:相关说明与用房规划示意图;拟购仪器设备放置空间;在实验室工作的成员),呈送”211工程”办公室、后勤处。

实验室主要设备招标工作开始。

3月到5月 章婷负责完成“200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2007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

4月上旬 录制“语言科技系列精品课程”视频(撰稿李葆嘉,配音周晓凡,制作袁飞、殷玉静,教学视频田年浩)。

20日 语言科技系列课程网站开通(李葆嘉主持,成员:贺胜、许超、孙道功、章婷、冯敏萱、陈小荷、董晓敏、梁丹丹、徐星、田年浩)。

21日 学校视导员“语言科技精品课程”座谈会(李葆嘉主持)。

邵纪淼教授:将语言和科技结合起来,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大有发展前途。赵清良教授:毕业生视频很好地反映了学生的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很广,足以证明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非常符合市场需求。薛龙根教授:“两动-两新”的提法,符合现在的创新要求。朱昌颐教授:一定要抓住本系列课程的特点“两动、两新”,代表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一个文学院的语言学科课程建设成这样,毫无疑问就是精品!

211办公室和后勤处听取李葆嘉关于建设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的汇报,后勤处彭启军副处长表示大力支持。

5月8日 陈小荷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讲座:“现代汉语词类体系的重建与应用”。

9日~11日  孙道功(代李葆嘉)出席“第三届语言与国家高层论坛暨第二届应用语言学系主任论坛”(徐州师大承办),报告:“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

30日 实验室主要设备招标工作完成。

6月11日  南师大召开党委常委会议,李葆嘉前去汇报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的筹备情况,会议决定: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建于22号楼(随园校区化科楼)第二层。

15日 2007级李倩主持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李葆嘉、徐星指导)获批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20日 依据工作原理、功能分区,经过现场测量、市场调查和技术咨询,李葆嘉负责制订《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设备区:神经认知实验与计算室(倪传斌主持)、语音实验与计算室(顾文涛主持)、课堂话语实录室(贺胜主持)。科研工作区:语义科技工作室、语音科技工作室、方言实验工作室、知识工程工作室I(先秦词汇)、知识工程工作室II(中古词汇)、知识工程工作室III(敦煌俗语言文字)、语言习得神经机制工作室、语言习得中介机制工作室以及参研室。管理服务区:办公室、管理室、编辑室和学术交流室(此间当时未移交)。



26日 汉语言专业2009届毕业生19人。继续深造的有5名:邓琳录取为香港理工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汤文峤考上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研究生;宋纯保送,王帅、王茜考上南师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

贺胜晋升为副教授。

顾文涛增补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

陈小荷修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三个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根据文学院要求,陈小荷撰写《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简介》(2009)。

7月 李斌博士毕业,留文学院语言科技系(计算语言学)。

汉语言专业2009届毕业生宋纯的《外国人名地名汉译保真度研究》(李葆嘉指导),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博士后人员乔俊杰获批河南省社科联项目“《说文解字》释义元语言和汉民族的元认知特征” 。

2009年语言科技系师资11人:李葆嘉(教授)、陈小荷(教授)、顾文涛(教授)、董晓敏(副教授)、梁丹丹(副教授)、贺胜(副教授)、冯敏萱(讲师)、章婷(讲师)、孙道功(讲师)、李斌(讲师)、徐星(讲师)。

8月10日 《关于 “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报告》,上报 “211工程”办公室、后勤处、社科处。

13日 李葆嘉、许超、倪传斌、顾文涛、李斌、孙道功、贺胜等完成《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建设方案》(经费预算;平面设计;邀标文件),上报 “211工程”办公室。

30日 完成《“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管理纲要》(李葆嘉负责)。

9月1日  李葆嘉被聘为江苏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特聘科技专家。

汉语言专业2009级新生17人入学:丁伟、卜丽君、史碧莹、孙博伟、张弘弛、张丽、杨超越、邱增朋、陈芫、胡筱娟、贺理、顾容榕、温涛、葛程雪、潘安娜、戴云娟、戴茹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入学:王瑶、宋纯、黄晓晓、马子恩、李小敏(导师李葆嘉);周小云、王帅、王茜、马创新(后审批硕博连读)、邱华锋(导师陈小荷);饶冠玉、刘廷果(导师王政红);孙楠、姚 颖、孙晨阳(导师董晓敏);任会启、黄静(导师梁丹丹);周小惠、李晓朋(导师顾文涛)。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入学:王晓斌(理论语言学方向,导师李葆嘉);梁社会(计算语言学方向,导师陈小荷);耿立波(神经语言学方向,导师杨亦鸣)。

10日  实验室用房改建工程招标(师豪中标)。

30日  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用房改建工程开始施工。

10月24-25日 李葆嘉出席“第五届语义功能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湖南师范大学),大会报告:“特思尼耶尔的五个比喻”。

“李葆嘉”(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言科技专家、教育家)入选《影响中国的500位专家》(党彦涛主编),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年10月。

11月8~10日,“全国第十届现代语言学研讨会”(上海现代语言学研究会与南师大语言科技研究所联办,随园校区南山专家楼),李葆嘉、余志鸿主持。大会报告:北京语言大学张普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控与语言观的消长”、山东大学盛玉麒教授“当代汉语流通语料库的理论与实践”、李葆嘉“南师大语言科技系与语言科技研究所建设”、鲁东大学张志毅教授“语言研究的理性思考”、中科院语言研究所麦耘教授“作学问四大件”。



江苏教育电视台报道(20091108):“南师大语言科技研究所启动‘人工语言脑工程’”。

《扬子晚报》报道(20091112):“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说话——南师大语言科技研究所的‘人工语言脑工程’”(记者郑如鑫)。

20~21日 李葆嘉出席“语言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主办),讨论申报语言学一级学科问题。李葆嘉发言:“关于增设语言学一级学科的建言”。

主要从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建设现状、语言学一级学科体系构想和“语言科技新思维”,以及增设语言学一级学科的操作步骤、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需求等方面,逐一阐述增设语言学一级学科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提高国际影响力诸方面的价值及实施的可行性。(收入李葆嘉、贺胜主编《语言科技人才培养论坛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7日 校长办公室发文《关于建立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校级)的通知》(配公章)。

29~30日 李葆嘉出席“第五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香港理工大学)。演讲:“论汉语形容词的分化”。

12月7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领导和应用语言学系主任李军教授等5位访问语言科技研究所,李葆嘉接待。

13~14日 举办“语言科技高层论坛暨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落成仪式”(李葆嘉主持)。应邀出席的专家有: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语用所靳光瑾研究员、清华大学黄国营教授、北京大学周晓林教授、南开大学石锋教授、徐州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



陆俭明教授“实验室落成仪式致词”:现在南师大在这一方面走在各个高校的前面,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第一,要有好的理念。葆嘉首先提出来语言科技新思维,这是一个很新的提法,符合学科发展的方向。南师大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理念很新,多学科交叉,多学科整合,另外提出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原创性,还要有成长性。第二,是要有一支队伍。而且这支队伍体现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整合。第三,就是学校的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书面致词(语用所靳光瑾副所长代为宣读):获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落成,我谨代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表示衷心祝贺!南京师大的语言学学科建设具有显明特色,素为同仁称道。2000年,李葆嘉教授提出原创性和前瞻性的“语言科技新思维”。2001年,建立了语言科技系(本科教育)-语言科技研究所(发展规划、学术交流)-语言科技实验室(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三位一体的建制,为语言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2年,建构了包括语言学、计算机应用、应用数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四大主干系列课程的语言科技课程体系,形成了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层级性培养模式。南京师大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齐整、实力雄厚,拥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对外汉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个博士授权点。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的招生方向:语义网络工程、神经语言学皆为独有,计算语言学是其特色。作为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其思想之前瞻、经费之保障、工程之浩大,为学界同仁所瞩目。毫无疑问,该实验室在语言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为语言研究从传统范型向科技范型的转变提供了保障。而“多学科交叉、跨院系整合、开放型运行”的理念,则体现了交叉学科建设的方向。近闻,在11月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语言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王宁教授建议将“语言科技”列为二级学科,内含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此次论坛立意高远,实领信息时代学科建设风气之先。但因近期公务缠身,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期待贵实验室多出语言科技精品,以飨国人。预祝会议成功!

论坛报告:陆俭明教授“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的新思考”;李如龙教授“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靳光瑾研究员“教育热点话题自动发现与跟踪技术研究”;黄国营教授“句法和语义的关系”;杨亦鸣教授“关于语言学独立为一级学科的设想”;周晓林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与周晓林实验室”;石锋教授“论语音格局”。专家们评价该实验室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科技中国》记者进行采访。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新闻)报导(20091215):“南师大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落成”。

许超担任研究所和实验室管理员。



15日  “211工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会议(南山专家楼)。检查专家: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南京大学丁帆教授、南京大学许均教授、江苏社会科学院姜建研究员。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视察等,对本项目组取得的前期成果充分肯定。



2010年


1月20日 “语言科技系列课程”申报江苏省精品课程。

26日 汉语言专业2009级(7)班学生到语言科技研究所参观。第一阶段,李葆嘉老师宣讲。第二阶段,同学们观看《语言科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视频。第三阶段,同学们参观实验室和工作室。

2月26日 《语言信息科技实验室管理规章》(李葆嘉主持)制定完成。

许超接替贺胜担任项目秘书。

倪传斌、顾文涛任语言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参与实验室日常管理。

3月 接社会科学处通知,填报《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申报表》(李葆嘉负责)。

4月15日 李葆嘉完成《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信息科技研究中心”申报表》,报送社会科学处。

27日 李葆嘉参加学校组织基地申报答辩会答辩。经校学术委员会投票,确定“语言信息科技研究中心”作为基地申报单位(南师大仅遴选一个单位申报)。

5月17日  “语言科技系列课程”(李葆嘉主持)获批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日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教授莅临语言科技研究所座谈,李葆嘉主持。

29日  陈小荷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讲座:“先秦文献信息处理的特点与对策”。

6月15日  2008级本科生林筠涵主持的“网络用语词典制作及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研究” (陈小荷指导)获批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王硕主持的“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语义标注语料库的研制”(李葆嘉、孙道功指导)、熊一叶主持的“汉语中的外来词发展状况探究”(李葆嘉指导)、蔡佳主持的“现代汉语搭配抽取的典型句式研究”(冯敏萱指导)、周华斌主持的“三词紧邻序列获取现代汉语实词搭配”(冯敏萱指导),分别获批南京师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

20日  “语言科技工作平台”网站正式开通(贺胜负责)。

24日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申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答辩会,李葆嘉参加答辩。

汉语言专业2010届毕业生17名。继续深造的有5名:李惠保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3年毕业后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周娜考上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王飞霞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马琦敏保送,王瑜婷考上南京师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顾文涛教授评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

贺胜副教授评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

顾文涛入选南师大“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南师大研究生院通知: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解聘,一律不再招生。李葆嘉报告:全国语言学博士点仅南师大招收神经语言学方向博士生,如兼职博导杨亦鸣解聘则灭掉的就是一个分支学科。据说,南师大研究生院最后仅保留两位兼职博导继续招生。

7月 顾文涛获批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普通话与粤语的韵律比较及二语习得韵律偏误分析研究”。

李斌获批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词语认知属性的语言知识库建设” (10CYY021)。

汉语言专业2010届毕业生匡海波的 “唐诗文本自动分类的算法研究”(陈小荷指导)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年第7期)刊载《水滴石穿 铁杵成针——访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李葆嘉教授》(张海)。

31日~8月4日 李葆嘉出席“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内蒙古大学承办),报告:超级语系建构中的华夏汉语位置。

8月5日 南京师范大学“语言信息科技研究中心” 评为第二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教社政[2010] 9号)。李葆嘉任中心主任。



27~30日 语言科技研究所、语言科技系在南山专家楼举办 “语言科技人才培养论坛”(贺胜负责)。与会代表以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后,毕业的和在读的)为主体。徐州师大杨亦鸣教授、首都师大冯蒸教授、暨南大学李军教授、上海交大王珏教授、南京大学杨锡彭教授、苏州大学王建军教授、徐州师大古敬恒教授、黄冈师院陈淑梅教授、苏州科技学院王玲玲教授等邀出席论坛。南师大副校长潘百齐教授开幕式致辞“举办语言科技人才培养论坛的意义”;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骆冬青教授开幕式致辞“语言学科是‘通天之学’”。



9月 汉语言专业2010级新生15人入学:丁忠婉、王晶晶、任莹哲、吴艳玲、吴雅灵、张耀月、李安然、李昂、李秋欢、李菱、迟晓旭、周恕楠、傅诚、谢颖、蔡爱娟。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入学:马琦敏、段潇雪、王瑜婷(导师李葆嘉);吴海涛、孔亚楠、王燕雪(导师王政红);张丽、马钰、胥娟娟(导师董晓敏);石洋子、匡海波、万甜甜(导师陈小荷);屠明萍、陈菜芳(导师贺胜);刘顺华、逯秀丽、李梦妮、[澳]山慕(导师梁丹丹);刘薛园、程晓倩(导师顾文涛)。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入学:徐润华(计算语言学方向,导师陈小荷)。

博士后人员进站:赵建军(语音合成中的重音预测,联系导师李葆嘉)、黄芳(词汇-句法语义,联系导师李葆嘉;因故未能出站)。

20日  制定《语言科技文库》出版方案。总主编:李葆嘉;系列主编:陈小荷、李葆嘉、刘俐李、黄征、倪传斌、肖奚强。作者填报著作出版选题表。

10月20日 爱沙尼亚国家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高晶一博士访问语言科技研究所,李葆嘉接待。

25日 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周世箴讲座:“成语万花筒:从语言认知角度论语义的延伸和转移”,李葆嘉主持。

10月31日~11月3日  李葆嘉、倪传斌、刘宇红、贺胜、王晓斌、徐晓东、王彤、李尧、陈秀利、宋纯一行10人访问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11月2日 李葆嘉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讲座:“学术与人生”。    

20日  李葆嘉完成《关于江苏高校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信息科技研究中心”建设规划》,报送社会科学处。

26日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语言学教授德穆斯(Katherine Demuth,国际儿童语言研究协会理事)前来访问并讲座:Acoustic and Articulatory Aspects of Phon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与语音和形态发展有关的听音和发音),顾文涛主持。

12月11-14日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士元先生应邀访问语言科技研究,学术讲座:“语言学简史”、“语言相对论”,顾文涛主持。



27日 201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评审结果公布:“现代汉语元语言系列词典”(李葆嘉主持)、“先秦文献词汇知识挖掘”(陈小荷主持)、“语音韵律的跨语言比较及二语韵律的偏误分析与自动评测”(顾文涛主持)批准立项。

陈小荷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董志翘主持)子课题“上古汉语语料库建设研究”负责人。

梁丹丹入选南师大“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作者:李葆嘉  孙道功



往期回顾:

南师芳华 | 语言科技大事记:2001–2020系列之一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