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小钢的善之路:我的前半生,都在为我的使命做准备!

刘小钢 CFF2008 2022-04-26

编者按:


刘小钢,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组委会成员——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我们大家喜欢称呼她为“小钢姐”。21世纪初,在中国房地产即将步入黄金十年的前夕,她毅然关掉了房产公司,踏上了现代公益的舞台。她把这视作“上天的安排”,“人的生命太有限了,多赚点钱有什么意义呢……上帝就是这样安排的,到某个时间点,它就让我结束过往,给我找到真正属于我的事情”。


7月22日下午,第二届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活动开启,小钢姐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在广州开启的公益慈善之路,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收获。演讲实录如下,在此与大家分享。


刘小钢在论坛现场分享


大家好 ,感谢广州市慈善会此次邀请我跟大家一起分享。


这是我第一次来青云书院,感受很深。 记得第一次去故宫,我对别的没什么感觉,但走在石头上,摸着栏杆,就感受到历史沉淀。在这里也是一样,看着这些柱子和地板,可以感受到,三百多年前,一位先辈为了家族能通过教育出人头地,于是盖了这样一个书院。我也相信,这几百年来,很多向往知识的人在这个环境里得到了好处。


我的前半生


我是广州生广州长的外省人,在这出生、长大、读书、工作。所以,我对这个城市感情非常深。她承载了我大半生的成长过程。



我们这代人其实是历史知识贫乏的一代人。因为上学的时候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我也没好好读书。中国传统善文化到底有些什么来源?我需要去学习。但不管怎样,在我们的血脉里就一直流着善文化的基因。我想这是广州千年文化养育出来的人的特质。


我在中山大学毕业后,在省府机关工作了两年,后来下海。下海二十年,这期间我几乎做过所有商业领域的事情。到了2003年,那时候已经从商20年,却觉得自己不是一块从商的料。商业,赚很多钱,这些没能我带来特别大的冲动。我骨子里好像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会在某一个时期,重新思考很多事情。2003年我还在做房地产,真的感觉商业太累了,自己也没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当时心里就在想着,可能应该去做一件自己更喜欢的事情。


困惑与行动


当时40多岁,年纪还不是很大,退休也不是时候,必须找一些事情,能继续用自己的激情、把自己的人生路走下去。我问自己,如果不做商业,我还能做什么?什么事情会让我又喜欢,又愿意花时间精力继续做?


想了半天,我想起来,2001年我跟陈开枝一起去的百色。陈开枝对我公益理念的形成帮助非常大。


当时我们在百色建了小学,在学校里见了很多孩子。这些孩子,从我第一次见,到后来学校建好后再次见,他们的变化令我非常震撼。一开始,会发现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平常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外面世界,所以我会感到他们的反应是迟钝的。但当大家把外面的世界带给他们后,他们的眼神发生了很大变化,眼睛里闪着光。


我感到,为这些孩子做一点点事情,心里就会有很大的喜悦感。这件事,就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小种子。做企业的时候,我也会经常带着我的同事一起去孤儿院、敬老院。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会感到更轻松和开心。


所以后来在思考、重新选择自己往后的路时,我想起了这些事,并觉得这就是我愿意去做的。所以,2003年,我给自己做了个决定,希望自己的企业之路就走到这为止,希望自己的下半生可以去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就这么转行了。


论坛现场


从“零”学起


转行的时候,我运气也挺好。因为想转行,我希望把公益慈善成为我的职业,而不是只做一个志愿者。志愿者很简单,我愿意去做,一颗红心,两只手,去付出,就已经足够了。但如果作为一个公益领域的从业人员、专业人士,我的知识储备几乎等于零。所以我开始去学习。


我得到了去美国学习的机会,学习如何去做一个公益组织。这两年,让我系统地学习了公益慈善和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了战略思考方法。同时我也去了好几个公益组织实习。所以在转行前,我在美国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准备。


当时从美国回来前,我自认为自己已经做好准备了。因为两年前我什么都不懂了,现在回来,我比较清楚了,感觉可以回来做点事情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回来后才知道,其实中美两国的公益慈善之路完全不在一个阶段上,相差太多。把美国那套做法直接拿到中国来,是不现实的。


于是我又开始学习。我花了一两年的时间,与很多不一样的民间组织一起工作,向他们学习。其实这一两年的学习一点都不亚于美国的学习,这让我真的去理解了真实的中国社会。


我的前半生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没有深入认识、了解整个中国社会的现状。进入了公益慈善行业后,我才真正开始走进中国社会、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它。所以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方面,我自己做了很多职业,另一方面,我向小伙伴学到了很多,如何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坚强、 不放弃。



退后,为了更好地推动公益慈善发展


我觉得我的前半生是为后半生、为自己的使命做了很多准备,包括知识、资源的准备。我越来越相信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使命的。我的使命不是去做商业,而是做今天在做的事情,而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我的今天,为社会做这一丁点的事请做准备的。


广州这个城市给我太多了。去美国前,我就加入了狮子会。在狮子会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也让我越来越了解公益的含义,为什么要做慈善。


刘小钢在广东狮子会做服务(资料图片)


从如何与贫穷的小朋友、孤寡老人相处开始,我开始思考公益慈善意义在哪里。到今天,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相比刚开始为贫困山区孩子盖学校、为孤寡老人去做服务的时候,我对公益慈善的理解真的深刻了很多。(在狮子会的时候)是我接触社会最开始的阶段,对我非常重要。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接触,让我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这些现象一直存在?是不是有更深刻的原因是我们应该去思考、去改变的,而不是去做自己觉得最感动的事情。


逐渐地,因为思考,因为不断在做,我认为,作为公益慈善从业人员,应该把问题想得更深。公益慈善领域其实有很多不一样的组织。例如狮子会,或者很多在一线服务的组织,他们是直接服务有需要的人群,例如残障人、有需要的小朋友、孤寡老人等等。这些组织的服务,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但社会不能光有这样的组织。这些在前线服务的人,是需要资源、需要思想,需要很多支持的。谁来提供这些支持?我想就有一批人,愿意站在这些小伙伴背后,支持他们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服务。


于是,我公益慈善工作就慢慢往后退,从一开始接触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和事,到慢慢思考改变,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这个社会变得好一些,让这些人群少一点。我想,我可以做到了——那就是,我们要有一批人,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学者、还是有能力的一批人,我们可以在背后支持更多的人,形成更多的服务组织,让他们在前线为有需要的人服务。


还有更加重要的工作,比如像朱老师那样,思考一些思想性的事情,如何把公益慈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一些,把好的案例提炼得更好一些,让公益慈善组织的能力更好一些,这些也需要很多人和资源支持。


于是,我和一帮好朋友一起成立了千禾社区基金会,在前线的服务组织背后支持他们,推动公益慈善发展,推动社区建设。


2009年,千禾社区基金会成立(资料图片)


但是,这些工作会离前线越来越远。这些知识和能力怎么建立?对于我来讲,就是个信念——我相信,这些事情对社会的改变是有帮助的,有好处的,这条路走得没有错。所以我愿意推动这些在背后很重要、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我希望有一群这样的企业家,有一群有共识的人,大家一起在背后成为推动力量,推动社会改变。


我想,如果很多人都能理解这些背后意义的话,我们社会资源势必越来越多,社会气氛就会越来越好。当大家能够整个公益慈善领域生态,每个重要位置都有人去支持、都有人去做,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这是我自己坚持的信念。


将近15年了,对于我来讲,是人生非常大的转折。我也相信这是我一定会走下去的一条路。我觉得,相比前半生,我的后半生的生命质量好很多,变得开心了,不纠结了。


为什么做了公益,人会变开心、不纠结了呢?我觉得是因为我改变了,我的“小我”变小了,我的世界变大了。很多时候,人纠结的就是“小我”;当“小我”变小的时候,自己拥有的世界、包容的东西就多了,心就宽了,人做什么都很开心,对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感恩。我自己后面十几年能这么开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今天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特别希望更多广州的伙伴,能用自己的一点力量,贡献给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社区,大家一起来努力,社区一定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变得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千禾社区基金会



推荐阅读


刘小钢等:格局下,基金会与公益事业有哪些想象? |

刘小钢:资助的力量—非公募基金会资助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




论坛微信公众号即将迁移

我们不想因为迁移错过你

也许你也担心迁移后找不到我们

所以

请添加论坛工作人员的微信

备注:加油


(小方)


预计八月份启动迁移

新起点,继续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