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肥胖地图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5

今天是第1279期日报。


疾控中心:近20万人的全国肥胖地图揭示,京津冀胖子最多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15]

① 纳入174840人研究全国的肥胖和腹部肥胖患病率在性别和各省份中的差异;②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患病率为14%,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14%,女性为14.1%;③ 腹部肥胖患病率为35.1%,男性患病率为30.7%,女性为32.4%;④ 京津冀的男性和女性肥胖和腹部肥胖率最高,天津男性及女性的腹部肥胖率分别为54.4%及49.4%,北京男性及女性的肥胖率分别为26.6%及24.9%;⑤ 海南、广西等地区肥胖和腹部肥胖率相对较低;⑥ 全国肥胖和腹部肥胖患病率存在性别和省份差异。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Prevalence of Adult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2013–2014 National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10-29, doi: 10.7326/M19-0477

【主编评语】中国疾控中心王丽敏团队和荷兰特文特大学团队合作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超过17万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全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及腹部肥胖率分别为14%及35.1%,并存在地区及性别差异,其中京津冀的肥胖及腹部肥胖率最高。(@沈志勋)

超20万人数据揭示,40岁前的超重或增加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IF:7.339]

① 对1972年-2014年间6项欧洲队列的221274名个体进行BMI、体重和癌症风险分析;② 随访期间,共发生27881例癌症,其中9761例为肥胖相关癌症;③ 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与BMI增加、最大BMI、更长的肥胖和超重(仅男性)持续时间显著相关;④ 40岁之前就超重的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均显著增加(增加约15%),尤其是子宫内膜癌、男性肾细胞癌、男性结肠癌;⑤ 非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与超重无显著关联。

BMI and weight changes and risk of obesity-related cancers: a pooled European cohort study
09-30, doi: 10.1093/ije/dyz188

【主编评语】肥胖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但缺乏成年人体重增加的时间和持续性与癌症风险之间关联的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20万人进行随访后发现,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与男性肥胖的持续时间显著相关,而男性及女性在40岁前的超重可显著增加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沈志勋)

肥胖症导致男女不同性别的主要死因

PLoS Genetics[IF:5.224]

① 纳入228466名女性和195041名男性,利用特定性别的基因风险分数、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及Cochran’s Q-test,评估肥胖特征与主要死因的关系及其中的性别差异;② 肥胖导致冠状动脉疾病、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癌、2型和1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肝病和急慢性肾衰竭;③ 高BMI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于男性,高腰臀比的男性患COPD和慢性肾衰竭的风险高于女性;④ 卫生部门或需将性别因素考虑进肥胖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esity and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women and men
10-24, doi: 10.1371/journal.pgen.1008405

【主编评语】众所周知肥胖症可导致心脏代谢疾病,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肥胖与其它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结果显示肥胖导致全球非传染类疾病死亡主要原因的2/3,其中不同性别的肥胖症患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肾衰竭的风险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很大,但全部都是欧洲样本。尽管如此,本文使用敏感性分析(MR-Egger, weighted- median based methods)确保了结果的可信度。(@潇洒小姐陈)

表型分析分清“肥胖”与“失控进食”

Nature Human Behaviour[IF:10.575]

① 纳入由22项研究共18611名参与者数据得出的28种NEO人格表型,量化分析肥胖和“失控进食”(UE)与上瘾和精神病表型间的关系;② 将5大人格维度及其侧面特质一同纳入表型分析发现,UE与上瘾和精神病的相似度均显著高于肥胖;③ UE与上瘾和精神病表型重叠的侧面特质均为神经质和缺乏开放性,而肥胖只与上瘾在冲动、秩序和自控方面有重叠;④ 未来建立人格关联性分析方法需将关联特征所依据的原样本量考虑在内,并增加针对不同人群的人格测试。

Obesity has limited behavioural overlap with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phenotypes
10-28, doi: 10.1038/s41562-019-0752-x

【主编评语】这是一篇关于”肥胖”的角度新颖的文章。人们印象里,肥胖往往与失控进食和上瘾混在一起,而这篇文章利用NEO人格表型,用数据说明失控进食与上瘾关联度高于肥胖与上瘾的关联度,因为失控进食的人更倾向具有神经质的保守的特点,而肥胖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失控,文章甚至表明,肥胖的人在“自信”与”优越感“的评分较高,但仍需进一步分析。是胖子也可以很快乐,但如果发现自己失控进食,也许需要考虑寻求他人帮助。(@潇洒小姐陈)

GLP-1在肥胖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9.777]

①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胃肠道激素,可促进胰岛β细胞在餐后分泌胰岛素;② 一些人体试验表明,肥胖、葡萄糖不耐受及糖尿病患者中,GLP-1的分泌减少,但也有一些试验表明患者的餐后GLP-1分泌不变或增加;③ 动物实验中的结果也不一致,多项实验表明肥胖大鼠餐后的GLP-1分泌高于正常大鼠;④ 这些不一致的实验结果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需进一步研究在肥胖及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GLP-1分泌的适应性变化及背后机制。

What Is GLP-1 Really Doing in Obesity?
10-18, doi: 10.1016/j.tem.2019.09.003

【主编评语】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篇Opinion,介绍了在人体试验及动物实验中发现的不一致结果:一些研究发现肥胖患者或肥胖动物的GLP-1应答下调,但另一些实验报道了GLP-1应答的不变甚至上调。并讨论了产生不一致结果的可能原因,及如何研究GLP-1在肥胖中的作用机制。(@沈志勋)

神经元周期在热量与肥胖间的关联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9.777]

① 基因研究鉴定出许多导致暴食和肥胖的基因和神经回路,但这些基因在大多数肥胖患者中并未突变;② 饮食导致的肥胖加上高热量饮食表明环境因素可直接扰乱神经回路能量平衡的功能状态;③ 高脂饮食导致的炎症可触发成年神经元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进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和神经退化;④ 肥胖可能是一种神经元细胞周期紊乱,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在维持神经元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⑤ 未来CDK4/6抑制剂或可通过恢复pRb活性成为新的肥胖治疗方案。

Neuronal Cell Cycle Events Link Caloric Intake to Obesity
10-16, doi: 10.1016/j.tem.2019.09.001

【主编评语】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的综述介绍了神经细胞周期在卡路里摄入和肥胖之间扮演的角色。高脂饮食可通过影响关键的能量条件部位--下丘脑内侧基底部(MBH)中的神经元回路导致肥胖。传统认为分化后的神经元不会再分化,但实际在外界不利因素影响下,神经元会重新进入细胞周期。作者最后提到的CDK4/6抑制剂Abemaciclib在小鼠上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减小的瘦体重更少,而且因为正常进食的小鼠不受Abemaciclib影响,证明了Abemaciclib作用于恢复体重调节系统的功能,而非药物作用。Abemaciclib的减重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潇洒小姐陈)

减重新招:刺激神经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电刺激迷走神经可改善代谢并减轻体重,但市面上的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VNS)装置体积大且有副作用;② 新研发的无电池植入式VNS装置由生物相容的柔性纳米发生器组成,固定于胃表面,利用胃蠕动产生的电信号刺激迷走神经,减少食物摄入并控制体重;③ 增重实验和减重实验中的受试大鼠,在分别喂养100天和70天后,平均体重为对照组的63%和66%,且所有受试大鼠全程健康;④ 未来或可通过外来装置实现自体反应、实时调节神经,达到减肥的效果。

Effective weight control via an implanted self-powered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device
2018-12-17, doi: 10.1038/s41467-018-07764-z

【主编评语】目前全球有超过7亿人口患有肥胖。目前治疗肥胖的办法分为手术和非手术策略,常见的日常锻炼和减肥药常会反弹,侵入型的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多。近期FDA也批准了迷走神经刺激装置(VNS),但体积大,且会对受体组织有伤害。Nature communications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无需电池的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装置作为新型的减重方案。该装置的优点在于体积小、副作用小且效果十分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结果目前完全基于大鼠模型,仍需未来的临床实验。(@潇洒小姐陈)

胃旁路减重手术的替代装置--Sleeveballoon

EBioMedicine[IF:6.68]

① Sleeveballoon是模拟减肥手术RYGB后解剖学变化的新装置,由置于胃内的球囊和连接套筒组合而成;② 纳入30只大鼠,Sleeveballoon与RYGB组对比对照组体重下降,异位脂肪沉积减少,肝脏和全身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肝脏和骨骼肌糖原含量增加,心脏功能更佳;③ 相比对照组,Sleeveballoon组的胃排空时间更长,而RYGB组更短,前者特点与多种糖尿病治疗原理一致;④ Sleeveballoon可固定于胃内,细菌感染和肝脓疮风险减小,但仍需长期的全面性研究。

Simulation of gastric bypass effects on glucose metabolism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with the Sleeveballoon device
08-07, doi: 10.1016/j.ebiom.2019.07.069

【主编评语】尽管RYGB手术是目前减重/代谢手术种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但仍有很多患者因无法满足手术条件而无法接受治疗,加之不少患者更倾向于侵入型小的治疗方案,不少研究组开始考虑减肥手术的替代方案。EBioMedicine的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新装置--Sleevballoon,其设计模拟了RYGB术后的解剖学变化,减少2/3的胃容积,使食物直接进入空肠。作者使用老鼠作为实验对象,对比研究了Sleeveballoon植入后体重、葡萄糖代谢、脂质堆积和心脏功能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目前只纳入30只大鼠,无法评估Sleeveballoon和RYGB的作用不同,且未证明其6个月以上的治疗效果。(@潇洒小姐陈)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梁婷,爱的抉择,王文东,徐笑,沈志勋,Echo Quasimodo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108 | 《自然·医学》聚焦:败血症中益生菌的双面作用

1107 | 菌群的性别差异,或许比想象的更复杂

1106 | 婴儿期喂养过度,可能损害长期肠道健康

1105 | 靶向肠脑轴的饮食干预,或能治疗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症

1104 | 《柳叶刀》重磅综述:全方位剖析大肠癌

1103 | 健康人吃无麸质饮食,能让肠道更健康吗?

1102 | 益生菌临床研究: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

1101 | 10月,最值得看的4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献!

1031 | 《自然》:肠道菌群内战中,细菌如何防御其它细菌下毒手?

1030 | 肠道共生真菌,如何成为酒精性肝病的幕后黑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