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EJM+BMJ不约而同:说透“胃食管反流”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5

今天是第1675期日报。

NEJM:一文读懂食管动力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病(综述)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4.699]

① 硬皮病、胃癌等可导致继发性食管动力障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不明;② 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球囊导管成形术等可有效治疗食管失弛缓症;③ 缺乏其它类型的食管动力障碍的根治疗法,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硝酸甘油或莨菪碱可用于轻度患者;④ GERD的常见致病原因包括下食道括约肌的短暂松弛、食管下括约肌的低压、滑动性食管裂孔疝;⑤ 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是GERD的主要药物疗法,胃底折叠术可用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11-12, doi: 10.1056/NEJMra2000328

【主编评语】胃食管反流病(GERD)影响18%-28%的北美人群,并每年造成的医疗花费超百亿美元。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食管动力障碍及GERD的致病机制、诊断方式及现有治疗方法。(@szx)

BMJ:一文读懂胃食管反流病(综述)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30.223]

① GERD与西方生活方式、肥胖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相关,其诊断方式包括内镜检查、反流监测及胃动力检测;② GERD表型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过敏、功能性烧心、糜烂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等;③ 典型症状的GERD患者的食管腺癌风险可升高5倍;④ GERD的治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抑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促胃动力药物等;⑤ 磁括约肌扩张术、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等新兴治疗方式也可安全有效地治疗GERD。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11-23, doi: 10.1136/bmj.m3786

【主编评语】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不同国家之间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中国为2.5%,而希腊可高达51.2%),造成了较大的社会经济负担。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GERD的流行病学数据(患病率、地理分布、发病率及死亡率)、致病机制、诊断方法及疾病表型,并重点列举了现有及潜在的GERD治疗方法。(@szx)

广安门医院:电针灸与普芦卡必利有相似的便秘疗效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171]

① 560名严重慢性便秘患者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8周的电针灸治疗+24周随访,或接受32周的普芦卡必利治疗;② 主要终点为第3-8周期间,每周至少3次完全自发排便的患者比例;③ 电针灸组患者达到主要终点的比例为36.2%,与普芦卡必利组患者相比非劣;④ 除了前两周之外,两组患者在过度用力排便、粪便硬度、生活质量等指标上无显著差异;⑤ 电针灸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69%,而普芦卡必利组患者为44.24%。

Electroacupuncture vs Prucalopride for Severe Chronic Constipatio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
12-03,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1050

【主编评语】广安门医院的刘志顺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比了电针灸疗法与普芦卡必利药物治疗对严重慢性便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发现电针灸在疗效上与普芦卡必利相比非劣,且安全性更佳。(@szx)

华中科大宁康等:运动员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与其表现相关

Gut Microbes[IF:7.74]

① 19名运动员分为成人优秀(AE)组,年轻优秀(YE)组和年轻非优秀(YN)组,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② AE与YE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YN,三组运动员的菌群组成及功能有显著差异;③ 鉴定出3种不同肠型,AE与YE主要为瘤胃球菌科为主的肠型,而大部分YN为普氏菌属为主的肠型;④ 优秀运动员的菌群组成与碳固定、甲烷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等通路正相关;⑤ 运动员的菌群差异与饮食和身体特征有关,结合菌群组成及功能可准确地区分优秀与非优秀运动员。

Stratification of athletes’ gut microbiota: the multifaceted hubs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factor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12-08, doi: 10.1080/19490976.2020.1842991

【主编评语】华中科技大学的宁康团队、卢群伟团队及武汉体育学院的王松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与非优秀运动员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存在显著差异,而肠道菌群又与运动员的饮食、身体特征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监测运动员的菌群并给予精准饮食干预,可能有助于提升其运动表现。(@szx)

浙大妇产科医院:短链脂肪酸在免疫,炎症和代谢中的作用(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7.862]

① SCFA受体有GPR41、GPR43、GPR109A、Olfr-78(鼠)/OR51E2(人)、PPARc和AHR,通过转运蛋白(MCT1/4和SMCT1/2)和被动扩散进入细胞;② SCFA通过减少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树突细胞的募集和迁移,并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以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③ SCFA的促炎和抗炎作用可能与SCFA浓度和激活的受体有关;④ SCFA可被用于合成葡萄糖与脂质,参与体重、糖稳态、脂代谢及食欲的调节;⑤ 另外,SCFA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The role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n 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sm
12-01, doi: 10.1080/10408398.2020.1854675

【主编评语】短链脂肪酸(SCFA)主要由肠道菌群对膳食纤维的发酵产生,碳原子数少于6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郑彩虹与Yao Yao及团队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SCFA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糖脂代谢、肿瘤发生中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szx)

南方医科大学:儿童肠道菌群组成及短链脂肪酸浓度与体脂分布相关

Clinical Nutrition[IF:6.36]

① 选取236名6-9岁儿童,检测脂肪分布、粪便菌群组成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② 鉴定出57个OTU至少与一项体脂指标显著相关;③ 活泼瘤胃球菌、Flavonifractor plautii等8个OTU与至少3项体脂指标呈负相关,而Blautia菌属及Romboutsia菌属与至少3项体脂指标呈正相关;④ 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浓度与BMI、总脂肪分布、局部脂肪分布、脂肪瘦质量比等体质指标呈正相关。

The associations of the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and short-chain fatty acid concentrations with body fat distribution in children
11-19, doi: 10.1016/j.clnu.2020.11.014

【主编评语】南方医科大学的张喆庆团队与毛丽梅团队在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在200多名儿童中发现,特定肠道细菌分类群的丰度及粪便短链脂肪酸水平与多项肥胖相关的体脂指标显著相关。(@szx)

体内微生物协同进化增强宿主抵抗力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IF:11.062]

① 共生保护性粪肠球菌与强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线虫体内共进化,导致粪肠球菌对宿主的致死率上升;② 但在宿主感染时,共进化的粪肠球菌对宿主的保护作用提高,作用机制为共进化提高粪肠球菌介导的ROS产生;③ 感染时,共进化的粪肠球菌会改变宿主13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ROS的产生和铁的代谢等通路;④ 共进化的粪肠球菌显著下调宿主的免疫关键基因sodh-1,该基因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即宿主免疫可塑性下调。

In vivo microbial coevolution favours host protection and plastic downregulation of immunity
11-12, doi: 10.1093/molbev/msaa292

【主编评语】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共生保护性粪肠球菌与强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线虫体内共进化,导致粪肠球菌对宿主的致死率上升,但对宿主抵抗感染的保护作用提高。同时,共进化的粪肠球菌显著下调宿主的免疫关键基因sodh-1,导致宿主自身的免疫可塑性降低。(@爱的抉择)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利用宿主蛋白实现粘附

PNAS[IF:9.412]

① 体外实验表明,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的不耐热毒素(LT)可以诱导Caco-2细胞表达CEACAM6,并在ETEC粘附处聚集;② CEACAM6缺失后,ETEC对细胞的粘附以及毒素转运显著减弱;③ ETEC与CEACAM蛋白的相互作用依赖于功能性大肠杆菌1型菌毛FimH蛋白的存在;④ 在肠上皮类器官中,LT通过增强CEACAM6的表达促进ETEC与CEACAM6的相互作用;⑤ 感染ETEC的患者体内,CEACAM6表达明显升高,表明这些分子的调节也发生在人类宿主的自然感染过程中。

CEACAMs serve as toxin-stimulated receptors for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11-17, doi: 10.1073/pnas.2012480117

【主编评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儿童急性水样腹泻病的主要病因,也与包括营养不良在内的非肠道后遗症有关。ETEC产生不耐热毒素(LT)刺激细胞cAMP的产生,最终调节离子通道将盐和水释放到肠腔,导致腹泻。虽然在ETEC感染的动物模型中,耐热毒素已被证明能促进ETEC在小肠定植,并在体外增强细菌粘附力,但LT促进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的确切机制仍然不明确。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表明,LT改变了肠道内部细胞的基因表达,诱导它们产生一种名为CEACAM6的表面糖蛋白,细菌利用这种蛋白质附着在肠壁上。该发现可能对理解毒素介导的疾病以及与这些重要病原体相关的后遗症有一定的意义。(@EADGBE)

每日摄入活菌对健康有益吗?(观点)

Journal of Nutrition[IF:4.281]

① 日常饮食摄入安全的活菌可与消化道黏膜表面接触、微调免疫系统、增强肠道功能、降低慢性疾病的易感性;② 尽管现有膳食指南基本没有关于摄入活菌以促进健康的建议,但现有证据支持在饮食中添加安全的活菌可维持和改善健康的假设;③ 摄入活菌并非能够解决营养缺陷问题,但与摄入膳食纤维类似,它们可能会改善某些健康指标;④ 需通过分析已有数据库、设计大型前瞻性研究或RCT研究等方式深入阐明摄入活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Should There Be a Recommended Daily Intake of Microbes?
11-13, doi: 10.1093/jn/nxaa323/6017551

【主编评语】针对特定细菌的RCT、摄入发酵食品的相关性研究等证据表明,日常摄入安全的活菌可能对健康有益。近期The Journal of Nutrition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详细讨论了应该通过哪些方式,验证“摄入活菌对健康有益”的假说。(@szx)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久,this little piggy,szx,Echo Quasimodo,楸楸,侯一超,Johnson,EADGBE,广西妇幼营养陈彬林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215 | 魔高一尺:3文聚焦肠道致病菌如何攻破宿主免疫防线 

1214 | 从益生菌到3D打印,7文一览中国消化道肿瘤新研究

1213 | 分析8500+中国中年人多吃水果,菌群多样,血糖更好

1212 | 子刊火力全开:9文聚焦微生物组数据挖掘

1211 | 今日Science:粪菌移植+PD-1疗法,临床抗癌传好消息 

1210 | 3篇高分论文:利用宏观生态学原理研究菌群渐入佳境

1209 | Lancet权威综述,读懂缺铁和补铁

1208 | 连发两文:30分Nature Reviews详解乳糜泻 

1207 | 杭州师大突破:增强大肠癌化疗敏感性的关键基因 

1206 | 调菌群+护屏障,川师大揭示苹果根皮苷益生潜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