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河子地区两栖爬行动物概览

野性石河子团队 野性石河子 2020-08-27

注意!注意!注意!

蛇类恐惧者!蟾蜍恐惧者!

蠕虫恐惧者!密集恐惧者!

以及等等的恐惧者!

请勿下滑!请勿下滑!

灰中趾虎 恐吓姿态  王瑞|摄于2014年5月



早在2013年7月,野性石河子团队的初代成员还在学生时期,就开启了探索本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的活动,那年的暑假大约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平均三天出行一次,公交车坐到周边团场,继而徒步进山入沙漠,最终记录两栖类3种(两蟾一蛙),爬行类7种(四蜥三蛇),这对于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如此贫乏的土地上,以及我们简陋的设备条件来说,已经实属不易了。接下来的几年,野性石河子团队不断壮大,对两栖爬行动物的探索依旧不间断的进行,信息记录也陆续增加完善。那么今天,我们就依照最新的分类学系统,将已在本地区记录的两栖爬行类加以整理,特出此文,供大家参考,若有错误欢迎指导交流。

东方沙蟒  2015年5月

奇台沙蜥  2018年5月

棋斑水游蛇  2014年5月

新疆沙虎  2015年7月

花条蛇  2016年5月



【两栖动物】

新疆独特的气候环境使得两栖动物资源相当匮乏,所有种类加起来也才刚刚有两位数,但这其中超过半数在国内都只分布于本地区,比如著名的中亚北鲵、阿勒泰林蛙等,它们在仅有的绿洲水域顽强生存。石河子周边目前记录到两栖动物2科4属4种,分别是大蟾蜍、塔里木蟾蜍、花背蟾蜍和中亚侧褶蛙。


无尾目 ANURA

蟾蜍科 Bufonidae

蟾蜍属 Bufo

1.大蟾蜍 Bufo bufo

大蟾蜍  王|摄于2019年4月

外形特征:外形类似我国华北地区常见的中华蟾蜍,体型较大,全长可达10厘米或更长,身体黄褐色,背部有众多大而凸起的疣粒,腹部浅黄色,胸部具深色横纹。

分布范围:石河子周边目前仅在千泉湖湿地有发现,新疆境内最早记录于哈巴河、布尔津等地区。

生活习性:多在黄昏或雨天活动,捕食各种昆虫和节肢动物,虽然体型肥大,但它们的爬行速度飞快,遇到危险时会鼓起身体虚张声势。繁殖季节为每年的4月份。

大蟾蜍  王|摄于2019年4月



漠蟾属 Bufotes

2.塔里木蟾蜍 Bufotes pewzowi

塔里木蟾蜍  王|摄于2015年5月

外形特征:全长可达8厘米或更长,身体多为浅绿或灰色,布满橄榄绿色的不规则斑点,背部的疣粒大而紧密,遇到危险时会释放出刺激性气味,腹部白色。

分布范围:石河子周边广泛分布,包括市区、农田、林地、山区、水域,甚至是荒漠、沙丘等环境。

生活习性:石河子最常见的两栖动物,耐旱能力强。多在雨天或夜晚外出活动,捕食蝼蛄、步甲等昆虫,白天隐匿在石块下、地面缝隙或水边的草丛中。那些顽强生活在沙漠中的个体还会在啮齿动物的洞穴中隐藏。每年4月末至5月初为繁殖季节,此时常集中在水边出现。

塔里木蟾蜍  王|摄于2014年4月



花蟾属 Strauchbufo

3.花背蟾蜍 Strauchbufo raddei

花背蟾蜍  王|摄于2014年4月

外形特征:体型较小,全长约6厘米,身体为淡黄或土黄色,两性之间差异明显,雄性背部有深绿色的网状花纹,雌性背部则是深红色的网状花纹,腹部白色。

分布范围:常见于石河子北郊的大泉沟、蘑菇湖水库及周边各湿地环境,市区的小河沟里也有少量分布。

生活习性:多在白天外出活动,繁殖季节常见于水域附近,平时多在靠近水源的草地中活动,捕食各类小型昆虫和节肢动物,繁殖季节较早,每年3月末至4月初,冰雪尚未消融之际,水边就传来它们求偶的叫声。

花背蟾蜍  王|摄于2014年8月

花背蟾蜍的蝌蚪  王瑞|摄于2019年4月



蛙科 Ranidae

侧褶蛙属 Pelophylax

4.中亚侧褶蛙 Pelophylax terentievi

中亚侧褶蛙  王|摄于2019年4月

外形特征:全长可达10厘米,身体多为浅绿色或灰褐色,带有大块的深褐色圆形斑点,背部中央有一条绿色纵纹从头部延伸至臀部,体侧各有一道明显的褶皱。

分布范围:石河子周边各水域环境皆有分布,市区景观河、游憩广场喷泉、公园池塘也有不少记录。

生活习性:多在白天活动,平时隐藏在浅水处或水边的草丛中,捕食各类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遇到危险时快速跳入水中,潜入水底,性情机警,行动敏捷。4、5月为繁殖季节,雄性中亚侧褶蛙的叫声无比洪亮。

中亚侧褶蛙  王|摄于2013年7月

中亚侧褶蛙的泡状鸣囊  赵锷|摄于2017年5月



【爬行动物】

新疆地区的爬行动物有六十余种,其中荒漠环境里的麻蜥和沙蜥就占据了多数,这也是新疆爬行类的一大特色。石河子周边目前总共记录了8科11属11种,分别是新疆沙虎、灰中趾虎、隐耳漠虎、奇台沙蜥、快步麻蜥、东方沙蟒、花条蛇、白条锦蛇、花脊秘纹蛇、棋斑水游蛇、阿拉善蝮,和一种未定沙蜥。


有鳞目 SQUAMATA

蜥蜴亚目 Lacertilia

球趾虎科 Sphaerodactylidae

沙虎属 Thratoscincus

1.新疆沙虎 Thratoscincus przewalskii

新疆沙虎  王|摄于2014年8月

外形特征:成体全长约15厘米,头部较大,身体呈圆筒状,头颈部鳞片小而密,自肩部开始变大,尾部上方有一排大鳞片,体侧多深色斑点,双眼硕大无比,呆萌可爱,脚趾修长,具有特化的栉缘结构防止陷入沙地。

分布范围:石河子北部沙丘及农田周边地带。

生活习性:地栖型壁虎,夜间外出觅食,天黑后三小时内为活动高峰期,捕食各类小型昆虫,偶尔也会取食一些鲜嫩的植物茎叶,一些个体会将刚刚蜕下的旧皮吞食,来补充蛋白质。遇到危险时会快速躲入就近的草丛,或用四肢撑起身体,同时翘起尾巴摆出恐吓姿势。

新疆沙虎  黄生鸿|摄于2015年7月

新疆沙虎  王|摄于2014年8月



壁虎科 Gekkonidae

中趾虎属 Mediodactylus

2.灰中趾虎 Mediodactylus russowii

灰中趾虎  王|摄于2015年4月

外形特征:成体全长约9厘米,身体呈浅灰色或灰褐色,头部扁平,眼睛大而圆,瞳孔呈念珠状,背部及尾部长满凸起的小疣粒,在干旱的环境中能够很好的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发,部分个体背部有数道深色横纹。

分布范围:石河子南郊的低山荒漠,以及北部的沙丘地带,一些废弃土房子的墙缝中也能发现。

生活习性:地栖型壁虎,春秋两季多在白天活动,炎热的夏季则夜间外出,捕食小型昆虫,常在与自身颜色相似的土壤环境活动,遇到危险快速躲入就近的洞穴或缝隙,行动迅速,有时也会张开嘴巴扭动尾部恐吓敌人。

灰中趾虎  王|摄于2018年3月

灰中趾虎  王|摄于2013年8月



漠虎属 Alsophylax

3.隐耳漠虎 Alsophylax pipiens

隐耳漠虎  王|摄于2017年4月

外形特征:体型较小,成体全长约5厘米,身体浅褐色,尾巴粗壮,背部至尾部带有数道深褐色横纹,相较其它蜥蜴类,头部两侧的耳孔不明显,故得名“隐耳”。

分布范围:石河子周边各沙漠荒漠环境。

生活习性:地栖型壁虎,夜晚外出活动,捕食各类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会爬上植物觅食,白天隐藏在洞穴或者地下的缝隙中,遇到危险时快速躲入隐蔽处,偶尔也会断尾逃生,是石河子乃至全疆体型最小的爬行动物。

隐耳漠虎 幼体  王|摄于2013年8月

隐耳漠虎  王|摄于2015年4月



蜥蜴科 Lacertidae

麻蜥属 Eremias

4.快步麻蜥 Eremias velox (地方名:马蛇子)

快步麻蜥  王|摄于2015年4月

外形特征:成体全长约20厘米,最长记录有25厘米,头部尖,身体狭长,尾巴长度超过头体。不同年龄段身体颜色和花纹差异很大:幼年时期身体深褐色,背部有五条白色纵纹,自颈部至尾部,尾下鲜红色;成体浅灰色,背部有数列深褐色和白色圆斑,体侧各具一排灰蓝色圆斑,圆斑镶黑色边,部分个体尾下桔红或浅黄色。

分布范围:石河子周边的荒漠、沙丘、农田、林地全都有分布,早年间市区里也有大量记录。

生活习性:多在晴朗的白天外出活动,行动迅速,性情机警,四处游荡捕食各类昆虫和其它小型节肢动物,受惊吓时快速躲入就近的灌丛、洞穴或缝隙内,危急时刻尾部会断裂,断尾会不停扭动近十分钟来吸引捕食者,约一周后新尾巴会长出。是本地最常见的爬行动物。

快步麻蜥 幼体  王|摄于2014年5月

快步麻蜥  王|摄于2014年8月



鬣蜥科 Agamidae

沙蜥属 Phrynocephalus

5.奇台沙蜥 Phrynocephalus grumgrzimailoi

奇台沙蜥  王|摄于2015年4月

外形特征:成体全长约10厘米,头部圆形似蟾蜍,身体扁平呈灰褐色,背部和尾部带有深褐色花纹,尾尖为黑色,腋下无斑,脚趾修长,具有特化的栉缘结构防止在爬行过程中陷入沙地。外形可爱,地方俗称:娃娃蜥。

分布范围:石河子东郊玛纳斯河沿岸荒漠环境。

生活习性:多在晴天外出活动,常在河岸边的沙地或布满石头的滩涂活动,捕食各种昆虫,受惊吓时快速躲入就近的灌丛下或洞穴内。每年4月中旬繁殖,这段时间经常可以观察到雄性奇台沙蜥来回卷起尾巴吸引雌性。

奇台沙蜥  黄生鸿|摄于2015年7月

奇台沙蜥  王|摄于2015年7月


另外,石河子北郊的沙漠环境中,还分布有另一种沙蜥,它的体型略小于奇台沙蜥,成体全长约8厘米,身材臃肿,腋下无斑,背部棕黄色,有数道黑色横纹,布满众多白色小斑点。沙蜥属的鉴定和分类相对复杂繁琐,也缺乏相关文献资料,目前我们暂未确定它的具体种类。

未定种沙蜥  王|摄于2016年5月

未定种沙蜥  王|摄于2015年5月



蛇亚目 Serpentes

蚺科 Boidae

沙蟒属 Eryx

6.东方沙蟒 Eryx tataricus

东方沙蟒  王|摄于2015年5月

外形特征:成体全长约60厘米,最长纪录超过1.1米,头部扁平似铲,眼部小,瞳孔竖立,尾巴短而钝,形状与头部类似,故得名“两头蛇”;又因其身体粗壮,浅褐色,有数列黑色斑块,头部与颈部无区分,再得俗名“土棍子”。

分布范围:石河子周边常见于干旱的沙漠、荒漠环境。

生活习性:春秋季节晨昏活动,夏季夜晚活动,无毒,卵胎生蛇类,伏击型猎手,以小型啮齿动物和蜥蜴为食,往往先将猎物缠绕,使其循环系统衰竭而死,继而吞食。

防御手段:受惊吓后快速钻入就近的洞穴,或潜入沙子下方。有时会伸展肋骨,让它看起来更加粗大;被抓住时会从泄殖腔释放恶臭的气味,某些个体会反击扑咬。

东方沙蟒  王|摄于2016年6月

东方沙蟒 幼体  王|摄于2013年7月



光明蛇科 Lamprophiidae

花条蛇属 Psammophis

7.花条蛇 Psammophis lineolatus

花条蛇  王|摄于2015年4月

外形特征:成年全长60厘米左右,最长记录近1.4米,身体细长轻盈,行动迅速,故俗称“子弹蛇”;其身体为浅棕色,颈部至尾部有四道纵向黑色斑点,又得名“花长虫”。

分布范围:石河子周边常见于干旱的沙漠、荒漠环境。

生活习性:多在晴朗的白天外出游猎,幼体以各种昆虫为食,成年后捕食蜥蜴,一些大型个体也能进食鼠类。

防御手段:受惊吓后会快速躲入就近的草丛、洞穴或缝隙中,被捕捉后会反击扑咬。花条蛇是后沟牙毒蛇,但毒性微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除非是易过敏体质。

花条蛇  王|摄于2014年5月

花条蛇  王|摄于2016年5月



游蛇科 Colubridae

锦蛇属 Elaple

8.白条锦蛇 Elaple dione (曾用名:枕纹锦蛇)

白条锦蛇  王|摄于2019年4月

外形特征:成体全长80厘米,身体土黄色或棕色,有三条白色纵纹从颈部至尾部延伸,背部有大量黑色横斑两两排列,腹部浅黄色,多黑色小斑点,眼后有明显眉纹。

分布范围:仅记录于石河子南郊的河谷山地。

生活习性:无毒,多在晴天外出游猎,食物种类繁多,包括蜥蜴、鸟类、啮齿动物,偶尔也会取食动物死尸。

防御手段:受惊吓后快速躲入就近的草丛或洞穴,或模仿蝮蛇蜷缩身体,扬起头部,来回摇动尾巴。被抓住后会反击扑咬,同时从泄殖腔排出黄色或白色的刺激味液体。

白条锦蛇 王瑞|摄于2015年10月

白条锦蛇  王|摄于2019年4月



秘纹蛇属 Hemorrhois

9.花脊秘纹蛇 Hemorrhois ravergieri

花脊秘纹蛇  罗燕|摄于2019年5月

外形特征:成体全长80厘米,头部较大,与颈部连接处区分明显,身体呈浅灰色,背部有三道纵向交错排列的深棕色斑块,中央斑块大于两侧斑块。曾用名:花脊游蛇。

分布范围:仅记录于石河子南郊的河谷山地。

生活习性:无毒,多在林地、荒漠草原、农田等环境活动,食物包括蜥蜴、鸟类、昆虫和小型啮齿类动物。

防御手段:受惊吓后快速躲入就近的草丛或树洞,或模仿蝮蛇蜷缩身体,扬起头部,来回摇动尾巴,同时发出“嘶--嘶”的恐吓声。性情暴躁,攻击性强,被抓住后会连续扑咬,同时从泄殖腔排出黄色的刺激味膏状体。

花脊秘纹蛇  王瑞|摄于2017年6月

花脊秘纹蛇  王瑞|摄于2017年6月



水游蛇属 Natrix

10.棋斑水游蛇 Natrix tessellata

棋斑水游蛇  王瑞|摄于2015年6月

外形特征:成体全长60厘米,最长记录近1.2米,身体银灰色或棕色,布满黑色斑点,黑色斑点呈棋盘状排列,故名“棋斑”。在欧洲国家,棋斑水游蛇还被称为“骰子蛇”。

分布范围:石河子周边的鱼塘、湖泊、湿地都有分布,部分个体会游进小河,继而被冲到市区等人居环境。

生活习性:棋斑水游蛇为水栖蛇类,大多数时间活动于水中,或水域周边,就是石河子本地人俗称的“水蛇”,无毒,多以鱼类、蝌蚪、蛙类、蟾蜍和水生昆虫为食。

防御手段:受惊吓后快速潜入水中,被人类捕捉后会发出“嘶--嘶”的恐吓声,同时大量排便或从泄殖腔释放出腥臭的气味,某些大型个体还会通过装死来躲避敌害。

棋斑水游蛇  王瑞|摄于2014年5月

棋斑水游蛇 装死状态  王瑞|摄于2014年5月



蝰科 Viperidae

亚洲蝮属 Gloydius

11.阿拉善蝮 Gloydius cognatus

阿拉善蝮  王瑞|摄于2015年4月

外形特征:成体全长35厘米左右,头部较大,略呈三角形,脸部颊窝明显,眼后具有褐色眉纹,身体短粗,为浅灰色或棕色,背部有带有数十条白色横纹,尾部较短。

分布范围:偶见于石河子南部的河谷及高山草甸区域。

生活习性:每年4月中旬至5月活动频繁,生活在鼠类的洞穴中,清晨时分常在洞口附近的草丛中晒太阳,夏季则在夜间活动,伏击型猎手,以蜥蜴和小型啮齿动物为食。

防御手段:受惊吓后快速钻入就近的洞穴内,或快速蜷缩身体,颈部扭曲呈“S”型,同时来回摇动尾巴予以警告,若人类依旧试图捕捉,阿拉善蝮则会快速发动连续扑咬。阿拉善蝮为蝰科毒蛇,拥有尖利的管牙,毒性剧烈,不过它们数量稀少,行踪隐蔽,少有野外记录。

阿拉善蝮  王瑞|摄于2016年4月

阿拉善蝮  王瑞|摄于2015年4月

阿拉善蝮的管牙 王瑞|摄于2018年4月



【纵览新疆两栖爬行动物】

此外,我们推测石河子北郊的沙漠地区还分布有虫纹麻蜥,而玛纳斯河河谷连绵的戈壁可能还生活着旱地沙蜥、黄脊东方游蛇等爬行动物,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探索了,野性石河子团队会持续关注着这片土地,相信不久后会有更多的记录。最后,一起来欣赏新疆其他地区的特色两栖爬行动物吧!感谢各位提供图片的老师和朋友们。

新疆岩蜥  史静耸|摄于阿勒泰地区

草原蜥  王瑞|摄于伊犁霍城县

捷蜥蜴  王瑞|摄于国营二牧场

水游蛇  李边江|摄于塔城托里县

伊犁沙虎  王瑞|摄于伊犁霍城县

长细趾虎  蓝莓|摄于吐鲁番地区

敏麻蜥  史静耸|摄于阿勒泰地区

网纹麻蜥  王瑞|摄于伊犁霍城县

旱地沙蜥  史静耸|摄于阿勒泰地区

乌拉尔沙蜥  王瑞|摄于伊犁霍城县



--感谢每一位支持和帮助野性石河子团队的朋友!

--本文中所有志愿者与两栖爬行类接触的行为,皆在安全指导下完成,大家请勿模仿!请勿模仿!请勿模仿!

--想要开展石河子野生动植物科普讲座的学校和单位,可通过本公众号私信与我们取得联系,商量详细内容哟。



【往期精彩回顾】

1.【官宣】我们在一起三年了!,官宣官宣!野性石河子团队成立三周年的纪念,来看看我们一步步成长的故事吧!

2.2018,我的第二个新疆观鸟大年!,2018,阿瑞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在新疆多地观鸟的传奇故事以及心路历程。

3.2019,野性石河子团队的火热之夏!,2019年的暑假早已悄然结束啦,来看看野性石河子团队是如何度过的吧?!

4.野性石河子,捉妖季!捉妖记!2019年秋季鸟类迁徙期,群魔乱舞,野性石河子团队第一阶段“捉妖”故事分享。

5.野性石河子,捉妖记(二)!,2019年秋季鸟类迁徙期,群魔乱舞,野性石河子团队第二阶段“捉妖”故事分享。


【野性石河子志愿者团队简介】

      一个由石河子本地自然科学发烧友于2016年2月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多年来致力于石河子周边动植物的野外调查、分类、保护,及影像记录,同时针对本地方物种多样性,面向大众进行科普宣传。

野性石河子联系QQ:2962768294
新浪微博关注:@石河子直播

@野性石河子-大王  @野性石河子-阿瑞

长按二维码或扫描关注野性石河子
体验军垦文化,领略荒野生命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