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通知 | 第七届认知语义学研讨会暨《外国语》语言学高端论坛通知(第二号)

第七届认知语义学研讨会暨《外国语》语言学高端论坛通知(第二号)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七届认知语义学研讨会暨《外国语》语言学高端论坛”,将于2020年12月26日-27日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语义·认知·智能”,旨在推动我国认知语义学及其跨学科前沿研究,促进相关领域学者们的学术交流,以更好服务于认知科学和智能化时代的发展。会议将邀请学界知名专家做主旨发言,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加。现将日程安排等相关信息通知如下:


一、会议日程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二、参会方式及注意事项


(1)与会人员可通过腾讯会议APP进入会议(会议号:64849681327,密码:202012),也可点击下方链接在线观看直播。

https://live.bilibili.com/22686244

(2)与会人员申请进入会议后需等待主持人邀请入会,进入会议后请关闭摄像头,保持静音。

(3)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对本会议进行录音、录像和录屏。


三、主旨发言专家简介及摘要

(按姓氏笔画数排列)


文 旭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教育部英语分指委委员。中国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研究会会长,重庆市外文学会会长。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及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主编;Language Sciences,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中国外语》、《外国语文》等期刊编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15ZDB099)首席专家;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或教材数十部,主持国家级等各级教学科研基金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认知翻译学、外语教育学。


The Cognitive Semantics of Emotions

Emotions are a crucial element of human experience. People experience emotions both i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phere. Also, people are not only able to feel emotion but also to express emotions, and to speak of emotions. Scientists have prophesized that 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for emotions. The frequency of studies and theoretical views on emotions has shown a rapid increase since early in the 1990s and until today. This talk tries to explain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emotions,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of basic emotions, and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basic emotions.



刘正光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湖南省“语言与认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重点1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统编教材14本。曾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一流专业(湖南大学英语专业)带头人,湖南省英语专业教学团队主持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


时间的二维性与“了”的“时、体与情态”互动合一

汉语里关于“了”的研究一直有三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一,根据胡亚、陈前瑞(2017)的研究,“了2”的意义和功能可以覆盖“了1”,只是出现的频率有差异。第二,将来时的句子里可以用“了2”,因此而否定“了2”是表示“过去”的语法标记,而是情态助词。第三,据刘勋宁(1988,2002)的研究,北京话双“了”句里的词尾“了”可以省掉,黄瓒辉(2016)也提供了类似的例证。而世界上的许多语言里,“过去时”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尤其是态度上的主观性意义(Patard 2014)。如果我们把“过去时”能够表示主观态度意义看成是一种语言共性的话,为什么汉语里就要区分“动态助词”和“情态助词”,而其他语言里却仍然认为是过去时,扩展出了新的功能和意义。这里就涉及到理论方法、理论视野和理论观点的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无论何种观点都难以对“了”的三种意义作出统一的解释。本文根据Langacker提出的时间二维性将“了”的各种不同意义统一进行解释,阐明语言的多功能性与民族认知与思维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



纪瑛琳


英国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博士,英国学术院博士后,剑桥盖茨学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校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空间事件语义学及语言习得。近年来在国际高水平语言学期刊上(SSCI一区及二区)发表论文20余篇,并担任国内外多种语言学权威期刊的特邀审稿人。


语言相对论与空间事件语义学

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结构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差异,特定语言的语法结构和特征决定了这种语言说话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Brown 1967)。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相对论在空间领域,特别是运动事件认知领域,经历了一波复兴。越来越多的跨语言实证研究表明,各个语言中对运动事件不同的编码方式影响着特定语言的说话人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汉、英母语和二语习得者,在心理认知和行为表现层面探讨语言相对论的效度。不同类型的被试被邀观看32组三联动画(如:a. 男孩把球踢过马路;b. 男孩把球推过马路;c. 男孩顺着马路踢球),并判断事件间的相似程度。他们的反应被用两种方法测量:显性层面的选择偏好(运动方式相似vs.运动路径相似)和隐性层面的反应时(以微秒计)。实验发现,在3岁以前,英、汉单语儿童均倾向于依靠运动路径来判断事件间的相似性,但在他们基本习得了各自母语中的运动事件典型表达后,其反应时模式体现出显著的语言特异性影响:英语儿童判断运动方式相似时用时更短(符合英语作为卫星成分框架化语言的特征),而汉语儿童在判断运动方式和路径相似性时用时基本相当(反映出汉语作为等值框架化语言的特征)。另外,不同水平的英、汉双语习得者虽然在外显选择上均倾向于使用运动路径来判断事件间的相似性,但其反应时模式表明,中低水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更多地体现出源语言的空间类型学特征;即使在高水平阶段,学习者的反应时模式也未能完全符合目标语特征。



沈家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中国语言学会第八第九届会长,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执行理事,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兼职教授,曾担任《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现为海外《话语研究》(Discourse Studies)杂志名誉编委,法国《东亚语言学报》(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编委,《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副主编。获“国家有特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研究领域主要是语言理论和英汉对比。主要论著:《不对称和标记论》,《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法六讲》,《名词和动词》,《超越主谓结构》。


比喻·逻辑·对言

印欧语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主语加谓语才成为一个完好形式,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汉语的事实表明,植根于对话和互动的对言形式是主干,两个词语对着说才成为一个完好形式,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生出一个新的意思。本文着重说明:一,比喻在汉语里的表达偏向对言形式;二,逻辑要素在汉语里的表达偏向对言形式。



张 辉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神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加工的神经认知机制研究”,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汉语惯用语结构的认知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项目“神经词汇学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二语语法加工的神经认知与个体差异研究”。出版《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认知转喻》(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认知语义学研究》和《熟语表征和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著作和教材10余部;在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Lingua,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Second Language Research,《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国语》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的研究。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近年来,批评话语研究与认知语言学呈现融合态势,因此形成的交叉研究领域——批评认知语言学悄然兴起,在国际学术界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却刚刚起步。基于此,本讲座从理论框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对批评认知语言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评价,以期助力国内批评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谭业升


复旦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国语》编审。主要学术兼职: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原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认知翻译学、认知语义学、语料库翻译学。目前专注于汉学家文学翻译和中国民俗文化外译的认知研究。代表性论著:《跨越语言的识解》(上海:外教社2009);《认知翻译学探索》(上海:外教社2012);《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北京:外研社2020);《英美汉学家译者的多重声音:基于中国小说翻译思维报告的认知研究》(上海:外教社2021即出)。


认知翻译学:现状与未来

粗线条梳理认知翻译学现状,包括其学科基础、范式格局、核心构念,以及优势与不足,探讨未来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陆俭明


著名语言学家,“现代汉语八大家”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自1981年以来,曾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挪威、德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葡萄牙、加拿大、越南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澳门等17个国家和地区或任教,或开展合作研究,或进行学术访问。代表著作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现代汉语句法论》、《陆俭明自选集》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


句子的意义取决于什么?

本报告讨论:句子的意义取决于什么?国外讨论这个问题时,现在一般不用句子,喜欢用“复合表达式(complex expression)”。我们还是用“句子”。为什么?报告会作出交代。

国外在谈到复合表达式的意义时,一般都认为“由其组成成分的意义和其部分的组构方式决定的” (Kemp 2018;Hinzen et al. 2012;Cann 1993;Janssen 2012;Partee 2016;Miller2018;Taylor 2002)。但都没有明确交代“组成成分”具体指什么?指哪些?“组构方式”又是指什么?本报告试就这些问题加以探究。

语义与认知密不可分,因为意义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体验与认知的心理现象。本报告力求从语义和认知两个维度对“句子的意义取决于什么?”做出回答。



施春宏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近年着力从事构式语法、语体语法、韵律语法的理论与应用探索,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教学研究,并积极开展语言学前沿思想和成果的教学转化与科学普及工作。独撰《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词义结构和词语调节的认知研究》、《语言在交际中规范》、《汉语纲要》、《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合撰《汉语构式的二语习得研究》、《三一语法:结构·功能·语境——初中级汉语语法点教学指南》、《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语言哲学对话》等,出版专著性教材系列《汉语基本知识》四卷(语音篇、词汇篇、语法篇、汉字篇),合作主编《汉语语体语法新探》。共发表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理论语言学、规范语言学、二语习得和教学研究等相关领域学术论文110余篇(含合撰),语言学随笔80余篇、译文数篇,并参与多部工具书的编撰。


论语体语法的学理建构

语体和语法的关系近些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此背景下以现代科学研究和科学哲学研究为背景,探讨语体语法这一新的研究范式的学理基础建构问题。在重新界定语体内涵的基础上,语体语法以探索语体机制为基本目标,建立了“语体不同,语法有别”的对立生体格局。语体之“法”存在于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语体语法的基本原则具有贯通各个语言层面的一致性。语体语法在发掘语体原则和法则时,体现出现象概括性和理论抽象性的特征,以此实现语体语法的普遍性意义。语体语法研究重视“假说-验证”这种演绎模型的方法论原则,既发挥证实对理论的支撑价值,也强调证伪对理论的定界功能,以此建构一种系统、简明而实用的简约主义语体语法学,进而为探索人类语言能力乃至生物交际的元始属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袁毓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当代语言学》、《中文信息学报》、日本《中国语学》等十几家杂志编委。主要研究理论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特别是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计算语言学和中文信息处理。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和《中文信息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著作10部。2015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基于认知并面向计算的名词物性结构知识库建设

——《名词句法语义信息词典》知识内容说明书

本报告首先简介作者在认知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等相关理论背景上,对于汉语语言知识资源所作的理论探讨与知识库建设实践,以及知识库《北京大学现代汉语实词句法语义功能信息词典》(简称《实词信息词典》)的内容功能和组织结构。然后着重介绍《名词信息词典》的体系结构、理论背景与具体的知识内容;包括:(1)该词典所区分的5种名词小类的定义及其跟7种量词的选择限制,(2)其为名词所设置的10种物性角色及其定义,(3)由这些语义角色的不同配置而造成的10来种句法格式及其例句,(4)其所考察的名词的8种主要的语法功能及其对于该词类的隶属度。最后,给出《名词信息词典》中检索系统的界面截图,交代其相应的纸质版本《汉语名词造句词典》的有关情况。



廖巧云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博士,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河南大学博士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华夏文化促进会体认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首批社科专家库入库专家,曾任全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国语文》、CSSCI集刊《英语研究》编委。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曾主持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项。出版《因果构式的运作机理研究》等著作6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被评为“第四批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次和三等奖1次。曾访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曾到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以色列、匈牙利等国的多所高校洽谈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表征视域下的语义修辞文化机制研究

本文旨在对语义修辞的文化机制进行研究。我们运用二阶表征理论对语义修辞生成机制分析框架(DSCM)进行修补,提出了语义修辞文化机制的分析框架。研究认为,文化因素在语义修辞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即语义修辞的文化机制体现为基于文化知识进行二阶/多阶表征的过程。语义修辞生成的文化机制运作过程可以概述为:在意向性和语境作用下,表达主体通过对表达对象的感觉和感受,联想/想象到相关的文化知识,由外部世界中真实存在或能够被感受到的“物A”及相关文化内涵引发心理存在的“物B”,并依靠在心—物随附性作用下形成的能够体现A与B两事物之间关系的可能性特征,并进一步形成语义修辞的(概念结构)即“A是B”表达式,运用语义修辞对文化知识进行再表征。在此表征过程中,基于文化知识依靠心物随附性提取可能性特征以形成“A是B”构式是语义修辞话语生成的关键环节。


四、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41年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英语学系,是我校最早建立的四个系科之一。世界著名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任首任系主任,戴乃迭教授、曹未风教授、陈逵教授等知名学者曾先后执教于此。杨宪益先生严谨治学、治教的作风为师大外语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和人才基础。1985年学校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外语系顺应成立。2003年学校教学科研机构调整,成立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年7月,外国语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合署。

历经七十九年的沧桑变化,昔日的英语学系已经发展成为贵州师范大学规模较大的文科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45人,专任教师12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5人。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9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英语教育硕士、翻译硕士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还招收和培养课程教学论英语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文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建有“贵州省翻译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站”。设有英语、日语、俄语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贵州省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学院与日本福山大学合作,设有日本学研究中心,与日本福山大学、白帝社联合创办有国际期刊《日本学研究》,由学院日语教授任执行主编,并与日本福山大学、广岛大学、长崎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楚瓦什国立师范大学,白俄罗斯维杰布斯克马舍洛夫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俄罗斯楚瓦什国立师范大学共建有汉语中心和俄语中心,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建有“外研社·贵州师范大学高校外语教师培训基地”。建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贵州基地,设有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外语等级考试(WSK)贵州考点,为贵州省英语教育与研究学会、贵州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挂靠单位。学院常年聘请有英、美、日、俄等国专家和教师来院讲学和任教。

学院秉承“博学诚行 敦睦天下”的院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口径宽、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将学院建成在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外国语学院。


扫码关注我们

本期编辑:付爽

责任编辑:林秀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