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信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目次及摘要



2023年第1期

名家论坛


从术语创新看翻译研究的走向

方梦之

河南现当代翻译家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刘泽权 郭米

语言学(批评认知语言学专栏)

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

张辉
“容器”与“路径”——美国前副总统彭斯演讲的认知话语分析刘文宇 徐博书

认知语法情境植入视角下企业信任话语建构策略分析

颜冰 张辉

外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研究专栏)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译者思政意识实践路径初探

范大祺 孙琳

◆翻译研究

国内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1988—2020)——基于 CNKI 的文献计量分析

方荣杰 李雯

外国文学研究

《我弥留之际》中的空间对峙与身份建构

贺爱军 胡伶俐
孤独·愧疚·自由——《刻骨铭心》的后殖民主义解读许勤超 王泓元

青年学者论坛

基于语式差异的英汉政治话语语法隐喻分布的对比研究

程喜




2023年第1期

01

从术语创新看翻译研究的走向
【摘要】术语是专业领域概念的表征,创新的概念常用创新的术语来表达。本文考察了拙编《中国译学大辞典》(增订版,待出版)新收录的术语,以此来探究近年翻译研究的走向,发现增补的术语主要来自 4 个方面:赓续传统、自创新论、借鉴外论和融合翻译技术;学理的进展则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研究上,与翻译学结合的学科主要包括语言学、信息技术、社会学、生态学、哲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是当今翻译研究的基本范式。

【作者简介】

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名誉主编,200444,研究方向:应用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电子邮箱:fangmengzhi@126.com

02

河南现当代翻译家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初探【摘要】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与国家一同经历了 20 世纪的波澜壮阔,这非凡的岁月造就了 160 位翻译家,他们在多个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爬梳了他们的生平及译著史料,结合翻译研究的“外部史”,考察他们的群体特征及其与河南这片热土的关系,探究这一群体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动因。本研究通过客观评价河南现当代翻译家群体的历史贡献和地位,激发更多的译者继承其未竟的事业,为区域翻译家和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以及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

刘泽权:博士,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75000,研究方向: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电子邮箱:zeqliu@163.com

郭米,新通教育集团,325000,研究方向:翻译学。电子邮箱:venusmg@163.com

03

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

【摘要】

主体间性是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分享情感、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经验内容。语言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根植于社会和主体间性。本文指出,在解释语义的认知基础时,认知语言学奉行的是个体化的原则,涉身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借助现象学的观点。Zlatev提出涉身主体间性的概念,把涉身性和主体间性有机融合起来,作为同一现象两个互补的方面。根据这一观点,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进行“认知协调”,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邀请听话人参与语言表达所引起的推理,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系统,从而相应地调整双方的共同基础。正常的语言使用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论证性”功能,说话者可以通过语言影响他人的思维、态度、立场以及即时的行为等。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体现主体间性,因为它关注的是言语使用及其所引起的相关联的概念结构,以及这些概念结构在话语语境中所承担的意识形态或合法化的功能,即通过语言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看法以及人们对某一意识形态或观点的接受程度。批评认知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认知语言学忽视社会性与主体间性的缺陷,是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重要体现。

【作者简介】张辉: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23,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电子邮箱:coglinger2011@126.com

04

“容器”与“路径”——美国前副总统彭斯演讲的认知话语分析【摘要】话语是社会实践,也是心理认知过程。认知机制构成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框架,尤其是以语言活动为主的政治活动,因此从语言角度分析政治活动需要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将语言的认知层面与社会政治层面相结合,运用认知机制考察政治话语使用背后的内容,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本文运用 Chilton 的认知话语分析模型,融合话语空间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以时任美国副总统彭斯 2018 年在哈德逊研究所就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所发表的演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演讲中所建构的话语空间,通过意象图式这一认知工具解读演讲中的中国形象,进而揭示演讲是如何从认知角度操控听众的。研究发现,演讲将中国定位为处于话语空间边缘的消极外部实体,通过“容器—路径”这一复合意象图式把中国建构成侵蚀美国利益的入侵者和阻碍内部自由发展的壁垒。本文通过对意象图式分析方法和话语空间理论的结合运用,对政治文本进行认知话语分析,以期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权力和意识形态如何控制话语,加深对话语实践背后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理解,注意养成批判性思维,客观探究事实真相。

【作者简介】

刘文宇: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16000,研究方向:批评话语研究、认知语言学。电子邮箱:liuwy@dlut.edu.cn

徐博书,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116000,研究方向:批评话语研究。电子邮箱:1216650029@qq.com

05

认知语法情境植入视角下企业信任话语建构策略分析【摘要】本研究首先选取10家《财富》上榜企业 2020 年的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分别截取CEO信函部分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其次,我们结合 Mayer et al.(1995)的企业信任框架和Langacker(1987/1991/2008/2017)的情境植入理论,根据文本语境和时体特征标注两个语料库中在接近性现实空间、非接近性现实空间、接近性非现实空间、非接近性非现实空间、言据现实空间等情境下企业的能力、仁爱和正直要素的建构策略,并进行统计与对比。总体而言,企业以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与利益相关者交流的载体,根据受众特征,通过建构与能力、仁爱、正直相关的具有不同现实性特征的空间调整信任建构策略,获得受众对企业的信任,从而获得其资金投入或社会支持以保障经营成功。本研究对中国企业撰写英文信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颜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10013,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电子邮箱:2804773843@qq.com

张辉,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24,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教授。电子邮箱:coglinger2011@126.com

06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译者思政意识实践路径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为切实提升中国话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国际影响力,本文构建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模型,并强调译者应在思政意识的指导下,坚持“受众中心论”,攻克语言语境关,力求打破文化壁垒和语言壁垒,强化国际传播思维,提升话语策略艺术,进而实现有效的话语传播。同时,着眼于关系到话语体系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从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和学习形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高校思政意识引导,实现思政教育、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推进和高效配合。

【作者简介】

范大祺,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副主任,100037,研究方向:对外话语分析、国际传播。电子邮箱:1789299957@qq.com

孙琳,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100024,研究方向:话语分析、国际传播、国家治理。电子邮箱:425420314@qq.com

07

国内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1988—2020)——基于 CNKI 的文献计量分析【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运用Microsoft Excel 和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从年度发文量、研究方法、期刊刊载量、发文作者、研究热点和研究特点六大方面对国内1988至2020年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研究发现:①经过长期发展,语用翻译研究目前已进入稳定发展期,增幅减弱;②研究热点集中在关联理论的理论建构及理论应用上;③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呈现口译研究成果突出、翻译策略研究不断深化、翻译研究范围广泛的特点;④语用翻译研究以人文主义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本文的回顾与梳理旨在为今后的语用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方荣杰,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430079,研究方向:翻译教学。电子邮箱:fangrongjie1994@163.com

李雯,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571199,研究方向:语言服务。电子邮箱:30213589@qq.com

08

《我弥留之际》中的空间对峙与身份建构
【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讲述了本德仑一家前往杰弗生镇安葬女主人艾迪的故事。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了学界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宗教主题和艺术手法均构成了学界的关注热点。相较而言,学界对小说背后的社会因素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笔者认为,《我弥留之际》不仅再现了农民的穷苦生活,而且触及了美国南方城乡两种空间之间的博弈与身份建构。在试图融入城镇空间的过程中,本德仑一家所经历的压力和限制反映了城镇对乡村的结构性支配。多人视角的转换更是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将本德伦一家呈现为一个支离破碎、冲突不断的弱势群体,展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的生存困境。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探究城镇与乡村的等级区分、本德仑一家的身份旅程以及艾迪等人的反抗性“表征空间”的建构。小说对在夹缝社会空间中生活的农民的刻画展现了作者福克纳的深度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

贺爱军,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66100,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比较文学。电子邮箱:heaijunfi rst@163.com

胡伶俐, 宁 波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315211, 研 究 方 向:英 美 文 学。电 子 邮 箱:731901836@qq.com

09

孤独·愧疚·自由——《刻骨铭心》的后殖民主义解读【摘要】《刻骨铭心》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首部自传,讲述了她从 1919年出生到1949年等待回到英国这期间30年的人生。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该书是一部反思和重识“自我”的回忆录。莱辛以一种痛苦但决绝的语气,生动还原了自己的前半生,不仅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同时也对殖民地生活作了第一视角的解读。本文采用萨义德的对位阅读等后殖民批评方法,通过探究莱辛在孤独、愧疚的心理历程中寻求独立的无畏尝试,揭示了在帝国殖民主义背景下知识女性追求自由的精神。

【作者简介】

许勤超,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66061,研究方向: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电子邮箱:xuqinchao@163.com

王泓元,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66061,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电子邮箱:1973502906@163.com

10

基于语式差异的英汉政治话语语法隐喻分布的对比研究
【摘要】本研究基于语料分析探讨了不同语式的英汉政治话语在语法隐喻分布上的特征,并进行了详细对比。首先,本研究通过计算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度界定了英汉3类语篇(报告、演讲和访谈语篇)的语式差异。基于语法隐喻实例的量化结果,分别构建了英汉3类语篇的语法隐喻使用度连续体,并对比和阐释了英汉3类语篇在语法隐喻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英语政治报告语篇中语法隐喻使用度高于汉语报告语篇,但英语演讲和访谈语篇中语法隐喻使用度均低于汉语同语式语篇。通过对概念隐喻的分析,研究发现:英汉报告语篇在隐喻类型1、类型2、类型6和类型13分布上差异较大,英汉演讲和访谈语篇在类型5和类型6的分布上差异较大。在对人际隐喻的分析中发现,英汉演讲和访谈语篇主要使用情态语法隐喻,尤其是“可能性”隐喻。探索不同语式政治话语中的语法隐喻分布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作者简介】

程喜,博士,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44,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政治话语分析。电子邮箱:czh2009cx@163.com


说明:
来源 | 二外学报

相关信息回顾

科研助手 | CSSCI期刊详细分解资料
北大核心期刊研究:1900多本北大核心,5700多页详细分析,让你像专家一样思考
科研工具 | 必备量化研究工具CiteSpce, Python, SPSS教程推荐
学术经验 | 学位论文的论证方法、框架、过程与形式

科研助手 | CSSCI期刊详细分解资料

科研工具 | 9部学术写作指导用书推荐

学术经验 | 学位论文的论证方法、框架、过程与形式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