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525,600分钟和你握手

麓湖·A4美术馆 麓湖A4美术馆 2022-11-24












01


“掌控自己,是完全沉浸在所做之事中,甚至不去期待成功。仅仅在每一刻都做好当下的动作,就像这是最后一个动作......慢慢来,不是说做得慢,而是在做事的当下完整地做好它。”

《时间》 马尔科姆·阿迈尔



🟥

破壁

对时局的反思和回应


2021,在全球化图景以及机制阶段性停摆的大背景下,国际驻留项目所受到的冲击还在持续,我们依然被疫情阻隔在各自的围城之中,但交流的愿望与破壁的努力从未中止。这一年来,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持续推动线上项目的孵化与落地,并与线下紧密联动,以期重新讨论艺术的呈现方式、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运转机制。



⚾️

传球

如果交流是一场游戏


嚼嚼口香糖、石头剪子布、微信群写作......是做游戏,也是做艺术吗?


如果交流是一场游戏,是否会使交流门槛更低、参与更广、进行得更加愉快?


“传球,如果交流是一场游戏”是继去年的艺术家隔离日志项目之后,2021年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推出的第二个线上线下联动项目,依然对网络社交成为新常态下的交流的重构进行了思考,同时注入了更多游戏的参与性、开放性和延展性。在公开招募中,收到了来自艺术家的44份关于“交流”的游戏方案,选择了其中6份方案,与125位共创艺术家共同完成了项目的最终呈现。

入选的6个最终实施的游戏方案包括“五官大作战”“一日一书”“嚼一嚼““猜猜币“”消灭白色““从苔藓开始“,有的调动感官,有的激发想象,有的甚至只是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和给予一个情绪释放的契机。艺术家抛出一颗最初想法的球后便退居幕后,传播、延展和沉淀的过程不断丰富和充实着这件作品。


“有限的游戏以获取奖赏为目的,无限的游戏的目的就是让游戏继续。”交流提供了共情的基础、彼此产生的连接使得游戏继续——我们愿在2022继续这场无限的游戏。



📕

《艺术家隔离日志》

文献出版


去年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发起的第一个线上展览项目“艺术家隔离日志”之后,


“艺术家隔离日志”线上项目虽已结束,其衍生出来的对话与互动还在不断扩散与影响到更多的人。作为项目成果的最终呈现,这部出版物的编辑和设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与今年年底正式出版和对外发布,这份承载了我们在疫情期间以艺术相互链接、守望相助的温暖记忆的出版,也将跨越空间阻隔,带着我们的新年祝福,陆续邮寄到人们的手中。


这道墙壁不只是现实中疫情的阻隔,也是长期以来大众认识中艺术与生活的壁垒。


2021年是社区艺术季举办的第二年,也是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在关注在地性和艺术介入社区方面探索工作理念与方法的转变的关键一年,这一路上我们有幸与许多同行者为伴,并从他们的观念与实践中得到许多启迪:在面向驻留艺术家的访谈中,多位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自己在创作时并为突破艺术与日常之间的“看不见的墙”所做的努力。


💬



郊游JOIN小组:“如果一开始没有这种预设,不去认定界限的存在,是不是就不存在打破的情况?如果是作为指标,那艺术就成为了完成任务锦上添花的东西,像打破一个鸡蛋,是一种由外到内,相对比较暴力的方式。但另一种情况下,如果机构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介入,那就不是我们认为社区需要艺术,再把艺术提供给社区的状态。而是说艺术家把艺术作为研究社区的手段,通过城市或者土地研究的方式对社区进行研究后最终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像一个鸡蛋从内部孕育出生命,自然而然地破壳而出,这是我们希望的。”


刘毅:“在我看来这种所谓的隐形的门槛是不需要解构的,它的确存在,但我希望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去探讨这些东西,用合适的方法让艺术和生活相关。”


触目艺术小组:“说到‘破圈’的话,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首先要搞清楚要“破”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形式,还是场地,还是观念?我们觉得要解决的可能是参与度不够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做所有的事情的时候,不管是游戏也好,剧目也好,由于触觉这个媒介的特殊性,会跟人有很密集的交互。面对不同的人群我们会去做很多很细微的调整。”


破壁阅读更多:


新书发布 | 484天之后,Hello from《艺术家隔离日志》

https://mp.weixin.qq.com/s/wdfbtAWYfBvghcdcaNRdUg


A4驻留|六十天之后:流动与开放的隔离现场

https://mp.weixin.qq.com/s/nhpaUCa395EB_q3CyHyqrA


A4驻留| 方案招募!传球,如果交流是一场游戏

https://mp.weixin.qq.com/s/4_Tczl_8AXb4EIowKw5Gmw



🟧

游戏

现实的模拟与交流的媒介

在2021年,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的多位驻留艺术家和一系列活动都选择了以游戏之名、以游戏为载体,探索更为轻松有趣和富有参与性的交流媒介。游戏未必都是艺术,而艺术天然具备游戏的属性:是个人真性情的流露,是对时代现实的戏仿与转喻。从美术馆的视角,游戏的无限延展性则适应了走向社区参与的大背景,在这一年得到了更多的实验。



🏠

家园II   

高文谦:“我从动物森友会这种游戏得到启发,我觉得那是现代都市里的人们在虚拟世界里寻找的现实世界缺失的乡愁。麓湖的体验有点像楚门世界的感觉。我会假设自己进入这个游戏了,然后观察这个游戏里的人,我会把居民当成一些玩家:保安、清洁人员,我都把他们当成一些NPC。A4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有的时候可能是这个游戏的的设计者,设计游戏的一部分规则;美术馆一些文化上的活动,承担了这个游戏的功能。社区、家园这些概念原本就来自虚构,是需要大家共同想象的,这其实跟虚拟世界里的社区可以相互对比参照。”



✋                               触觉麻将

触目艺术小组:“大家都喜欢做游戏,它的门槛很低。游戏除了娱乐,也是社交的一种形式。而当你准备用触觉“说话”,便会发现这涉及更多深层的聆听,即聆听别人,也聆听自己。”


他们还说:“游戏还有一种可重复性,它似乎能给作品一种别样的活力;这种活力不同于以往那种观众只能在另一个时空观看的活力,而是让复制的人将作品主动地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的活力。在社区艺术节的时候,还有观众问我们瓶子的型号,想要回家自己做。如果ta真的回家做了,并且重复了这个行为,作品产生的影响力就达到了。这不仅是一种消费或者消遣,也是观者参与的延伸。”


🐟

Mikio Saito(齋藤幹男)

把一条《鱼》挂在天上分几步?

2006年在德国上学的Mikio画了一条鱼,然后扔进了工作室的垃圾桶里。第二天,工作室的人把它捡起来放回了他的桌子上。他感到意外,同时也对这个小东西产生了兴趣——他原本并不在乎的这条鱼,不断出现在他后来的创作中。


2019年他参加了A4国际驻留项目,来到成都和当地人交流关于牙齿的故事;2020年在日本的他也于线上参与了艺术家隔离日志;而在今年“传球”艺术家项目中,Mikio又发起了“嚼一嚼”的游戏指令,同时也发起了Zoom线上活动,从他的创作线索分享了他做口香糖鱼活动的原因,邀请大家一起在线嚼口香糖,在屏幕上分享自己用嘴巴做出的口香糖鱼。


这其实不是他第一次用“鱼”和观众进行直接交流。他曾经在札幌的一场个展中做了很多不同颜色的鱼形的小雕塑,观众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带走。


对于他来说,这可能就像是一场探险游戏,鱼是否能存活?它会去往哪里?下一次它出现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形态?“鱼”是关于生存、成长以及希望的隐喻,也总是代表着他的个人艺术创作发展。而在2021年,这条鱼出现在A4儿童艺术馆户外,换了一个和天空一样的蓝色。


游戏阅读更多:


A4驻留日志|高文谦:用游戏重构社区日常

https://mp.weixin.qq.com/s/qZUmj2DYh5Cx3GzZKSBXew


A4驻留|高文谦:用计算机呼唤出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https://mp.weixin.qq.com/s/q4tIbgWp-x0E8NHBw9Bibw


A4驻留|触目艺术小组:“触觉照片”的跨媒介实验https://mp.weixin.qq.com/s/tUs41S6vWBxLN_rmoWCiDg


A4驻留|触目艺术小组:“触觉麻将”的在地游戏化实验

https://mp.weixin.qq.com/s/L1F1ey6i3Lk2H9gIsLVIEQ


A4驻留 | 触目艺术小组:关于“触觉对话”的一些实验与经验分享

https://mp.weixin.qq.com/s/HUTTiVY29oGBEmIBMdLQUA





02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毂上,只是由于车轮是空的,它才能发挥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制作容器,只是因为器皿是空的,它才能够发挥容器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只是因为房屋是空的,它才能够作为房屋使用。所以说‘存在’(有)使之具有功能,而‘空无’(无)则使之能够发挥作用。”

《“空间”的美术史》 巫鸿



🟩

空间

共同的期望得以发生的场所

在2021年,艺术家陈栋帆选择了建筑师刘家琨的蛇形美术馆A4展亭,余尔格选择了被空置的露营地,作为这次驻留艺术项目的发生地。在日常生活中,空间的用途通常取决于长久以来人们基于空间功能性所设定的目的。然而驻留艺术家们将空间的固有用途重构,邀请平日里路过或是眺望一处空间的人们,踏入和注视那里。于是人与空间产生了新的关联,它促使传统意义上的壁垒和隔阂发生良好转变,新的空间包含着人们的认同与期许,也对应了美术馆对于艺术与社区关系的探索,在蕴涵社区公意的空间中让共同的艺术期望得以发生。



🐍

陈栋帆

蛇形美术馆A4展亭


陈栋帆:“第一次参观麓客岛的时候,我走了很长时间路终于看到蛇形美术馆。我觉得这个作品有一种怒而不发的状态,它好像为我提供了答案,再从这个作品出发去探寻问题,就是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该如何度过。我的做法就是在工作室做任何一件创作都不去完成它,不停让自己遭遇困境。我的困境就是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再破坏它,在一种怒而不发的状态里不停消耗。我觉得能最好呈现的方式就是直接进入这个作品当中,在立场和自然中给出我的答案。”

陈栋帆在选择这次作品创作的空间时,注意到了位于麓客岛上由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蛇形美术馆A4展亭。展亭以弓的形态存在,使得整个空间充满着张力和紧张感。



🦅

余尔格

麓客岛营地


余尔格:“当时走到这个场地,看到橱窗时就有了一些画面和灵感。之前也去看过岛上其他空间,也设想过在草坪上或湖边演出,但是因为背景的湖水、对岸建筑等因素会让人感觉冲击力不是很强。我希望观众能静下来观看、更有仪式感,所以就想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这可能和我平时主要在舞台创作有关系,观众都走进剧院,安静地观看戏剧。所以最终还是找到这个我觉得更‘聚’一点的空间,这样我创作时也会更自在。”

《夜鹰》是余尔格今年在成都驻留期间创作的肢体戏剧作品,一改过往与专业舞者合作的惯例,招募了12位热爱舞台的普通人和3位专业舞者。在某个下午,她偶然间发现了这个闲置空间,一排橱窗静静地矗立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橱窗”成为开启余尔格自我探索的阀门,那些关于审视和窥探的画面闪现,触及余尔格内心对个人、他者、社会关系的叩问。



空间阅读更多:


A4驻留|陈栋帆:90天未说完的再见

https://mp.weixin.qq.com/s/gfnxvqODjqyjrC6azQ4zIg


A4驻留|陈栋帆:告别,然后久别重逢

https://mp.weixin.qq.com/s/BvE0iV4jmR44Ymp28Q7gDg


A4驻留 | 余尔格:野蛮生长的黑色旋律

https://mp.weixin.qq.com/s/zMKRhbZqt7HQOtdZnf9cQg



🟦

我们

参与艺术季的人和人

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在2021的多个艺术项目筹备之时,都呈现出了对传统意义上,观众和艺术家二元对立关系的再阐释,继而在新的涵义下演绎社区艺术季。



🏝


赵川

《蛤蜊岛》上的我们

赵川说:"我的剧场跟普通人有关的。我其实没有刻意选择谁,这是一个开放的场域,不同的人可以进来。这一次招募报名的也有很多戏剧学院的学生,甚至有跟表演背景有关的人。这是别人的一个决定,进不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场域,不是一个我的决定,我愿意接纳他们。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今天戏剧的教育是为整个产业输送人才,是一个流水线,其中主要的产业是影视行业。舞台剧跟我所讲述的这个剧场关联不大,它不是一个这么社会性的东西,讲直白了今天整个大的氛围是一个商业环境,这些人才被培养出来,他们就进入到产业里。而我刚才讲的那样的一个剧场,把剧场当做交流和表达的空间,对他们来讲可能不是那么有意思,因为这个一者不能带来金钱利益,二者不能给他们带来一个职业上升的通道。我并不拒绝他们,但可能他们对也我不感兴趣。但是对普通人来讲,这样的机遇反而是奇缺的,因为舞台被商业和一些更有权力的内容占据着,所以普通人可能更需要这样的东西。"



🦅

余尔格

《夜鹰》中的我们

“在海选之前,助理就已经将每一场海选的参与者年龄、经历等报名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整理,所以我在海选之前已经对他们的信息有所了解。部分参与者的年龄和经历,在海选前我心里就有判断了,海选时再看他们可能就会相对容易、目的清楚一些。海选的时候,主要根据他们的个人能力、反应能力、肢体基础和感觉,以及我需要的人物特点来进行判断,做出一些选择。并不是只论专业能力,因为他们许多报名者也不是从事舞蹈或戏剧专业的。素人他们热爱舞台,会有很多能量、愿意去尝试,反而还能做到很多有意思的事。”



🐸



刘毅

我们的麓湖精灵


刘毅从一块红土为起点,将手机绘画衍生,做了一只红绿撞色的麓湖精灵,在社区艺术季把它带到了居民和游客的身边。刘毅讲到:“后来这件作品还有了很多可爱的昵称,有叫它青蛙、狸猫、大青虫的。坦诚地讲,我真的完全不介意,相反我觉得大家都对它有感觉,愿意给它起名字,是件很好的事儿。”简单来说,公共艺术的意义就是我们可以一起去完成现实生活中不太容易实现的事儿。就像这只在巡游船上“躺平摸鱼”的“麓湖精灵”,会让我们在它所营造的氛围下由衷感叹一句:“哦~此刻真好”。



👩‍🎨


社区策展人


与社区构建联系不只是由美术馆单方面输出内容去“赋能“社区,更要邀请社区居民作为新生力量进入日趋固化的艺术系统,来激活我们,进而成为新的“我们”,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


在2021年,麓湖·A4美术馆与麓客学园合作发起首期社区策展人系列课程,启发大家从自身所关注的问题出发,以“策展”为方法,帮助“准·策展人”们将自身的社会和生命经验同策展学习深度链接,与更大的社群共鸣。首期课程在参与者中获得了许多有效的反馈,也使大家对“策展”理念产生了新的理解,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所孵化的社区策展人活跃在本年度的社区艺术季、稀客稀客等活动中,并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来年与美术馆持续的共创和对话中去。社区策展人课程也将在进一步迭代优化的基础上成为长期项目,在2022年再次与大家见面。

💬



岳陈榕(学员):“两次分组的设计讨论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简单的模拟合作策划的一些团队分工,思维碰撞的过程。而且在这个期间了解到不同的职业、经历的同学对同一个展览主题的看法是很不一样的,能够有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

文献展

麓客群展

文献展和麓客群展作为本年度社区艺术季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关注社区议题和艺术家与居民合作生产的内容。我们看到麓湖社区的诞生和成长经由社区策展人娓娓道来,赋予共生的家园的生命之水,从涓滴细流,汇成江河大海;我们看到在社区发生的日常交流,经由驻留艺术家的赋能与转化,形成一个活跃、流动而亲切的有机场域。


我们阅读更多:


A4驻留 | 《蛤蜊岛·麓湖番外篇》演后剧场

“说出来”的疗愈与张力

https://mp.weixin.qq.com/s/qGN0-XzV0QJkt0YMBy2NkA


《蛤蜊岛 麓湖番外篇》|时空伴随者的情感和疗愈

https://mp.weixin.qq.com/s/jKqaXxWww2WtbOAdhTS4FQ


A4驻留|刘毅:我们与公共艺术的距离

https://mp.weixin.qq.com/s/r7ZjwSqQjA-Ck_12iGsY_Q


站起来聊聊社区策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iCWYzG5GcsysjD_t-ZJ22A


Knock! Knock! 社区策展人出没请注意

https://mp.weixin.qq.com/s/Id6LGrGNOJlyc7Ppq-GoEw


A4驻留 | 郊游小组:让艺术的故事在社区自然生长

https://mp.weixin.qq.com/s/joi8f-91-02_V0FePX44UA


协同共创|2021 麓湖社区艺术季即将开幕,

和艺术做个朋友吧!

https://mp.weixin.qq.com/s/Km0lRTsTBgt9YdCskzPiXg






03


“在我们这个种属可以短暂的中断其蚁窝似的活动,思考一下其存在的本质以及其继续存在的本质,在思想界限之下,在社会之外之上:对一块比任何人类的创造物都远为漂亮的矿石沉思一段时间;去闻一闻一朵水仙花的深处所散发出来的味道,其香味所隐藏的学问比我们所有书本加起来还多;或者是在那充满耐心,宁静与互谅的短暂凝视之中,这种凝视有时候,经由某种非自愿的互相了解,会出现于一个人与一只猫短暂的互相注目之中。”

《忧郁的热带》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

日常

跳脱节庆走向生活

这一年中,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进行了诸多日常化的尝试:开启“稀客稀客”招待计划,加强驻留艺术家与社区的日常交流;持续孵化“社区策展人”,并在社区艺术季给予展示平台;推动长期项目的落地;同时见证了数位驻留艺术家在此方面的关注点与工作方法的转变,促成艺术家与在地社群的直接合作。今年的社区艺术季论坛也更多地涉及了艺术介入社区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探讨从节日奇观到生活日常的观念和实践方法。


🌿

余童

“城市顽童”计划


在社区艺术季的项目中,余童邀请了麓湖的居民们一起扮演“城市顽童”,第一步是设计改造一套自己的游行礼服,居民们带上了自己的旧衣物,参与余童的植物印染工作坊。第二步则是收集、选取自然或可回收材料创意个人面具和伪装。最后余童召集参与项目的居民们集体涂鸦并装饰了“咕咕车”。“咕咕车”不仅会出现在艺术季的现场巡游,在日后更是作为社区中回收厨余、进行堆肥的代步工具,真实发挥着它的作用。



🛺

稀客稀客

吃起,玩起,走起!

今年首次发起的“稀客稀客”招待计划希望让居民与驻留艺术家产生更为直接的基于日常的联系,计划分为“吃起”“玩起”“走起”三个板块:


既有艺术家工作室对公众的直接开放,让公众“走进艺术“;也有艺术家跟随居民品尝成都美食、去往成都的大街小巷、了解独特的本地风土文化,让艺术家”走进社区日常“,

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再由过去的项目助理或美术馆工作人员承担,真实、日常的交流得以发生,这些日常都给参与计划的艺术家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高文谦:“刚到成都时,一直从事麓湖社区文化溯源工作的樊老师请驻地的艺术家吃饭。他是成都人,很爱成都,想挖掘麓湖社区、华阳乃至成都本地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当地文化寻根,这件事情促成了我这次驻留创作的源泉。”


古典:“我参加了唐文婷老师和樊磊老师主持的两次活动。他们没有带我们去看跟三国或是熊猫有关的东西,其实是故意撇掉了两个所谓成都或者四川天府之国的一个某种意义上众人皆知的大IP,而是更具体更深层的去找了一些只有本地特有的、有在地性特质的一些材料,为我们驻留艺术家创作提供一些灵感,让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具体的去了解到成都的这些更根本、实际的、更具体、更有文化脉络的这些东西。”


余童:“初期我发现部分社区里的人会觉得艺术等于魔法,对艺术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和活动中的成果期望很高,似乎可以因为我们的加入使社团成员猛增,活动内容与众不同,品质感得到提升……导致我当时常常觉得压力山大,初期也向环保社提出过比较蠢的设计方案。还好,大家都很务实,冷静下来,终于把艺术的位置摆在了社区日常事务的同列。”


刘毅:“美术馆要进一步介入社区的活动策划之中,从一开始就要介入,并且社区的参与者也要介入其中,大家都要从头全程参与,一起共创和建立,共同为这个节日而自豪。甚至在日常就带动更居民参与其中,而不是等到节日开始后才邀请大家加入。因为节日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自然发生的产物。”


王宇琛:“灵感是一些很碎片的东西,这些都来源于生活中反复刺激我的琐碎,会变成我的原始采样素材,我需要重新组织和编辑它们,让它们拥有同样的节奏和气氛是我创作的部分,所以在驻留期间,我希望能和这里的人们共同经历一些事情,再互相传达彼此的感受。”

日常阅读更多:


A4驻留 | 余童的驻留观察日记

https://mp.weixin.qq.com/s/coagSlpQFUg8ESxLez4Azg


A4驻留| 嚯!稀客来了!那就玩起、吃起、走起撒!

https://mp.weixin.qq.com/s/9CSpJ9zYPW9ngUMVwsiOiQ


A4驻留 | 活动预告:工作室开放日来了,8月宜你来做客

https://mp.weixin.qq.com/s/PSBWxrXi8-Oc_-McVB7NTw


2021麓湖社区艺术季|艺术文化公益论坛:艺术介入与社会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C-c2jfjBoQ6s0wbk2VEUQ



🔊

艺术、文化与公益论坛

艺术介入与社会链接

今年的社区艺术季论坛中,艺术成为日常是一个重要的讨论点,来自国内各大艺术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各自的经验,为社区艺术的未来建言献策。


💬

张欢(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创新运营部总经理、闲下来合作社发起人):“我们以艺术激活社区,但不占领社区,我们也不用艺术标榜社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把艺术作为一种方法,它是一个生产的过程,它催生的是生活的可能性。我们当时做策展招募的时候,希望艺术家脱离美术馆或者比较专业的艺术视角,来到社区当中,能够让这边的居民理解或者参与到他们的作品当中。”


刘磊(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总监):“希望艺术家进入到公共空间进行创作,所有的人都在回应站点的区域、文化,包括事件等等。通过这样的项目,所谓的艺术家就变成真正的市民,也可以变成公共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04

2021年,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围绕“City Project新居民”这一主题展开了以上的线下驻留,作为艺术深入社区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通过驻留的方式,能把在地的共创与国际的连接结合在一起。

而在2022年,我们将继续围绕“City Project新居民”这一主题展开讨论。2022年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正在招募为期1-3个月的驻留艺术家、策展人、研究者,截止日期为2022年3月15日。驻地期间还有机会参与各类活动以及终期展示,深入社区与城市街道,完成不一样的驻留体验。


我们还在继续......

2021年感谢有你

2022年的艺术之旅

期待再与你一同前行!


正在展出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冯立个展,Good Night” 

“何利平个展,最近过得咋样?” 

&

“森林·机械·光语石”

门票

【票务说明】


公众参观时间:

2021年11月2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每周二至周日 10:00 - 18:00 开放 

(17:30后停止入场)

一人一票,仅限验票当日有效   

关于A4 

麓湖·A4美术馆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空间,逐渐升级为一个拥12个空间、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创办以来,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80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外近5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

内容编辑:彭元麓 周宇轩 黄驿舒

视觉设计:黄驿舒 谭言 彭元麓

内容排版:黄驿舒 

内容校对:江雨杉 黄驿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