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世博有缘》(连载14)“考”领导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正文



对外表态需谨慎


临近决战的132次大会,竞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方的优势明显超过其他申办国,获胜的希望很大。国展局主席和秘书长也认为上海胜出的可能性很大,他们同时告诫我说:“这时候,你们对外最好尽量少说话。”

1993年,北京、悉尼、柏林、曼彻斯特、伊斯坦布尔5国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

我明白他们的用意。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时,一位记者问北京市一位领导:“如果北京失败,你们对奥运会将采取什么态度?”这位领导不慎说了:“如果北京失败,我们就不参加下届奥运会。”这句话引起了舆论哗然,北京的形象大打折扣,报纸上也议论纷纷,把这句话当作是北京在“威胁”。

难道你这么威胁一下,人家就会投你的票了?奥运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因为竞争失败而退出奥运会的。国际奥委会很多人也对我们表示不满,萨马兰奇向我们交涉说:“这是不符合奥运精神的!”

不当的对外表态给我们申办奥运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北京申奥代表团抵达摩纳哥后,这句话的阴影还没有消除。代表团领导指示我和另一位发言人要反复澄清,减少损失。

这次申办世博会,我们面临同样的形势,在五个申办国中,中国是最受媒体关注的对象。为什么?因为中国在崛起,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强国。这个强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走自己发展道路的一个亚洲国家。西方许多记者意识形态色彩很浓,殖民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对中国的强大不习惯,而且不免有些“酸溜溜”。所以他们总是抱着“挑刺儿”的态度看待我们所做的一切事。

在申博的最后阶段,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就会陷入被动,“功亏一篑”。

11月20日我回国彩排时,在会上,吴仪国务委员指示:“只有吴大使和上海市长可以对外回答问题,其他人都不要见记者。”

模拟记者招待会

国展局每次陈述大会前,都安排申办国记者招待会。吴仪同志还建议在记者招待会前先要“彩排”一次,开模拟记者招待会,由驻法使馆负责组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当外交部发言人时,新闻司有一个处专门负责对外表态口径。每次记者招待会前,他们都要根据当前形势,估计记者们可能关心什么问题,准备口径,供发言人参考。“猜”问题的命中率约30%左右,不算低了。

为领导组织模拟记者招待会,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怎样使它真正发挥作用,使领导们对“实战”记者招待会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我觉得应在“模拟”上下工夫,尽量使模拟记者招待会接近实战。

驻法使馆有一批优秀的年轻外交官,他们政治上敏感,思想活跃,在模拟记者招待会上可以充当外国记者。问题是,他们敢于“刁难”高级领导吗?我召集他们开了一个会,布置任务,特别强调要把自己置身于西方记者的位置,用他们的语气、从他们的思维角度来提问题。

大家觉得很新鲜,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筛选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还鼓励他们现场发挥,对回答不满意,还可以追问。

模拟记者招待会的会场布置得和真的一样,前面是一张长桌,下面坐的是申博代表团成员,有领导同志,也有一般工作人员,还有使馆的参赞和年轻外交官,济济一堂。

我充当记者招待会的主持人,外交部副部长、上海市长、贸促会会长等领导们在长桌后坐下后,我便宣布记者招待会开始,先请上海市长发言,他简短介绍了上海的优势后,便开始让“记者”提问。



会场上一下子举起了七八只手,有事先指定的“记者”,也有“计划外”的“记者”,气氛很热烈。

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发问:

1

”我是路透社记者,徐匡迪是不是因为承诺太多而被贬职了?”

2

“我是法新社记者,我想问外交部副部长你们承诺给发展中国家1亿美元的参展援助,将采取什么措施防止这些钱落入非洲一些领导人的腰包?”

3

“我是美联社记者,我想问上海市长,建世博园区要拆迁许多旧楼,你们怎么保证拆迁户的利益?如果他们不满意,不肯搬,他们的居住自由权如何得到保护?”

4

“你们在建设中如何保护文化遗迹?”

5

“主办世博会耗资巨大,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对上海居民有什么好处?”……


领导们在台上正襟危坐,对于较长的问题还认真地记笔记,不回避任何问题,对每个问题都给予认真地回答。

当我宣布:“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会场气氛轻松起来。我请大家对各种回答进行点评。被“考”的领导们很谦虚,自己找到了很多不足之处,谈了怎样回答可能更好。台下的领导和“记者”们也提出了不少建议,气氛民主而融洽。

汇集集体智慧


这次“考”领导,实际上对我也是一种“考试”。在132次大会前,国展局安排了五个申办国大使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各自申办世博会的准备情况并回答问题,等于是一次集体“考试”。回答得好坏,影响申办国的形象,也对各国代表的态度有影响。

我在模拟记者招待会上,学习领导们的回答,也在思考我自己在记者招待会上怎么说。

11月25日,在五国大使联合记者招待会前夕,我又召开了使馆新闻组会议,为五国大使记者招待会做最后一次准备。应付这么重大的挑战,需要集体智慧。

132次会议前几个月,关于“中国想把好事都占了”的论调仍在国展局的代表中间传播。使馆曾经讨论过这问题,也查了世博会的历史,拟出一个口径:历史上,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既主办奥运会,又主办世博会是有先例的。1992年,西班牙在同一年,主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西班牙可以,为什么中国就不可以呢?何况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相差两年的时间。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


这个回答无疑是有力的,但是未免有些咄咄逼人。西班牙申办世博会时,没有这么多国家申办,而现在有五个,中国不能“让一让”吗?我想了一下,觉得这样回答还不够,从正面回答可能较好。我提出了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大家意见一致,认为应该换一个角度回答,以理服人。

“看来上海会取胜”


11月26日,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左一)在国际展览局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言。

在11月26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以字母顺序排列,中国(China)居首,国展局新闻委员会主席胡拉维请我先发言。

我说:

五个城市的申办工作都做得很好,但其中最好的是上海。为什么?因为上海是符合国际展览局关于举办2010年世博会理念和要求的理想城市。

第一,世博会是在国际间加强交流与促进科技发展的盛会。全球60亿人口中,有50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但在151年的世博会历史中,没有一届是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中国是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如果上海申办成功,将填补世博会的一个空白。

我没有提及约100年前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因为它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

第二点,我讲了上海举办世博会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利。对发达国家来说,会有很多商机,很多法国大企业就是看到了这一点而组成了支持中国上海市举办世博会的俱乐部。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承诺设立帮助发展中国家参展的专项基金,将为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展览场地,为他们的展品提供运输费,还将为每个发展中国家提供5至10 人的国际旅行和在上海的食宿费用。

最后,我针对当前人们关心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对文明冲突的担忧,指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将为各国交流城市建设的经验提供一个平台。21世纪应该是和平、稳定与繁荣的世纪,不同文明的对话非常重要,然而,文明的冲突却把人类推向无底深渊。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海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城市,是中西文明对话的典范,如果上海主办世博会,必定会进一步促进文明对话,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我注意到场上的记者在注意听我的讲话,也可能他们觉得这番话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在提问时,没有再提“中国想把好事都占了”之类的问题。

这次五国大使联合记者招待会离表决只有六天的时间。记者招待会后,我听有的大使说:“看来上海会取胜。”


- 未完待续 -


文字 | 《我与世博有缘》吴建民、施燕华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 阅读前文 /


01

 三个“第一”

02

中国第一次世博会举办地——丁家桥

03

上海的最后一根大烟囱

04

申博的外围战

05

申博形势严峻

06

出谋划策

07

历史是花钱买不到的

08

彩排

09

企业声援团

10

我当主持人

1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2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3

一切为了前线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与世博有缘》(连载14)“考”领导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