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第43卷第1期目次及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21年第43卷第1期目次
专题: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

论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反思窘境

葛四友(1)

人类的复杂性及其程序化的限度

——兼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

秦子忠(9)

变革的生产视角

——对人工智能政治批判的批判

黄竞欧(16)

科学技术哲学


心理空间:知觉符号理论的修正与扩展

张绣蕊 魏屹东(22)

预测心智进路中的社会认知观

何静(28)

对心灵因果性的辩护

——论过决定的区分

董心(34)

“中层性质”的因果力与稳健性论证

张孟雯(39)

劳丹悲观归纳中的两个统计学错误

成骁杰(46)

科学技术史

数学发现和论证的两种原型:

古希腊与古中国

佐々木力(52)

代际冲突与认知差异

——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

相关中国科学社信函疏证

张剑(61)

恒星测光与天体物理的开端

张嘉懿 孙小淳(73)

近代西方“科学”与传统儒家“道”之争辩

——中国近现代中西体用视阈下的探究

马洁(82)

当开方术遇到一元高次方程

段耀勇 周畅(90)

科学技术与社会

城市创新能力的成长动力、

成长曲线与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21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

范柏乃 李旭桦 吴晓彤(94)


拉图尔社会学的历史认识论检视

——走向反思社会学

常照强(101)


转基因作物推广争议的成因及

“反转”氛围的形成机理分析

刘阳 严耕(108)


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科

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和实践

赵劲松 邱彤 陈丙珍(115)

人物评传

罗伯特·安格斯·史密斯:

英国有毒气体污染治理的奠基者

王越(121)

学术信息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年稿约

封三  


  

2021年第43卷第1期 摘要


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

论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反思窘境  

葛四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   要:人工智能引发了诸多反思,但其中少有政治哲学的声音,其缘由在于政治环境与人工智能两者的特点:引发人类生死存亡忧思的超级人工智能会摧毁形成政治的环境;自主人工智能会引发道德主体资格的反思,而准自主人工智能引发当下的道德原则是否根本的追问,但只有当两类人工智能实际参与人类生活后,这两者才能获得具体的实质结论。

关键词:政治环境  人工智能  政治哲学反思  窘境

引用本文:葛四友. 论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反思窘境[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1-8.


人类的复杂性及其程序化的限度

——兼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

秦子忠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性  复杂性  政治哲学  人文主义

引用本文:秦子忠. 人类的复杂性及其程序化的限度——兼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9-15.


变革的生产视角

——对人工智能政治批判的批判

黄竞欧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人工智能作为热点话题吸引了相关学者对其进行政治哲学维度的批判,但其批判依然停留在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半径之内,并未深入到政治的前提——生产领域。大数据算法作为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其所得出的非线性结果重塑了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并引导一种对于“使用价值”追求的复归。随着边际成本的不断递减,大规模生产逐渐向大众生产转变,这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重组,社会消费力变革的趋势开始出现。产消一体化,即新型工人——“产消者”的大众化成为这一变革的可能性路径。

关键词:强人工智能  大数据  社会消费力  产消一体化

引用本文:黄竞欧. 变革的生产视角——对人工智能政治批判的批判[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16-21.




科学技术哲学

心理空间:知觉符号理论的修正与扩展 

张绣蕊    魏屹东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摘 要:关于信息的表征,知觉符号理论不仅体现了具身认知的特点,而且强调空间经验在表征中的作用。然而,知觉符号理论既没能解释空间经验,其基于相似性和图解式概念的核心解释也不完善。大量相关研究在证实知觉符号理论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了心理空间的存在。若将知觉符号置入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中,则不仅使该理论的表征相似性转向空间语境同一性,解答了一系列疑惑,而且借用心理空间的拓扑性,知觉表征也更加符合心理现实性。

关键词:心理空间  知觉符号  语境同一性  拓扑空间

引用本文:张绣蕊 、魏屹东. 心理空间:知觉符号理论的修正与扩展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22-27.


预测心智进路中的社会认知观

何静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 要:近年来,一种以“预测加工”为核心的社会认知观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其基本主张为:社会认知过程就是两个大脑之间持续进行双向预测,实现错误预测最小化并最终达致某种动态耦合的过程。一方面,这种新兴的预测理论在脑与神经科学层面澄清了关于社会感知的机制问题;但另一方面,它还不能构成对社会认知的完备解释,因为社会认知作为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性理解过程,不仅仅是两个大脑之间的双向神经建构的结果,还需要通过主体间动力交互的意义-建构过程来实现。

关键词:社会认知  预测  错误预测最小化  交互  意义建构 

引用本文:何静. 预测心智进路中的社会认知观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28-33.


对心灵因果性的辩护

——论过决定的区分

董心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摘 要:金在权的排斥论证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带来严重的危机,该论证通过说明非还原物理主义所接受的五个前提之间的不自洽,从理论层面否定了不可还原的心灵因果性。面对金在权的质疑,很多学者尝试从前提之一——非过决定论入手,试图解决危机。然而,笔者认为他们的尝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过决定状况所带来的困难。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过决定状况的定义做出进一步的澄清,从而对过决定定义中的关键概念进行区分。以此说明非过决定论这一前提的合理性有待考量,金在权的排斥论证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

关键词:排斥论证  过决定  兼容主义

引用本文:董心. 对心灵因果性的辩护——论过决定的区分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34-38.


“中层性质”的因果力与稳健性论证 

张孟雯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中层性质”,例如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特殊科学关涉的物的性质,是否具有因果力,向来是科学哲学中还原主义与反还原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为中层性质拥有自发的、不可还原的因果力辩护的论证当中,基于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稳健性论证,相较于传统论证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层性质的因果力来自于中层的因果共变的稳健性,因而独立于底层,进而能够回应因果排他问题。但进一步分析稳健性论证所提供的案例表明,事实上,稳健性所依赖的中层性质对底层性质的反馈性约束作用才是中层性质具有因果力的关键理由,然而该反馈性约束作用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中层性质;换言之,并非所有中层性质都具有独特的因果力。

关键词:因果性  还原主义  干预主义  因果排他  科学实践

引用本文:张孟雯. “中层性质”的因果力与稳健性论证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39-45.


劳丹悲观归纳中的两个统计学错误

成骁杰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 要:劳丹借助科学史对科学实在论的观点进行反驳,特别是通过一组曾经取得成功但无指称的理论列表来否认成功和近似真理之间的关联。为了使反驳有效,劳丹归纳出的列表必须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但同时又犯了统计学错误。刘易斯认为悲观归纳犯了假阳性错误,米兹拉西认为悲观归纳犯了样本错误。米兹拉西同样以科学史为依据提出了一种支持实在论观点的乐观归纳,乐观归纳能同时避免以上两种错误,比无奇迹论证更有力。

关键词:悲观归纳  假阳性错误  样本错误  乐观归纳  无奇迹论证

引用本文:成骁杰.劳丹悲观归纳中的两个统计学错误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46-51.




科学技术史

数学发现和论证的两种原型:古希腊与古中国

佐々木力

(东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室)

摘  要:萨博论点认为希腊数学证明源于埃利亚学派,但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原因。把视野扩大到社会文化背景,可以发现,古希腊重甲步兵的出现以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以对抗或竞赛为象征的民族精神,从而既摆脱了怀疑主义哲学的束缚,又使得批判思维统治社会成为可能,这才是埃利亚学派及其数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考察,分析《九章算术》源于日常实践的问题以及复杂的理论回答,可以发现,中国古代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的农业技术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术发展,都得益于其算法的实用性,中国传统数学由此而成为东方数学的最高形式。两种数学实践的原型代表着两种重要的数学价值观,即确定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希腊数学  中国古算  数学发现原型  萨博论点  算法

引用本文:佐々木力. 数学发现和论证的两种原型:古希腊与古中国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52-60.


代际冲突与认知差异

——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相关中国科学社信函疏证

张剑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 要: 新发现的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相关中国科学社往来信函六通,聚焦于《科学》停刊、中国科学社改组两个问题。信函内容不仅解决了末期中国科学社的一些谜团,更反映了国家科学政策探索时期科学家之间的复杂面相:《科学》停刊的矛盾背后是民国时期科学家代际冲突在新形势的新表现;任鸿隽、竺可桢对《科学》停刊特别是中国科学社改组的不同意见是他们在新政权的不同社会角色对国家科学政策认知差异的体现。代际冲突中年轻一代的胜利与竺可桢对新政策的更准确认知,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方向;中国科学社又苟延残喘八九年的历史事实,显现了当时全面统一政策下,社会需要民间力量也提供了民间力量生存的缝隙。

关键词: 中国科学社  任鸿隽  竺可桢  代际冲突  认知差异

引用本文:张剑. 代际冲突与认知差异——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相关中国科学社信函疏证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61-72.


恒星测光与天体物理的开端

张嘉懿    孙小淳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现代意义上的恒星测光是伴随着宇宙观的转变而产生的。古代天球模型的打破,使人们意识到不同恒星离地球距离并不相同,从而建立起亮度-距离的简单模型。赫歇尔父子对恒星测光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约翰·赫歇尔制成第一台专门用于天文测光的天文光度计,并通过测光和数据统计认识到恒星亮度不仅与距离有关,而且与恒星内在性质有关。在19世纪前期,天文测光面临“标准烛光”的选取和控制不同观测者对颜色亮度的感知误差两大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泽尔纳结合光学与视觉心理学重新设计了天文光度计,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由精确测光,泽尔纳把恒星颜色与亮度联系起来,提出了一套恒星演化理论,成为早期天体物理学理论的代表。

关键词:恒星测光  目视星等  泽尔纳  光度计  天体物理

引用本文:张嘉懿、 孙小淳. 恒星测光与天体物理的开端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73-81.


近代西方“科学”与传统儒家“道”之争辩

——中国近现代中西体用视阈下的探究

马洁

(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 要:科学与道的互动是贯穿科学观念近现代演化过程的主线。在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冲击下,道的内涵被逐层审视,科学观念在与道的碰撞中趋于完善。初始阶段,洋务派思想家注重器技的功用,用器技维护圣王之道。过渡阶段,维新思想家对科学内涵的理解拓展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与道的融合渗透至道的全部方面,科学具备了道的形态。成熟阶段,知识分子用科学审视道,科学成为价值标准。道在与科学的比较中凸显出本有的人文价值。在此,围绕科学与人文的争辩悬而未决。从科学与道的互动视角疏辨思想的流变与脉络,可为研究科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互动提供动态图景与逻辑理路,也为当今时代异质文化的交流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科学  道  道德  中体西用

引用本文:马洁. 近代西方“科学”与传统儒家“道”之争辩——中国近现代中西体用视阈下的探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82-89.


当开方术遇到一元高次方程

段耀勇1     周畅2

( 1.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智慧警务学院;2. 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

摘 要:开方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内容,最先出现在《九章算术》中的《少广》章,他是中国传统数学中发展较为完善和成熟的一个分支。后来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演变为求解一元高次方程一个实根的增乘开方算法。如果方程恰好只有一个正的实根,解决起来顺理成章。如果方程有两个正根,开方术得到的是哪一个根?为什么这一个就是所要求的根?如果方程有多个正根,开方术如何求出这些正根?这些问题都是中国传统数学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中国解方程的方法“开方术”也必然的无法回避方程的负数根、复数根以及方程论的相关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介绍,可以为大家提供认识方程论的另一种视角,从中可以体现认识数学的多种进路。

关键词:开方术  立成释锁  增乘开方  一元高次方程  方程论

引用本文:段耀勇、周畅. 当开方术遇到一元高次方程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90-93.



科学技术与社会

城市创新能力的成长动力、成长曲线与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21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

范柏乃     李旭桦     吴晓彤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与经济社会活动,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关乎城市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采集我国2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空间数据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描绘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成长曲线,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成长动力与驱动机制进行了探索,得出各个解释变量均对城市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创新人才变量驱动能力最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揭示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创新能力驱动机制,对成长动力各个维度在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中的驱动强度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城市创新能力  成长动力  成长曲线  驱动机制  驱动强度

引用本文:范柏乃  李旭桦  吴晓彤. 城市创新能力的成长动力、成长曲线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21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94-100.


拉图尔社会学的历史认识论检视

——走向反思社会学

常照强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对拉图尔描述取向的联系社会学,学界多从本体论的角度予以检视,其社会学对主体极的忽视往往被遮蔽了。尽管拉图尔排斥认识论,但是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来检视拉图尔社会学则可洞悉这一缺憾,并可揭示后期拉图尔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转向诸存在模式探究(AIME)的意蕴所在。经此转向之后,拉图尔与其对立者(诸如涂尔干、布迪厄以及众多的STS学者)之间的差距,事实上并非通常认为的那么大。

关键词:拉图尔  涂尔干  历史认识论  本体论

引用本文:常照强. 拉图尔社会学的历史认识论检视——走向反思社会学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101-107.


转基因作物推广争议的成因及“反转”氛围的形成机理分析

刘阳 严耕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 要:涉及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转基因作物推广争议,是政府、科学共同体、媒体与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多元叙事的结果。政府对科普工作的主导不力、科学共同体单向叙事的失效、媒体对信息层级化的编码与操控以及社会内部社群分化的加剧,合力促成了这场社会性的科学争议。在现代性的心理焦虑下,公众对以转基因育种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风险的恐惧与拒斥,在激进的心理对抗、文化对抗和社会对抗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反转”氛围。整个社会迫切需要一场科学精神的启蒙,在理性中审视和适应常态化的不确定性风险。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  科学共同体  社群分化  “反转”氛围  科学精神

引用本文:刘阳、严耕.转基因作物推广争议的成因及“反转”氛围的形成机理分析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109-115.


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科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和实践

赵劲松     邱彤     陈丙珍

(清华大学化工系)

摘 要:随着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程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具备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观和技能的人才,则成为解决新的主要社会矛盾的关键。在技能和价值观二者之中,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更为重要,难度更大。学界正在推行通识教育,力图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工科学生对“真、善、美”的鉴赏力和理想追求。然而,由于通识教育目标不明确等诸多因素,工科的通识教育效果尚不理想,出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现象。为此,我们在化学工程教育中开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学工程伦理》研究生必修课程,试图将它作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桥梁,期望能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全球胜任力和竞争力的一流工程人才探索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工程伦理教育  通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用本文:赵劲松、 邱彤、陈丙珍. 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科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和实践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115-120.



人物评传

罗伯特·安格斯·史密斯:英国有毒气体污染治理的奠基者

王越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罗伯特·安格斯·史密斯是19世纪著名的化学家和环境学家,他担任了英国中央碱督察局第一任首席督察官,填补了督察局检查程序和工作风格的空白,提出“最佳实用方法”进行盐酸减排,强调督察员与碱业制造商的良好关系,以化学技术和咨询手段管控制碱业,有效减少有毒气体盐酸的排放,平衡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史密斯还发现并命名了“酸雨”,指出有毒气体二氧化硫的巨大危害,利用化学方法分析降水成分,对化学气候学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关键字:罗伯特·安格斯·史密斯  有毒气体污染  中央碱督查局  酸雨

引用本文:王越. 罗伯特·安格斯·史密斯:英国有毒气体污染治理的奠基者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 43(1): 121-126.



END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