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丝袜等我”后续:“病毒入侵”解释太敷衍,你们还不如说……

勤奋的叶子君 叶子君的小门道 2024-04-11

昨天,一张聊天截图又红了。


一个大白兔头像、群名称是某强势单位的微信号,在200多人的群里连续发了3条不雅信息。



说句题外话。私以为,这个截图里最有意思的不是发错信息的大白兔,而是下面那个@所有人的家伙。


本来大家都没注意消息,大晚上的都被你@所有人进来看了个新鲜的热闹,你就说你是不是故意的吧……


更为有趣的是,后来建群的公司负责人解释说,是“微信群遭到病毒入侵”导致,已报警。


本来这事在如今也不算啥大事,大家笑笑就过了。有趣的在于这条回应。


就连普通人也知道的常识,“微信群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作为一家做政府单位IT技术支持的公司,竟然用这种缺乏专业性的说辞来敷衍交待,可见连假装“认真研究”的态度都不想给。



01

“发错微信群”类似翻车事件越来越多,其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误操作,手滑发错了群。


这是最大的可能性。


有时候,跟某人的私聊刚退出,另一个群里有消息就被顶上来了,占据了聊天列表里原先私聊的位置。


一旦没看清楚,确实容易误操作。


原因二,群发时选错了群。


当你想逐条转发一堆信息时,微信的操作方式是:先在右边打勾勾,然后选择列表里的私聊或群聊,一键转发。


在选择的过程中,所有聊天对象和群聊挨在一起,且更细、更密,更容易发生选错转发对象的事。


叶子君本人就发生过将“领导通知明天2点例会”这一消息知不小心群发至儿子的班级群和闺蜜过,幸好不算翻车。




02

如何避免类似“翻车式社死”?


这个问题,叶子君记得此前跟大家讨论过,在此再次聊聊。


方法一,果断折叠工作群。


将工作群折叠起来,它就不会在微信的聊天列表里面出现,更不会出现“有人发言就被顶上来”的情况,而是会安静地待在折叠页里,


能够大大减少手滑发错的概率。


当然,由此引发的副作用是,你必须手动点进去查看工作通知,并因此容易误事,错过紧急且重要的通知。


折叠群聊天,是微信上市十多年后才开发出来的新功能。叶子君太爱它了,自从折叠了所有工作群,内心就一个字——爽。


除了杜绝了发错消息,更重要的是,避免大量的工作信息在休息时间跑出来滋扰好心情。


方法二,换群聊天背景。


跟不同的人聊天,是可以更换聊天背景的。微信这个好功能,同样可以起到提示作用。


当然,你必须进入到聊天界面才能看到背景图,因此,一键转发时无效。


分享几个我最喜欢的聊天背景图,版权归作者所有。小红书和百度上有很多,可以任君选择。




方法三,备上微信小号,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


这个方法,除了麻烦一点,你需要不停在两个号上切换,或者携带两个手机。


除此以外,堪称完美解决问题。


你在各种本地群的口嗨,不用再担心被熟人偷偷窥视后认出来。


你在上班时间发朋友圈,也不用担心领导和同事质疑。


以及你发的朋友圈的内容,更不用因此绞尽脑汁分组和屏蔽特定对象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不用担心微信朋友圈里“好友点赞会通知”的通知暴露你的圈子——原来你也认识他/她!你们是什么关系?


(说实话我有点讨厌这功能)




03

帮涉事公司负责人出几个点子


前面说了,“微信群中病毒”的说法,非常反智和敷衍,属于自产笑话的级别。


那么面对类似翻车事件,要如何解释才能让这事稍微过得去一点呢?


解释一:手机丢了,被捡到的人恶作剧,已报警。


虽说大家都明白这也是托词,但至少逻辑上没毛病,说得通。


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无聊又卑贱的人呀。大家笑笑也就过去了。


解释二:家庭矛盾,被家人恶意操作,现已就当事人不妥善保管手机而影响公司形象一事勒令其反省。


类似前文“恶作剧”的说法,只不过操作者是自己的家人。


这种说法似乎比解释一更可信,因为矛盾而有明确目的性,就是因爱生恨,想在气头上想要搞死当事人。


反正关上门来是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人家自己知道。


真正有爱的家人,总会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为家人背锅的,对吧?


解释三,当事人微信被盗,同时损失钱财若干,已报警。


跟手机被偷一样,号都不掌握在自己手上了,自然什么离谱的事都有可能发生,反正也不是当事人自己干的。


既然黑客都能盗微信了,钱肯定是要转走的,手贱点的,顺便再故意搞点事。


但是这种说法,腾讯就不干了,可能会亲自出来辟谣。


人家这么大的公司,安全系统砸了多少钱做的,哪有这么容易被盗号!你当是20年以前的QQ呢。



(叶子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END—
叶子君微信
进读者交流群,发发牢骚充充电
(原有微信号还在,不必重复添加)

往期精彩文章

真实记录27岁草根男公务员的一天

某地不对称降薪,体制内相亲鄙视链又多了一项“上岸时间”

为什么领导不能把单位管得太死?看看我们单位的教训就知道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