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能源的火爆背后,是一盘大棋!

星哥 樱桃小财女 2022-11-04

昨天晚上,国务院连夜印发了一个重磅的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这规划目标是要到2025年,让电动车销量达到20%的占比。并且要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跟国际接轨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能源今年的利好政策一直持续不断,我留意到今年有两个重大的变化:


第一个,是股市的前瞻性反应。不管是美股还是A股,只要是新能源概念,一律大涨,美股上市的蔚来今年已经涨了10倍,A股的宁德时代已经4倍。

 

第二个,国家对新能源的策略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补贴的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政策和规划的支持和落地。

 

不管是A股从资本市场给新能源输血,还是政策上输送红利,国家对新能源的爱就没停过,基本面非常强悍。

 

小财女公众号上很少去讲一个具体的行业,但是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却不得不拿出来说一说,因为这个行业目前太热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战略性行业,对中国实在是太重要了。

 

很多人知道现在中国倾国之力来发展半导体,但是半导体容易做吗?不容易,门槛太高了,光是光刻机和EDA软件投入的时间和成本就非常高。

 

星哥认为这是一个投资回报比极低的产业,他的产业链拉得非常长,可以说是碎片化。而且现在的全球分工和格局已经形成了,很成熟,沿着当前的轨道上在跑。


更重要的是,跟新能源不同,它没有一种的新的技术来颠覆既有的格局和分工。

 

也就是说,中国进入这个行业,是被动的,是一种战略的应对,并不是一场主动的市场行为。

 

这是一个动因的根本问题,大家可以仔细思考我这句话。

 

再看市场本身,半导体公司在全球是没有超级巨头的,intel在好几个产品上都是垄断,然而,每年营收也才600多亿,全球加起来也就4000多亿美金的规模,这个空间相对其实并不算很大

 (来源:南方财富网)

现在中国要发展半导体,随便投入都是千亿规模的,投资回报比其实并不高,周期也会非常长,而且你基本要从头干起,难度也不小。 

对于这样的一个行业,中国为啥要干? 

 

如果单纯从市场的角度看,把产品做出来赚外国人的钱?


星哥不这么看,这个产业本身其实并没有吸引力,通俗一点说,哪怕你把产品做得跟欧美日接轨了,也颠覆不了整个行业,你只可能会在这块蛋糕上抢夺一部分欧美日的份额,或者能供应中国市场,但是赚不了太多钱。 

 

然而,这个行业对中国太重要了。

 

记住!这是战略需要,中国市场占了全球的1/3,是份额最大的,相当于美国、欧盟及日本的总和,每年被这些半导体公司赚走了不少钱。

被欧美人薅了羊毛不说,还时不时来卡脖子,这个国家没法接受。毕竟半导体是一个应用极其广泛的领域,被卡脖子之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运转必然会有巨大的冲击。  

因此,这也是为啥中国一再出政策鼓励做半导体。

 

实际上,民间的反应是很热烈的,只是现在半导体公司良莠不齐,很多借着半导体的名义在骗钱,骗投资人的钱,甚至到股市来割韭菜。


这里顺便提醒一句,那些要买半导体股票的朋友,一定要擦亮眼睛。星哥认为,这个行业现在还在春秋时期,一片混战的局面, 后面会逐步走向战国,大浪淘沙,筛选出一批优质企业。


 

星哥拿半导体公司来举了个例,是为了做个对比,这样就能更好的理解新能源这个产业的另一番逻辑。

 

新能源这个产业要怎么去看?你首先要看传统的燃油机产业。

 

我统计了一下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实在列不完,我就把世界五百强中的前一百强的汽车企业拎出来了。大家看看:

 

星哥只是罗列了前100强的公司,从公司规模上,有13家 整机车厂进入世界百强,达到千亿美金级别的汽车公司有9家, 光是这13家车企,总营收就达到近2万亿美金的惊人体量。 

万亿美金是啥概念呢?

 

要知道,全球GDP上万亿美金的国家也才16个,一万亿就是印尼这个国家的GDP体量。 

 

千亿美金是啥概念呢?

 

自有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以来,商业史上最牛B的是美国沃尔玛公司,他把公司做到了5000亿的规模,目前达到了人类商业史的顶峰。财富五百强上总共只有69家上了千亿,都是非常了不起一些巨头。

 

这意味着,一个公司要能做到千亿美金,基本是一个影响力极大的商业帝国了,特别是对一些国家来说,靠一个公司就能养活很大比例的一群人,比如三千亿的三星电子。

 

在这个500强的榜单上,除了卖石油和做金融的,汽车企业就是上榜最多的。考虑到石油和金融的特殊,我们可以说,汽车产业是实业里面空间最大的一个产业。

 

换句话说,只要你做的足够好,光靠这一个产业就足以支撑一个省全部GDP,甚至能养活一个中小型国家。

 

大家对比一下,中国去年上万亿RMB的城市有多少?


只有16个!


如果这13家汽车企业做的2万亿美金中,哪怕只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企业的话,就相当于4万亿RMB, 4个像郑州这样万亿级城市的规模。

 

而全球的整体汽车产业链市场远远超过十万亿美金的规模,按照RMB都是百万亿级别的,这样的市场体量是非常惊人的。


可以说,只要谁能在这个产业上实现三分天下,对整个国家GDP的增量拉升是巨大的。

 

而这个行业的格局,很明显是被欧美日在把持,中国的合资企业不过是在配合外国车企们出出场而已,舞台是大众宝马通用奔驰丰田本田们的,我们上一篇写华晨宝马的时候就说过,离开宝马的华晨,连十亿的债务都还不起。

你可见中国的汽车工业,有多薄弱。

 

中国汽车行业的弱,我觉得更多是品牌层面的,当然不要一棒子打死这些年积累的产业链能力。

 

我觉得车企的不争气,是一个不需要证明的常识,看看满大街跑的车就知道了。

 

外国企业前些年扎堆进入中国,把质量更差的车卖给中国人开,这已经不是个例。而且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同样一款车,尤其是进口车,在中国卖的就是别在海外卖的贵很多,当然一部分也有国内税收的问题。

 

下这张图是去年的销量排行,基本上除了长城,都有合资车,而合资车品牌基本都是外国的。

说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中国大搞新能源车的背景是建立在目前燃油车这个赛道,中国失去了这一海量市场的大背景下推出的。

 

也就是说,除了能源战略的考虑,我们想借新能源这个新赛道进行弯道超车,一举改变汽车格局。


 

那么,中国能改变既有汽车国际分工的格局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不好下结论,我想从市场和政策两块来说。

 

从市场情况看,我给大家提供两个视角,一个是整机视角,一个是产业链视角。

 

先看整机: 目前的整机格局一句话说,中国和欧洲市场基本是被本土品牌占领了,而美国一骑绝尘,靠特斯拉一个明星选手就打遍天下无敌手。


美国:  基本是特斯拉一家独大
 欧洲: 本土品牌实现自给自足
再看产业链:  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系统上的核心技术.日本产业链最齐全,中国电控严重依赖进口,欧美缺乏动力电池,相反中国的电池全球最强。 

 

中国的电池之所以强,主要还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个选手,宁德、松下、比亚迪、LG化学就分别占了21.3、20.7、11.6、7.4的市场份额,累计60%。

 

从产业链和整机市场来看,中国目前至少能实现自产自销,把自己这块全球最大蛋糕吃掉。


目前中国是新能源最大的市场,去年有一组数据:

2019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56.3万辆,全球市场份额达到56.9%,远高于欧盟的20%。

因此中国的新能源目前的能力,还是走的内销模式,或者叫内循环模式。

 

再从政策上看,我认为国家在新能源的战略布局极具前瞻性,这是一盘大棋。


中国开始意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从2010年就开始了,并从这一年就开始了补贴政策,试问大家,有几个人在2010年听说过新能源的呢?


而从2016年开始,新能源补贴进入快车道,国家开始了疯狂补贴3000亿。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补贴这个东西,有利有弊。


确实会刺激市场热度,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大批骗补贴的小公司,很多车企进入这个赛道,不真正搞研发,只生产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车,因为补贴是按照每一辆车来算的。真正有研发投入的,像蔚来,造价很高,销量不好补贴就不多。


靠政策红利和补贴刺激了10年之久的新能源,今年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是补贴的取消。国家开始让这些车企们真正进入市场来竞争。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就是特斯拉上海的超级工厂的落成投产.


当时特斯拉的进入,上海不但给地,给贷款,还在政策上打破了外企进入中国要搞合资的几十年规定。


上海的超级工厂在短短一年内就以中国速度建成,比美国工厂快了一倍。特斯拉的入华,可以说是国家给这帮前期的车企们一招致命的敲打。


没补贴了。
强大的鲶鱼来了。
国家的意图很明显,一切让市场来检验。

一方面让特斯拉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就像当年的苹果一样,苹果来华之前,国内手机一片羸弱,苹果催熟了像立讯精密,欣旺达等一大批产业链公司,才造就了后来华为OV小米的繁荣。

 

另一方面, 引入特斯拉这条鲶鱼,是为了倒逼国内车企的良性竞争,以前合资策略下保护你们太好,养了一帮不争气的温室花朵,现在就是要让国际选手在国内先开干。国内干不过对手,海外更加别想玩。

 

可见,国家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布局长达十余年之久。每一步都走得靠前。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现在勉强能在国内站稳市场,而后面,中国的新能源战略必然从内循环走向外循环,用双循环来驱动这个万亿产业。

 

在整机上,欧洲我不太看好,因为他们燃油机市场的包袱太重,既得利益会让他们比较畏首畏尾。而美国已经在新能源上有了特斯拉的突破,必然会沿着特斯拉做深做透。


未来的全球新能源汽车还是中美两国的格局, 日韩可能会提供一部分产业链供应。
就像现在的手机市场一样。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科技自主,新能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只要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上成为中美双寡头,或者甚至超过美国,这必然是一个能带来巨大经济增量的大机会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