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澄甫:太极拳能养身,不能打敌,文功也

太极拳套路运动之我见


太极拳套路运动,除了竞技性的表演而外,其主要在于健身。


吴志青先生在《太极正宗》第一章中就曾指出:“太极拳者,乃健身疗法,能使人身体健康,精神充足。”


徐致一先生在《太极拳浅说》中也指出:“太极拳有治病特效,凡体弱多病,而所患并非不治之症者,皆可练习。”


“十三势歌诀”中也明确指出:“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喜。”


杨氏旧谱太极拳论后附记也说:“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这些论述都证明,前辈太极拳家已认识到太极拳套路运动的功用,道出了太极拳套路运动的目的。至于技击,那是另外一回事。


那种所谓“套路是技击的基础,技击是套路的运用”的说法,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很难说是妥当的。


套路动作中,虽有技击含义,对技击作不同的体现,但只是象征性的劲力和攻防意念的组合,实质上并不具有攻防作用,不能真的用之于实践。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套路,究的是舒展松柔,连贯圆活,形神一体,用意不用力;讲究气势神韵,开合虚实,绵绵不断,一气呵成,可以说只是在健身化、艺术化的基础上被动的解释其攻防含义。而技击则是对抗性运动,讲究击、打、斗、摔、 跌,是真刀真枪的攻防。


有人研究指出:套路是表现性运动,受主观意识支配,表现出定势和动态美;而技击是实战性运动,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体力,熟练地掌握技术、战术,通过距离感、部位感、时机感、快速的、相应的作出反应,战胜对方。


不难判定,套路运动和技击运动,虽有渊源联系,而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体育运动,目的不同,运动形式不同,技术结构不同,训练方法不同,竞赛规则也不同。套路运动不能派生出技击技术,不是技击的基础。


汪永泉先生在《杨太极述真》中就曾指出:“目前流传于世并广泛练习的就是这套(指套路)养生拳架,单练这个套路是不能技击的。


太极拳家杨澄甫氏在“太极拳使用法”杂说中也指出:“太极拳能养身,不能打敌,文功也;(套路?)能打人,不会养身,武功也(技击?)”。也是可佐证。


笔者个人体会,从事于健身目的的太极拳套路运动,就算能正确掌握要领,勤学苦练,敢说就是练二十年三十年甚或更长时间,恐也不能在技击方面胜人一筹,更不要说成为技击高手了。充其量不过手脚灵活一点,反应略快一点,如此而已。


至于所谓“技击运动亦可健身,健身性寓于技击性之中。”这种说法如何评价呢?


笔者以为健身和技击者目的不同,是两回事。


有人为了技击,从事于踢、打、摔、跌、臂力,腿力等等专项训练,活动了关节、肌肉群、使全身的细跑及各种器官发生了高度新陈代谢,促进了呼吸、血液循环系统的改善,从而提高了身体素质,起到了健身的作用。但是这些是有条件的,至少应该是练者本人原来体质就较好,年纪较青;体弱和年纪较大的似乎就不适宜,不同于太极拳套路运动的老少咸宜。其健身机理和太极拳套路运动也不相同。至于训练不当,失于偏頗,发生伤害事故的也不是绝无仅有。


一代拳师王芗斋先生在”习拳一得”中就曾指出:“至于过去拳术名家老手,也有因违背生理,而顿足努力,老年瘫痪下萎者。”


査诸文献前辈太极拳技击名家,高寿者并不多见,难道不应引起我们的思考?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悟出一点道理?


因此可以说“技击者不一定养老,技击者不一定老当益壮”也,然则打练结合,套路技击二者集于一身如何?应该说这种愿望是好的,可谓尽善尽美,当然也不敢主观武断说绝对不可能;但是应当考虑到要求一个人兼容并蓄,掌握两种技术特征不同,生理机制不同,专项素质不同,动作技能要求不同的有区别的运动项目,其效果难道不值得怀疑?“鱼与熊掌二者兼而得焉”其实现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实际上,多少年来太极拳运动就是走的“文武兼修”“体用合一”的道路,将技击与健身(套路)融为一体,其结果如何呢?当然出类拔萃的虽不敢说一个也没有,但普遍情况确是技击和健身都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境地。

作为技击,向恺然先生在练太极拳之经验中谈到:“经过一次武术比赛,声明以太极拳与专长的,多未胜利;……此番考试之结果便可证明,练太极拳必不如练外家拳(可以理解与练技击?)容易致用也。”


拳谚也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十年以后就一定能出门?恐也未必。


在文献中谈及太极拳技击出神入化的不少,现实中,笔者井蛙之见,似乎也没有在技击散打中出现以太极功法胜人的。


至于健身, 仅笔者个人所知,练太极拳十年整或二、三十年罹“中风”抱残终身或相继去世的就有六七人,年龄大者六七十岁,有的还不到花甲之年。


当然一个人的寿命受诸多因素影响,然而也不能不使人想到,从亊太极拳锻炼数十年,其健身效果竞至如此!因而不能不使人怀疑是否由于打炼结合”,“文武同修”,目标不一,而不能达于上乘,臻于胜境!


恕笔者杞人忧天,长此下去,太极举作为健身运动,恐将为其他健身项目所替代。作为技击“四两拨千斤” “绵里藏针”恐亦将成为纸上谈兵,只能作为 —种佳话而流传了。其结果,太极拳只能成为一项表演艺术。


根据上面所述,太极拳运动发展的方向,只能是套路与技击分离,分途发展,同时并举,这是太极拳运动本身客观规律发展的必然,作为养生,应从宏观上着手,集武术、体育、医学、生理等各方面的有识之士于一体,进一步探讨和钻研太极拳的健身机制, 阐明作为健身,应如何科学化的练拳,才能较快地增强体魄,达到健身长寿之目的;作为技击,应对理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专门训练,尽快地培养出一些太极拳高手,使太极瑰宝更呈异彩,以期在国际大赛中以独特的“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化而后打”等等太极拳风格,打出高水平,高标准!


深望太极界的前辈高手,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改变“练拳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这种群体效应甚差的现状。否则如仅在套路动作的移植及增减上“推陈出新”未免是“舍本逐末了”。王怀)

本文为“体育与文化”微信号(healthbeing)原创,部分插图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1,有关太极大枪的那些事【会武堂】

2,浅说杨班侯的太极拳,领悟拳架之变

太极推手面面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