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世纪少年内心雀跃:1960-1979年的大友良英

美丽唱片 2019-06-17

少年大友良英


美丽唱片呈现


大友良英领衔 FEN 2019中国巡演开票


▼识别海报二维码购票


海报设计:刘璐


6月,FEN这支“亚洲全明星实验音乐组合”即将第三次在中国巡演。错过了2009年与2013年的朋友,这一次可以来见证他们新的音乐方向。


FEN 由日本的实验音乐人大友良英发起。大友良英可谓日本最知名的实验音乐人,从90年代的Ground Zero,到2000年后的新爵士大乐团,再到变化层出不穷的个人项目与电影配乐,大友良英参与过的音乐发行数不胜数,可谓著作等身。


而在日本,与大友良英有关(或者由他主笔)的书刊亦有很多的品种。由于语言的隔阂我们很难真的读到。不过世间总有高手,去年夏天,由豆瓣资深网友耳田(aka. Mimida)整理的文章《1960-1970年的大友良英》刷爆了朋友圈。这篇文章是对大友良英的回忆录第一册《我是听这样的音乐长大的》的一次概要总结,截取了书中很多风趣的片段


这本书据说他已经计划在翻译了,希望可以早日出版。


《ぼくはこんな音楽を聴いて育った》 筑摩書房


值得一提的是,少年时的大友良英像所有的校园摇滚男孩一样出糗并无数次地轻言放弃。面对浩瀚的音乐世界,他“没有说出想成为音乐人的梦想的勇气,甚至没有拥有这个梦想的勇气。”在大友良英这里,我们找不到任何对于“音乐神童”的幻想。他是一个平凡又质朴的人,而他的音乐亦是如此:没有太多的花招,实实在在,又让人难忘。


______


1960-1979年的大友良英 


作者:耳田


大友良英(1959.08.01- )


1960年,1岁:


生于横滨。经常一大家子人在母亲的娘家聚会。


在这里听了很多流行歌的单曲盘,最喜欢坂本九的《悲しき六十才》(《Mustafa》日文版),一听到就会跟着跳起舞来。


1961年- ,2岁-:


适逢高度成长期,住团地,邻里关系不错。父亲是电气工程师,自己组装了一台电视机。于是成了电视迷,最喜欢的节目是歌舞和搞笑短片交替播放的《シャボン玉ホリデー》(泡泡假日)。节目主演是早期全明星爵士乐团Crazy Cats和双胞胎美少女组合The Peanuts。每回结尾的固定桥段是The Peanuts面对镜头演唱爵士经典曲目《Stardust》,乐队队长ハナ肇从身后冒出来讲几句无聊的话后,遭遇俩美女肘击退下,镜头逐渐拉远,二人继续演唱至结束。


当时大家都还买不起电视机,所以隔壁的哥哥姐姐每周日六点都会准时来家里一起看节目,而两人的妈妈也一定会在播放片尾曲时隔空喊他们回家吃饭。导致现在每当听到《Stardust》临结尾时,都会出现隔壁妈妈在喊人回家吃饭的幻听。


1963-66年,4-7岁:


先是喜欢忍者,而后喜欢《人造人009》,最终被《Ultra Q》的诡异路线征服。


长大后再听《Ultra Q》的配乐,发现极端前卫实验,有种找到自己日后音乐路线的根的感觉。



1966-67年,小1-小2:


The Beatles来日成为话题,大家拿着扫把在教室里模仿(不过歌就还从来都没听过所以是瞎唱)。小伙伴在班里偷偷放Folk Crusaders的《帰ってきたヨッパライ》,觉得新鲜有趣。好像这一时期无论什么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1967年,小2:


迷上特摄片《ジャイアンロボ》(Giant Robo),山下毅雄的配乐极其诡异。长大后再一查,发现其中类似自由爵士的乐段,比正史中记载为“最早”的富坚雅彦的《We Now Create》还要更早两年。原来自己从小就已经受到自由爵士熏陶。


1968年,小3,横滨:


父亲要调去福岛工作,需要全家搬走。极不情愿,因为喜欢上了短发卷毛的女同学佐藤。不过还是拗不过大人。到福岛后不久,正值いしだあゆみ的《Blue Light Yokohama》流行,听到这首歌心里就感到说不出的忧伤。


1968年,小3,福岛:


和横滨不同,福岛的小学生上课时全部面无表情、男生统一发型、全体学生穿校服,感到很不适应。最不适应的还要属这里的音乐课:所有人必须面带微笑用假声合唱。由此开始,上音乐课时只对口型假唱,一对一考试时紧闭双唇一声不吭。


喜欢上女同学吉田,于是也喜欢吉田喜欢的Tigers乐队。次年吉田转学。


The Tigers 乐队


1970年,小5:


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想去大阪看万博未果。


1971-72年,小6:


不喜欢学校于是总是呆在家插着耳机听广播。受父亲的影响和指导,自己组装了收音机,可以收到世界各国的频道。听着千奇百怪的语言和声音,二十世纪少年内心雀跃。


1972年,初1:


初一考了全班第一,但学校要求全体男生剃光头,极度反感,憎恶学校,成绩剧烈下滑。


收到来自父母的入学礼物:卡式带录音机。与亲戚家的小孩拿着不会弹的乐器和各种家居器物,一边乱拨弄一边唱着录音(可惜后来都洗掉录流行歌了)。


1973年,初1:


问同学借来Emerson, Lake & Palmer的唱片,为合成器发出的声音感到震惊,想要一台但当然买不起。


Emerson, Lake & Palmer 组合中的 Keith Emerson


1973-74年,初2-初3:


看到隔壁班同学弹吉他大受女生欢迎,于是也跑去买了一把箱琴,妄想女生会为自己倾倒,然而在F和弦处碰壁,果断放弃。


喜欢上King Crimson,在电机工厂的垃圾箱里捡回来十几个破音箱,环绕着放在屋里以大音量播放《Lark’s Tongues in Aspic》,以为这样比立体声还高级。


首次只看封面就买了张唱片,King Crimson的《Starless and Bible Black》。



1973年,初2冬:


在杂志上看到合成器电路图,寒假里自己攒零件组装了一个功能不全的半成品。开学时作为“自由课题”的作业拿到学校去,妄想女生会为自己倾倒,隔壁班搞乐队的人气男生也会邀请自己加入。结果该事物过于超前,再加上自己根本不会弹键盘没有曲子可以演示,于是反响冷淡。


放学后拿报纸裹着合成器,连隔壁班都没敢去就偷偷溜回家了。


合成器果断放弃。


1974年,初3:


学园祭上再次看到隔壁班男生乐队的演出,觉得特别酷,开始想买电吉他。但考虑到F和弦按不住,于是买了不用按和弦的电贝斯(Gibon牌国产货)。


恰好中考时节音乐课自由化,可自选课堂表演项目,于是荒废学习、苦练The Beatles的《Yesterday》贝斯音轨,妄想通过在课上演奏而让女生为之倾倒。不过全然忘记了关键问题:在没有其他乐器轨也没有人演唱的情况下,没人能听出贝斯在演奏的是(什么)曲子。于是演到一半发现全班同学错愕,被老师叫停后哄堂大笑。


放学后拿报纸裹着贝斯偷偷溜回家。途经一条河时,在桥上思考了一下要不要把贝斯就这样扔到河里去。


贝斯也果断放弃。


1974年,初3:


和两个同学一起去山里滑雪过夜,用尿在雪地上写下自己喜欢的女生的名字,据说这样表白就能成功。后来三人全部表白失败。


虽然没好好学习,但还是考上了预想的高中,收到父亲的礼物:索尼的四轨录音机。


听到电台节目里播放的施托克豪森、小杉武久等人的前卫电子音乐,想着电贝斯也不行的话,那这个我可是做得出来。


大友良英


1975年,高1第一学期:


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成为全校倒数第一。


看了本地年长学生乐团现场演奏的《Atom Heart Mother》,极度震撼,再次开始想买电吉他,然后拿着滑雪部合宿的钱,买了把便宜电吉他从营地溜回了家。


买回来当然还是不会弹,于是略加改造,加上自己制作的效果器、廉价买来的麦克风等等,用四轨录音机录音,再更改播速、倒放、剪贴......迷上了做这样的怪音,还录了下来。不过当时自己完全不以为然,因为觉得自己连乐器都不会,搞出这些东西算干啥。

(这是大友良英1975年时的家庭录音(16岁的高中生),用的是风琴和电子设备。今年1月在台湾的先行一车发行:https://senko-issha.bandcamp.com/track/organ-1975)


1975年,高1第二学期:


还是想做摇滚乐,便拉着一样不会乐器的同班同学(把自己落灰的贝斯借给他),一起去轻音部报名。去了一看报名的人特别多,然而只有一套音箱,大家要轮流演奏。看到正在演奏的人水准高超(演的是《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怕丢人的二人立刻开溜。


走到门口被一位高年级生叫住,硬拉到快因为人手不足被废社的爵士研究社。被强制要求听他演奏自由爵士鼓数十分钟后,两人夺门而逃。


虽然从没听过自由爵士(基本就没听过爵士;小时候特摄片配乐不算),但考虑到爵士研没人抢音箱,而学长也快毕业,很快社团落入自己手里就可以搞摇滚了,便再次回到爵士研成为唯二社员。


1975-76年,高1-高2:


被社长每天带着在市内的爵士咖啡厅晃荡,开始喜欢上爵士乐,说起人名来头头是道(当然吉他还是不怎么会弹)。其中尤其喜欢自由爵士(因为自己不会弹乐器嘛)。


1976年,高2:


几乎不上学,整天泡在爵士咖啡厅。


在经常去的パスタン咖啡厅看到阿部薰、高柳昌行等人的现场,大为震撼,而后与二人以及日本自由爵士界重要乐评人副岛辉人成为点头之交。


听深夜广播节目迷上Tamori,受其影响被整个日本自由爵士界所吸引。


不知何时起成为音乐家的梦想已经和女生无关。


大友良英


1977年,高3,夏:


开始跑到东京PIT INN等场馆看自由爵士演出,演出结束后顺便也跑去看了一通宵的脱衣舞。


爵士研迎来几位新会员,大家多少排练了些曲子,受地方电台之邀在某超市门口表演。因水平太差,1分30秒后被强制结束。


尔后又在学园祭上表演,虽然一如既往的烂,但隔壁女校校花级全能型优秀女生Y竟然主动提出想认识一下,于是成为纯洁的男女朋友关系。


迷上Derek Bailey。



1977年,高3,冬:


看到当地陪酒歌厅招乐手的招贴,犹豫要不要去,但是考虑到自己几乎为零的演奏水平,还是作罢。


受Y和另一位只能望其项背的朋友(实际上是Y的前男友,但爱情故事比较复杂,在此略去)鼓励,前往应聘。


虽被指演奏水平太差,但还是被低价收下。歌厅乐手里还包括一位业余时间兼职萨克斯手的交通警察,以及一位演出时曾亲眼目睹自己社团老大在台下被对手枪杀的现任yakuza贝斯手。乐队的主要工作是为卡拉OK现场伴奏,因自己水平过差,遇到五线谱和需要变调的情况,就只能偷偷关上吉他音量滥竽充数。



1978年,高3,春:


与Y分手(被分手)。当夜在客人唱完演歌《津轻海峡・冬景色》第一段副歌后,情绪失控,扭开电吉他失真,演奏噪音回授约30秒,被yakuza贝斯手抬到后台并温情劝退。


1978年,18-19岁,夏、秋:


三年间没学习过,所以大学没考上,成为浪人。


因阿部薰之死大受打击,开始思考即兴音乐到底是什么。


从去了葬礼的パスタン老板那里听说,原来坂本九是阿部薰的舅舅,俩人一块儿长大的。


一次次重读分手时Y留给他的笔记,为找不到里面写的“自己该走的路”而无限迷茫。


没有说出想成为音乐人的梦想的勇气,甚至没有拥有这个梦想的勇气。


阿部熏


1979年春,19岁:


勉强考上明治大学的夜校,离开福岛,奔赴东京。


在载着生活用品、前往东京的小汽车里,平日里除了电子元件、电气设备相关内容之外不怎么说话的开着车的父亲忽然开口道:“奥运会这东西,其实不用代表国家,每个人自己随便拿个旗子出来就好。”正当错愕间,父亲接着又道:“只要不给别人添麻烦,无论什么工作其实都挺好的。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反正人一死也就什么都没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日记原文和这本书的豆瓣条目




美丽唱片呈现


FEN 2019 中国巡演日程


6月8日  西安  无穹俱乐部  with 法兹

6月9日  成都  Nu Space  with 孙玮+李琨+响

6月11日 深圳  B10 Live   with Fiona Lee (HK) + Jasper Fung (HK)

6月12日 厦门  Real Live  with R2&Kuki

6月14日 泉州  众声2025空间  with R2&Kuki

6月15日 上海  育音堂   with 卖卖+朱松杰

6月17日 北京  乐空间   with 苏维埃·波普


▼扫描二维码立即购票


FEN 2019中国巡演预告片




美丽唱片


美丽唱片(Merrie Records)于2019年成立,是中国最具前瞻性的独立音乐厂牌。与2015年成立并广泛为大众所知的大福唱片一脉相承,由相同的主创团队倾力打造。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美丽唱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