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海SaaS冷启动与Onboarding你不知道的事 | 增长黑客松实录精选

LinkloudGPT Linkloud精选 2024-02-07

6月10日,Linkloud联合真格、AWS举办了国内首场增长黑客松,我也做了一次关于出海SaaS冷启动和Onboarding的案例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许多出海SaaS和AI公司的一线经验和观察,借此将内容经过整理后发出来,希望给大家有启发!


另外,这次分享全部由Gamma这个非常棒的产品完成,是今年我最喜欢的AI产品之一,大家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观看演示内容(或点击“阅读原文”):https://gamma.app/docs/20230604-t5jbwra2pmljzdg?mode=doc


Enjoy!



完整音频如下 🔽


在产品冷启动和GTM的时候,内容营销和用户Onboarding是很重要的两部分。

总体来说,我们有以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

  • 第一个,就是定义好的“Product message(产品信息)”。这可能在我们接触了上百个做出海SaaS产品相关的团队后发现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因为都觉得很简单,但实际上最容易犯错。
  • 第二个,是“Content marketing(内容营销)”,营销不是简单的内容设计,实际上最后都归结到“Action(用户动作)”。每次“Marketing”实际上是有目的的。尤其在早期的时候,一切营销都是为了引导浏览内容的用户怎么去“动作(即点击和转化)”,这是核心。
  • 第三个,是“Onboarding(用户上手)”最终回归产品。尽管这跟用户体验相关,但很多创业者跟我反馈,最终效率的高低和对用户的价值,还是要回到产品的本身。
  • One more thing,在AI浪潮下,我们认为SaaS产品的变和不变


首先,如何设计并传递一条好的“Product message”,总结下来有三个点。


第一个,就是“Show empathy”,表现同理心我喜欢把用户在“Message”面前称为“Audience”,就是“听众”。“Message”是要被传递出去的,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把用户当成你的听众,意思是要理解他到底需要听到什么。
这就自然引出第二个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要告诉用户他能获得什么好处,而不该强调或展示有什么功能
看了很多出海SaaS产品的官网包括下拉页的展示解释,作为中国团队很容易忘记告诉用户,我的产品到底给他能带来什么价值,没办法将用户带入到使用产品的过程当中,这个其实是同理心缺乏的一种表现。
记得徐卓分享的六个月做到100万美金的文章里也讲到了刚开始遇到相似的问题,他以为对类Avatar的视频产品时,真正有需要的用户根本不是他们之前预期的那一个群体。
第三点,在设计“Message”的时候,一个很好的技巧是用一些“Analogy(类比)”,比如现在很多AI产品叫“Copilot for x”或者“ChatGPT for x”,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一下子让用户联想到产品大概的形态,把他带入到自己的需求里。
这个产品应该不是很多人听过,Earlybird的创始人百顺跟我推荐的叫“Twitter hunter”,他的“Product message”堪称优秀范例,首先副标题就是:
帮助你获得更多Twitter followers!
哪怕用户或博主不知道这产品干嘛的,但能帮我获得更多关注者,那我肯定要点进去用一下。然后,他的官网首页上有这么一段话如下图,写得非常精彩:
“你是不是花了每周花很多时间在 Twitter 上,你要建立你的 “Personal business brand(个人商业品牌)” 的时候,是不是很不满意?同时,你是不是想把这件时间花在其他地方?
Stop!不要再花几个小时在无效建立上了,这个工具能帮你省这么多的时间,并且帮你去建立一个与相关听众互动的方式,就帮你更好地去专注在目标听众身上,通过数据分析,最后帮你去推动产品销售,提升订阅粉丝数等。” 前面讲到的表现同理心,传递价值而不是功能,统统展示在这里,如果你是用户想必一定愿意去尝试。
第二个例子是Notion,大家有没有看过 Notion 在2018 年的时候“Product message”是怎么样?
在 2018 年之前,他们刚开始就是围绕着文档,他传递的信息是让大家“重新想象文档”,这是一个精美轻量级的,帮助你更好管理文档的工具,虽然容易理解,但不得不说,也比较抽象。
再看 18 年到 23 年,就是今年之前,信息已经变成了我们熟悉的“All-in-one workspace(一站式工作空间)”,因为在18年后的产品中加上了更多团队和协作的功能,所以在副标题中告诉用户不仅可以写,还可以计划和协作,然后还可以进行组织和管理。
在下面的场景介绍里也做了分层,可以作为单纯的文档,或者团队的知识库,最终希望成为团队的数据库。现在再去看Notion官网,在最近上新了那个“Project(项目管理)” 这一套功能后,就是现在的样子。
这里也用了典型的“类比”,这首先是你的wiki,然后是docs,最后你可以做项目管理,都能与AI无缝集成。其实大家不必担心,产品信息是可以不断去迭代和传递的,在PMF的过程中不断调试。
Notion的产品可能越来越复杂,但至少在“Product message”上是越来越简单,这也是做减法的一个表现。
第二步,就是所谓“Content marketing”,内容营销或展现。我只讲到三点,也是这些国内的出海创业者反馈到最重要的三个地方:

第一点是 “Social proof”:社会背书
这一点对国内的团队比较陌生,前面有嘉宾展示过Slack当时在Twitter上传播的方式,都是产品官网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的“Wall of love”一部分,上面贴上很多用户真实的反馈,有可能是一些企业级客户,那贴的是客户公司的Logo,如果是中小型客户,贴的是团队真实feedback。
这一点其实还挺重要的,因为用户都会去看谁在用你的东西,甚至哪些大公司里的团队在用你的东西。再举个例子,我们产品在 Product Hunt 首发的时候,也会去找 hunter 也是这个目的。希望找的是一些有头有脸的,或者是在 Twitter 上很火的 hunter 帮你去 hunt。我们看这个Xnapper这个例子,这是一款简单的截图软件,但他的“Wall of love”做得非常好。
上图可以看到,这面墙包含各类载体,来自 Twitter、Product hunt徽章、YouTube等,点进去看的时候,可以验证都是真实的反馈。
第二点是“Video demo”,视频演示
现在很多产品在首页都会有一个视频去展示产品的“Aha moment”,但我在后面加了一个“if needed(如有需要)”。
因为最近有些创业者跟我说,视频demo虽然比较主流,但他们做了一些 AB test,发现真正的完播率最近越来越低了,就是并没有太多用户,可能只有10%到20%的用户实际上点击了视频,那看完的可能更少了。而且像我们熟知的Clickup在官网上现在也没有 video 了,以前 Airtable 也撤下了。有个博主有相似的观察,如下图。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调查后说,只有 10% 到 15% 的浏览用户会看视频。所以就回到一个更本质的问题,视频 demo 是不是展示我们产品最好的一种方式?
这个需要大家提前思考。视频还有一个问题,它其实挺容易“过时”,就是你产品上了一个新功能或发现新场景,很可能每次都要制作一段这样的video,平均一条视频制作成本我了解下来大概 300 到 500 美金,成本还是不低的。
所以有一个新的制作载体,就是“Interactive demo”,互动演示
有家公司叫Pend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endo本身做的是一款SaaS产品,帮助产品经理更好设计用户旅程,与潜在用户更好互动,从而提升产品体验和活跃度,现在估值也20亿美金了。
在他官网上有一段互动演示,一个用户点进去他会引导你一起做一个可交互的演示过程,不需要注册。然后他会让你选择,你要就进行 engage tool 还是 adopt tool 的演示,比如我选择 Engage,然后他就会演示如果使用了这个工具,作为产品经理将有哪些方式在你的产品里跟用户发生交互。

并且,在这个交互演示过程中,他还能记录下背后所有交互行为,根据你的交互弹出相应的工具或者功能,在整个交互过程中,他就可以更细颗粒度地拿到潜在用户的数据和意图。比如发现一个用户玩得很顺了,他可能就引导用户去注册,就不用等用户走完整个演示再弹出 “Sign up”按钮,直接更高效提升用户的注册率。
第三点,定期要回顾产品的复杂程度,决定是否对demo形式做调整。
还是以Airtable为例,虽然撤下了demo视频,但他把这个交互的展示拆成了这个一段一段的GIF动图。通过两三秒的动画把每个功能很快地展示出来,这也逐渐是很多功能开始复杂的SaaS产品选择的方式。因为每个功能点可能都代表了产品想传达的 “Product message”,用户不需要花 30 秒甚至 1 分钟的时间去看整段视频。
最后一点,你要一定要让用户有action

这个点是更重要的。不管是在Landing page还是Blog上,一般都会有一个按钮引导用户去这个点击和注册。

这个东西在什么地方,通常就是这个官网右上角,其次是在文章里面,比如一篇类似“Top ten productivity tools”的榜单,然后中间会“加塞”我们自己的产品,就会比较自然引导用户“Sign up”。
比较好的一个例子就是Zapier,我写过好多次文章了,参照万字详述:Zapier通往1.4亿美金ARR的内容营销之道  |  出海101。我随便摘取了一篇博客,内容是“The six best online whiteboard”,首先,可以看到他在最前面就做了“Action”的引导。因为白板是一个沟通流程的中间状态,需要跟不同的流程或产品去打通,那一上来就让用户知道我这个产品帮你去解决什么问题。

另外,他文中也加了几个 “call to action”,他先比较每块产品的内容,产品的优劣好坏,然后他就在每个产品的后面都会去说,希不希望比如 Miro 跟这个 Trello 打通?跟 Google sheets 打通?如果需要,那这里就有一个引导动作。

所以我们通常说的SEO,会不会真的是由 ChatGPT或相似的产品替代了?我觉得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因为一个好的内容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内容文字这么简单,实际上是要告诉用户去做下一步动作的,那这个动作的设置还是需要人为的“精心设计”,尤其是涉及到跟我们产品相关,我们还会要做很多创意。
最后就是Onboarding, 用户引导

首先,Onboarding 最核心的他是对一个 workflow 即工作流的设计,意思是刚开始的时候,就会去做用户分层,收集用户画像,之后你怎么引导不同的用户去完成注册。然后如果用户注册了但后面没有激活,有可能是两天之后才激活,有可能是 5 天之后再回来,或者没有回来,都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即设计不同的旅程,直到激活。
这也只是 onboarding 过程当中的一部分,而最终整个用户的旅程一定是要让用户能够 self-serve(自助)的
这里挺多的创业者提到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是Wix,一个帮助用户快速搭建网页的工具。Wix的 Onboarding 会让用户觉得非常简单,完全把你当成一个小白用户。我问大家觉得 Wix 和 Webflow 到底有什么区别?得到最大的反馈就是 Webflow 在 Onboarding 过程中会让用户觉得这个是有门槛的,感觉这个还是给有一定代码理解力的人。

顺便推荐两个可用于 Onboarding 的工具,一个就是 Userpilot,首先 Userpilot 在 Onboarding 领域的知名度很高,因为他写的文章即 SEO 做得特别好。
第二款产品叫 Intercomm,它是消息工具著称的SaaS,帮助客户运营用户群的。但是它最近推出了一个类似 onboarding 的工具,因为本来客户 Onboard 完用户,他要激活用户,一个自然的办法是引导用户到自己的消息群里,等于就在这里去做客户服务。
最后,One more thing,还是聊聊AI

首先, AI 的红利确实有,这表现为刚才讲的 Analogy 类比词的用法依然有效。比如你用 “ChatGPT for whiteboard”或者 “ChatGPT for x” 等作为标题或者 “Product message”,不管是从流量还是社媒的传播角度,对获客依旧有很大帮助。
很多在做 AI 工具或SaaS相关产品的创业者反馈,如果能入选在社媒上的 AI 网红推荐发帖,或者进入他们的专栏就是 newsletter,就会获得很大曝光。
但是,这些流量一定都是短暂的。你的产品不可能一直都被 KOL 或 newsletter 推荐,用户进来之后怎么留住他,也就是 “retention”,还有怎么持续获得流量?这两个都是非常重要的命题。
持续获得免费流量,大部分依旧要靠 SEO(搜索引擎优化)了, SEO 需要的是一个自上而下完整体系吸引 “inbound traffic”。尤其现在 AI 相关关键词竞争非常激烈,做付费投放肯定很贵的情况下,你怎么让免费的用户主动进来?SEO 会变得越来得越重要。
而且很多网上的讨论都认为,ChatGPT在 SEO 的应用更多只能成为写手的 “partner” 或者说 “Copilot(助手)”,绝对不能替代整个 SEO 的过程。举个例子,我需要去按照或者揣测谷歌的排名规则和用户的搜索意图,然后不断去观察竞品在做什么关键词。这里就需要用到不同的工具比如 Semrush 或 Ahrefs,这些工具和筛选的过程都还没有办法被机器替代。
分享一个来自我们 Linklouder 社群非常活跃的好朋友 Victor 的真实案例,之前他做了一款非常有意思的基于白板的工具叫 Superus,但是最近有没有发现他把名字改了,叫做 Mymap。
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讲到原因挺简单的,他发现在做用户调研的时候,不同国家的人都念不准这个名字,有各种念法也造成了歧义。这样在用户的脑子里面无法建立一个清楚的品牌印象,如果大家连你的名字都叫不准,怎么去传达更多产品信息和 SEO 呢?
所以他就想得换一个让用户记得住的。然后开始找类比,肯定要跟 map 相关,因为他的目的是帮助用户更好的进行思维发散和思考,并且通过 AI 驱动,所以 “Mymap” 就诞生了。
说回来,我发现现在挺多 AI 产品是 free trial 的模式(典型就是Jasper),不是一个 freemium。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free trial 比较适合的场景是,用户以前都在用一类产品,所以我知道以前产品不好用在哪里,现在我做一个产品就是能解决这个痛点,那用户不太需要你再去教育。
这个时候你又直接通过合适的 “product message” 告诉他价值,但是你要享受这个价值,我只能给你比如 7 天免费,过了 7 天试用期就要收费。所以 Victor 也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同时,Free trial 对你的现金流也更好。但是另一面看,问题出现在,刚开始会要求用户绑信用卡,刚开始需要引导用户绑卡,这里面就有一个转化漏斗。每一个漏斗要专注的指标和动作都不一样,而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样更好地留住用户,不仅是 7 天后的留存,而是一个月之后。
最后,想分享一个案例,来自叫 Browser company 的公司做的一款新一代浏览器产品 Arc,之前应该在产品经理圈挺火的,CEO 在一个播客节目 Lennys newsletter 里面讲到,在产品发布初期怎么监测活跃和留存?
他讲到最重要的指标叫 D5D7,也有叫做 L5L7,大概意思是,看 5 天的活跃和 7 天活跃的比例。他认为低于 30% 的时候就应该是一个需要警惕的标志了
今天抛砖引玉,这次也非常感谢 Linklouder 社群里积极跟我交流的朋友,公司包括 Airgram、Mymap、Earlybird、Monica.im、Toolify等等。如果大家在出海的时候遇到问题或经验,欢迎跟我们分享!

end



点个在看 一键上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出海SaaS冷启动与Onboarding你不知道的事 | 增长黑客松实录精选

LinkloudGPT Linkloud精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