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哀]长沙简牍博物馆杨芬同志去世(1977-2023)

简牍学 2023-07-17

讣 告

长沙简牍博物馆副研究员杨芬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23年7月2日13时22分在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去世,享年47岁。
杨芬同志1977年10月出生于湖北仙桃,1999年6月云南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2006年6月获得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10年6月获得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就职于长沙简牍博物馆,主要从事简牍整理研究工作,受聘为副研究馆员。杨芬同志热爱博物馆事业,对工作充满热忱,治学严谨,甘于奉献,为人热情,关心同事,不计较个人名利与得失,受到同事的爱戴和好评。
杨芬同志英年早逝,是长沙简牍博物馆的重大损失,也是全国简牍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音容宛在,风范长存!
谨此讣告!
为表达对杨芬同志的哀思,兹定于2023年7月4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明阳山殡仪馆承德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单位备有专车,于当日上午8:30从长沙简牍博物馆东门出发,望杨芬同志生前好友届时前往。
长沙简牍博物馆杨芬同志治丧小组
2023年7月3日
联系人:雷长巍  18774949711

长沙简牍博物馆杨芬因病抢救无效于202372日去世,致哀!

杨芬,1977年生,女,湖北仙桃人,主要从事简牍学研究,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博士论文《出土秦汉书信汇校集注》(2010年)在学界影响很大,故把其博士论文“后记”编辑推送,以寄哀思。

《出土秦汉书信汇校集注》后记

临近毕业,六年前参加硕士面试的情景在脑海中变得异常清晰。在历史地理小教室里,陈伟老师问了我三个问题:“你计算机玩得怎样;看过哪些书;喜欢写文章吗?”

我的回答只有一句:“看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除了教科书,我能想到和专业相关的书籍就只有这一本了。至于另外两个问题,我只能茫然摇头。

第一次给刘老师交作业,我把作业整个粘贴在信件正文中,“啪”就发送了,后来刘老师无奈地对我说:“要使用附件发作业。”从这件乌龙事件就可以看出我计算机水平的超级菜鸟级别。

大学毕业,在家乡高中任教,“怡然自乐”地过了五年,再走出来,几乎有“乃不知有汉”的感慨。

虽然是所谓历史科班出生,但出土文献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就是因为我的基础薄弱,刘国胜和李天虹老师带我走过的这六年,为我付出了很多。

硕士阶段第一学期,接近期末,在历史系大教室的门外,不期而遇见到刘老师,这时我才知道刘老师就是我的硕士导师。硕士面试是我第一次见刘老师。面试结束之后,我站在奥场前懊悔自己面试的糟糕表现,刘老师走过来安慰了我几句。估计当时,刘老师也不知道我会是他的第一个学生,我也没有想到刘老师会成为我的硕士导师。

第一篇硕士课程论文我写的是郭店《性自命出》和上博《性情论》的异文,这篇作业最后定稿,是在刘老师家里完成的,我就坐在刘老师旁边,小到造字、大到行文、出注,刘老师一一指点,尽管当时不能全部领会,但从这篇作业开始,我渐渐懂得该如何去学习。

硕士论文答辩结束后,陈老师看到刘老师又在抽烟,开玩笑说:“是不是因为杨芬的硕士论文,熬夜又开始抽烟了?”后来常想,尽管戒烟很难,如果不是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刘老师戒烟成功的几率或许会稍大些。

博士阶段,由于照顾小孩,荒废了一年多的学业,重回校园,发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几乎快回到原点。李老师不仅要如一切博导一样,宏观上对我进行指导,还要象硕导一样,在学习方法的细节上对我进行指点。

李老师很严谨,硕士阶段上李老师的课,总会感到忐忑不安,害怕回答不上课堂提问。后来读博,交给李老师看的文章,李老师总要改好几稿。有时候,自认为改好的文章,发到网上了,李老师还会从网上下载了再批修改意见。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我们往复修改不下八次。最初的几稿,批注密密麻麻,大到结构的安排、小到标点符号的错误,李老师都一一指出。论文初稿完成之后,李老师把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指导论文上。几乎每个星期四下午,李老师都会当面跟我讲解论文存在的问题,要如何修改。

我不是一个反应敏捷的学生,其他学生三天能够做完的事情,我可能要五天。我一直在追赶李老师的进度,几乎是李老师拉着我在向前走。正是因为李老师这样的指导,我才避免走弯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位论文。李老师跟我讲论文时,看着她的侧影,我心里曾无数遍说过:“指导我的博士论文,李老师,您太辛苦了。”

虽然论文还没有达到李老师理想的要求,但是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我自己都能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

论文能够顺利答辩,还要感谢刘乐贤先生在论文选题上给我的启发。

感谢陈伟老师、彭浩老师、晏昌贵老师、宋华强老师在论文写作方面给我提供的很好意见。

感谢王子今先生、熊铁基先生、陈伟老师、彭浩老师、晏昌贵老师参加答辩,感谢李守奎先生、徐在国先生对论文进行评阅,诸位先生、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我会认真参考吸收。

另外,感谢资料室郭华老师在春节前夕依然照常上班,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方便。

感谢鲁家亮师兄、何有祖师兄、李静同学一直以来对我鼓励和帮助。感谢伊强同学常常与我交流心得,为我论文中的一些想法提供传世文献的证据。感谢凡国栋、梁静、周俊丽等同学与我共同分享论文写作的酸甜苦辣。

感谢诸位师弟师妹:小华、方向、刘青、窦磊、姜维、高一致,因为有你们一起交流学习,让我觉得读书、写作都是很快乐的事情。

最后感谢熊林春和熊多多父子,因为有了你们,我才永远不会真正感觉到累。


编辑:潘宇琪

审核:蔡章丽

来源:“长沙简牍博物馆”公众号、“先秦秦汉史”公众号


简牍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