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00年前古人就实行“AA制”了!千余枚珍贵简牍首次亮相

简牍学 简牍学 2024-02-1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简牍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甘肃,是百年来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之一。目前,位于兰州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已经对公众开放,长期“藏于深闺”的珍贵简牍文物,获得了展示和利用的“舞台”。一起踏上寻“简”之旅↓↓↓



寻“简”之旅 穿越时空开启探知之门




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们使用简牍大概有3000多年。在甘肃,共出土汉简6万多枚,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一般来说,细条形的称为简,长方形的称为牍,南方多产竹,所以简牍以竹质为主,而在西北地区,则多以胡杨、红柳等木材来制作简牍。现在看到的简牍不仅有“胖瘦”之分,还有长短之别。在汉代,最常见简的长度就是23厘米,也就是汉代的一尺。据推测,这是因为古人书写是将其拿在左手上,并将一端卡在手腕内侧,用右手进行书写。这个长度,就会非常方便。因此,简牍也有另一个名字:尺牍。



在简牍里,你可以看到古人丰富、动人的生活。一份汉代的简牍账单,记录下朝廷使者来边地慰问途经肩水金关时具体的餐食及花费。共花费一千四百七十钱,由27名肩水金关官吏一起平摊。您看,2000年前,古人就已经实行“AA制”了。



《四时月令》也是一件国宝级文物,上面明确规定春夏不能捕杀动物、不能砍伐树木,这也是汉代当时的“环境保护法”,对如何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做了明文规定。



在简牍里,我们可以看到托友人代买东西的信件、出入关门的友好往来、政府通告、信手涂鸦,甚至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九九乘法表。



甘肃简牍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韩华:西北汉简是一个百科全书,因为它涵盖的学科门类特别多,直接可以还原出当时的传世典籍不能记录的一些微观的活动。


如今,我们出差旅行会选择入住酒店或民宿,古人出行会住在哪里呢?



悬泉置是汉代官方邮驿接待机构,负责接待过往的官员和西域使者,传递军情、文书。古道繁华,2000多年前,这里的骆队络绎不绝。悬泉置的发掘,让我们得知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发达的邮驿制度。整个建筑院内设有大小不等的28间房屋,屋侧便是马厩,一般饲养着40匹马,服务于古代邮驿系统。



三十多年前,这里出土了35000多枚简牍。其中有一枚里程简,它详细记载了从武威郡到敦煌郡,沿途各驿置之间的里程,它和另一枚在居延地区出土的里程简互为补充,共同勾勒出完整的丝绸之路东段路线图。



甘肃简牍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韩华:它完整复原出了从汉代长安到今天敦煌整个的一条线路,河西走廊的节点之间是非常连贯的,从而证明确实在汉代设四郡列两关的时候,有这么一条具体又鲜活的交通线存在。



如果是重要的文书,汉代还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三缄其口”。也就是像这样的封检,首先在上中下锯上三道封线,接着拿麻绳绕上三圈,然后还要摁上印泥,再拓上印章。



如今,在甘肃参观这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简牍,就像是翻阅一本记录2000年前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这一枚枚原木色的简牍也开启一扇扇对历史的探知之门。




文史优质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当代学术”发布与大学生、研究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相关的热点话题、高校热点实时追踪。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当代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上海交大杨枫:国家社科项目的本质是国家话语学术化


特辑丨2023年简牍学与出土文献类集刊名录(全名单)


重磅!国家社科基金重要项目月份结项情况公布!


刊讯丨《清华语言学》第四辑目录


CSSCI 来源期刊目录(2023-2024)


中国学者首次!北大严文明教授获“终身成就奖”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简牍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简牍学】立场。


最近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文章不再按时间轴排列了。不想错过最新推送的你,就把“简牍学”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简牍学”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END

编辑:燕黎宁

审核:马玉倩

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公众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000年前古人就实行“AA制”了!千余枚珍贵简牍首次亮相

简牍学 简牍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