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评|《韩礼德研究》评介,苏根英

《韩礼德研究》评介

苏根英


【摘要】《韩礼德研究》是近年来关于韩礼德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主题可概括为韩礼德的“新六大核心思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研究及应用研究。本书研究成果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是“语法”更是“理论”,提升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高度。其研究视角体现了明显的文化的转向和社会的转向,拓宽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范围,提供了第一份最详尽的“韩礼德学术著述”文献清单,极大方便了后来者的研究。

【关键词】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介


A Book Review of Hallidayan Linguistics

Su Genying


【Abstract】Hallidayan Linguistic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on Halliday and hi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in recent years. This book covers three broad themes: the “new six central concepts” of Hallidayan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the “system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SFL. It shows that SFL is not only a “grammar” but also a “theory”. This finding raises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SFL.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is book reflects a clear cultural and social turn and broadens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SFL. It also provides the fir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list of Halliday’s scholarly writings, which will greatly facilitate later research.

【Key words】Halliday;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book review


1. 引言

如果将胡壮麟先生于1979年发表在《语言学动态》的《澳大利亚语言教学情况介绍》一文视作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中国之肇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已蓬勃发展四十余年,期间涌现一批优秀学者,中山大学的丁建新教授实为其中之成绩斐然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明互鉴与现代中国丛书”之《韩礼德研究》是丁建新近年来关于韩礼德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家之作。全书共十二章,涵盖不同主题,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线,串珠成链,形成一本独特的学术著作。《韩礼德研究》兼具理论探讨与应用实践,不失为近年来关于韩礼德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大成果,对于国内韩礼德研究具有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

2.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二章,总体呈“思想探讨—系统—功能”的发展脉络。第一章至第四章可用丁建新提出的韩礼德的“新六大核心思想”概括;第五章至第九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之“系统”研究;第十章至第十二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更关注其“功能”方面,尤其是在童话叙事中的研究。

(一)韩礼德的“新六大核心思想”

丁建新在前言中提出韩礼德的“新六大核心思想”,即语法作为文化思想、相对论思想、主体间性思想、社会符号学思想、功能进化论思想、社会生物学思想。本书第一至四章对此进行了具体阐释,以下打破章节顺序,详细介绍“新六大核心思想”。

语法作为文化的思想:第一章从人类学视角阐释语法作为一种文化,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贡献在于“语言研究的社会与文化维度”(丁建新,2022:1),是研究人文学科的研究工具,而非研究对象。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人文主义传统,马林诺夫斯基、伯恩斯坦等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者,以及萨丕尔、布龙菲尔德、沃尔夫等人类语言学研究者都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产生过影响。此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还带有东方元素,罗常培、王力两位教授向韩礼德传授了语义的视角和方言研究的视角。基于这些传统,韩礼德的“话语”是异质的,是更大的文化社团的一部分,因此不同的语言标志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族群也有不同的语言变体。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进一步表明,工人阶级孩子教育失败的根源在于他们的语码受限,语言体现了社会不平等。“语言不是规则,而是文化”(丁建新,2022:16)。有必要进行批评倾向的话语研究,关注边缘话语所代表的边缘群体与文化,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来研究语言。

社会符号学思想:主要在第二章论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思想体现在韩礼德关于语篇、情景、语域、语码、系统、社会结构的阐释上。语篇是社会符号过程,情景是社会符号环境,语域是特定情景语境下可以获取的意义潜势,语码是某一社会亚文化的符号原则,而系统指的是由概念、人际、语篇组成的语义系统,社会结构则决定语场、语旨、语式,并规定关键性语境,通过社会等级对语言产生影响。

主体间性思想:“主体间性”是第二章标题的关键词之一。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体间性思想关键在于理解语言对于“社会人”的重要性。所谓社会人,指的是社会环境中的人。这种视角重视人的社会环境,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行为,而非生物行为。强调主体间性,就是强调意义、强调语言对社会的构建作用。

社会生物学思想:主要在第二章阐释。人不仅是自然生物人,更是作为进化的社会生物人。进化是在社会环境中为完成一定功能而实现的,语言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有:人与其他人共同创造意义系统与社会文化符号系统,而语言又反过来通过社会文化符号系统控制作为个体的人。这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观。

功能进化论思想:第三章从韩礼德与达尔文同为剑桥大学校友说起,探讨功能语言学中的进化论思想。首先,语言是进化的。韩礼德与达尔文一样认为,语言不是天赐的,不管是个体发生(从儿童语言到成人语言)还是种系发生(语言的历史发展),语言都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个体发生是种系发生的类比。其次,语言是自然的。达尔文强调的是自然竞争,而韩礼德则强调“自然语法”概念,语言的意义和措辞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而非任意的。与自然规则一样,语言系统随环境的变化而缓慢变化。

相对论思想:主要在第四章论述。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论认为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塑造思维,不同语言的语法在其说话者中塑造不同的世界观或“世界图景”。韩礼德同样赞成语言建构人类经验,人们通过各自的语法切分现实,及物性就是语法切分现实的方式之一。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之“系统”主题研究

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题研究,丁建新更为关注其中之“系统”,如词汇系统、投射系统等。

第五章以旅游广告为语料来分析人际习语表达,认为人际习语创造了广告的对话性;通过言语功能的间接性,即通过提问或陈述来提建议,表达了广告的殷勤之意。人际习语的使用体现了巴赫金的多声性理论,广告通过人际习语来表达第一人称叙事者、想象的受话者或假想人物的声音。

第六章与第七章聚焦“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词汇端。词汇与语法是连续统的两端,两者相互依存。但在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的语境下,句法才是研究重点,词汇研究则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弗思(Firth,1957)首次将词汇纳入研究视野,但他将词汇看作独立的意义层次。韩礼德则将词汇和语法看作同一连续统的两端,词汇是最精密的语法,可以像描述语法系统一样描述词汇。相关研究有贝里(Berry, 1977)关于性别系统词汇、韩茹凯(Hasan, 1987)关于“处置”过程词汇、福西特(Fawcett, 1980)关于“以受影响者为中心的行为过程”词汇,以及塔克(Tucker, 1998)关于半固定表达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共同点是描述词汇的网络系统,随着不断进行的语义选择,其描写精密度不断扩展。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辛克莱等词汇学家从“词典中构建语法”,并编撰《柯林斯COBUILD英语语法大全》。

第八章深入研究英语小句复合体投射系统。韩礼德归纳了三种投射类型、七种投射现象。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增加其精密度描写,研究了并列投射系统(同韩礼德)、主从投射子系统(在系统右侧增加了定谓/非定谓变量)、嵌入投射子系统(增加了命题/提议、话语/思想、领头/后置修饰变量)。不仅如此,本章还将“或然”概念引入投射系统,设计出投射变量在意义生成中的离解与重组模式图(即各投射类型的或然率发展模式)。此外,本章还探讨投射类型的体裁变差,提出投射类型受体裁制约,同时也构建语篇体裁。

第九章关注广告话语中的时间搭配与时间习语表达。公共话语中的时间一般采用制度化(即非标记性、限制性)的表达方式,而广告中的个人时间表达则具有特定体裁的限制性搭配意味。时间表达,尤其是叙事体裁中的时间表达,具有较强的衔接和连贯作用。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之应用研究

第三部分展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尤其是在叙事话语中的应用。第四章的部分内容,以及第十章与第十一章围绕童话叙事展开论述。第四章将及物性分为“互动模式”与“非互动模式”,童话叙事中大量使用非互动模式来消解因果关系,构建梦幻世界。第十章考察格林童话的体裁结构潜势以及每一结构的语义特征和词汇语法实现方式。在韩茹凯(Hasan, 1984)总结的童话体裁结构潜势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体裁的“或然”概念,对童话的“开局”、“尾声”进行量的描述。本章还分析了韩茹凯未涉及的尾声部分的语义特征及相应语法实现型式,如“解决”:表示完成意义的动词;“表达幸福”:公式化的词汇语法型式;“重返现实”:现在时态、时间状语等将时间从过去拉回现在。第十一章分析童话中的插图。从韩礼德的情态概念入手,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探讨童话插图中的情态,指出插图具有梦幻色彩,并创造性地指出情态的相对性,即对于成年读者而言,插画是低情态、非现实的,但是对于儿童而言,插图构建的是高情态、现实的世界,可以称之为儿童的“反世界”。

在儿童“反世界”论述的铺垫下,第十二章聚焦反语言。反语言具有寄生性,通过“重新词汇化”体现依附主流社会的关系;通过“过度词汇化”实现自我繁殖。反语言还是隐喻的,其隐喻性表达体现在语音层、形态层、词汇层、句法层、语义层等语言的各个层次;同时,反语言本身是主流语言的隐喻。反社会与主流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张力,是对主流社会现实权威的挑战与叛逆。体裁创新是重要的反语言实践。反语言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身份认同,反语言帮助成员构建身份。

3. 简评

《韩礼德研究》一书汇集了丁建新教授关于韩礼德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主题广博,主线清晰,对每一主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从“语法”到“理论”:提升理论高度。1990年,胡壮麟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六大核心思想:系统的思想、功能的思想、语篇的思想、语境的思想、语域的思想、近似或盖然的思想。这六大核心思想扼要地概括了系统功能语法作为“语法”的核心,但是没有进一步提升与扩展。丁建新跳出桎梏,认为“韩氏理论不仅仅是语法、不仅仅是语言学、不仅仅是适用语言学,[……]它是“韩礼德理论”或“韩礼德思想”(丁建新,2022:前言8),因此提出“新六大核心思想”。实际上,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适用于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体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等,这说明了韩礼德的学说不仅是语法,更是一种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丁建新关于“新六大核心思想”的总结,进一步启发了人们应用韩礼德的学说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而不仅将之视为一种语法描写。

第二,文化的转向、社会的转向:拓宽理论应用。在理论应用方面,本书研究呈现出文化的转向与社会的转向两大特点。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用于童话叙事的分析,不仅加深了对童话的深入解读,同时还深化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反语言与反社会的研究更是集中体现了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倾向。实际上,丁建新还将反语言研究拓展到边缘话语研究。反语言与主流语言是一个渐变群的两端,而边缘话语正处于这个渐变群中间,可以看作是“半反语言”。边缘话语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反语言的研究思路,丰富了反语言的研究对象,也体现了丁建新关注社会、关注批评的一贯思想。遗憾的是,本书没有收录关于边缘话语的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丁建新的相关论文。

第三,“韩礼德学术著述”:第一份最详尽的文献清单。本书的另一大贡献是作者梳理了韩礼德的所有文献,并分门别类,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份最为详尽的韩礼德文献清单,极大地方便了后来者的研究,让读者对韩礼德理论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4. 结语

理论的生命在于不断发展,如果一个理论停止发展了,其生命也到了尽头。韩礼德理论在中国的蓬勃生机离不开研究者的阐扬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韩礼德研究》不管是在对韩礼德思想的挖掘和总结,还是在系统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都是对该理论的重要创新和发展,也是在后韩礼德时代,将功能语言学结合“新时代、大格局”与“新文科、大外语”(胡壮麟,2021)的重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丁建新 (2022). 《韩礼德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 胡壮麟 (1990). <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 《外语教学与研究》. (01), 2-8+80.

[3] 胡壮麟 (2021). <后韩礼德时代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外语研究》. (01): 44-53+2.

[4] Berry, M. (1977).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Linguistics: Levels and Links (vol. 2). London: Batsford.

[5] Fawcett, R. P. (1980).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oward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a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 Other Components of an Interacting Mind. Heidelberg: Julius Groos & Exeter University.

[6] Firth, J. R. (1957).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Oxford: Blackwell.

[7] Hasan, R. (1984). The Nursery Tale as a Genre. Nottingham Linguistic Circular, (13), 71-102.

[8] Hasan, R. (1987). The grammarian’s dream: lexis as most delicate grammar. In M. A. K. Halliday & R. P. Fawcett (eds), New Development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Theory and Description (vol. 1), pp. 184-211. London: Pinter.

[9] Tucker, G. H. (1998). The Lexicogrammar of Adjectives: A Systemic Functional Approach to Lexis. London: Cassell Academi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