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后评 | 《鼓楼那些事儿》:万千琐事惹民困 背包法官暖人心

北京评协 北京文艺评论 2024-04-30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近期,北京评协组织文艺评论工作者代表赴国家话剧院观摩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后评”栏目第112期选取白帆、朱林国、苏倩、杨涵教、赵杰、于仰飞、王子力的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分享观剧感受。

话剧《鼓楼那些事儿》
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剧照 摄影/蔡园钟鼓楼是北京重要的文物式地标,横亘在中轴线上。“鼓楼”社区,胡同纵横,有老院子也有新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织并存。为解决居民纠纷,增强老百姓懂法、知法、守法意识,普及个性化办案方式的“流动法庭”开到了家门口的胡同与社区。“背包法官”由此得名。本剧以“背包法官”赵晓海负责的鼓楼管片儿社区为缩影,讲述老住户因砍伐自家院里的香椿树而被告;一对知识分子夫妻为女儿教育问题而准备离婚;一对因为交通护栏发生剐蹭而大打出手的当事人;本应司法确认的房产继承,却因某住户突然变卦而需要解决纠纷等等。这些琐碎芜杂的事情是属于“流动法庭”还是属于管片儿派出所,抑或是居委会调解?随着《民法典》的颁布,这些普法问题就成了以“背包法官”赵晓海为代表的青年法官们忙碌的工作要点。正是这些点滴事例,在基层法律工作者有温度、有智慧的努力下,逐步调停、和解、解决。文明普法和执法,折射出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步和完善。让我们跟随剧情进入现代化都市里的老城区,共同目睹法制化的“微观瞬间”。《鼓楼那些事儿》是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入选剧目。该剧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塑造了以赵晓海为代表的“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的社区巡回法官的鲜活形象,通过讲述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的能动司法小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独特优势。剧中所呈现的发生在你我身边、充满司法温度的微观瞬间,记录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共同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音符。




背上背着国徽,心里装着人民

白帆(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31115日,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剧作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出品,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入选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以及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剧作的现实主义题材与创作过程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针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内容上反映出我国当下为建设法治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缩影,所表达的主题体现出中华民族由来已久且立足当下的“以德服人、以文化人”之禀赋、特点、精神,传扬了“和为贵”的中华文明天下观和“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

剧作如久违的友人般,将发生在“鼓楼苑社区”法律服务站的那些事儿,向观众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灰瓦灰墙红窗棂,喜鹊声声,木叶森森。胡同深处,是剧中主人公背包法官赵晓海工作的主战场。背包法官不仅骑马奔波在我国边疆地区的雪山草原,也行走在都市的毛细血管,北京社区的胡同儿里。这里有无尽的家长里短、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种种纠纷,只要老百姓需要调解、控诉,就会想到社区法律服务站里的法官们。于是乎,一百多人的工作团队一年内创下十万加的案件处理数。潮水般涌来的工作并没有让这里的法官思想麻痹甚至敷衍了事,相反,在赵晓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在重重重压之下,依然保持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式服务,耐心,细致,理性,专业。设置冲突在戏剧中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性手段,而在现实生活中,冲突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不愉快甚至灾难。于是,剧中的背包法官以强烈的同理心倾听人们内心的诉求,并以冲突双方可以顺利接受的方式明事理,讲法条,灭火器般化解桩桩件件火烧眉毛的矛盾冲突。

转台的运用巧妙地将场景随剧情的推进转换。转台上主要立体景片的形制是四合院的门房,朱漆门,硬山顶,可整体前后推拉,与天幕上错落有致的白描式胡同社区俯瞰景观相呼应,相映衬。转台流转间,一幅幅工作与生活图景缓缓铺陈开来。院内是法官的办公地——法官们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院外是附近居民的生活区——打篮球的少年,带货的主播,晒太阳的老太太,跳广场舞的大妈……经年累月,法律服务站已经融入社区,成为邻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法官会给金奶奶捎热豆浆,金奶奶则会给赵法官带自己亲手包的饺子;遇上自己解决不了的矛盾,他们总会想着到服务站里请赵法官给“评评理”。赵晓海工作、生活的两条叙事线相互交织,架构起剧作叙事的基本结构。工作线为主线,以珠串式结构展开,将大大小小的案件串联起来,社区里的纠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赵法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条不紊地抽丝拨茧,各个击破。生活线以赵晓海与女友之间的感情发展为主要内容,与工作线交织并行,在赵晓海选择继续做民法法官还是随女友移居他地的问题牵引下,设置悬念、反转等情节单元,在调节剧作整体节奏方面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

转台转到院墙外的一户人家,这里有着为房产纠纷而设立的流动巡回法庭。因为这户人家三代同堂,有行动不便的老人,赵晓海便背上国徽,骑上电动车,与书记员一起走街串巷,入户开庭。与不同年龄层、不同身份当事人的无障碍交流,条理清晰的逻辑推理,熟稔的法条,规范的工作流程,向观众们展示了“鼓楼苑”社区以赵晓海为代表的新时代背包法官形象。演员的表演体现了自身的青春朝气,又展示了新时代背包法官的沉稳持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斯坦尼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所强调的既成为别人,又保持自我的表演法度。在赵晓海这一角色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四川阿察呷绒翁登法官、乌鲁木齐达坂城阿依丁·吐尔逊法官、北京东城区冯晓光法官等这些在祖国大江南北将法庭背到当事人家里的“背包法官”的影子。

“法度者,正之至也。”《鼓楼那些事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国法治体系建设过程中“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的具体事例,以及法官们在依法审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工作原则。艺术家们在国家级院团的舞台上,演绎新时代的“背包法官”,向世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法治故事。





地地道道北京味儿,鸡毛蒜皮

胡同事儿

朱林国(中国戏曲学院教师

近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出品的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成就了京味儿话剧的又一精品范本。作品首演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现场效果极佳,不仅是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的又一结晶,更是当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追求的高峰,这无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演出采用了一个引子,看似与剧情无关,却以提醒的方式把观众带入话剧《鼓楼那些事儿》的剧情演绎之中。完整漂亮的舞台置景和各种还原现实胡同生活场景的设计,以及现实感极强的人物调度和多种舞台实物要素的综合使用,让整个剧场被饱满的观演情境填充,观众仿佛就是剧中的群众,又时不时地随着剧情的演绎,回归到观众的身份,参与到艺术审美活动中来。整个舞台设计和演员的表演,处处充满了地地道道的北京味儿,而剧中解决的也正是发生在北京胡同里鸡毛蒜皮的胡同事儿。场上每一位演员的表演,都堪称演技精湛,情感情绪从不脱轨离线,不愧是国家队的高水平表现。他们用自己深入人心的表演,向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诠释了“背包法官”的工作常态和法庭内外司法人员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正如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谈到《鼓楼那些事儿》的创作时所说的一样:“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要贴近真实生活、贴近广大人民,要展现出万家灯火的烟火气。”这部剧的成功,无疑是艺术发展的必然,值得颂赞。





肩背法律之责 心系百姓之情

苏倩(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20231115日,有幸赴中国国家话剧院观看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的首演,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社区基层法律工作的琐碎与繁重,也深刻意识到法律政策关乎每一位普通百姓的权利与尊严。

剧中通过讲述主人公赵晓海为代表的社区法官身骑电动车、双肩背国徽,每天走街串巷调解、处理鼓楼苑社区的老百姓和街坊四邻的大小案件,生动再现了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的感人故事,成功为观众呈现了一位有温度、有智慧的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著名思想家朱熹曾言:“治天下不可以无法度。”每一次成功的调解,每一个纠纷的和平解决,都离不开这些基层法官普法教育的成功。剧中主人公赵晓海面对爱情与事业的两难选择、面对家长里短的烦心琐事,心中依然怀着对法律和正义的追求与热爱。他深知自己背起的是双肩包中的国徽,扛起的是法律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最令我震惊的莫过于剧中公布的数据指出“……法院一百多位法官,一年办案20万件,平均每名法官到手600……赵晓海法官这个团队,一年结案2752……”这些庞大的数据再次刷新了我对基层法官繁重工作的认知,实在令人由衷地敬佩。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正是无数名像“背包法官”赵晓海一样认真工作、胸怀百姓的社区基层法律工作者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为北京这座现代化大都市走向法治化提供了坚实的基层保障。正如赵晓海在剧中所言:“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法条堆积,法律是要有人情味的,有温度的。”感谢每一位基层法律工作者,他们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背包法官”,能动司法的朴实模样

杨涵教(北京舞蹈学院教师

1115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出品,以“背包法官”为创作题材的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该剧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剧目,塑造了以赵晓海为代表的“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的社区巡回法官的鲜活形象,讲述了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的能动司法故事。

该剧充满了正能量。骑着电动车、用背包背着国徽的赵晓海穿行在鼓楼苑社区,用耐心和知识解决各种邻里间鸡毛蒜皮的小事,用爱与信仰守护一方正义,既能教育人,又能鼓励人,这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感动。

该剧有着强烈的真实感。它所选取的案例来自老百姓生活,一会儿是婚姻不和谐,一会儿是家庭遗产继承问题,一会儿要调解交通事故,一会儿又要解决洗衣店矛盾。语言通俗、直白,细节丰富、生动,让观众上了一堂沉浸式普法课,同时也体会到了基层法官强烈的责任心、敬业心、爱民情怀和奉献精神。

该剧带来了不一样的法官形象。《鼓楼那些事儿》中的赵晓海法官,是一个接地气、办实事、有血有肉的法官,从他成功化解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的精彩表现中,我们感受到了一名基层“背包法官”对职业的珍爱尊崇,对公平公正的执着守护,对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法律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人情味

赵杰(中央戏剧学院教师

1115日晚,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的《鼓楼那些事儿》,引起了司法从业者和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舞台上对于基层法官形象的着力塑造,令观剧人备受感动。

剧中不见威严的法庭,而是中轴线穿过的“鼓楼苑”社区里的各种家长里短,人情冷暖。法官也不是穿着法袍,拿着法槌的传统法官形象,而是每天骑着电动车,背着国徽,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解决无数鸡毛蒜皮琐事的“背包法官”。舞美设计王琛将老北京胡同搬到了舞台上,多重叙事空间在方寸之间自由切换,葡萄藤,石墩子,大槐树……各处逼真的细节都充溢着浓浓的京味儿;灯光设计模拟自然界一天中的时间变化,用灯光效果既恰到好处地烘托人物的微妙心理,又交代了时间的流逝;作曲陈雷创作的融合传统京味与时尚元素的音乐也巧妙烘托着剧中气氛和人物复杂的心理。该剧既是一部写基层法官赵晓海的戏,也是一部群戏,有名有姓的人物非常多,该剧也是一部展现新时期新北京新风貌的作品,其中既有新观念,又有传统老理儿,还有家庭成员之间,左邻右舍之间的各种碰撞,他们遇到的问题有婚姻调解,遗产继承,交通事故,洗衣纠纷……这些人物和故事围绕着“背包法官”赵晓海的工作和生活徐徐展开,同时各种各样的司法案件穿插其间,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牵动着观众的心。

剧中的赵晓海是有温度,有智慧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代表,更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老城区走向法治化的缩影,而剧中所发生的故事也记录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共同助力中国法治建设的时代音符。





京味话剧艺术探索的新范式

于仰飞(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20231115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出品的原创京味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该剧由刘深、杨浥堃编剧,林熙越导演,刘端端、夏力薪、樊尚宏、种丹妮等主演。作为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参演剧目和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入选剧目。《鼓楼那些事儿》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小社区点点滴滴的普法事件,折射出大时代中国法治化进程,成为京味话剧艺术探索的新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一个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京味儿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围绕着“背包法官”赵晓海负责的鼓楼苑社区法律工作展开。老住户因为砍伐自家院里的香椿树而成被告;一对夫妻因为孩子教育问题闹离婚;因为交通问题而大打出手的当事人;还有祖孙三代因为房屋继承权问题对簿公堂,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却是大事。作为社区法官的赵晓海事无巨细,在法律工作中以其智慧与温暖,将其一一化解。京味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既呈现了烟火味的世间百态图,又营造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共同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的生活大气象。





法治下的京味、京风和京情

王子力(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

鼓楼社区,胡同纵横,这里有老院子亦有新文化。在这里,“流动法庭”开到了家门口,通过讲述“背包法官”赵晓海的工作经历和司法家常事儿,为观众们展现了法治与人情温暖的奇妙结合。

精巧而又形象的舞美,生动鲜活的京味儿人物,贴近现实而又艺术化处理的叙事线索,在一方舞台上更深刻地反映了法律与京风、京情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们共睹了司法下的诸多“微观瞬间”。

整部剧围绕着“背包法官”赵晓海的工作和生活展开,他以鼓楼苑社区为岗,凭借智慧和坚守的精神,灵活和包容的态度,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并解决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角色的塑造上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关怀,将法与情、治与理相结合,真实而又立体。观众在剧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背包法官”的聪明才智,更能够体会到他与社区居民间那份浓厚的情谊。

而故事中的鼓楼苑社区则成为整部话剧的背景,通过展示社区居民的生活琐事,让观众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舞台表现上的京风。社区是司法与人民之间的桥梁,通过法治的力量,社区居民的矛盾得到了妥善解决,“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这种以社区为中心的视角,使观众对法治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入,也为今后的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整部话剧以深刻的京味儿人物刻画和生动真实的情节设计,展现了法治与人情之间的微妙关系。观众们在走出剧场时,内心不禁涌动起对法治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通过赵晓海和社区居民的故事,让我们向有责任、有信仰、有担当、有温度的“背包法官”致以崇高的敬意!

END




审核:王田编辑:王津京
北京评协投稿邮箱:beijingpingxie@bjwl.org.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