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簡帛》 | 晁福林:説《五十二病方》的“弁” ——兼論關於疥蟎的最早記載

晁福林 武大简帛 2022-11-14

説《五十二病方》的“弁”

——兼論關於疥蟎的最早記載

晁福林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摘  要:《五十二病方》關於“諸傷”的治療,提到有一種稱爲“弁”的製劑方法,專家多讀爲“拌”,意即調和。但《五十二病方》所載“弁”多爲黏稠的油膏和齏粉狀的藥物調和。這種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頗難實行。這個“弁”字,疑當讀爲“拚”,意謂兩手相拍或相搓,將藥製成餅狀或丸狀,才便於使用。

關鍵詞:《五十二病方》  弁  蟎蟲

抄寫於秦漢之際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是戰國至漢初這一時段的十分珍貴的古代醫學資料。1973年帛書出土不久,整理小組的專家即進行了釋讀工作。從2008年起,裘錫圭先生復又率領專家進行再次整理釋讀,並且總結和彙集四十年來的研究成果,於2014年出版了《馬王堆漢墓帛書集成》,爲相關研究提供了極大方便。此書的《五十二病方》吸收了原整理者的全部成果,並且有所發展,是迄今所見最完善的釋讀本。本文討論《五十二病方》關於外傷的一種製劑敷藥方法,提出拙見,供專家參考。

説《病方》“以職(膱)膏弁”的“弁”字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關於“諸傷”的治療方法之一,提到製劑方法爲“弁”,《馬王堆漢墓帛書集成》整理注釋者,完全承繼原整理者的解釋,説:“弁,在帛書醫書中義爲調和,疑即後世的拌字。”細繹其意,愚以爲尚有可商之處。爲討論方便計,現將此驗方全文具引如下:

(一)久傷者,薺(齏)杏〈覈(核)〉中人(仁),以職(膱)膏弁,封痏,虫(蟲)即出。【嘗】試。

這個驗方的大概意思是:對於遷延長久的傷者,可以將杏仁搗碎爲齏粉,以黏稠的油膏弁之,封貼在傷處,害蟲會立即從傷處出來。此方曾經試驗過,可用。病方的“職”字,《集成》承繼原整理者的解釋,説:“職,古書或寫作‘䐈’,《考工記·弓人》注:‘亦黏也。’職膏,即黏的油脂。”此説正確可從。可是,此方的“弁”字,原考釋云“疑即後世的拌字”,説似不確。《病方》原意謂將杏仁細爲薺粉,然後與膱(䐈)膏相“弁”,此弁字與拌雖然古音韻部均在元部,但聲紐稍有別,弁爲並紐,拌則爲滂紐。就古音而言,两者通假并无障碍,但却不如讀爲以“弁”爲聲符的“拚”更爲妥當。弁與拚,古音的韻部、聲紐全同。朱駿聲説弁字可以通假爲“拚”,是正確的。《説文》謂:“拚,拊手也,從手弁聲。”段玉裁云:“言拊手者,謂两手相(拍)也。”讀“弁”爲“拚”,義謂“拊手”,如此解釋,與“弁”的古音在漢代豐富化有關。先秦時期,“弁”用爲冠名,漢代依然。東漢劉熙解釋其形狀是“如兩手相合,抃時(是)也”。所謂“抃時(是)也”,解釋的是“兩手相合”之義。清儒畢沅説:“抃,《説文》作拚,云:‘拊手也。’”可見,在漢代“弁”已有兩手相合之義,與《説文》的拚(抃)是一致的。漢代的文獻記載裏,弁作爲冠冕字多稱“皮弁”,猶後世所謂皮制的瓜皮小帽。但是,也有用“弁”爲“拚”之例。如《漢書·嚴延年傳》載:在行刑現場,“吏皆股弁”,顏師古注:“股戰若弁。弁,謂撫手也。”指兩腿戰慄相撞,如雙手相擊。

依照此意,《病方》的“以職(膱)膏弁”當是將混有杏仁粉的黏稠油膏取一定之量,將其以雙手相拍打(“拊手”),以此方法將油膏拍打成餅狀來敷於傷處。觀《病方》的其他用例可知,“弁”不僅表示雙手相拍打,而且表示雙手相揉搓。兩種方式皆符合“弁(拚)”的“拊手”之義。

現代醫藥學研究表明,杏仁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還有將其搗碎用以治瘡的成功之例,其方法是,“視患部面積大小取苦杏仁若干枚,火煆存性,然後壓磨成黑色油狀”,用以塗抹患處。療效甚好。杏仁粉若僅以攪拌的方式和黏稠的油膏混和,難以發揮藥性,此方所述雙手拍打之法,可以較多地發揮杏仁的藥性。並且黏糊狀的油膏加以杏仁粉,稍加攪拌,即取一定數量者雙手拍打,也便於視患部大小,拍製成合適的藥餅,也便於敷於患處。

《五十二病方》裏,表示製劑的攪拌,所用的是“撓”字,計有10例,《集成》引学者説:“撓的物品有時候是液體和液體,有時候是粉末和粉末,都容易混合。”表示攪拌的“撓”與表示雙手拍打或揉搓的“弁”,在《病方》裏的區別還是比較顯著的。關於杏仁的入藥用於治療,《黃帝内經》尚未之見,以前最早見於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論》,現在可據《五十二病方》將其提早到戰國至西漢時期。

《病方》裏的“弁”皆當讀爲“拚”

除了我們前面引用的(一)之例以外,《病方》裏還有另外七例“弁”字,也和(一)之例一樣使用,現將相關文字具引如下:

(二)煮秫米期足,毚(纔)孰(熟),浚而熬之,令爲灰,傅之數日。乾,以其汁弁之。

(三)以雞卵弁兔毛,傅之。

(四)冶莁夷(荑)、苦瓠瓣,并,以彘膏弁,傅之,以布裹【而】約之。

(五)冶烏豙(喙),炙羖脂弁,熱傅之。

(六)取陳葵莖,燔冶之,以彘職(膱)膏殽弁,以傅痏。

(七)加(痂)方:財冶犁(藜)盧,以䗬(蜂)駘(飴)弁和之,即孰(熟)【□□】,以傅之加(痂)而巳(己)。嘗試。毋(無)禁。

(八)以般服(茯)零(苓),取㝡(最)大者一枚,壽(擣)。壽(擣)之以舂,脂弁之,以爲大丸,操。

我們對於以上幾條略加解釋。

先説(二)的意思,此條是説將足夠量的秫米煮至剛熟的時候,然後將米汁濾出,再繼續熬成灰狀,將其敷於傷患處。數天後,藥膏變乾時,取下碎爲細粉,用濾出的秫米的汁與其混和搓揉拍打,再敷而用之。

上引(三)的大意説,將雞蛋液與兔毛混合拍打揉搓,敷於患處。

上引(四)是説,分別將莁荑、苦瓠瓣搗碎,合在一起,用豬油膏混和拍打,敷於患處,用布包裹來約束藥膏。

上引(五)的“羖脂”即公羊的脂。這裏的“脂”,從其要經炙烤使用的情況看,不可能是油脂,而應當是羊腸附近的脂肪。《詩經·大雅·生民》“取蕭祭脂”,朱熹説:“脂,膟膋也。”《禮記·郊特牲》“取膟膋燔燎升首”,鄭玄注:“膟膋,腸間脂也。”此處説的“脂”,非是炙烤後的油脂,而是直接從腸間取下的“脂”,所以此《病方》説“炙羖脂”,將其炙烤,將粉碎的烏頭之粉与炙烤熱的公羊的腸間脂混合拍打,趁熱敷於患處。

上引(六)的“殽”,意爲混雜一起。《説文》訓謂“相雜錯也,从殳”,段玉裁説:“取‘攪之’之意。”此處言將陳舊的葵的莖杆燔燒粉碎,與黏稠的豬膏混雜一起拍打,然後敷於疥瘡處。本條的“殽”意爲攪拌,則“弁”不當再作攪拌用。是爲判斷《病方》“弁”字本意之一證。

上引(七)的意思是説,治療疥瘡之方是粉碎適量的藜盧,再調以蜂蜜拍打調和它,用以敷於疥瘡所結之痂上,此方曾經試驗,有效,沒有禁忌。本方所言的“痂”,《説文》訓謂:“疥也。”桂馥云:“王注《急就篇》引作乾瘡也,徐鍇本作乾瘍也。”可見痂有疥瘡和乾痬二義,此方所言當爲前者。

上引(八)的意思是説,治療乾癢的皮膚病,取一枚最大的茯苓,將其用石臼搗碎,然後混合脂膏,用雙手揉搓爲大丸,拿此丸在乾癢的患處摩擦治療。操的古義主要是《説文》所訓的“把持也”。把持藥丸如何治療呢?可能有兩種方法,一是持丸摩擦患處;二是用手掌壓丸滾動於患處。專家或推測,這裏的“操”的方式是“用手拿著大丸在瘙癢處作滾動治療”,这是一種可行的治療方式的推測。我們可以注意到的是,無論是持丸摩擦,抑或是持丸滾動,皆是先將藥劑製成大丸,而製成大丸的方法則是“弁”,即雙手揉搓藥劑而成丸,若是攪拌,則是难以制出“大丸”的。

除了上引各例以外,關於“弁”字的使用,在馬王堆的醫書《養生方》還有兩例:

(九)……以邑棗之脂弁之,而以塗布巾,即以巾靡(摩)……。

(十)八月取兔(菟)纑實陰乾,乾析取其米,冶,以韋裹。到春,以牡鳥卵汁畚(弁),完(丸)如鼠矢(屎),陰乾……。

這兩例的大意如下:第(九)例説,補氣之方可以將特殊處理的鷄骨粉碎,再以棗泥相混拍打,塗在布巾上,以布摩擦足部。第(十)例説,八月間,取菟蘆的果實,陰乾後再取其實中之米,粉碎後用皮包裹。來年春天,用鳥卵汁混合後揉搓成鼠屎樣的小丸,陰乾備用。此例和第(八)例採用“弁”法制成“大丸”的情況一樣,足證此法非是攪拌,而是用“弁(拚)”,即《説文》所言的“拊手”,也就是雙手拍打或揉搓。否則是難以制取成“大丸”或如鼠屎那樣小丸的。

總之,《病方》裏所有“弁”字,均當讀若“拚”,意謂用雙手相拊將藥劑拍成藥餅,或雙手將藥劑揉搓成丸,非是普通的攪拌。帛書《養生方》兩個用“弁”之例,與《病方》完全相同,亦爲將“弁”讀爲“拚”,用爲“拊手”的旁證。

附論:關於蟎蟲的最早歷史記載

我們的討論還回到前引(一)的那個病方。那個病方説道,用藥將瘡“痏”封塗之後,“蟲即出”。那麼,蟲所出的“痏”,處於“諸傷”類,它是什麼“傷”呢?《集成》引原整理者之説謂“外傷”。然而,此外傷在敷藥後爲何有蟲爬出,馬繼興説:“當是由於所患金傷經久未愈,而患者消毒觀念不强,重復感染所引起的局部傷口潰腐生蟲現象。”由情理推測,此説甚有道理。可是,傷口生出蛆蟲,藥劑將其全部塗封後,蛆蟲不大可能爬出,今有蟲出,可見並非蛆蟲。馬先生此説,諸家或未之信,諸家解釋多不釋“蟲即出”,就連《集成》的整理者亦不贊一辭。對於“蛆蟲説”表示了矜慎的懷疑。

將“痏”解釋爲“外傷”,並不爲錯,但卻比較籠統。漢代多將“痏”視爲“瘡”。《三蒼》云:”痏,瘡也。音如鮪魚之鮪。”《黄帝内经》云“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王冰注:“痏,疮也。”《説文》云:“痏,㡶痏也。”朱駿聲説:“凡毆傷皮膚,青黑無創瘢曰疻,有創瘢曰痏。”從朱駿聲對於《説文》的解釋看,漢代所謂的“痏”當指毆傷之皮膚發炎後留有瘢痕者,亦即“瘡”。《素問》和《三蒼》皆漢代文獻,皆稱“痏”爲“瘡”。《黃帝内經》諸篇多“瘡瘍”連用,指皮膚發炎潰爛。皮膚所生瘡並且有蟲爬出者,若非蛆蟲,則非疥瘡莫屬。疥瘡因疥蟎致病。疥蟎是蟎蟲的一種,一般稱爲疥蟲,大小在0.25-0.3毫米之間,它可以鑽入皮膚角質層打隧道產卵,形成疥瘡。當代專家指出,疥蟲可以在皮下構築多條隧道,長約3-15毫米,呈灰白色或淺黑色線紋,呈彎曲狀,隧道進口處多附有極細的乾痂。

疥瘡是上古時期常見的皮膚病,文獻記載疥瘡,最早當溯源至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對於疥蟲的記載則是漢代的事情。東漢時的《太平經》講疥蟲之害,云:“今疥蟲蚤蝨小小,積眾多,共食人,蠱蟲者能殺人,蚤蝨同使人煩滿,不得安坐,皆生瘡耳。”文獻提到“疥蟲”致病的最早是東漢時的《論衡》一書。此書强調造成災害的是貪官污吏,而非蟲類。其中説道:“夫歲生而食人,與時出而害物,災孰爲甚?人之病疥,亦希非常,疥蟲何故不爲災?”如果我們的推論可信的話,那麼就可以説,現今所見記載疥蟎的最早文獻當是馬王堆漢墓帛書的《五十二病方》。

本文原載《簡帛》第24輯,引述請據原文。

編輯|張志鵬

審核|魯家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