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簡帛》|草野友子:2018-2020年日本學界中國出土簡帛研究概述(上)

草野友子 武大简帛 2023-02-17

2018-2020年日本學界中國出土簡帛研究概述(上)


草野友子

日本學術振興會

立命館大學衣笠總合研究機構


前言


本文是2018-2020年在日本發表的中國出土簡帛研究成果概述,所涉簡帛資料年代上起戰國,下迄三國魏晉。草野友子、中村未來、海老根量介三人分擔戰國秦漢簡綜合研究,楚簡、秦簡研究和帛書、漢簡、吴簡、晉簡研究三个板块的綜述。考慮到三年的成果概述篇幅過大,分成上、下兩篇發表:上篇由草野友子執筆,下篇將由中村未來和海老根量介两位執筆。日本的《史學雜誌》“回顧和展望”、《日本中國學會報》“學界展望”等便於瞭解學術概况,是本文的重要參考文獻。2018-2020年研究成果非常多,難免掛漏,加之篇幅所限,介紹只能盡可能簡潔,請讀者注意、理解。


戰國秦漢簡綜合研究概述


本文依次介紹相關專著、論文集、譯注和概論性著作等的要點、戰國秦漢簡綜合性研究的概要等。

1.專書

齋木哲郞《後漢的儒學與〈春秋〉》,考論東漢時代儒學發展和春秋學的關係,全書十章,研究對象是《春秋》、《穀梁傳》、許慎《五經異義》、鄭玄與何休的《春秋》論争、桓譚《新論》、王充的思想形成與《春秋》、王符《潛夫論》等後漢的代表性文獻。該書第三章《雲夢秦簡〈編年記〉與〈秦記〉--秦代春秋學的一斷面》,首先介紹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編年記》,其次記述《編年記》有關作者“喜”的論争、《編年記》的記述形式,以及喜的生涯。作者認爲《秦記》的記録法也應從春秋學史的角度予以把握。

户内俊介《先秦虛詞的歷史發展--上古漢語語法化研究序説》,全書三章,第一章《殷代中國語“于”的語法化過程--以時間介詞用法爲中心》,第二章《上古中國語“NP而VP”/“NP1而NP2VP”結構的功能及其成立》,第三章《上古中國語非現實情態標記“其”的歷史發展》。該書利用了不少戰國秦漢簡材料(如郭店楚簡、上博楚簡、包山楚簡、睡虎地秦簡、放馬灘秦簡、張家山漢簡等),重點探討上古漢語的内部變化,特別是虛詞“于”“而”“其”的語義和和功能變化,論證其歷史發展。

永田英正《漢代史研究》,利用出土簡牘考察不見於傳世文獻的中國古代史。該書是1989年刊行《居延漢簡的研究》時未收録的論文和在那以后發表的論文十八篇,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收録討論漢代政治制度的論文:第一章《漢代人頭稅的崩壞過程》、第二章《關於東漢三公的起家與出身》、第三章《漢代的選舉與官僚階級》、第四章《漢代的集議》、第五章《關於中國古代的文官優先制》。第二部收録出土文字資料即關於漢代簡牘與石刻的論文:第一章《新居延漢簡概觀》、第二章《關於新居延漢簡的若干册書》、第三章《甲渠塞第四燧出土簡的分析》、第四章《關於〈候史廣德坐罪行罰〉檄》、第五章《禮忠簡與徐宗簡的研究展開》、第六章《關於江蘇尹灣漢墓出土簡的考察》、第七章《關於居延漢簡所見的卒家屬廩名籍》、第八章《簡牘的古文書學》(簡牘的研究方法)、第九章《圖書、文書》(以王國維《簡牘檢署考》的現代版爲目標)、第十章《漢代石刻》。附篇收録作者個人的講演記録與簡牘研究歷程。

秋山陽一郎《劉向本〈戰國策〉的文獻學研究――二劉校書研究序説》,全書六章:第一章《劉向校書以前的書籍通行形態》、第二章《劉向新定本的特徴與編集基準》、第三章《姚本戰國策考》、第四章《劉向以前的〈戰國策〉文本復元》、第五章《“國别者八篇”考――劉向新定本〈戰國策〉的藍本》。該書廣泛利用了郭店楚簡、上博楚簡、馬王堆帛書、銀雀山漢簡、阜陽漢簡、張家山漢簡、定州漢簡等各種戰國秦漢簡。作者認爲劉向、劉歆父子保持了所校書的古本體裁,因而可以從保存劉向本面貌的姚宏本《戰國策》中撥繭抽絲,分析劉向所見之原本。這是日本學者首次對《戰國策》的原本做系統分析。其第一章,從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各自的特點出發,基於不同版本的編纂者及收藏者的關注點、按照一定主題收集、綴合篇章等現象,盡可能弄清劉向以前戰國到西漢的書籍形態。

藪敏裕《〈毛詩〉文獻學的研究――以與出土文獻比較爲中心》,全書四章:第一章《關於〈毛序〉》、第二章《關於〈毛傳〉》、第三章《關於〈毛詩〉》、第四章《與〈詩經〉有關的其他各種問題》。該書認爲,假如承認《毛詩》文本和《毛傳》、《毛序》的解釋是先秦已經存在的,基於這些文本及理解,會和通行的楚簡、漢簡解讀方法不相容。作者設定了三个層次的《詩》:①戰國楚簡等所見楚系文字抄寫的《詩》的理解,②西漢時代的馬王堆帛書、阜陽漢簡等所見“漢簡今文”《詩》的理解,③傳世古文《毛詩》(含有《毛傳》、《毛序》)之“詩”的理解。如果採納傳世文獻引用的《詩》理解而探討楚簡本和漢簡本,通過仔細檢討就可以祛除《毛詩》《毛傳》《毛序》在先秦時已經存在的先入之見,也可以達到探明戰國到漢代《詩經》真實形態的目的。書中使用的竹簡資料主要有郭店楚簡《緇衣》、上博楚簡《孔子詩論》、清華簡《金縢》《耆夜》等。

吉田篤志《中國古代思想的考察》,借鑒中國古代史、考古學等的成果考察中國思想和思想史,書中還有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報告、見聞録。全書五章:第一章《神話和歷史的間隙》、第二章《〈詩經〉與〈尚書〉的考察》、第三章《親親與尊尊――孝與忠》、第四章《西周銅器銘文考》、第五章《學術會議參加報告》、第六章《遺迹巡禮――考古與文物之旅》。書中討論的出土文獻,主要有青铜器銘文和簡帛文獻。較爲集中的簡帛材料討論見於:第二章關於古公亶父的研究、清華簡《傅説之命》上篇釋讀和《傅説之命》下篇所見的“天”“德”的專題論述;第三章通過傳世文獻、春秋傳、郭店楚簡中的“親親”與“尊尊”試論郭店楚簡的成立年代;第六章還收録了一篇作者於1999年到中國觀摩曾侯乙墓竹簡、望山楚簡、包山楚簡、睡虎地秦簡、鳳凰山漢簡、張家山漢簡、天星觀楚簡、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和竹簡、臨澧縣九里墓竹簡、楊家灣六號墓竹簡等的見聞札記和調查報告。

多田麻希子《秦漢時代的家族與國家》,全書六章:第一章《中國古代家族史研究的現狀與課題》、第二章《出土簡牘所見“室”“户”“同居”相關問題與“家族”》、第三章《出土簡牘所見“家罪”和“公室告”“非公室告”》、第四章《秦、西漢初期律令所見女性户主》、第五章《秦漢律中的奴婢》、第六章《秦漢簡牘所見的家族關聯簿集成稿》。該書以中國古代法律所見“同居”一詞爲關鍵,論述作爲經濟單位的家族和作爲居住單位的家族合二爲一的背景,闡明“家族”的形成過程。又以女性、贅婿、奴婢等爲綫索,明確鄉里社會内部存在的諸多關係之一端,描述國家與社會的具體關係。本文使用的簡牘材料主要有睡虎地秦簡、嶽麓秦簡、里耶秦簡、張家山漢簡、居延漢簡、肩水金關漢簡、走馬樓三國吴簡等。

水野卓《春秋時代的統治權研究》,力圖闡明春秋時代的統治權的保證。該書“序章”之後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傳世文獻看春秋時代的統治權”,分六章,探討春秋時代的君主、統治權的變体、諸侯即位、太子和諸侯的人身和統治權、諸侯和周天子的關係等問題。第二部分“出土文獻〈繫年〉對春秋時代統治權研究的貢獻與展望”,分四章,前三章利用清華簡《繫年》探討春秋時代諸侯國新君即位、平王東遷前後的王位繼承、東遷期的年代三個問題,第四章則是從宏觀上討論《繫年》作爲史料的特質。全書最後一章是關於春秋期統治權的特色等問題的思考。該書在討論春秋時代的統治權時,特别注意統治權的内容和實體化、繼承方法、統治的合法化等,明確統治權的具体要素。作者在重視討論春秋時代的特色及其時代變化的同時,也充分注意到春秋及其前後時代的關聯,由此可見其全盤考察處春秋史在中國古代史上的地位這樣的研究目標。書中使用的簡帛材料主要是清華簡《繫年》。

橋本敬司《何謂人間性――中國思想的活動》,是作者思考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論著集成,包括孔子論、孟子論、荀子論、老子論、莊子論、陸象山論和王陽明論等,也包括郭店楚簡《老子》《太一生水》《性自命出》《緇衣》《窮達以時》《五行》《六德》《語叢(一)》,上博楚簡《緇衣》《性情論》、馬王堆帛書《老子》《周易》等簡帛思想性文本的研究成果。作者已經去世,該書編纂者爲書中收録的每篇論文都寫了解題。

淺野裕一《消失的車轍――古代中國的身影》,爲了解答作者五十年來研究古代中國時產生的疑問和難題,從多角度追尋中國古代的身影。全書十一章:第一章《上帝與上天》、第二章《〈老子〉的作者》、第三章《〈左傳〉的成立情况和構造的寓意》、第四章《〈國語〉的著作意圖》、第五章《〈易〉與〈中庸〉》、第六章《〈中庸〉“誠者天之道也”再考――以與〈五行〉的關係爲中心》、第七章《告子性説考》、第八章《〈荀子〉後王考》、第九章《孤立的魂――楚辭〈離騒〉的靈均像》、第十章《孤立的魂――楚辭〈卜居〉與〈漁父〉的屈原像》、第十一章《〈吕氏春秋〉與天人相關思想――以序意篇爲中心》。書中使用的簡帛資料主要有馬王堆帛書《老子》《周易》《五行》和黃帝四書,郭店楚簡《老子》《太一生水》《性自命出》《緇衣》《六德》《語叢》《五行》,上博楚簡《恆先》《凡物流形》《性情論》《緇衣》等。


2.論文集

鶴間和幸、村松弘一編《馬和古代東亞世界史》,由十五篇論文組成的論著集。主要討論東亞非草原的自然環境中,馬怎麼被利用、生產、供給等問題。其中包括古代社會馬匹利用、車的起源、中國的馬車、秦始皇陵的馬車、古代中國人對馬的關心,中國周邊地域馬與人的關係等。其中利用簡牘資料較多的有:菅野惠美《中國古代的馬匹管理與漢代墓葬裝飾》利用了敦煌懸泉漢簡《傳馬名籍》,和傳世文獻引用的《伯樂相馬經》、《銅馬相法》等討論官馬的管理、馬匹鑑定(相馬)。菊地大樹、覺張隆史《秦國的馬匹生產――考古學的研究》主要討論在關西勃興的秦國馬匹生產,從動物考古學、同位體化學和古代DNA分析復原馬的毛色等跨學科的視野和方法,文中關於馬的生產、管理方法,結合《周禮》、睡虎地秦簡的秦律等材料作了討論。青木俊介《漢代關所馬匹通行制度及其實態――基於肩水金關漢簡的分析》利用肩水金關出土木簡,分析關於馬匹通行的規定、通行證明書及其製作過程,認爲雖然漢代存在嚴密的馬匹通行和通關規章制度,但維持其制度的主要是出發點的縣、官府的登記與審查,在關所的實地檢查并不嚴格。

谷中信一編《中國出土資料的多維研究》,是谷中信一、池澤優、大西克也、小寺敦、末永高康、名和敏光六位研究者共同負責的科研項目JSPS科研費基盤研究(B)“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的戰國秦漢期新出土資料研究”(2014-2018年)的成果。該書意在確立“非發掘簡”的史料價值,重新探討傳世文獻,立體地分析戰國秦漢時代的中國面貌。第一部分“辨僞學的確立”,登載關於“非發掘簡”的两篇論文:大西克也《爲了使用“非發掘簡”》解説“非發掘簡”的定義,證明其學術價值比發掘簡毫無遜色;丹羽崇史《從考古學研究看非發掘簡――以與商周青銅器研究對比爲中心》結合考古材料、銅器銘文研究談“非發掘簡”的使用。第二部分“非發掘簡資料價值的確立”,登載相關論文與譯注十一篇:今田裕志《上博楚簡〈君子爲禮〉譯注》是《君子爲禮》的全篇譯注,該文認爲《君子爲禮》與《弟子問》没有關係;郭永秉(宫島和也日譯)《清華簡〈繫年〉抄寫時代之估測――兼從文字形體角度看戰國楚文字區域性特徵形成的複雜過程》是《文史》2016年第3輯所刊論文的日語版;劉國忠《從清華簡〈繫年〉看兩周之際的史事》研究清華簡《繋年》所見西周末年與東周初年的一些歷史事件;趙平安《重讀清華簡〈厚父〉筆記》研究清華簡《厚父》的成書年代,特别是《厚父》的所説的人物事件究竟是夏商周哪一個的相關問題;曹峰《清華簡〈湯在啻門〉譯注》提及《湯在啻門》的釋文、解析與注釋,以及各部分的理論與思想;小寺敦《關於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中謙虛的君子像》分析《鄭武夫人規孺子》中低調的君主形象,將簡文和《左傳》《國語》的相關内容作了比較;谷中信一《清華簡(六)〈管仲〉譯注并論考》在《管仲》全篇譯注的基礎上,作者認爲清華簡《管仲》篇不是管子學派的文獻,也不是在齊地述作的文獻;池澤優《北京大學藏秦牘〈泰原有死者〉考釋》作了全篇簡文的集釋,之後全面討論了關於該簡文的思想史、宗教史研究問題;朱鳳瀚《北大藏秦簡〈教女〉釋文再探》討論北大秦簡《教女》的釋文注釋問題;名和敏光《北京大學漢簡〈揕輿〉與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甲篇〈堪輿〉的對比研究》,用北大漢簡《揕輿》復原整理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甲篇《堪輿》、《堪輿煞神表》等的圖版修訂帛書釋文,該文還深入討論了北大漢簡《揕輿》的構造與竹簡排序;陳侃理《北大漢簡所見的堪輿術初探及補説》研究北大漢簡所見的《堪輿》,認爲簡中的堪輿術是從北斗神運行判斷時間與吉凶的一種“選擇術”。第三部分“結合出土資料的中國文獻再評價”,匯集基於出土資料重新探討傳世文獻資料價值的論文:平勢隆郎《楚國世族的邑與吴起變法》討論吴起在秦漢專制權力形成過程中的歷史地位,探討先秦各國的變法事業,特别是楚世族“邑”的領屬問題和變化;末永高康《坊記禮説考》詳細分析在《禮記·坊記》先秦禮學思想上的思想史意義;廣瀬薫雄《關於老官山漢簡医書所見的診損至脈論》根據医書與老官山漢簡医書的比較,闡明診損至脉論的成立、變遷和傳世医書中相關内容的著述年代;鄔可晶(北川直子日譯)《戰國秦漢出土文獻與〈孔子家語〉成書研究》已登載於鄔可晶《戰國秦漢文字與文獻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7月)中;池田知久《〈老子〉的“天下”全體政治秩序構想――基於馬王堆帛書甲本》探討“道”的普遍性、思想發展、政治秩序與淵源等,闡明《老子》的根本思想。最後有大西克也《未曾得見的“三晉簡”――代後記》。

宫宅潔編《多民族社會的軍事統治――出土史料講述的中國古代》,匯集國際共同研究JSPS科研費基盤研究(B)“中國古代的軍事與民族――多民族社會的軍事統治”(2013-2017年)的成果選編,所收論文考察的主要是秦漢的領土支配形式、從軍事制度看古代帝國的構造等,利用的簡牘資料主要是里耶秦簡、嶽麓秦簡和西北漢簡:宫宅潔《從征服到占領統治――里耶秦簡所見的穀物支給與駐屯軍》,前半部分整理分析里耶秦簡的“穀物支給”簡,後半部分以對兵士穀物支給爲中心,在探討了兵種的問題之後,還利用嶽麓秦簡討論了配給原則等問題;陳偉《秦代遷陵縣“庫”初探》梳理里耶秦簡中遷陵“庫”的記載,系統討論有關問題;Giele Enno(紀安諾)《漢代西北邊境防備軍的社會構造――基於出土史料分析的方法論考察》,使用居延漢簡、肩水金關漢簡和敦煌漢簡等,分析漢帝國的軍事制度和徵兵等相關問題;鷹取祐司《漢代長城警備體制的變容》基於肩水金關漢簡,論證成帝期以後居延、肩水地區的戍卒出生地從關東改成張掖郡;孫聞博《秦漢“内史―諸郡”武官變遷考――作爲從軍事體制轉換日常行政體制的背景》將武官的組織區分内史、内郡、邊郡,歷時、動態地考察秦漢的地方武官制度,加深對國家體制從“戰國模式”向“帝國模式”的轉換的理解;佐藤達郎《漢代周邊的民族與軍事――以屬國都尉與異民族統治官爲中心》探討在漢代,西北、東北邊的異民族如何編入漢朝的軍事體制,如何承擔帝國邊防的部分任務。

髙村武幸、廣瀬薫雄、渡邉英幸編《從周邊地區看秦漢帝國2》,是《從周邊地區看秦漢帝國》的續編,收録參加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海外遺迹實地考察的研究者的論文,以及在前書中未能登載的依據遺迹實地調查的考證。綜合闡明秦漢周邊地區的存在和變遷對帝國造成的影響,以及由於編入秦漢領土之内周邊地區自身的變化。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秦的内核與周邊”,第二部分“漢代周邊地區的地域社會”,第三部分“周邊地區的資料與遺迹”。其中有不少涉及到簡牘材料的研究:渡邉英幸《關於戰國秦内史的備忘録》,梳理關於戰國秦内史的相關研究動向,包括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里耶秦簡、嶽麓秦簡等的相關研究。并提出作者的個人見解;青木俊介《關於里耶秦簡公文書中的“某主”――以嶽麓秦簡〈興律〉的規定爲據》,討論公文書用語“某主”的形成背景,進而根據里耶秦簡的公文書和嶽麓秦簡《秦律令(一)》的條文,考察當時的公文書、公務處理體制;髙村武幸《戰國秦的“帝國”化和周邊的統治變遷》,以“帝國”“周邊地區”爲切入點,就戰國秦與周邊的關係和周邊地區統治的變遷展開討論,文中利用的簡牘資料主要是睡虎地秦簡、里耶秦簡、嶽麓秦簡、龍崗秦簡、張家山漢簡;鈴木直美《西漢後期到魏晉的隨葬衣物疏簡的發展》梳理西漢後期到魏晉寫在簡牘上的隨葬衣物疏,并證實其與後來寫在紙(或者帛)上的連續性;廣瀨薰雄《1998年敦煌小方盤城出土簡牘初探――兼論玉門都尉府與玉門關》探討敦煌小方盤城出土簡牘和方盤城遺址,作者將該遺址考訂爲玉門都尉府與玉門關;片野龍太郎《漢代酒泉郡周邊遺迹的基礎研究――縣城與防衛戰》基於近年發表的考古調查報告和懸泉置漢簡的里程簡,考察漢代酒泉郡的地理環境和交通路綫,嘗試復原漢代酒泉郡的縣城與長城防衛情形。

工藤元男先生退休記念論集編集委員会編《中國古代的法、政、俗》,是工藤元男的記念論文集,書名象徵工藤氏研究的“法”“習俗”和“政治”三個專業領域,各領域按時代順序按先秦、秦漢、魏晉以後三個時期,各收録代表論文六篇,合計十八篇。其中關於簡帛文獻的有:曹峰(小林文治日譯)《清華簡〈湯在啻門〉所見的“五”觀念》深入研究了《湯在啻門》的“五行”意識以及篇中的“五行”思想在古代思想發展史上的地位,還分析了《湯在啻門》的思想特質和成書年代;小林文治《秦之盗賊捕縛與人民的臨時徴發》,利用嶽麓秦簡、張家山漢簡的律令和里耶秦簡的行政文書等,考察秦代官府如何徵調人民,如何開展盜賊緝捕等;陳偉(川村潮日譯)《〈里耶秦簡〔貳〕〉九―四五〇号的稟食制度》先考訂《里耶秦簡〔貳〕》9-450號文書的釋文,在此基礎上研究相關的稟食制度問題;小倉聖《馬王堆漢墓帛書〈刑德〉篇的刑德小遊與上朔》,研究馬王堆帛書《刑德》甲篇刑德小遊的“刑、德”移動有關的問題。

伊藤敏雄、關尾史郎編《東漢、魏晉簡牘的世界》,是JSPS科研費基盤研究(A)“用新出簡牘資料的漢魏交替期地域社會與地方行政系統的綜合研究”(2013-2016年)的研究成果,收録關於長沙東漢簡、長沙吴簡、魏晉簡的最新成果。第一部分“走馬樓吴簡的世界”收録五篇論文:安部聰一郎《臨湘縣的地理環境與走馬樓吴簡》,從長沙吴簡本身的分析出發,再將視野轉移到臨湘縣的地理環境和古今地名的比勘;熊曲(小野響日譯)《關於〈嘉禾五年貧民貸食米斛數簿〉》,梳理《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陸)》中百姓跟官府借米的帳簿;楊芬(石原遼平日譯)《關於走馬樓吴簡〈史潘慮料刺中倉吏李金所領嘉禾三年雜米要簿〉的一考察》,研究《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柒)》所見《史潘慮料刺中倉吏李金所領嘉禾三年雜米要簿》的相關問題;鷲尾祐子《關於走馬樓吴簡吏民簿的編製時期》評述學術界關於“吏民簿”研究,論證“吏民簿”的編成時期;蘇俊林《從走馬樓吴簡看孫吴的鹽政》依據走馬樓吴簡等史料,以鹽務的管理機構、官鹽專賣、鹽米的在簿管理與用途、鹽政的監督爲中心,探討孫吴的鹽政。第二部分“後漢、魏晉簡牘面面觀”收録六篇論文:髙村武幸《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的概觀》是日本初次發表的五一廣場東漢簡的學術研究成果;永田拓治《關於南京出土三國吴、西晉簡》介紹尚未公開的南京出土吴簡、西晉簡,作者曾赴南京觀摩調查,因此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信息;伊藤敏雄《樓蘭魏晉簡再探――以樓蘭魏晉簡的分類與券的書式爲中心》依據漢簡、長沙吴簡的研究成果,對樓蘭魏晉簡作了新的分類,同時還比較了長沙吴簡的券和莂;町田隆吉《圍繞甘肅臨澤出土西晉簡――以訴訟關係文書與“塢”“塢舍”的理解爲中心》不僅詳細地分析了臨澤西晉簡,而且用長沙吴簡中的公文書作了對比研究;李周炫《從漢簡看國家的物資輸送與雇用勞動》以秦、西漢、東漢時期的簡牘(嶽麓秦簡到五一廣場東漢簡)爲中心,探討各時代國家運送業務的性質與受雇從事運送業務的人員等問題;關尾史郎《關於名片簡札的諸種問題》系統梳理分析了從漢到魏晉時期的名片簡札,探討其樣式與功能。

籾山明、Lothar von Falkenhausen(羅泰)編《秦帝國的誕生――古代史研究的十字路口》,是基於2018年5月19日主辦的國際會議“秦帝國的誕生――與英語圈學者的對話”後特别編纂的論文集,收載英語世界和日本學者的文獻史學、考古學研究成果,展望截止到秦始皇統一的秦史。其中關於簡帛文獻的研究主要有:渡邊英幸《秦的“自我意識”與“他者”認識》通論秦統一的歷史,討論秦人的“自我意識”與“他者認識”的變遷,主要利用了清華簡《繫年》、睡虎地秦簡、里耶秦簡、嶽麓秦簡等;髙村武幸《文書行政的開端》探討秦的行政文書,即命令和報告都按照文書進行的行政系統何時如何開始。利用的簡牘資料主要是睡虎地秦簡和里耶秦簡,也有嶽麓秦簡、張家山漢簡和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等:吉本道雅《〈史記〉的秦史認識》基於出土新資料將《史記》與《史記》以前的著作對比,闡明秦史叙述的原創性;上野祥史《文字資料與物質文化》討論秦簡、漢簡發現帶來的考古學與文獻史學研究方法的問題;土口史記《秦史的全貌復原》聚焦於日本和英語圈的秦史研究、新出簡牘研究的潮流,指出不同地區研究的差異等問題;江村治樹《戰國諸國家的統治特質――從都市支配的側面》根據遺址和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青銅兵器銘文、貨幣等出土文字資料,討論戰國各國統治的差異,闡明在戰國都市之中秦的特性。卷末《用歐洲語言撰寫的秦史研究文獻目録》對希望接觸歐美研究概况的讀者大有裨益。

3. 譯注、概論性著作及其它

工藤元男編《睡虎地秦簡訳注――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收録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三篇的譯注。釋文以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壹—貳)(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爲基礎,參考《睡虎地秦墓竹簡》和《秦簡牘合集》的圖版、釋文,將簡文和釋文逐簡對照,再撰寫校訂文,對釋文加標点和注釋,再將《睡虎地秦墓竹簡》的注釋譯成日語,最后用〔案〕提示著者的意見。

佐藤信彌《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最前沿》,對大量的出土文獻對中国古代史研究帶來的變化作了較爲全面的概述。作者指出,隨着中國大陸的建設開發,金文、竹簡、帛書等文字史料亦即“出土文獻”陸續發現,研究情况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但是考慮到日本的教科書和社會上的文化讀物等未能及時體現這些新動態,因此有必要將近代以來的研究史和最新研究情况做一介紹,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史的真容。

湯淺邦弘編《作爲教養的中國古典》,根據最新研究成果撰寫的中國古典導讀,作者盡可能多地進行了相關出土文獻研究成果的介紹。湯淺邦弘編《中國思想基本用語集》,解説中國思想基本用語的事典,簡介中國思想史的推移、歷史人物、專門用語等。書中有竹簡、帛書等的新資料解説。

關尾史郎《〈三國志〉的考古學――從出土資料看出三國志與三國時代》,利用中國各地出土的資料,探討《三國志》與三國時代。包括曹操墓、朱然墓發現的貴重文物。除了石刻、漆木器、陶器、畫像石、墓葬壁畫等,書中還使用了走馬樓吴簡、懸泉置漢簡等的簡牘資料。

王中江《從簡帛文獻看出初期道家思想的新展開》,以及王中江《心性、美德、境遇――出土文獻與初期儒家的新知見》,是王氏两部簡帛文獻研究成果的日譯本,將新出土資料和傳世文獻聯繫起來再討論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提出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觀點。前者使用出土簡帛文獻研究道家思想,指出初期道家存在從老子到莊子,從老子到黄老思想等多元發展途徑。後者使用郭店楚簡的儒家系文獻,主要是《性自命出》《五行》《窮達以時》等,討論了關於早期儒家的一些問題。

大庭脩《木簡學入門》,是講談社學術文庫(1984年)絶版名著的重刊。該書系統介紹“木簡學”的基礎知識和史料使用方法,現在也仍然是木簡研究極好的入門書。


4.戰國秦漢簡綜合性研究

宫島和也《試論合音詞“諸”在出土文獻中的分布及其含意》,以出土資料爲中心,調查“之”和“於”的合音詞“諸”的分布,指出代詞“之”和介詞“於”的合音詞“諸”東周以後才出現於書面語上;“諸”似乎具有比較典雅、文學的色彩而且與魯國或者儒家關係密切。作者認爲“諸”來源於魯方言,作爲文化詞被其他地區接受而進入其書面語。

名和敏光《中國出土資料紀年考》,用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戰國時代的竹簡、帛書等的出土資料考察到漢代開始使用“太初”年號以前的中國紀年,指出商周使用以王之即位年爲起點的“即位紀年”方式,進入戰國時代以諸侯的即位年爲起点的“諸侯紀年”的同時,廣泛使用以發生大事件的年爲起点的“以事紀年(大事紀年)”。作者還探討了西漢紀年,指出到武帝早期的出土資料大部分不記載年號,還没發現記述最初年號“太初”的出土資料。

另外,特輯《木簡研究的最前沿與新发展》,刊登了日本學者研究簡牘資料的新動向:角谷常子《關於特輯〈木簡研究的最前沿與新发展〉》介紹本册特輯的編纂目的,并做了概括性説明;森和《戰國簡牘研究的新展開》在戰國時代的簡牘分類有文书與書籍兩類的現狀下,作者指出目前兩類簡牘的研究缺少結合点,今後需要推動兩者的綜合研究;土口史記《秦簡牘研究的新展開》介紹當前持續進行的關於“牘”的實證研究,作者根據漢代簡牘中有而秦簡中未見的格式,指出似乎和口頭彙報的形式有關;青木俊介《西北漢簡研究的沿革與新階段》提倡新概念“生態研究”的新概念及目前的研究概要;安部聰一郎《魏晉簡牘研究的現狀――以走馬樓吴簡爲中心》介紹魏晉簡牘,特別是走馬樓吴簡的研究進展。


本文原載《簡帛》第24輯,引述請據原文。


編輯|張雅昕

審核|魯家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