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息 | 《古文字学》出版

武大简帛 2023-02-28

《古文字學》出版

蕭聖中先生主編的《古文字學》,2022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作爲Course·教材中國大學MOOC教材國家精品在綫開放課程配套教材。該書16開,定價48元。承蕭先生慨允,茲將該書書影、前言、目録、後記等内容分享如下。


書  影



前  言

中國的《古文字學》課程從104年前在北大誕生以來,初期使用講義,到1930年代,唐蘭編纂并出版了《古文字學導論》,這部權威的著作可以視爲古文字學教材的起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傳統上古文字學較强的各大高校在自己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相繼出版了多部高水準的古文字學教材,如:(1)中山大學: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商周古文字讀本》,語文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後由商務印書館於2017年出版增補本。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2)吉林大學:《古文字學概要》(陳世輝、湯餘惠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修訂本。(3)北京大學:《文字學概要》(裘錫圭著,商務印書館1988年,2013年修訂版。《中國古文字學通論》(高明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初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修訂本。(4)安徽大學:黃德寬《古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5)四川大學:彭裕商《漢語古文字學概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年。其他較著名的教材還有:馮時的《中國古文字學概論》、朱順龍的《中國古文字學基礎》、張桂光的《漢字學簡論》、宋均芬的《漢語文字學》等等。可以看到一個趨勢,《古文字學》教材的大量出版是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近十年的課程積累後發生的,而新世紀幾部高水準教材(如黃、馮、彭編著的三種)的出版,以及舊教材的紛紛修訂,則是與古文字學在近20年的高質量發展息息相關。

我於2006年春季學期開設《文字學》、《古文字學》等相關課程,一直是春、秋季滾動開課,年年修改講義,十餘年下來,雖有很多積累,但面對着前輩學者優秀的教材,一直是心懷景仰,并没有出版教材的計畫。直到2014年,我非常偶然地闖入了慕課這一領域,我的慕課《古文字學》從開設起一直選課人數較多,互動也多,但同時帶給我一個没有教材的壓力,上述的任何一本教材對學生來説都相對高深了一些,難以在較短時間裏啃下來。究其原因,是因爲它們是以傳統高校甚至是名校學生的知識儲備爲既定起點的,水準很高,并不適合各類學校、各類專業、各個年齡層次、各種知識基礎及需求的學生或古文字愛好者使用。2017-2018年,在時任高等教育出版社遲保東副社長的鼓勵下,我開始著手修訂自己的講義,以符合慕課教學之用。修訂的思路主要集中於以下幾點:A.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注重古今文字的聯繫,爲此,設置了隸變章節,幫助學生探尋古今文字變化的基本規律。附録異體字表、繁簡字對照表、基礎漢字字表。B.注重培養學生通過理解去記憶文字的能力,爲此,在章節中,有專門的單字講解,在附録中,有字頭達700多字的常用字本義彙集。C.降低篇目選篇的難度。甲骨、金文的篇目,我們盡可能選擇常見的、難字不多且篇幅不算太長的。戰國竹簡的篇目,則盡可能選用有通行本可對照,學生對其文本較爲熟悉的,如《老子》等。D.增强教材的可讀性、趣味性。這一點,對於本課程來説,可能難度最大。我們在講課時做過一些嘗試,在這次的教材中也有一些反映,主要是設置“古文字文化内涵”和“古文字解謎軼事”。E.重視練習。我們從《古文字學》課程開設之初即有“漢字還原爲古文字”作業一項,内容幾經變化,近年穩定爲精選單字的還原。本教材將這一字表加以核定後也收到附録中。

全書的内容及讀法:

第一章《前論》。含古文字學定義、隸變、古文字學習與考釋方法、古文字形體結構。這一章,目的在讓學生對古文字有一個初步瞭解,可結合第六章“古文字文化内涵”學習,重點熟悉六書分析法,學會用其中的指事法、會意法和形聲法分析漢字。

漢字形體演變共有四章,含甲骨文、金文、戰國古文、秦及漢初文字。

第二章《甲骨文》。概論部分包括:(1)甲骨文之發現、發掘與研究。這部分,做到初步瞭解即可,不必强記,尤其是甲骨文研究部分,僅供學習初步有成的同學繼續鑽研之參考。(2)甲骨文字構形之特點。瞭解甲骨文的形體是符合六書原理的,重點熟悉其中的會意和形聲字,并參考附録六熟悉部分甲骨文字的本義。文選部分,可精讀前兩篇(合集13399、合集6057正),有餘力的同學,可擴充閲讀備選的六篇。至於課外閲讀篇目22篇,當作開拓眼界的材料即可,不必專門學習。

第三章《金文》。概論部分包括:(1)金文的概況。(2)金文的研究。這兩部分,做一般瞭解即可,研究部分提到的工具書,可用心熟悉一下。(3)金文的字形特點。重點熟悉其中的形聲字。文選部分,重點學習前三篇(利簋、保卣和頌壺),有餘力的同學,可擴充閲讀備選的三篇。課外閲讀篇目28篇,供進階學習之用,必要時可按照銘文字數多少,從字數少的開始學習。

第四章《戰國古文》。概論部分包括:(1)戰國古文的概念。瞭解從二分法到五分法的變化即可。(2)戰國古文的材料。這一節涉及材料太過繁多,學生在學習時作線條式瞭解即可,掌握楚簡有哪幾宗重要材料即可,不必細緻去瞭解其篇目,本節彙集篇目及作簡介,僅供查閲之用,免翻檢之勞。(3)戰國古文研究的概況。因内容太多,難度太大,我們將對研究的介紹限定在1997年,也就是《郭店楚墓竹簡》出版之前,這部分僅供有一定基礎的同學繼續鑽研之參考。(4)戰國古文之工具書。因爲較難,所以我們學戰國古文時,更加離不開工具書這根拐杖。(5)戰國古文的形體特點,和甲骨、金文有了很大不同,主要體現於繁、簡變化和地域特色鮮明兩個方面,這是需要掌握的,可對照字形加深理解。戰國古文的文選部分,郭店楚簡《老子甲》自然是重點,可以先讀熟傳世《老子》的相關文本,再去對照古文字閲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備選篇目四篇,都比較短,且多與傳世文獻的名言有對讀關係,建議精讀。戰國文字閲讀材料,竹簡及金文部分可作進階學習備用,符節、璽印、貨幣等文字,最好結合我們給出的圖片與釋文,用心學習一下。

第五章《秦及漢初文字》,只有概論部分,主要瞭解秦系文字的定義,熟悉秦文字篆體的特徵,以及跨越戰國中後期、秦朝及漢初的古隸材料。戰國秦系的符節、璽印文字等,合併到上一章第六節《戰國文字閲讀材料》,與東方六國材料一起講解。

第六章《古文字文化内涵》。分9個單元闡述約50個單字的文化内涵,可結合附録六學習。

第七章《古文字解謎軼事》。分9個單元講述9個關於古文字學家考釋古文字,破解重重謎團的故事。

除以上正式章節以外,本書另有附録六種,分別是:一、網頁相關鏈接。二、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的專門或相關刊物。三、繁簡字對照表與異體字表(含“部分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表”與“異體字選粹”)。四、基礎漢字象形指事及常見簡易會意字字表。五、古文字還原字表。六、常用漢字本義分類彙集。其中,附録二至四,是學習本課程之前最好提前掌握的,附録五是本課程的作業,附録六是關於常用古文字單字本義之彙集,按義類及相關性分列,共700多條,其中大部分都是學者們的考釋精華,個別是筆者心得,期待能對同學們學習本課程有助力之用。


凡  例

一、釋文一般用通行繁體字寫出,在影響文意時則按字形隸定,難於隸定的字用圖片表示。

二、筆劃不清或已殘去的字,用囗號表示,一字對應一個囗;竹簡或甲骨片有殘斷,或殘去多個字的,用號表示。

三、本書引用學者名諱,原則上直呼其名,因行文需要,偶爾也在姓名後加“先生”二字。

四、引用材料及重要論文簡稱表:

簡稱

原書全名

合  或  合集

《甲骨文合集》

集成  或  《集成》

《殷周金文集成》

屯南

《小屯南地甲骨》

花東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

合集補編

《甲骨文合集補編》

英藏

《英國所藏甲骨》

《殷虛書契後編》

《殷虛文字乙編》

《殷虛書契》

《甲骨文録》

增考

《增訂殷虛書契考釋》

《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

《鐵雲藏龜》

郭店簡  或  郭店楚簡

《郭店楚墓竹簡》

上博竹書  或   上博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清華簡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包山簡

包山楚墓竹簡

曾侯乙簡

曾侯乙墓竹簡

睡虎地秦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

侯馬

侯馬盟書

中山王鼎

中山王

馬王堆帛書

馬王堆漢墓帛書

璽匯

古璽匯編

貨系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

《説文》   或   説文

《説文解字》

故宮

故宮博物院

國博

國家博物館

目  録

第一章  前論  01

第一節  古文字學之定義   01

第二節  隸變  02

第三節  古文字學習與考釋方法  04

第四節 古文字形體結構  08

第二章  甲骨文  16

第一節  甲骨文之發現、發掘與研究  16

第二節  甲骨文字構形之特點  26

第三節  甲骨文選讀  28

第三章  金文  47

第一節  金文的概況  47

第二節  金文之研究  50

第三節  金文的形體特點  63

第四節  金文選讀  66

第四章  戰國文字與战國古文  91

第一節  戰國文字與戰國古文的概念  91

第二節  戰國古文的材料  92

第三節   戰國古文的研究概況  101

第三節  戰國文字研究之工具書  105

第四节  六國文字的形體特點  106

第五節  戰國文字材料選讀  110

第六節  戰國文字閲讀材料  120

第五章  秦及漢初文字  148

第一節  秦系文字及其材料  148

第二節  漢初文字及其材料  154

第六章  古文字文化内涵  161

第一節  方位字  161

第二節  從又及從爪諸字  162

第三節  從止諸字  165

第四節  從人及從大諸字  166

第五節  從戈諸字  168

第六節  從的幾個字  168

第七節  且回家  169

第八節  從目或從臣的幾個字  171

第九節  與古代法律相關的幾個字  172

第七章  古文字解謎軼事  175

第一節  湯盤銘  175

第二節  “麻夷非是”與“昧雉彼視”  178

第三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180

第四節  《論語》:宰予晝寢  181

第五節 《戰國策》一則  182

第六節 《尚書》:平章?辨章?便章?  183

第七節  絕爲棄慮,民復季子  184

第八節   兵者……恬淡为上,弗美也  185

第九節   奇怪的字  186

 

附录

附录一  網頁相關  1

附录二  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的專門或相關刊物  2

附录三  繁簡對照表與異體字表  3

附录四  基礎漢字象形指事及常見簡易會意字字表  6

附录五  古文字还原字表  15

附录六  常用汉字本义分类汇集  17


後  記

我從2005年11月底入職武漢大學文學院,隨即接到盧烈紅老師的安排,着手上春季學期的碩士《文字學》課程,這對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我雖然是出土文獻學方向的博士,但做材料出身的人要轉向古文字這種重視形音義綜合分析的領域,是有一定轉軌壓力的,同時,我還是一個從未上過講臺的新手教師。面對知識儲備不足和教學技能缺乏的雙重壓力,我花了足足一個多月去備這門課,大致完成了十一個章節的講義。我的舊講義還在,今天回頭去看,無法想像的粗疏,是且只是一份講義。當時,要板書某個字形,甚至要先看一眼紙本的講義,水準之差可想而知。那天的日記裏寫道:“課上的真是一般,儘管爲了這節課我足足準備了十多天。看來我和我的學生都要加倍努力。我就這樣成爲了一名教師,在經歷了十多年的曲折之後,完成了這次蜕變。它和做學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必須學會裝模作樣、裝腔作勢了!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的是:我不是一個啟蒙者,我到這裏來,只是爲了尋找我心靈的歸宿。我首先是一個潔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快樂的人。”儘管我很不自信,但學生回饋的信息是,上的很好,很喜歡,於是,本科的課就開始了。第二年,接手本科的《古文字學》課(人文專業),第三年,新開本科的《文字學》課(漢語言文學專業)。這樣下來,一學年至少要上三次。爲避免産生炒剩飯的感覺,我被迫每年甚至每半年對講義做一次改動,改動最大的四次是2009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一個小眾化的選修課程,慢慢地變成了熱門課程,今年竟然破天荒地,選修人數達到132人。但是實話説,一直没想過要出版教材,直到2014年,《古文字學》課程有幸趕上了教育部愛課程網的班車,由於與學生網路互動很多,才日甚一日地感到教材對網路課程的重要性。

但是,真正着手編寫教材的時候,才知道,從講義到教材,中間隔着多麼多麼大的鴻溝!首先是講義多是綱目條款似的,都是簡潔的話語,存在很大的改寫量。第二,很多引語無出處,要一處處查。第三,很多圖片是隨手粘貼的,甚至是手寫拍攝再粘貼的,要一張一張地換。第四,缺少的板塊,要一一補寫。第五,從2014年到2021年,因時間已過了七年,新見解對舊觀點的替代要盡可能反映出來。第六,近幾年新出的教材水準更高了,逼着我多少得有點自己的特色,於是我不揣淺陋,決心撰寫《常用漢字本義彙集》這一部分。今天看起來有些不自量力,時日遷延,久久不能完工,直到今年八月初。感謝我的碩士鐘琦、龔奇冉和張明珠幫忙彙集《字源》《説文新證》及《基礎漢字形義釋源》等書的條目,爲後來的編寫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非常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賈高操編輯,他也是我的古文字專業的同道,感謝他對我一次次拖延交稿的寬容,更感謝他從古文字和編輯出版雙重角度給我的長達四五千字的建議。感謝何慧敏老師題寫書名。最後,還要感謝業師陳偉老師以及給我做古文字啟蒙的李天虹老師,是他們把我領進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領域,讓我原本日漸蒼白的生命重新恢復了緑色與活力。

                                                                蕭聖中      

       2021年8月29日


編輯 | 張志鵬

審核 | 魯家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