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心,你的钱可能被转走了!

日照日报 2023-12-12

日常生活中,扫码购物、点餐、停车缴费等移动支付方式方便消费者,也降低了经营者的人力成本。但随之而来的强制关注、夹杂广告等问题,也让消费者在“扫码”之后感到困扰。强制或诱导扫码成为消费者不时面临的问题。

记者调查:商家强制或诱导扫码现象普遍△央视财经《天下财经》栏目视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商家强制或诱导扫码消费的问题比较普遍,即使消费者已经在店内,同样会被索取一些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在湖南长沙,一位工作人员声称自家店扫码不会收集个人信息,然而记者验证后却发现并非如此。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消费者在扫码消费的选择上处于被动地位。

记者:扫码点单过程中有一个隐私权政策,里面提到收集您的电话号码、姓名,这个您有注意到吗?

湖南长沙消费者 谢女士:还真没有注意到。因为现在字太多,大家一般不会有时间和耐心去仔细阅读,如果有弹窗式、字少一点可能会好一点。 

消费者谢女士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即使消费者阅读了相关的“隐私政策”说明,也知晓会被索取个人信息,大家也只能选择同意,否则你就得放弃购买相关的商品。专家:强制扫码 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涉嫌违法△央视财经《天下财经》栏目视频

相关专家表示,强制扫码消费以及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涉嫌违法违规,而且还有可能被不法者利用实施电信诈骗。

据专家介绍,商家通过扫码消费的目的是锁定会员,为二次营销累计顾客和消费数据,同时可以节约人工、优化商业流程。但是,这种行为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而且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嫌违法。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导航信息不仅是获取位置信息,有可能还要求获取通讯录信息等,扫码点餐、扫码购票、扫码入园也同样是这个效果。我就是为了进去看一看,参观公园,但是你把我的个人信息全都拿走了,既没有正当性理由,也没有合法性理由,更没有必要性理由,所以这是一个典型违法违规行为。

据了解,在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而且,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今年年初,中国银联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显示,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受访者月均消费总支出的86.1%由移动支付完成。网络安全专家介绍,扫码消费普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网络安全专家 万仁国:一些人把恶意的二维码嵌在比较诱惑的地方,比如领取红包、退税、补贴,让你去扫。当你扫了之后,它打开的是一个网站,会要求你填写信息,特别涉及要填你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取款密码或支付密码的时候,要特别当心,因为一旦你填了这些信息,那么你的钱可能就被转走了。

来源:央视财经

编辑:许芮

审校:张珊

责编:王宗敏

推荐阅读


日照市新营小学将选址扩建!

降价,时间定了!

全国500强!岚山区虎山镇上榜!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