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峰随笔 || 科举就像古代帆船

刘海峰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海峰随笔 ||

科举就像古代帆船




刘海峰




船与科举有什么关系?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么?的确,船是有形的实物,科举是无形的制度,完全是不同种类的东西。但拿船来比喻科举,有助于我们理解科举制的实质和利弊得失,化解对科举制的偏见。

什么是科举?科举就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科举制度非常复杂,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也有诸多变化,它可以是唐代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可以是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它可以是明清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内容的古代考试制度,也可以是1902到1904年间主要考中西政治经济和内政外交知识的近代考试制度;它可以是李自成大顺政权以策论为主要题型的考试制度,也可以是太平天国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主要内容的考试制度;它既可以是以满蒙文字为考试内容的翻译科,也可以是清末以国计民生等为考试内容的经济特科……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有一点始终不变的是,科举制的实质,就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你不能说明清考八股文的科举才是科举,而唐宋时期考《九章算术》等内容的明算科和1901年以后改革考试内容以后策试内政外交泰西文化的科举就不是科举。因为考试内容和题型可以变化,它不是科举制度的实质所在。通过考试来竞争择优,这才是科举制的根本特征。
  科举通过考试选才,遵循的是能力本位或才学本位,代替以往的权力本位或家庭本位。因此,考试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量才尺”。
  这就像船的概念一样。什么是船?船就是一种漂浮于水上的运载工具。不过,具体的船是各种各样的:有独木舟,有古代的木制帆船,有近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铁甲船,也有现代的航空母舰……然而,船最根本的共性,就是无论其大小、形状、动力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在水中漂浮行驶这一特征。
  科举制这艘自汉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隋代起锚扬帆后,历经云诡波谲的唐代河段、波涛起伏的宋代流域、跌宕汹涌的元代河谷,进入波澜不惊的明清水域,经过500余年平稳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船破恰遇顶头风,在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强劲冲击之下,已是摇摇欲坠。科举制在20世纪初虽也作过一些改革挽救措施,但就像木制帆船再大再好也终有腐朽的时候,在蒸汽机船时代只能落得被淘汰的命运,更新部件已来不及,终于无法阻止其最后沉没。
  科举又像一艘专门制作在古代江河中行驶的大船,并不适合在大海中航行。一旦它驶入海域,遇到大风大浪,结果便是没顶之灾。但人类借鉴科举制的结构和机制,打造出了新的铁甲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和教育考试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科举制在脱胎换骨之后,实际上还以替身的形式活动于现代社会。
  本来科举只是一种考试选才的方式,但到后来,科举制承载着选拔治国人才、促进民间教育、维护社会公平、维系社会秩序的重任,利害关系重大,因而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和焦点。当科举竞争过于激烈之后,各种弊端日益突出,终于“载不动,许多愁”,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不过,我们不能说船体已经开始腐朽的船(正如清末的科举)才是船,而其他各种功能齐全的新船(如唐宋的各种科目)不是船。
  说到底,科举就是一种通过考试竞争来选拔人才的途径或工具,怎么用、谁来用效果可能不一样。这有点像船,既可以为广大善良的百姓所乘用,也可能搭载强盗。但不管其被谁使用,最早采用或制造船作为水上的运载工具,就是一大发明。科举制也类似,既然中国在世界上最早采用科举考试(至少是笔试)选才的方法,而且为后来许多国家所借鉴,因而就是一大发明创造。
  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的发明,除了科举,谁还能举出其他被西方或世界所广泛取法的制度?如果举得出,那我将感到很高兴并为我们民族的历史更加自豪,也很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举不出么?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一些西方学者的说法:科举考试制度的发明,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科名中包含着“黄金屋”与“颜如玉”,利益所在,许多人趋之若鹜,沉迷于其中。由于过度拥挤,导致科举这艘大船甲板磨损加快,加上年久失修,到清朝末年时,古老的科举制终于腐朽没落了。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人类社会还是离不开船,离不开考试制度。

曾经在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时激烈批判过科举的梁启超,在1910年却感叹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饮冰室全集·官制与官规》)他甚至提出恢复科举制。梁启超的幡然悔悟很值得我们深思。

考试制度就是这么奇怪,当你身处其中时,都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巴不得解脱出来。可是当你挣脱考试的锁链以后,往往会发现连同公平竞争的机会一同失去了。当陷入无序的恶性竞争环境之后,你可能变得很怀念过去那么痛恨的考试制度了。梁启超等人对科举看法的转变是这样,文革前后“老三届”中学生对高考的看法转变也是这样。
   

(原刊于《科学时报》2010年9月7日“海峰随笔”专栏)


编辑、排版:韦骅峰

审核:李木洲


研究生必读 || 文字与健康:不要让导师折寿

秋月无边

海峰随笔||学术之美 一头雾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