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场奇观:垂髫少年与白发老人同场应试

李兵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科场奇观:

垂髫少年与白发老人同场应试



李兵



李兵 教授


作者简介:

李兵,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一、行年七十尚称童

报考是读书人向科举功名迈进的第一道门槛。自唐代开始,士子只需带上身份证明材料,即可在籍贯所在地的州、县官府报考。明清士子报考时,须当堂亲笔填写姓名、籍贯、年岁、相貌,以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殁、已仕、未仕的表格,条件合格即可报考。完成报考后,士人的身份就成为了童生。童生并不是一个年龄概念,士子在没有考上秀才之前,无论是儿童、青壮年,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都称为童生。明代读书人称秀才为“老友”,称童生为“小友”。如果童生考上了秀才,哪怕他只有十几岁,也称为“老友”。如果考不上秀才,即便是八十岁也称“小友”。清朝有一幅对联讽刺老童生:“行年七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还未熟,不愧书生”。


猶有童心图 


二、童子春风座上来

科举自创立起就允许读书人终身应试(只有元代曾经规定过25岁以上才能报考)。明清时期,有才华的小孩可以与成年人同场竞争,参加童试、乡试、会试与殿试以博取功名。明代正德三年(1508)状元吕楠是陕西人,他自幼家贫,但发奋读书,14岁到临潼参加学政主持的院试,被录取为秀才。但此后由于家庭变故,他没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直至29岁才中状元。

清廷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17岁考取秀才,18岁中举,19岁中进士,与南宋大学者朱熹中进士的年龄相同;文学家袁枚自幼聪颖,7岁开始跟老师读书,嗜书如命,12岁便考中秀才;晚清名臣林则徐13岁府试第一名,14岁考取秀才,20岁中举,27岁中进士;张之洞13岁考取秀才。16岁名列顺天乡试第一,取为解元,“一时才名噪都”。26岁中进士;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22岁中举,25岁中进士。


神童幼慧图


晚清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更早,他9岁便前往广州参加院试,这是他第一次出门远行。一同乘船的人大多是去参加考试的士子,为了活跃气氛,大家吟诗作对,年幼的梁启超当众吟出“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两句诗,让同船的人无不由衷赞叹,大家异口同声说他是个神童。他们之所以有如此的感慨,是因为梁启超诗中包含了两个典故:前一句的典故是姜太公钓鱼时,得到周文王赏识而成就名垂青史的功业,后一句是胶鬲在市场中做生意时,被周文王重用而成为后世敬仰的名臣。梁启超在赴考的路上吟出这两句诗歌,用意非常明显,即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像文王那样的明君赏识,考上秀才、举人和进士,进而能成为像姜子牙、胶鬲一样的栋梁之材。但胸怀大志的幼年梁启超此次却名落孙山,没有考上秀才。两年之后,11岁的梁启超考中秀才。他16岁参加乡试,以第八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22岁参加会试时,他与康有为组织和发动了千余名会试的举人 “公车上书”,呼吁清廷改革,以挽救日益危亡的局势。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要想在年轻时就能脱颖而出,考中举人、进士是相当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竞争太激烈,中年人要及第都有相当的难度,更何况小孩呢?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上进士后,参加新科进士慈恩塔下的题名,看到身边的16位老态龙钟的新科进士,心里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脱口吟唱出“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而自称最年少的白居易这一年已经27岁了。清代科举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少年考生及第的难度更大。比如,康熙年间,有大臣在奏折中描述了各地报考人数的情况:大县报考人数为一二千名,中县为千余名,小县四五百名。而当时大县的生员定额仅为30名,中县20名,小县7~8名。据乾隆二十六年(1761)上谕,四川直隶资州、达州的新宁县应考童生为七八百到千余名,生员名额资州为8名,新宁4名。湖南浏阳应考童生通常为二千余名,生员录取名额仅为12名,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三、老人南极天边见

自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开始,科举由每年或不定期举行改为三年开科一次,此后成为定制,沿用至清末科举停废。对于应考者来说,这意味着每落第一次就要等待三年(恩科除外),只要落第几次,应考者就有可能从青年考到中年,从中年考到老年。

在科举发展历程中,老年应考不在少数,历代有关老年及第的记载都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录取的26名新科进士中,陈光问69岁、曹松54岁、王羽希73岁、刘象70岁、柯崇64岁、郑希颜59岁,皇帝非常敬佩他们长期参加科举的精神,决定免除他们参加吏部铨选的环节,破例立即授予他们官职,时人称之为“五老榜”。

至明清时期,随着应考人数急剧增加,士子及第的年龄明显提高。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考取生员,这时他21岁。此后,沈德潜连续参加了17次乡试,均名落孙山。直至乾隆三年(1738)乡试中举,次年考中二甲第八名进士,这时他已经67岁了。从院试考取生员到殿试中进士,前后时间长达45年。《越缦堂日记》的作者李慈铭是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年考取生员,这时他21岁。咸丰十年(1860)捐为户部郎中衔,他自称为明经。他11次乡试落榜,直至第12次的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乡试考中举人,这时他41岁。他又参加了五次会试,于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殿试考中了进士,这时他已经51岁了。李慈铭的应试生涯至少有三十年,他有一枚藏书章,上刻朱文:“道光庚戌秀才,咸丰庚申明经,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庚辰进士。”


清光绪五年90岁袁锡三应乡试亲供单


有俗语所说:“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二年才入泮”。正因为如此,老年考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比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乡试,各省汇报至朝廷的年届八十、七十以上老年考生多达500余名。百岁参加乡试的考生也不是传说,《清高宗实录》卷八七二记载,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科江西乡试时,应试的广信府生员李炜99岁,居然能顺利考完三场。尽管他最终落第而归,但乾隆帝觉得他精神可嘉,特别赐予他举人,并允许参加会试。

    与李炜乡试落榜不同,据《郎潜纪闻初笔》卷六《谢启祚耋年登科》则记载了广东98岁的谢启祚考中举人的故事。98岁的谢启祚依然坚持参加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广东乡试,面对别人的劝阻,他说:“科名定分也,老手未颓,安见此生不为耆儒一吐气?”不知是主考官有意满足他的夙愿,还是他在考试时发挥得特别出色,他果然高中举人。放榜之后,欣喜若狂的他挥毫作诗一首,并且取名为《老女出嫁》,来形容自己高龄中举的心情:


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
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
自知真处女,人号老风流。
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诗中他将自己中举比作老处女出嫁,说自己虽然98岁了,但对于参加科举考试是充满自信的,一点也不感到害羞。其实,跟谢启祚同时参加考试,并考上的举人中,即有一位12岁的考生。用“照镜花生靥”、“ 自知真处女”表示自己是有才华的,有信心能打动主考官的心。只是以前运气不佳,没有考上而已,这么老了还参加科举考试,有人说我是个不服老的风流才子。最后,他对那些青年才俊说,你们不要以自己年轻就有什么了不起,我这么大岁数照样能在科场中脱颖而出。在乡试后举行的鹿鸣宴上,巡抚看到耄耋之年的谢启祚和其他年轻人同堂欢庆,高兴地写下“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的诗句。此后,不服老的谢启祚又长途跋涉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尽管会试落第了,但乾隆帝对他坚持应试的精神非常敬佩,赐给他国子监司业衔。三年之后,乾隆帝80大寿时,赐给他鸿胪寺少卿衔,并“赐诗额以宠之”。据说谢启祚活到将近120岁才逝世。

与谢启祚相比,来自广东顺德的黄章应乡试时年龄更大。他60多岁中秀才,83岁成为贡生。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顺天乡试时,99岁的他让曾孙举灯笼引导入场,灯笼上写有 “百岁观场”四个大字。面对其他考生的异样目光,黄章信心满满地表示要继续参加下一科考试,他说:“我今年九十九,非得意时。俟一百二岁,乃获隽耳。”

自乾隆元年(1736)起,为给年老应试者以精神安慰,清廷赏给年老应试者官衔。十七年(1752)规定,80岁以上的举人赏翰林院检讨衔,70岁以上的举人赏国子监学正衔。嘉庆十四年(1809)万寿恩科,各省老年举子积极应试,完成三场考试的老年举人有370余名,均分别赏赐加衔。道光六年(1826)丙戌会试时,应试举人广东三水县的陆去从已经103岁了,清廷赐其国子监司业衔。

不仅赏给举人官衔,还赏给年老生员举人,这一制度始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这一年顺天乡试考生中,有85岁和80岁考生各一名,均赐予举人。次年,赏给顺天、山西、河南、江南、山东、陕西、湖北等省年90、80、70岁以上的生员、贡生举人,并规定他们有资格参加会试。随着年老生员人数逐渐增加,虚报年龄者也越来越多,清廷不得不随之提高赏赐举人的年龄条件。五十四年(1789)规定,年龄在80岁以上者赏给举人,准许参加会试;70岁以上者赏给副榜,不准参加会试。光绪五年(1879),改为80岁以上者赏给副榜,90岁以上者赏给举人。


清同治元年壬戌科恩科并补行辛酉正科福建乡试年老应试者名单


由于录取名额有限,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秀才、举人和进士的士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读书人则是耗尽了一生的光阴也不得到任何功名,只能一辈子都是童生,科举功名对他们来说永远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据《常谈丛录》卷五记载:清代有一个叫伊明阿的满洲官员担任一个考场的监临,组织点名入场时,他根据胡须来判断考生的年龄:如果考生上嘴唇有胡须,他在其姓名下标一个“八”字;考生下巴留有胡须,则标一个“个”字;考生有很多胡须,则标一个“而”字;考生基本没有胡须,则标一个“无”字;十五岁以下的少年考生,则标一个“妙”字。然后,他向主考官提供一份建议不予录取的年老考生的名单。

由于科举考试允许士人终身应试,只要家庭有经济实力支持,个人又有足够的耐力,士子可以终生读书应考。这样,既有几岁、十几的小孩应试,也有百岁老人现身科场,年龄相差八九十岁的考生同场竞争,这不能不说是科场奇观、历史奇观了。


编辑、排版:韦骅峰

审核:李木洲


更多精彩阅读:

刘海峰:学术品位     雅俗共赏——2022年元旦献词

年终巨献 十年一剑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举通史》

刘海峰:我的1977——冬日里谱写的春天故事

科举学家访谈‖中国需要科举学——杨学为先生访谈录

全国记录!助理教授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术论文怎么写?学术随笔又该怎么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