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预告|“修辞对论辩研究的重要意义”系列讲座第2讲

CSRA 修辞与论辩 2022-07-15


修中国之辞,论华夏之辩


福师大外院“修辞与论辩”海外名家讲坛第1期


“修辞对论辩研究的重要意义”系列讲座第2讲



腾讯会议ID: 930 9465 9492



主讲人学术研究简介


      

    克里斯托弗·廷德尔(Christopher W. Tindale),加拿大籍哲学家,温莎大学(Universityof Windsor)哲学系教授兼推理、论辩与修辞研究中心主任(Director of the Centrefor Research in Reasoning, Argumentation and Rhetoric,简称CRRAR)。其又被誉为西方当下“最懂修辞的哲学家”,在国际论辩研究界影响甚巨,是修辞论辩研究领军学者。近年来,廷德尔教授与我国学界的联系较为密切,曾受聘为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曾到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讲学。我国修辞学科唯一专业学术期刊《当代修辞学》曾于2017年底组织对其进行学术访谈(访谈录刊于该刊2018年第1期),组织力量翻译其关于受众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刊于同一期),并于2022年第1期发表其风格学研究大作。廷德尔教授将于2023年再次来华,参加由江苏大学承办的国际论辩研究会(ISSA)第十届年会,廷德尔教授是会议主办方已公布的三位主旨发言人之一

    廷德尔教授1987年毕业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主攻方向为语言哲学和言语行为理论。据其自述,其攻读博士期间,偶然在图书馆看到比利时籍哲学家和修辞学家凯姆·帕尔曼(Chaim Perelman,又译佩雷尔曼)所撰《新修辞学》(TheNew Rhetoric: 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法文初版于1958年,英译版于1969年由美国圣母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自此对修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一发不可收拾。其对帕尔曼基于修辞的论辩思想有着精深独到的见解,是当仁不让的帕尔曼研究专家,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对帕尔曼论辩思想的诠释和解读。尤为重要的是,他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帕尔曼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立意创新,引领了当今西方修辞学界和论辩学界基于受众中心的论辩研究,在亚里士多德、帕尔曼、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关于受众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复合受众”(the composite audience)这一关键概念,认为没有必要再过度纠缠于帕尔曼所谓“普世受众”(universal audience)这一概念,因为在他看来,“普世受众”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结果,即普世受众源自于个体受众,先有个体受众,再有普世受众这一概念。廷德尔认为普世受众过于理想化和理性化,忽视了植根于具体历史、时空和文化语境要素,其阐释具有鲜明的解蔽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受众“(the historical audience)概念(参《当代修辞学》2018年第1期”修辞论辩“与受众的本质”一文)。基于上述考虑,近年来他先后使用“论辩语境”(the argumentative situation)和”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等概念,主张用”认知语境“这一概念来取代”普世受众“。那么,这个想法可以追溯至其博士论文对于语言哲学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兴趣,他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推进了奥斯丁关于”关注一切言语语境中的一切言语行为“(the total speech act in the total speech situation)的理论抱负。

    廷德尔在其系列著述中严厉批判了西方自1970年代末以来所形成的要么聚焦于“论点”(Argument as product)要么聚焦于“程序”(Argument as procedure)的研究范式,改而主张论辩研究者应聚焦于考察论辩的“过程”(argument as process)。具体而言,其所主张的是一种受众中心论(audience-centered approach)的论辩思想,也可以说是一种论辩受众理论。那么,这就无可避免地引导国际论辩研究进行一个重大的范式转换——基于受众经验和情感的范式转换。而这恰恰是帕尔曼论辩思想的软肋,在帕尔曼所处的那个以数理逻辑为标榜的理性当道的时代,不可能去强调受众的情感和体验。而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廷德尔认为应该回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论辩思想那里,因为亚里士多德尽管被批评为现代“科学主义的鼻祖”,但在亚氏修辞思想那里,在其所阐述的三大说服手段中毕竟有pathos即诉诸受众情感的论述。因此,若非要给出廷德尔跟亚里士多德和帕尔曼中哪一个思想更接近,那可能是亚里士多德。当然,这么说也许不够准确,毕竟帕尔曼的论辩思想源头也是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思想。廷德尔在其最新论著中率先提出了“论辩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Argument)这一新观点,迅速引发学界关注,其主张理性和修辞都无可避免地浸染于特定文化传统。


附廷德尔教授修辞论辩研究系列著述:

  1. 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汪建峰. 当代西方论辩研究对修辞的回归——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教授访谈. 《当代修辞学》2018年第1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部分转载)

  2. 克里斯托弗·廷德尔、汪建峰. 修辞论辩与受众的本质——关于论辩中受众问题的理解. 《当代修辞学》2018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3. 克里斯托弗·廷德尔、陈小慰. 风格与效果——论辩模式与方式的联动. 《当代修辞学》2022年第1期.

  4. Tindale, Christopher W. 1999. Acts of Arguing: A Rhetorical Model of Argumen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5. Tindale, Christopher W. 2004. Rhetorical Argumentation: Principl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6. Groarke, Leo & Tindale, Christopher W. 2004. Good Reasoning Matters! A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 3rd ed. Oxford and New York.

  7. Tindale, Christopher W. 2007. Fallacies and Argument Appraisal.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Tindale, Christopher W. 2010. Reason's Dark Champions: Constructive Strategies of Sophistic Argument. Columbia: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9. Tindale, Christopher W. 2015. The Philosophy of Argument and Audience Reception.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Tindale, Christopher W. 2021. The Anthropology of Argument: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Rhetoric and Reas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学术论文数量太多,不在此一一列举)


海报:林芳

   责编:汪建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