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我国170年英语教育起伏历程

从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开始,到现在人大代表提议弱化英语在教育中的地位,中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清朝、民国及新中国三个时代,中间又有多个历史阶段,漫漫170余年,其起伏与当时中国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其命运也是国家与社会变迁的一种映射。

学英语到底应该怎么学?为什么学习效果差?英语学习重要不重要?


微课程


微课程Brief History of English具体介绍了英语的发展史,也对如何在英语写作中使用例证、如何厘清英语单词的来源以及为何英语会成为世界语言这三方面内容进行了阐述。


漫漫170余年
让我们走进中国英语教育历史


  一起回顾英语教育在中国的百年变迁。

挨揍后开始学英语

从康熙时期,俄国就在北京驻有使团,俄国也派出留学生在清朝学习汉语并教授中国人俄语。


同一时期,英法美列强还在遥远的广州,根本不能获得进入内地的机会。有机会和有意向学习英语的,也只有基督徒和少数商人、买办等。这种对比的根本原因也主要在于沙俄和中国陆地接壤,英夷远在万里重洋之外,传统重塞防远甚于海防的封建王朝,自然不会重视英美国家,也不会学习其语言。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组织当地懂英语者翻译从澳门得到的外国材料,开始“开眼看世界”,但这种探求非常原始和初级,不知己更不知彼的清朝自然惨败。


穆炳元


因为没有英语教育就没有英语人才,所以在特殊历史时期下就产生了特殊的人,比如“洋泾浜”英语教育的鼻祖穆炳元,他本是清军水手出身。鸦片战争中在定海之战中成为俘虏,然后向英国水手学习英语。后来成为翻译。然后他在上海经商时,垄断海上贸易,成为上海头号外贸巨商。穆炳元挣钱之余,还广收学徒教授英语,学生中有后来的美商大买办王筱亭。从教英语又挣大钱这个角度说,俞敏简直就是清末的穆炳元


由于缺乏外语人才,更造成了中英之间一桩公案,间接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南京条约》,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等通商口岸。但清朝在广州的地方官员却咬定条约文字上开放的是“港口”,不包括城墙之内的广州城,英方人员只能在港口做生意,不能进城。而英方则认为,所谓“口岸”(port),并不只限于港口设施,开放的范围是包括广州城在内的。


包令爵士(1792—1872)


双方争执不下,围绕入城问题斗争了良久。香港总督兼远东特使包令爵士(John Bowring)到任后,立志解决此问题,但依然无法让英国国民入广州城。最终借口“亚罗号”事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包令在英国是著名的自由派政治家代表,主张宪政、民权等。但满脑子理想主义的他到了远东来,发现一切理论都无计可施,只能诉诸炮舰政策。


之后英国干脆在《天津条约》中明确规定:自今以后, 遇到有文辞辩论之处, 总以英文作为正义。敦促中国加强英语教育。而中国自身也终于在惨败中吸取教训,开始洋务运动,大规模培养外语人才。


京师同文馆


1862年,近代中国第一所官办外语人才学校京师同文馆成立。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Thomas Wade,著名汉学家,威妥玛拼音的发明者)的帮助下,清政府请圣公会英籍传教士包尔腾(John Burdon)担任首任总教习,英文馆也成为其中的第一个外语系。英语开始就受到明显重视,和清朝两次均遭遇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的痛击有关。曾在同文馆教过英语的名人还包括后来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将万国公法翻译成中文的丁韪良(William Martin)、大量翻译科技类书籍的傅兰雅(John Fryer)、《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作者马士(Hosea Morse)等。


除了同文馆外,全国各地陆续兴办起一批新式学校。这些学校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培养翻译人才为办学宗旨,如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等。而另一批培养专门军事科技类人才的学校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矿物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都选英语为主要或第一外语课。大量课程全部用英语授课。 

教会学校老照片


同文馆等重在精英教育,局限性较强。真正让英语教育接到地气的,还是外国的教会学校。清朝末年, 教会学校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教会学校的一大突出特点是强调英语教学。课堂上,不仅外籍教师用英语授课,中国教师也要用英文授课。近代能产生大量在中西学都有作为的人文社科研究者,和这种教学环境是分不开的。


民国的英语教育


从清朝到民国,中国开始自发地将英语教育推向基层。被称为“壬戌学制”民国初期教育体制规定,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英语和日语),每周三课时,中学的外语为必修课,每周六至九课时,大学预科必修外语(英语),并可兼修第二外语(德语或法语)。


“壬戌学制”中,英语教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学年制改为学分制的一段时期内,英语学分在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分量中均居首位,通常与国文并列甚至超过国文。


对于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民国教育部也给予了特别重视,1913 年,其颁布了《大学规程》,对该类别的学习科目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专业英语教育应当包括“英国文学”、“英国文学史”、“英国史”、“文学概念”、“中国文学史”、“希腊文学史”、“罗马文学史”、“近世欧洲文学史”、“言语学概论”、“哲学概论”、“美学概论”等11 门课程。


即使在抗战时期,尽管由于战争导致教育事业受到破坏,英语教育一度从必修变成选修,但重要性依然不减。许多中学英语教学时数往往占到总学时的15%—20%,每周少则四节,多则五六节,成为仅次于国文的主要课程。许多县立中学的英语课程均由曾经留洋的留学生担任,其中不少人还拥有学士学位。而在大学阶段,英语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为许多课程都是留洋或外国教授采用全英文教材直接讲授的。


从何炳棣等人的自传可以看出,尽管民国时期的青年人没有电子词典、美剧等辅助工具,但南开中学等精英学校外教水平普遍很高,并且中国籍老师中不少也有显赫的英语教育背景,所以很多学生的英语功底既扎实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上图左起 林语堂、辜鸿铭

下图左起 朱光潜、梁实秋


纵观民国时期英语教育,一大特色是众多名人直接参与,包括林语堂、朱光潜、梁实秋、潘家洵、辜鸿铭、钱钟书等。其中林语堂更是直接编撰了《开明初中英语读本》,朱光潜和梁实秋编写了大学英语教材。这些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显赫的名人在民国时期都曾是英语老师,相比之下现在虽说重视英语,但说到教英语的只能想到许国璋、俞敏洪、李阳。


西南联大老照片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西南联大,它的大一英文课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课本中收录了众多文化和教育大家的作品,其语言难度也非今日的四级六级考试可以衡量,正是这种优秀的英文课本,才给学生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和人文基础,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邓稼先、钱学森等一批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卓越人才。


英语老师一度改教俄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英语教育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自1952年开始,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全国掀起了一场批判亲美、崇美、恐美的群众运动,一时间,学习敌人的语言就是不爱国的表现。因此,英语逐渐从课堂上消失。到了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各行各业迅速兴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俄语教育备受重视,一股俄语学习的热潮随之兴起。从中学到大学,俄语几乎成为唯一的外国语,全国高校一度只剩下9个英语教学点。到1954 年,教育部干脆通知从本年度秋季开始,初中不再开设英语课,已经开设的一律停止,初中英语教师转入其他学科,或改教高中俄语。


俄语老课本


俄语独大并未持久,其退潮甚至早于中苏蜜月期的结束。1956年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讨论会上指出: “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规划, 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必须扩大外国语的教学,并且扩大外国重要书籍的翻译工作。”到1956年年底,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又回升到23 所,学生2500余人。

70年
新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大事记

1949-1955年



大力发展俄语教育




标签: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适应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与需求,我国大力发展俄语教学。1951年,设立俄语系和科的大学有34所,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还成立了7所较大规模的俄文专门学校。


在初、高中,教育部要求有条件的学校优先教授俄语,但已授英语之班级或缺少俄语教学条件的学校可教授英语。1954年,教育部决定取消初中外国语课,高中外国语课程仍以俄语优先。

1956-1959年



英语教育重新得到重视




标签:基础教育





1956年初,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教育部决定自1956年秋季起英语师资条件较好的地区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增设英语课,并决定从1957年秋季起恢复初中外语课,且首次提出俄语与英语的比例应为1:1。许多城市在初中开始恢复英语课,高中英语课的开设面也有了扩大,英语教育重新得到重视。


1960年



 提出设立外国语学校




标签:基础教育






196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向教育部提出在全国几个大中城市设立10所左右外国语学校。1963年5月召开了有关省市和高等院校筹办外国语学校的座谈会,同年7月发出《关于开办外国语学校的通知》。从1963年秋季起,在全国共计有8所外国语学校开始授课,招生起点包括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截止到1966年,全国共计建立外国语学校14所。外国语学校开设的语种包括英、俄、日、法、德、西等,办学目标是为外语院系提供外语基础大大优于一般中学的生源,从而培养出高级外国语人才。


1964年



英语被确定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




标签: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1964年,外语规划小组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由高教部、教育部及外交部、外贸部等外事部门参加,提出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次就外语教育提出规划。《纲要》提出了许多重要方针,包括:专业外语教育与共同外语教育并重、学校外语教育与业余外语教育并举等。


《纲要》特别提出,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大力调整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开设外语课的语种比例。学习英语的人数要大量增加,学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和德语的人数也要适当增加,学习其他非通用语种的人数也要占一定比例。这是首次在我国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



制定独立完整的

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标签:高等教育




1978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践课教学大纲(施行草案)》,于1979年4月连同教学计划草案一起下发各校。这是国内第一个独立和完整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伊始形势下所需外语人才的要求而制定。它规定了所有高等院校(包括综合大学、外语学院和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四年制)都必须进行基础阶段英语技能的训练,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对基础阶段的英语专业水平和技能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考试皆有要求。


1978-1982年



 确立中学阶段发展

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方针




标签:基础教育




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同年,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召开并提出《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意见》提出,中学外语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当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重申外语课的重要性,并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1982年7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外语教育是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迫切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和提高我国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学阶段发展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方针再次得到确立。


1978年



外语考试对所有高考考生开放




标签:外语测试





1977年恢复高考时,仅要求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参加外语考试,当年的试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制。自1978年起,全国开始统一命题,所有高考考生都可以参加外语考试,但仅作为录取参考,没有学过外语的考生可以免试;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的,在外语笔试成绩计入总分的情况下,还须进行口语考试。1979年,高考外语成绩按10% 计入总分,1980-1982年分别按30% 、50% 、70% 计入总分,1983年起按100% 计入总分。


1981年



 托福进入中国 

带动高考英语标准化改革




标签:外语测试





1981年12月11日,托福在中国的首次考试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同时举行。据统计,当年参加托福首考的中国考生共有615名,其中教育部公派考生453名、自费考生162名。托福考试进入中国后,为国人打开了通往国际教育的大门。


托福考试开考后,中国的高考英语随即也开始了标准化改革。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教育考试机构——教育部考试中心于1987年正式成立,从此,中国教育考试开始引进、研究和应用一系列国际教育界的先进理念和手段,逐步推进了中国各项国家教育考试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1982年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




标签:翻译





1982年6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后更名为中国翻译协会),这是由与翻译及与翻译工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社会组织,是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会团体。


协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翻译行业和学术交流活动,翻译人才培训、翻译咨询服务、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登记和与翻译工作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例如:自1986年创办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是中国翻译界组织的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翻译大赛;2001年以来开展的资深翻译家表彰活动对1000多位翻译家进行了表彰,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协会还积极开展与国外翻译界的交流与合作,于1987年正式加入国际翻译家联盟,其代表一直当选该联盟理事。


1985、1986年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印发




标签:高等教育




1949年至1985年,大学英语课一直被称为公共英语课。1985年和1986年,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相继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正式使用“大学英语”这一名称,确立了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地位,并规定学生在修完大学英语课程后参加全国统考。两份教学大纲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色,是指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文件。


1980—90年代



出国潮带动英语培训热




标签:外语培训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涌现出“出国潮”,大大激发了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当时,中央电视台有“FOLLOW ME” (《跟我学》),出版界有《英语900句》 《新概念英语》等。其中《跟我学》是八十年代初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由BBC制作的情景会话英语教学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学外语用的收音机、录音机也成为紧俏商品。同时,专门针对托福、雅思、GRE等英语考试进行辅导的英语培训在社会上逐渐火热起来。1993年,北京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在北京的一间民房成立;同年,英孚正式进入中国,成为第一家获准进入中国的外资英语培训机构。到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的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87、1989年



大学英语四、六级开考




标签:外语测试





1987年大学英语四、六级(CET)考试设计组成立,1987年9月实施第一次四级考试、1989年1月实施第一次六级考试。从1999年5月起,口语考试开始实施,标志着CET进入了相对完善的新阶段。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促使全国各高等院校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重视大学英语教学,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1990、1991年



 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开考




标签:外语测试





1989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出版,199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出版,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专业教学体系日臻成熟。教学大纲颁布实施后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检查各高校贯彻教学大纲的情况。1990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开考;1991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开考。四级口试和八级口试先后于1999年和2003年正式在全国实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自实施以来,其影响在全国各高校不断扩大,各校将其作为检查教与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


2000年



指导21世纪英语专业教学的

教学大纲颁布




标签:高等教育




2000年4月,教育部颁布《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新大纲与原来两个大纲明确了21世纪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确立了新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将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板块。新大纲强调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形势对外语人才的新需求。


2000年



高考英语科目改革 

增设听力部分




标签:外语测试




从2000年起,高考英语科进行了以增加听力考查内容为重点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200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向各地提供不含听力的高考英语试卷、听力部分占全卷权重13% 和20% 的试卷,供各地选择。2001年和2002年,仅提供含听力部分的高考英语试卷,某些条件不成熟的省份可自行去掉听力考查内容,对其余试题的分数进行加权处理。2003年,全国各地统一使用了含听力部分的英语试卷,英语学科完成了在考试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次飞跃。


2001、2004年



教育部开始实施义务教育、

高中新课程实验




标签:基础教育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2003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决定于2004年秋季在部分省市实行课程实验。《英语课程标准》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把形成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作为课程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建立语感和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英语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2006、2007年



翻译本科专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诞生




标签:高等教育




2006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校设置“翻译”本科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自2006年起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这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翻译专业”。


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方案。5月,教育部宣布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5所高校成为首批MTI试点单位。


2007年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印发 

强调培养听说能力




标签:高等教育




2007年7月,教育部下发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所有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并为其他语种的改革提供了先期探索性经验。


2008年



世界翻译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




标签:翻译





2008年8月,主题为“翻译与多元文化”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国际译界首次在中国和亚洲举办的盛会。大会在中国举办充分体现了国际译联和国际翻译界对中国译协和中国翻译事业的广泛认同,对于提升中国翻译界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促进我国翻译界与国际相关组织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



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首次进入中国




标签:基础教育




2011年8月,第16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这是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首次来到中国。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是国际应用语言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被称为应用语言学界的“奥运会”。大会的成功召开对于推动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走向世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12年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翻译功不可没




标签:翻译





2012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瑞典文学院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与梦幻相融合的方式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感观世界。


国际翻译家联盟原副主席、评奖委员会主席柯本迪向中国译协发来邮件,祝贺莫言获奖,并指出其获奖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作品配备了高质量的瑞典语译文。业界专家也表示,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瑞典翻译家、汉学家陈安娜对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到重要作用。


2013年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启动




标签:高等教育




2013年,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从国家战略需求层面强调英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2013年



英语培训迈入在线时代




标签:外语培训




2013年被称为中国在线教育元年。语言培训市场作为整个教育培训行业最火热的赛道之一,从2013年开始一路高歌猛进,根据相关统计,获得投资的在线英语教育企业数量约占教育行业总投资事件数的五分之一。


2013年



国家语委规范外语词中文译名




标签:翻译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于2013年9月审议通过了《第一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表》,包括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IQ(intelligence quotient情商)等10组外语词及其中文译名,社会应用广泛,所选用的中文译名较为成熟。截止到2019年8月,共发布了八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是由国家语委牵头,中央编译局、外交部、教育部等共同组成的议事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统筹协调外国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工作;组织制定译写规则,规范已有外语词中文译名及其简称,审定新出现的外语词中文译名及其简称。


2014年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设立




标签:翻译





2014年初,为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工程”的设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


2014年12月,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发布首批81条术语,包括“道” “仁” “义”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81条术语均提供了简明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


2014年



许渊冲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2014年8月,国际译联将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之一,由挪威文学翻译协会支持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许渊冲是该奖自1999年设立以来,第一次授予亚洲学者。许渊冲是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迄今为止已出版各类译著超过150本,涵盖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业内专家曾评价其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2014年



高考外语开始一年两考




标签:外语测试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同年,浙江、上海被确定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两大试点省市,外语科目每年安排两次考试,选用其中1次成绩。


2016年



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成立




标签:基础教育





2016年10月,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该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创办,旨在汇聚国内外英语阅读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深入研究英语阅读教学与评价,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搭建专业化的研究发展平台,为学校和教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教学解决方案,推动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并积极探索数字时代英语阅读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17年



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建成




标签:社会





2017年8月,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建成。建设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有助于了解国家各类外语人才的状况和分布,优化政府对外语人才资源的管理和有效使用,改进和提升我国的国家语言能力。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包括高端外语人才数据库、外语专业师生数据库、外语人才供需信息库3个子库。其中,全国高端外语人才数据库收集了全国121所高校的高端外语人才信息,总数27000多人。全国外语专业师生数据库收集了全国近900所高校2010年以来的外语专业师生信息。


2017年



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成立




标签:高等教育





2017年12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倡议发起、全国多所外语类院校及具备外语优势学科的各类院校联合组建的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China MOOCs for Foreign Studies)在北京成立。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外语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新阶段。各高校将通过线上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共建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创新,促进教育现代化在我国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


2018年



教育部颁布基础、高等阶段

英语教育“国标”




标签: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规定,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2018年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搭建新型交流平台




标签:高等教育





2018年3月,由全国153所具备外国语言文学优势学科的高校联合组成的“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联盟提出,一流外语学科建设应坚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原则,明确国际多维对标,完善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彰显中国特色,打造国际学术共同体,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2018年9月和2019年6月,联盟分别成立了理工类和师范类院校委员会,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外语学科的发展特色开展研究。


2018年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实施并研发英语能力等级考试




标签:外语测试




2018年6月,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正式实施。2018年12月, 《量表》英文版发布。在《量表》的基础上研发的英语能力等级考试计划在2020年前逐步推出。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会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英语测评体系,有利于解决各项英语考试标准不一、各阶段教学目标不连贯等问题,实现多种学习成果的沟通互认。


2019年



教育部决定外语类专业三年内

建60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标签:高等教育




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计划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外国语言文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拟建设数量为609,在各类专业中位居第二。“双万计划”面向各类高校,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突出示范领跑,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



对标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

入选教育部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标签:基础教育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高中英语教材修订工作随之全面展开。2019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出版社修订的对标新课标的高中英语教材入选教育部《2019年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大规模的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培训工作面向全国一线教师展开,将进一步有效推动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2021年



教育部对于“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回复


网站截图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9010号建议的答复
教材建议〔2022〕147号

您提出的“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用英语教学降下来的时间,去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什么人”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设计。2021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进行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明确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中小学课程形成了以统编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3+2+N”学科结构安排。

2.以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为重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为落实《指南》要求,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教材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2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其中,语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主要载体有汉字、书法、传统节日等;道德与法治鼓励学校开展传统节日、服饰、建筑等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注重通过让学生了解甲骨文、都江堰工程、“四大发明”等,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剪纸、皮影、年画等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体育与健康专门设置“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课程内容;物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器、铁器制造技术及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现行统编语文教材中编排《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著名篇目;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用《礼记》《荀子》《格言联璧》等古代典籍,引导学生从小立志努力学习;历史教材中通过介绍引用《史记》《汉书》等,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普通高中语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思想政治课程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教材中通过引述“邯郸学步,失其故行”的典故,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美术必修课程要求理解中国优秀传统书画和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创作观念及文化内涵,并能够综合运用;物理必修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认识和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此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荐“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体验。

3.马工程重点教材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戏曲史》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中,结合各学科实际,从历史、文学、美学等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中华优秀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脉络,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宝贵经验。

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考。重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近年来,注重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

二、关于“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在考试中占分比重。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重视到甚至有点畸形的程度”和“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的建议

1.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等等。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普通高中外语必修学分课时比例约占必修总学分课时的7%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2.根据中央要求确定外语考试比重。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现阶段外语统考安排是按照中央对高考改革顶层设计确定的。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中小学课程培训及实施指导,组织义务教育教材修订工作,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和高校教材管理办法等落地实施,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教育部

2022年8月7日




内容来源:《21世纪英语教育》303期等网络综合资讯。

图片来源:新华网、中国网等网络综合资讯。


相关文章

【精彩】奥巴马开学演讲: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中英文)

【精彩】奥巴马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双语文稿)

【精彩】CGTN青年演说家:18岁,我们应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演讲】希拉里2022哥大毕业典礼:一流教育,成就梦想

【精彩】一位英语老师的灵魂演讲:你不努力活该你受罪,瞬间让人清醒!

【精彩】复旦大学教师演讲《万世师表》 荡气回肠 令无数人感动

【精彩】教育部短片:《逐梦青春,筑梦未来》!!快来做老师

【精彩】一场看哭无数人的演讲

【冠军演讲】王嫣:我心中的“中国象征”:记忆中的圆桌

爱V高中英语温馨提示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你不想错过内容,记得点下“赞”和“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号列表里了~


声明:本文由爱V高中英语编排整理,素材来源网络综合整理而汇总知识,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感谢所有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分享为公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完整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