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元宇宙去向宇宙

万境共生的 一吨计划 2023-10-23





有一种“可持续”叫

当我们把人类的文明投向宇宙星海。





19世纪&20世纪科技迅速发展,人类丈量并改造近乎每一寸土地,太空带给人类一种前现代性的崇高与神秘。时间快进到21世纪,尽管宇宙的大部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是一种未知,而太空的崇⾼性和神秘性却在逐步减弱。


20世纪初哲学家 亨利·柏格森提出

一切大脑活动

都被宇宙活动所包含。


亨利·柏格森

1859.10.18-1941.01.04



时间快进到21世纪,尽管宇宙的大部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是一种未知,而太空的崇⾼性和神秘性却在逐步减弱。


现在,宇宙被逐步祛魅,太空军事、太空科学、太空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茶余饭后谈资,我们发现作为人类精神层面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与太空的关系,却鲜为被人谈起,人类整体向内探索的驱动力胜过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个时代。



(恒星在夜之苍穹下的移动轨迹)


尽管很多人将「向内探索」「向外探索」视为某种科技发展方向的对立,但这从来不是一个二选一的命题

我们对宇宙和虚拟世界的向往是如出一辙的,其更深层的动力来自人类本能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以及对自由在本性上的趋同。



策展人:王莲仪










王莲仪Lotus 

一吨计划专访


由Buoyant Art波眼艺术全程策划、Fast Galaxy快银河公司提供太空搭载服务的太空艺术DAO项目正式启动!一吨计划作为“太空艺术DAO”可持续合作伙伴特以Dao组织的方式与“宇宙蜉蝣”互动并参与其中,将“万境共生”其中一境共同投向了宇宙。


一吨计划作为本项目的可持续艺术媒体向SPACE ART DAO Co-founder 王莲仪发出专访邀约。




王莲仪 Wang Lianyi


王莲仪是一位独立策展人,目前常驻上海和伦敦。她的策展实践关注社会秩序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尤其关注大众文化角度,以避免当代艺术的荒漠化。她组织并发起了多个项目,如UAL和RCA之间的研讨会、艺术家论坛。

她最近的策展项目包括:"碎片化",The Coningsby Gallery,伦敦,2019;"文化冲击",Cookhouse Gallery, London,伦敦,2019;"后大众传媒",Online,2020;第一届燕郊双年展,2021;"复兴之前",Coutts Art Center,上海,2021.








 - ONE TON: 

是什么样的契机启动了这次太空艺术之旅?您对太空艺术的认知是?


 - LOTUS: 

这得从去年年初徐冰老师向太空发射了一枚名为“徐冰天书号”的火箭说起。


“徐冰天书号”发射前现场作业© 徐冰工作室



其实早在2015年中国其实就有了商业航天公司,但直到徐冰利用商业航天做这件作品,我才渐渐通过“快银河”的许总得知商业航天可以做到发射火箭、定制火箭涂装、发卫星甚至定制卫星功能之类的事情。当代艺术在这两年饱受疫情影响,除了大热的NFT和元宇宙概念以外,也很久没有出现新的玩法了,所以我们就一拍即合策划了太空艺术项目。


这个时机很巧妙,一方面,从各种新闻中可以看出最近一年中国的商业航天也开始了面向公众建立存在感;另一方面,徐冰的天书号火箭在探索更具时代性的艺术模式上也做出了极具浪漫色彩的突破,即“以艺术之名堂而皇之地闯入太空领域”。这都为2022年成为“中国太空艺术元年”奠定了诗意的基础。

 

徐冰利用已过服役期在轨卫星的冗余,

在外太空拍摄的首部定格动画作品:



2021作品持续创作中© 徐冰工作室



我对太空艺术的认知受了不少科幻文学电影的影响,我一直相信人类终有一天可以成为多行星生命,以太空为创作背景、以宇宙物质为创作材料的艺术形式将会是未来某个时代的艺术浪潮,而我们现有的技术正在接近这个浪潮。


所以这个项目会借助商业航天技术,通过艺术家们从“大宇宙观”出发、以“后人类的视角”所做的创作,来呈现一种艺术家们所想象中的宇宙公民给予太空艺术的独特表达和宏大叙事。




 - ONE TON: 

“宇宙蜉蝣”被定义为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行为,这次艺术太空之旅想要达成的既定目标是?为此你们做出了哪些突破性的尝试(展览形式/理念)?


 - LOTUS: 

简单地说,我们想要把卫星当作人类的“义肢”,以艺术的方式将人类的信息散播到真正的宇宙中去


“宇宙蜉蝣”这个展览是整个太空艺术项目的其中一个最偏纯艺术的部分,展览由20位(组)艺术家的25件作品构成,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专程为展览定制的作品。


我们想要通过这20位艺术家对太空艺术的想象和把控来探索“太空艺术Space Art”这个标签下所能触及的边界,为此我们给予艺术家的项目文档中对主题的描述相当宽泛,尽量不让艺术家受到太大限制。


Trevor Paglen 未能成功展开的艺术卫星

Orbital Reflector



除了邀约专业的艺术家参与展览以外,我们还为太空艺术项目设立了诸多普通爱好者也可以参与的大众化项目,比如前两天发起的“时间胶囊碎片”征集,和“虫洞漫游短片节”等等。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是继徐冰之后的一次有关太空艺术的更为全面的尝试,利用web3技术和航天科技,把一个人的英雄主义,变为许多参与者共同的功勋,让宏大叙事也可以不依凭集权的力量而归属于这个时代的每个个体。

 


这其中最为突破性的尝试可能就是我们第一次把“元宇宙”的概念放置在真实的宇宙背景下,并以面向未来考古者的愿景设定了一个同时具备数字与实体意义的“时间胶囊”。不可篡改和永久保存这些特性让区块链技术天然拥有“时间胶囊”的属性,这与我们置入太空的实体时间胶囊不谋而合,从未来考古的角度看,这两者都是储存文明信息的方式。我们对宇宙和虚拟世界的向往是如出一辙的,其更深层的动力来自人类本能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以及对自由在本性上的趋同,所以把人造物“元宇宙”和真实宇宙并置会赋予这些艺术作品更大的意义。



 - ONE TON: 

作为策展人及项目统筹您面临了哪些挑战?这次展览有多家不同的合作机构及艺术家参与,对于这些机构的合作及艺术家作品的呈现您做出了哪些考量?


 - LOTUS: 

“宇宙蜉蝣”这个展览会先以线上虚拟展厅的方式呈现再落地线下空间,为了尽量优化线上展览的体验,我们选择了用unity这个引擎制作整个展览,但参展的艺术家机构比较多,每位艺术家擅长的作品格式都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后期把最终作品置入展厅需要经过大量针对模型的修改调整,再加上部分艺术家是第一次合作,创作内容的不可控也会是一个挑战。然后就是搭载时间胶囊芯片上太空的卫星公司因为疫情原因不断推迟发射时间,有点扰乱我们的宣发节奏。

 

unity制作得太空画廊展厅



“宇宙蜉蝣”展厅是我们所虚构的一个元宇宙太空艺术画廊,参考了知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非常早期的至上主义风格建筑设计,结构上也有参考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这样的设计给一些擅长场景建模的艺术作品增加了不少布展难度,所以我们设定了许多时空裂缝和传送门来连接不太方便直接展示的区域。无论是机构还是艺术家作品,我们会在展厅内根据作品所探讨的人文线索和叙事来设计展览动线。



 - ONE TON: 

现在项目进行到了什么样的阶段,大家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 LOTUS: 

作为太空艺术项目的一部分,“宇宙蜉蝣”展览所处的背景展厅“太空艺术画廊”已基本建成,这个画廊在元宇宙中的形态将会像一个真正的空间一样被项目重复使用。我们预计再过一周左右展览就可以开放给公众了。

另外我们的NFT公共艺术“时间胶囊”项目也已经上线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征集,我们在此诚邀10,000名同时代的普通人共同创建这样一件艺术作品,成为人类历史的见证者与书写者。


美国西屋公司设计并建造得世界上第一个时间胶囊



 - ONE TON: 

这个项目中还有哪些特别的小插曲或者您希望分享的?


 - LOTUS: 

“宇宙蜉蝣”这个展览最初的展览主题叫“鸿烈:愿我埋藏于星辰间”。 鸿烈出自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术思想总汇《淮南子》的原名——《鸿烈》。鸿,即为大;烈,即为明亮,意指“伟大的功勋”。 

因为我希望在中国太空艺术元年的太空艺术展览中,可以多一些中国文化的印记,再加上《淮南子》是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观念形成系统学说的标志性著作,本身就有大量对宇宙的描述,所以将其命名为主题。



其实我觉得这个主题更加契合事件我们在做得事,将数字“时间胶囊”带上太空中流浪,成为人类赠予未来的一手考古资料,也暗合了这一点——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功勋”是属于参与中的每一个普通人的。不过后来觉得这个名字可能有点拗口,在线上展览时期不太好传播所以弃用了。如果有条件的话,我希望线下展览的时候可以用上这个悲壮又浪漫的名字。



 - ONE TON: 

您对“太空艺术”项目未来的期许与规划是?


 - LOTUS: 

其实我们真正想要做得是综合了多维空间的画廊,可以涵盖目前人类可以做得到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一颗在轨的卫星太空画廊,一个目前已经建成雏形了的元宇宙画廊,还有一个位于地球上的画廊。


“徐冰天书号”回落地表的一子级箭体

 © 徐冰工作室


我们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SPACE ART DAO,致力于让人类艺术成为多行星艺术,通过航天与区块链等不同维度的技术手段,使人类文明跨越物理、虚拟世界的限制,永存于宇宙之中。







宇宙 蜉蝣

Cosmicus Ephemeroptera


当“旅行者金唱片”随着旅行者1号一起进入太空,在与其他高维文明沟通的时刻,人类选择了文化与艺术作为自己的象征。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时间的长河里和宏大的宇宙背景下,人类的生命就像蜉蝣一样短暂而不值一提,因此对人类而言,文明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借助 web3.0技术,宏大叙事也可以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让组成宏大叙事的个体,不再被覆盖与凌驾,让人造物“元宇宙与真实的宇宙遥相呼应。


“宇宙蜉蝣”不仅是场艺术展览,更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行为。我们把众人当下的心愿、对未来的畅想、预言、社会记录,连同先锋的当代艺术家们的数字艺术作品以区块链的形式记录,在元宇宙中呈现,然后共同置入一枚时间胶囊,将其通过卫星发射到太空中去。这颗卫星将不设返回舱,载着“时间胶囊”在虚空中永远漂浮、流浪,也许人类有一天会走向毁灭,但是在太空中留下的记录将会“永存”,这是一颗漂浮的种子,人类的烛火与文明在此得到延续......





1938年,美国的西屋公司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时间胶囊,整个胶囊被埋入纽约法拉盛草原公园地下五十英尺。由特殊铝合金打造,该时间胶囊可以承受5000年的腐蚀。时间胶囊的开启日期被定为遥远的6939年。


自1938年的诞生伊始,“时间胶囊”很快风靡全球,或是被封入纪念碑、或是被埋入地下,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活动,等待着未来的某个时日被开启。



时间胶囊代表了一种人类终极的乐观主义浪漫。构建时间胶囊的人们坚信着:不论未来有着怎样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人类总会渡过难关,他们的尘封遗产一定会被再次开启;哪怕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后人类也一定会有兴趣了解一下他们先祖所生活的时代……

在某种层面上,时间胶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博物馆”——只不过它所铭记和整理的并非过去,而是现在。时间胶囊所服务的对象也并非我们,而是未来的人类。


于是,带着这种乐观主义浪漫,这个封存于太空的时间胶囊项目诞生了——



我们的时间胶囊应该交由未来的星际旅行者们去考古——后世太空旅行一定会成为一种普遍的活动,当然,也有可能在被考古之前先被外星科技文明拦截重新解码……正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促使着我们向宇宙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事件是我们赠予未来的一件礼物,是现在的人类文明送给后人类的一手考古资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功勋”。




太空 艺术家


杨 振 中

杨振中,1968年生于浙江,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为艺术家,其艺术实践以观念艺术为主要方向,涉及录像、摄影、装置,甚至包括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长期活跃于全球当代艺术系统,并于2003和2007年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作为策展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他与上海的艺术家们共同发起并策划了包括“超市展”“快递展”“吞图”等十几场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和项目。杨振中的创作核心,一方面持续关注生死议题并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强化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与错乱,另一方面则是对城市日常与政治空间中的人、物、景观的转化和再利用。近期的创作亦聚焦于在文明史的语境中,探讨智能技术、人类劳动与自然景观之间的丰富可能性。

“我会死的/歌手篇”(2000-至今)

录像部分静帧,13分39秒



陈 太 中

陈太中是一名设计师和研究员。他是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计算和设计研究小组的成员。 他在建筑和数字艺术领域从事计算几何、编程和数字内容创作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他目前的兴趣和职责包括开发关于游戏化和虚拟世界的设计研究。陈太中的创作是基于对既定经验的解构,通过创造⼀个公平的空间作为重认知的代理,揭示可能的偏差,给予观者⾮常规的视⻆去重新审视眼前的事物的维度。

 胎(2022)

Autodesk Maya Unity 3D,120秒



耿 大 有

耿大有生于1998年,当代艺术家-策展人与撰稿人,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伦敦国王学院心理学学士,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残酷剧场、策展、电子游戏与技术哲学。耿大有受东西方哲学、心理学与神秘学影响。媒介涉及装置、行为、移动影像、印刷物、剧场与电子游戏等。无论媒介,他的作品都可以被理解为一场场诗意而幽默的戏剧表演,通过解构与重构现成品与自然材料,从抽象的剧场景观中再现残酷荒诞的生命悲剧性,同时他以整体艺术与剧场为核心进行策展实践。

 魔力(2022)

雕塑,木料,树,铜,22x22x23米



周 莹 林

周莹林(1994,成都,中国)是一位媒体艺术家,目前工作和生活于德国柏林。她获得了柏林艺术大学的Art in Context研究生学位,同时被授予了该年“媒体理论与艺术实践”方向唯一的杰出毕业生头衔。艺术家周莹林的作品结合了基于时间线的媒体以及数字虚拟技术,并基于对语言学,数字化批判等方向的思考,以考察诸如不同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中的文化霸权以及文化殖民;数字虚拟世界以及电子游戏中的图形迷惑性,等等议题。

均质图像星球(2022)

虚拟装置+4k video,15秒




我们解锁了万境其中一境,一个关于人类在宇宙间存续的探索故事,未完待续……


万境共生 参展艺术家:



赵 谦

赵谦(b. 1990, 江西九江)现居中国,图像艺术平台“副本”和图像学习小组”Play Under”的共同创始人。

他关注流转的动物形象(特别是猪的形象),游戏的运行机制、行为与心理,图像的转译功能。个展曾于连州摄影博物馆、休斯顿摄影中心、芝加哥Filter空间和东京RPS画廊展出。他的作品广泛展出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K11艺术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爱尔兰拉什法恩汉姆城堡、Kala艺术中心、克罗地亚法国馆 、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奥格登南方艺术美术馆等。

其作品还展出于于英国Format摄影节、荷兰Unseen摄影节、新加坡国际摄影节、雅典摄影节、哥本哈根摄影节、罗兹国际摄影节、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厦门和艺术北京等。曾获休斯顿摄影中心年度摄影奖(2019)、入围华宇青年奖(2020),并于斯沃琪和平饭店、A4美术馆、几点当代艺术中心、香港中文大学艺术中心(深圳)、Vermont艺术中心、Kala艺术中心和Cow House工作室参加艺术家驻地项目。


王 天 娇

王天娇,学士毕业于宾州州立大学数学专业(2020),研究生就读芝加哥大学视觉艺术专业。她关注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相信在追求高效生产力和做无意义但有趣的事之间没有更优越的选择,用图像传达轻盈、简洁的作者性。




潘 子 申

潘子申,1984年生于浙江,学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杭州。她以空间多媒体叙事实践者的状态进行艺术创作。作品涉及装置、影像、绘画等多种媒介领域。长期的创作计划关注身体、治愈、内外观等面向。


《种子舱》,潘子申


星际移民,粮草先行。植物种子以其自我存储,如时间胶囊般的特性,或可担任这个使命。对近未来的想象。是否像个透明的梦境:一架架飞碟状的舱体内承载着这些对于未知的希望与憧憬,它们于某个良夜,从满是人间烟火的民居、街道中悄然出发,踏上征程。




张 骞 文

Azure Zhang

张骞文,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珠宝与金属研究专业,本科为计算机专业。从本科开始,她就对跨专业研究非常感兴趣,而且这段科学领域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她后期的创作方式和作品制作过程。作品曾在慕尼黑珠宝周,俄罗斯,波兰, 伦敦,上海等多地参加巡展,曾并受邀于纽约时装学院,在其主办的学术会议上进行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演讲。目前在上海作为独立艺术家及非常规策展实践者,经营个人同名艺术首饰品牌AZURE Q ZHANG以及策展平台凡谱操场。作品涉及当代首饰,物体,影像,计算机艺术,装置等。




  张 钊 瀛

张钊瀛,1988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学院硕士学位,澳门科技大学博士在读。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韩国三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为85后出生的重要艺术家代表之一。作品国际化视野是相当明显的,充分体现出跨媒介、跨语言以及跨时代的精神混合现场。长期研究,实践图像史,重构话语颠復性的“个人场域”。




开 范 小 组

开范小组(Open Mode Group,简称OMG)

2021年创建于上海,小组成员:怪悟、J+、etc...成员分别来自艺术、设计、时尚等不同领域。“开”代表开放,“范”代表规范,小组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致力于用创意激发生活,用想象力打开多维宇宙。





展厅揭秘




第一次太空艺术展览

The 1st SPACE ART EXHIBITION


展览上线时间:2022年6月27日

观展方式:线上观展,敬请期待网址公示


(本次展览也将封存在泰景一号01星卫星上,由谷神星一号火箭预计于7月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入太空。)



ORGANIZER SUPPOR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