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会议|“陌生人的需要”工作坊顺利举办

浙大世界史 浙大世界史 2022-12-22

会议简介


2022年7月9日-10日,由浙江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陌生人的需要”工作坊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杭州顺利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湖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会议纪要


本次工作坊分为六场讨论、五大议题,分别是:一,陌生人的相遇;二,陌生人社会的道德与审美趣味;三,异域文化的排斥与接受;四,现代批判哲学中的主体与主体间性;五,陌生人世界的各种需求。浙江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张正萍副教授介绍了举办本次工作坊的初衷,她表明探索“陌生人的需要”旨在理解现代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审美等各个领域的问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陌生人的需要”这一主题既有历史意义,也有强烈的现实感,并期待未来能增加不同学者群体关于“陌生人的关联社会”的更多讨论。


工作坊第一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康子兴主持,围绕“陌生人的相遇”展开。华东师范大学周保巍、浙江大学范昀、河北大学刘研分别讨论了18世纪启蒙运动中苏格兰人的中国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美学话语与“消费社会”的阶层区分之间的关联、洛克与卢梭对《圣经》的不同释读所反映的财产观念之争,以反观现代社会“对家园、私人财产的需要与我们对公共物品的需要”之间的巨大冲突。康子兴、杭州师范大学何畅和中国政法大学王楠在与谈环节讨论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全球语境”及独特的全球视野、18世纪逐渐形成的消费社会在审美趣味上的变化、洛克与卢梭的自然观等问题。



第二、三场围绕“陌生人社会的道德与审美趣味”展开。第二场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钱济平编辑主持。康子兴、何畅、湖北大学李家莲分别讨论了库切重构的“鲁滨逊漂流记”中对殖民帝国的批判、沙夫茨伯里讨论“趣味”的文本的独白与对话、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中情感与规范的断裂。陕西师范大学苏光恩、浙江外国语大学张江伟和浙江大学范昀在与谈环节讨论了卢梭对鲁滨逊的个人主义的看重、曼德维尔与沙夫茨伯里关于“文雅”问题的分歧等问题。浙江大学乐启良教授指出,苏格兰启蒙运动研究与法国启蒙运动研究存在很多共通点,二者可以结合起来共同探讨。第三场由浙江大学范昀主持。张江伟、苏光恩和张正萍分别讨论了亚当·斯密道德哲学中的自我掌控、文明与同情能力的进步以及其对商业社会的疗治。李家莲、何畅和长安大学汶红涛在与谈环节讨论了18世纪英国思想史中被反复讨论的“self-command”(自制)和“不偏不倚的旁观者”问题,以及18世纪的艺术批评理论等问题。


第四场由李家莲主持,围绕“异域文化的排斥与接受”展开。安徽师范大学管月飞、浙江工业大学蒋杭波、长安大学汶红涛、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傅乾分别讨论大卫·休谟同情理论与其对种族的看法、休谟的种族主义与其人学的关联、休谟商业观的现代性意义,以及埃德蒙·伯克在近代中国的接受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周保巍、苏光恩和张江伟在与谈环节讨论了休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种族主义者”和他是否有可能修正他的这一倾向等问题。


第五场由张正萍主持,围绕“现代批评哲学中的主体与主体间性”展开。浙江大学李哲罕、中国社科院汪尧翀、清华大学博士生李嘉华分别讨论了现代批评理论对康德伦理学的独白性与黑格尔法哲学的主体间性的刻意强调、康德《判断力批判》另一种美学范式(或谓“居间美学”)的可能性问题、哈贝马斯与利奥塔从康德《判断力批判》和《悲剧的诞生》重构现代性的视角及分歧。河北大学张芳、华东师范大学黄金城、四川大学匡宇在与谈环节就如何理解康德“第三批判”、自然美与自然物在现代的分离与陌生感、从审美批判到目的论批判的转换语境等进行了有意义的对话。


第六场由李哲罕主持,围绕“陌生人世界的各种需要”展开。浙江师范大学段知壮团队调查了网络“虚拟恋人”的各种情形,探讨了当代社会对爱情这种情感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程瑶博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探讨了新加坡“小贩文化”的社区需求;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罗丰探讨了“冷战”时期美国对老挝赫蒙族难民问题的反应与对策。李嘉华、范昀和张正萍在与谈环节讨论当代社会陌生的个体之间的情感需求、城市社区的信任感与城市建设问题、以及特殊国际背景下民族、国家与特定族群之间的冲突、对抗、合作与共存的局面。


本次工作坊六场研讨会围绕“陌生人的需要”这一核心主题展开讨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报告人的发言体现出了跨学科性、开放性等特点。



文稿|张正萍 卞章冰

图片|卞章冰

责编|姜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