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简讯|刘晓原:冷战和终结、延续和重启的历史

浙大世界史 浙大世界史 2023-12-16


讲座简介


2023年5月25日,应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和世界历史研究所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刘晓原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欧洲文明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17讲”,题为《冷战和终结、延续和重启的历史》的精彩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张杨教授主持,校内外100余名师生通过线上会议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纪要



刘晓原教授的讲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中美关系为什么不是冷战再现?二、冷战给历史带来了什么?三、中美大历史的“节点”。讲座初始,刘晓原教授从法国哲理诗人保罗·瓦雷里关于“历史记忆的警示作用”的论述谈起,提出冷战的历史记忆问题。他指出学术界对于今天中美局势与冷战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激烈,但当今中美关系并非冷战的再现。刘晓原教授从国际事务的核心内容、国际关系的结构、国际政治的角色和国际政治的温度四个方面入手,对比了冷战时期与今日的国际状况,说明19-20世纪的国际精英社会已经转变为21世纪的国际大众社会了,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已经转变为如今的多元文化的世界。也正是因为如今中美两国是在不同于往日的国际世界中交往,所以今日的中美关系并非冷战对抗的再现。冷战时期全球政治的温度主要取决于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对抗在国际政治的西方、地球的北方是冷的,在东方和南方是热的。与之相反,今天欧洲在热战,而今天的欧美国家也已经不能用自己的“战、和立场”去决定环球的凉热了。

围绕“冷战给历史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刘晓原教授形象地使用了“三个箩筐”来比喻具备不同历史性的历史问题分类,并依此探讨冷战的历史。他将历史问题划分为终结的历史、延续的历史和重启的历史三大类,提示我们应该仔细考虑历史问题与现在、甚至是未来的联系。通过分解冷战的历史,刘晓原教授举例说明“殖民帝国对世界的统治”和“传教国家的一元历史叙事”是终结的历史,“冷战时期的‘全球化’”和“冷战时期的‘地方史’”是延续的历史,而“中国重返国际社会的‘庙堂’”和“帝国之后的世界再造”则是重启的历史。


刘晓原教授围绕“中美“大历史”的节点”展开论述。他主张应当将中美关系放在“大历史”的框架底下来考察,也即今天的中美关系其实是中美“大历史”中的其中一个节点。刘晓原教授指出对于中美关系的看法存在两种历史记忆,分别是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在短期记忆中,中国和冷战的关系密切,今天的中美关系似乎是冷战的延续。但刘晓原教授更主张在考虑中美关系时注重长期记忆。自中美交往以来,中美关系存在着诸多“大历史”的节点,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显示出中美关系之间逐渐紧密和丰富的过程。一直到冷战期间,双方虽然存在对抗,但也仍然相互影响。因此中美“历史节点”能够充分反映中美关系性质的变化、内容的增加以及相互交往的深化。时至今日,中美双方相互渗透和交融程度是史无前例的。而西方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罗素1922年在《中国的问题》(The Problem of China)一书中早已主张用文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国,而近年来哈佛大学出版的《中国问题》(The China Questions)对中国的讨论也体现了由冷战思维向文化思维进行过渡的现象。因此应当用文化的、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中美之间重新相互认识的新节点。在双方重新认识的过程中应当可以产生全新的智慧,以避免新的历史邂逅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为在大历史之下,中美双方共存是一种常态,因此中美之间冷战的、两极的、一元历史叙述的斗争应当不会到来。


交流互动

张杨教授对刘晓原教授的学术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接着进入互动环节,校内外师生相继提出了冷战思维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周边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变化和政策调整等问题,刘晓原教授给予了详细而具有启发性的回应和解答。学术讲座在热烈讨论中圆满落幕。



文稿|李小艺

图片|李小艺

审阅|张 杨

责编|卢楚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