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王小川:人工智能的奇点2033年就会到来(下)

吴洋洋 新皮层NewNewThing 2023-08-02

「技术发展太快了,需要留点时间讨论」


记者:吴洋洋

编辑:王姗姗

昨天我们发布了对话王小川的上半部分,主要谈他历次创业历程的内在逻辑和对LLMs的终局认知。以下是访谈的下半部分,内容涉及LLM模型开发的实际挑战和AGI的未来技术趋势。

Key Points


(Facebook)他们没有开源,国内所有公司做的大模型,都是自己做的。


与OpenAI相比,现在我们可能还差一步、差两步,差半步是我们的目标。


国内大厂都在发布大模型,但在团队能力上是否离OpenAI越走越近,我们是质疑的。


(百川智能)计划年中推出第一代模型,年底推出对标GPT-3.5的模型。


最后做成的包含大厂与创业公司在内,应该就5家左右。


我们尝试用GPT的AI来训练我们的AI,这样能加速我们的AI发展。


GPT解决的问题是“读万卷书”,AlphaGo解决的问题是“行万里路”。一个深度学习,一个强化学习。


未来,强化学习的比重会大很多,今年可能是5%、10%或者20%,未来可能10倍、100倍的能力要靠强化学习得到。


今天大模型建立人工智能的方式仍然是对数据的暴力美学。


为生命建立数学模型,GPT让这件事更可行。



当下的竞争:谁先做出底层的大模型

新皮层:既要做模型,又要寻找应用场景,先行者已有很多,你怎么排列工作的优先级?

王小川:终局是一回事,当下的主要矛盾是谁能做出底层的大模型,现在没有哪一家能够说自己离 OpenAI很近了。虽然国内大厂也在发,但是离OpenAI的基础大模型还有非常远的距离。没有哪家厂商说能达到3.5的水平,更别说4,也没哪家厂商能拿出一个与ChatGPT同等的产品。

所以今天讨论说市场上会做出怎样一些产品,我认为更根本的问题还是今天谁能够做到一个接近ChatGPT背后的基础模型,以及背后拥有能够追赶OpenAI的一个团队。国内大厂,百度也好,阿里也好,都在发布自己的大模型,但在团队能力上是否能够离OpenAI越走越近,我们是质疑的

新皮层:外界普遍用算法、算力、语料这些角度来衡量AI项目能不能做成,你觉得这些衡量维度是对的吗?

王小川:还是蛮机械的,最终是人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讨论算力、显卡只是最简单的盲人摸象般的拆解。

新皮层:如果不是这些维度,你觉得你现阶段最有挑战的事情是什么?

王小川:首先是团队本身是否是有机的,是否有使命、愿景,是否能把团队的能力打造起来,这是最核心的事。今天大家把这件事又变成了是否能把OpenAI里面最明星的人、做架构的人、做算法的人给拉回来做拼盘,这种拼盘方式不是一个有机生命的做法。公司像生命一样是演化出来的,不是拼起来的。更别说那些人愿不愿意回国。

新皮层:人的问题是通过努力招募可以解决的吗?还是市场上能够干这件事的人的总数就不够?

王小川:如果你现在去一口气要做GPT-5,那有这方面整个认知的人才是不够的。

新皮层:特别原创性的、能做算法创新的不够?

王小川:原创性人才不够。你要一步达到今天GPT-5的水平,这种人才特别缺乏,到美国去拉人是一种选择。但另一种人才——对模型有足够认知的顶尖人才零星有一些,能够从国外回来,会使我们比美国那边的大模型能力只差半步。现在我们可能还差一步、差两步。差半步是我们的目标,既不能说我们现在能够立刻追上去,但也不至于说人家已经完成了之后我们才刚开始在干。在这个目标下,我们现在人才努力一下是有机会做到的。

新皮层:舆论认为,中国公司现在能够推出大模型,是因为国外开源了,比如Facebook的LLaMA,还有GPT-3之前的模型。那之后怎么办?

王小川他们没有开源。开源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开它的参数,一个是开它的方法。Meta开的LLaMA模型只是把它的参数公开了出来,并没有公开它的方法。国内所有公司做的大模型,都是自己做的。

新皮层:所以它一定程度上还是黑盒,其他公司能不能做出来还是有风险的?

王小川:对。所以你需要在这里面有自己的探索,他们已经公开的东西,我们可先学习,其他地方我们要去做各种探索。

新皮层:语料这个东西会是一个障碍吗?尤其当你需要做一个落地到特定场景的模型的时候?

王小川:我们首先还是做通用模型,然后逐步演化成垂直模型。所以前期并不需要有特定领域的独有数据。语料在公开领域其实已经足够多了,读万卷书其实有很多语料可以用,难点是语料的治理,就是你选择什么样的数据,不选择什么数据,这种数据的清洗过程更加困难。

新皮层:上一个AI时代,大家普遍认为中国AI的竞争优势之一就是我们有数据,点外卖、打车、网络购物,大模型需要的还是不是这种数据?

王小川:这是两种不同的数据,一种是产品上线之后的用户行为数据,一种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知识数据。今天做大模型的话,第一步先要把以前的知识给用起来,中国在这方面并没有特别优势。等产品上线了,用户的反馈数据可以用起来,这时候你才有优势,我们人更多、场景更加丰富。但今天的主要矛盾还不在第二步,现在需要的数据还是对基础人类文明产生作用的那些数据。

新皮层:你计划在年中推出第一代模型,年底推出对标GPT-3.5的模型,这个节奏会不会太快?OpenAI走这段路花了四五年。

王小川:原创确实会更难,但是当你去追赶的时候,速度会快很多,尤其是它已经有产品可以做参考去对标的时候。追赶者会更加容易。

新皮层:所以并不是一个激进的迫于竞争压力做出的计划?

王小川:不叫迫于压力,但也不能说没有这种紧迫感。该不该做到和可行性上能不能做到是两个问题。

新皮层:按这个既定节奏,明年市场就会进入新的竞争阶段?会是对场景的竞争吗?

王小川:我觉得是。如果3.5做到的话,主要矛盾就会转移到对场景本身的理解了。一方面中国市场特别要求对场景的理解落地,甚至后面采用什么商业模式。你做到这一步才会更有机会去追GPT-4或者追GPT-5。OpenAI可以说场景我不关心,我就足够努力去追求AGI就可以。

新皮层:从1到3.5,再到4,对于入场做大模型的公司而言,你认为每一轮迭代大概会有多少的淘汰率?

王小川:我觉得不能用1到3.5到4这样的方式来形容入场做大模型的公司的进度,更应该用做成与做不成来形容,而我觉得最后做成的包含大厂与创业公司在内,应该就5家左右。



技术趋势:

AGI只有GPT还不够,还需要更多强化学习


新皮层:AI技术一直在迭代,GPT所基于的底层技术一定是AGI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王小川:一定有非常多变化。今天GPT所基于的技术仍然有缺陷,不管它的通用性还是注意机制都不完善,它会忘事,做很多事所需要的经验它也不具有。所以今天GPT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已经有的知识学习了,我们叫“读万卷书”。但是之前DeepMind,包括OpenAI都还开发了另外一条技术路径,比如AlphaGo通过下围棋变成了围棋高手,AlphaGo成长到AlphaZero的时候,把以前人类教它的技术都扔掉了,两个机器自己从零开始通过对弈学习下围棋。这是大模型之外完全独立的另外一条路径,我们把他叫做“行万里路”。

新皮层:一个是深度学习的路径,一个是强化学习的路径?

王小川:挺准确的一个描述。深度学习这条路径可以让AI学习已经有的东西,强化学习可以让AI从实践结果里能学到新的东西

新皮层:两条路径是可以嫁接起来的吗?

王小川:从GPT-3到3. 5,其实已经开始用强化学习了,它给GPT带来了本质的提升,所以在 GPT-4里面可能用得更多。

新皮层:在大模型变得更智能的过程中,强化学习的比重会变得更大?

王小川:对,我的预言是,在未来强化学习的比重会大很多,今年可能是5%、10%或者20%,未来可能10倍、100倍的能力是靠强化学习得到的。

新皮层:如果未来是这个方向,你的团队中对训练机器做强化学习的人才的需求会变更大,而不是开发算法本身的人才?

王小川:今天已经开始变成人训练机器了,怎么去写着instruct,对吧。其实之前OpenAI做ChatGPT的时候,80个人工作了大概3个月,其中40个人是在做调教。未来可能不仅是模型公司的人教它,甚至可能把产品放到应用市场,让更多专业人士甚至用户反馈来调教,就像一个人进入社会,从实习生往上成长一样,这个时代会到来。

新皮层:OpenAI雇佣了大量博士去把一对对QA写下来,让机器学习,这个工作量非常大。中国公司是否低估了这部分工作?

王小川:中国公司并没有低估这部分工作。恰好相反,我了解好多公司在生成这些QA的时候,其实是在利用ChatGPT生成的回答,把这些语料收集下来,作为老师,教自己的AI。所以中国公司好像没有雇佣那么多人,但是这是跟进者的一个快速学习方法。

新皮层:类似于当时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用Facebook大模型产生的数据去训练一个小AI吗?

王小川:和AI训练AI是两件事。他是拿一个基础模型去生成一个小模型。不过你确实可以理解为,我们是尝试用GPT的AI来训练我们的AI,这样能加速我们的AI发展。

新皮层:2017年你接受采访回应《奇点临近》那边书提到的“奇点”(指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超过人类)概念时说,你认为机器不会比人更聪明,现在你是不是已经改变了这个观点?对于奇点有何新判断?

王小川:当时我低估了技术本身的突破。所以用ChatGPT那一刻,我认为我的想法是改变了的。对于奇点的到来,现在我觉得可能是在2033 年。

新皮层:为什么这么具体?

王小川:人工智能迭代的历史上,第一波专家系统做了40年,学习系统做了20年,深度学习做了10年,时间成倍递减,所以接下来有可能只需要5年,2.5年,1.25年,0.625年……人工智能就开始进入新阶段,这样倒推的话,奇点到来的时间表就是2033年。这是一种美妙的假设,实际上到时候早了或者晚了也不是一个惊奇的事。但是基于技术增长加速,我们有这样的预设。

新皮层:回到最初的问题,GPT对你之前好奇的关于生命相关的问题有些回答了吗?

王小川:搜狗时期我就想知道,通过预测模型是否能够建立强人工智能。当时我想,如果能预测下一帧视频,是不是强人工智能就到来了?我当时有这样一个设想,这个时代其实提前到来了,基于对语言AI的巨大突破。这对我是种鼓舞。

另外,今天大模型建立的人工智能的方式仍然是对数据的暴力美学,这对于未来我们怎么理解数据、理解智能也会有挺大启发。

新皮层:你想要建立生命的数学模型,GPT让你觉得离这个问题有多近了?

王小川:就像无人驾驶一样,这件事情更可行了。

新皮层:复杂理论中对智能的解释是它是一种涌现,你觉得它回答问题了吗?

王小川:还没有回答,就好像说基因决定人,但基因怎么决定人?其实是不清楚的。


-END-


上一篇


若想了解更多当日资讯,请点击阅读往期智能日报: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记得“设为星标”哦~

接下来将更新:

微软VS Google:AI技术的王权更迭

……

 

与记者交流,可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名称和姓名):

王杰夫 微信号: wjfsty

张司钰 微信号: helianthus351

吴洋洋 微信号: qitianjiuye

 


再次,喜欢就关注我们吧,记得“设为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