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守奎等:古人是怎么跪的?

李守奎 王永昌 汉字文明 2023-05-17

点击蓝字 关注学界动态

古人是怎么跪的?


李守奎   王永昌

+ + + + + + + + + + + 

编者按


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著作《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学微刊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三十三讲“古人是怎么跪的?”。


+ + + + + 

本讲要点  

“卩”最初可能是一形二意,既是“坐”,又是“跪”,加意符坐具成“坐”,加音符“厃”成“危(跪)”的初文。


说解汉字  

卩、厃、危、跪


上一讲说的是“坐”,这一讲说“跪”。先说古今“坐”与“跪”的区别。


“跪”与“坐”这两种姿势,现在很容易分辨,双膝作为支撑点就是“跪”,不论是跪地还是跪搓板,着力点都在双膝;臀部作为支撑点就是“坐”,不论是坐炕席还是坐椅子。


古代的“坐”与“跪”都是双膝支撑,区别在哪里?先秦古人的“坐”是双膝着席,臀部落在腿脚上。“跪”也是双膝着席,耸身上提,臀部离开支撑点,身体前倾,这个姿势很方便磕头行礼。跪这种姿势身体紧张,表示敬畏和尊敬,是一种礼仪,在神灵、祖先面前要跪,在比自己年长的人前要跪,在地位高的官老爷前也得跪,在自己敬服的人面前也想跪。


另外一种跪:腰部、臀部和大腿成一条直线,支撑点落在膝部,这就是所谓的“长跪”,也叫“跽”,有时是一种警戒姿势,随时可以一跃而起。


跪礼可以说源远流长,至今在民间有些地方还在施行。


“坐”与“跪”都是下肢的小腿和脚面着地或着席,两种姿势可以随时转换,坐着抬起臀部就成了跪,跪着落下臀部就成了坐。在礼仪社会,因为这两种姿势各有其文化内涵,古人也不会随便转换,好好坐着突然提臀耸身,那是发生了紧急情况的警戒动作。这种礼仪什么时候形成的,我们并不能确切知道。从文字构形与实际应用的种种蛛丝马迹来看,“跪”与“坐”最初可能没有严格的区分。


今天的“跪”字是怎么来的?分解一下“跪”字。先看《说文》:


,拜也。从足,危声。


形声字,很好理解。再分解“危”:


,在高而惧也。从厃,自卩止之。


李白有诗“危乎高哉”,“危”就是高,站在高处恐惧,恐高症患者更恐惧,这些好理解。所从的“厃”是什么呢?什么叫“自卩止之”?


,仰也。从人在厂上。


“厂”是悬崖,人站在悬崖顶上,一是站得高,二是有危险。高与危险是“危”的常用义,从“厃”表意理解了。那“卩”是什么作用呢?上一讲我们已经说过,这是跪坐的人形,究竟是“跪”还是“坐”?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甲骨文:


            

  (合22418)    (合20470)



从字形上看,应该是“跪”,臀部离开了支撑它的腿脚。从辞例上看也应该是“跪”。

卩于母丙。(明义士《殷虚卜辞》1980)

壬寅卜,㱿贞,王卩主父,。(合2235正乙)


在亡母和祖先面前自然就是“跪”了,也就是说《说文》中的“卩”就是跪。


知道了上部“厃”是高危的“危”的本字,也知道了“危”字的下部“卩”是跪坐的“跪”的本字,“危”字就可以重新理解了。


“厃”与“卩”来源不同,意义不同,但字形简单,读音相同或相近,就把两个字合并在一起成立“危”, 从厃、卩声就是危险的“危”;从卩、厃声就是跪坐的“危”。这种类型的汉字不是少数,例如“樊”字。后来,“危”字主要用来表示危险的“危”,就加了一个表意的足旁分化出“跪”字,成为“跪”义的专字了。


我们分清楚了“危”和“跪”,却找不到了“坐”。再仔细观察一下上一讲说过的甲骨文中的“坐”:


            

(合1779正)        (合5357) 


按照我们上面所讲的“跪”与“坐”的区别来观察,上面这个人臀部没有落下,应该是“跪”。


但古人不能只跪不坐。


“坐”与“跪”体恣相近,如果造表意字,字形也应该相近。在古书中“跪”与“坐”自来纠缠不清,意义可以通用。


《礼记·曲礼上》:“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孔颖达疏:“坐亦跪也。”


楚简中“危”与“坐”完全一样。包山简中“危山”是一个祭祀的对象,字形作:


(包山简243)


这是一个跪坐的人形,下面是“土”,与上一讲所讲的“坐”字完全一样。


清华简中“危”字还有一个独特的字形:


(清华简·子产11)


上面是“厃”,下面就是“坐”,当然也可以说是“跪”。


从读音上来说,“跪”与“坐”古音也比较密切,音理上也可以通转。


从各种迹象来看,“坐”与“跪”最初就是一个字,都是在跪坐的人形上加上其它区别形式才分化开来。“坐”下面有坐位,“危(跪)”上面有音符,二者的分化是后来演变的。


把这个字形简单而功能复杂的“卩”总结一下。“卩”字最初既是“跪”字,又是“坐”字,后来产生了分化,带坐位的是“坐”字,带音符“厃”的是“危(跪)”字。字谱关系如下:




保守地说,“坐”与“跪”即便不是同一个字,也是同形的同源字。小篆的,因为跪坐的人形讹变得很厉害,很多弯曲的笔画拉直了,就看不出象形的原样了,许慎就把这个跪着的人形误解成了“符节”的“卩”,字形又隶定成“卪”,说解形、音、义都远离了构形本义。


“坐”与“跪”的初形“卩”与“月”一样,是同一个形体表示两个相关联的不同音义,还有讨论的空间。


古书上说,礼乐治国是从西周开始的,是周公的功劳。出土文献也可以证明西周金文中有拜手稽首之礼,稽首肯定是要跪的。西周时人们肯定认为有区别“跪”与“坐”的必要。跪拜礼源起于什么时候?我们无从详考。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古文字中“跪”与“坐”不加区分,那么是否可以推测造字的时代还没有跪拜礼呢?


对于“跪”“坐”同源的现象,可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梳理,也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思考。


+ + + + + + + + + + + 

注释


①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古文字与古史考》第40—48页,中西书局,2015年。

②清华简《子产》篇中另外一个“危”字作(简3),变化更加复杂。


+ + + + + 

理论延伸与思考


“坐”与“跪”同源。同源字不仅可以追溯语言文字的源流,还可能看到历史文化的变迁。


+ + + + + 

作者简介



李守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

王永昌

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END-

文章选自:《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李守奎、王永昌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1年版



编辑 | 谭舒童

审核 | 张振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