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ciFidea东方木对谈商汤田丰:没有人工智能,戴森球也许根本建不出来

SciFidea 2023-07-08


Hello World, this is SciFidea.


今年,我们正在举办SciFidea中文奖·戴森球征文大赛。戴森球概念提出于1960年,正是科幻黄金时代被认为终结的年份。60年以后,SciFidea举办第一个以此为题的科幻征文比赛。


【更新版】戴森球征文大赛投稿邮箱:

scifidea_contest_cn@col.com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戴森球概念看似乏人问津,实际上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人工智能从业者早有想法。


近期,SciFidea主编东方木商汤智能研究院院长田丰进行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对谈,话题涵盖“戴森球脑洞”“科幻征文比赛”“人类太空开发的未来”“人工智能对太空开发的作用”等。SciFidea特别转载对谈内容,希望这番幻想与科技的碰撞能对你有所启发。



1960年,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一个“能够充分捕获恒星能源、将整个恒星封装在人造球型外壳中”的概念,这个概念被命名为“戴森球”;

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把文明分成三个等级,“戴森球”成为了“人类进入二级文明”的标志;

2009年,科幻作家刘慈欣和他的科幻编辑唐风共同讨论戴森球的天文参数、地理结构和故事资源;

2023年,唐风创立的科幻厂牌SciFidea发布奖金高达百万元的“SciFidea中文奖·全球科幻征文大赛”,比赛主题就确定为——戴森球(Dyson Sphere)

大赛正在火热征稿中,投稿截止时间是今年8月31日。




东方木

DONG FANG MU

SciFidea

内容负责人




田丰

TIAN FENG

商汤科技 

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


戴森球:充满魅力的科幻概念


东方木


“戴森球”是多年前就已经提出、科学和科幻界都非常重视的有趣概念;而今天,到了开发它的绝佳时机。

从国内环境看,近几年来,科幻开始真正进入大众文化视野,由《三体》《流浪地球》等带动的一批硬科幻影视作品,让宇宙太空开发、新的能源材料、未来科技工程等元素,成了普通读者和观众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才知道,原来要进行宇宙开发,要先造太空电梯,进而去了解太空电梯的材料是什么,原理是什么。《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儿,但我们不能只有“流浪地球宇宙”

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

“戴森球”同样是人类宇宙开发必须经历的一条路,它蕴含着无穷的可能性,有潜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有着独特视觉奇观的硬科幻故事宇宙。


纵观国外科幻史,这样的科幻故事宇宙已经有了成功案例。“漫威宇宙”起始于1939年,“星球大战”起始于1970年,“赛博朋克”起始于1980年,它们从诞生起,就从各个角度、以各种形式衍生出无数后续产品。

当年科幻电影《阿凡达》横空出世,给了人们非常大的冲击,无论是视觉上还是认知上的。它不是在讲述人类具体某一项技术、某一个构想的未来,而是重新设计了潘多拉这样一个新的星球,一整套新的生态系统。

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

但潘多拉在科幻理念的设计上还是比较保守的。它跟地球的差别并不大,有着跟地球相近的重力系数、昼夜时长、大气压力;其动植物的形态和智慧生物的样子、语言,也只是在地球的模板上略做修改。可以说,《阿凡达》系列远没有充分开发一个星球级别生态文明的科幻想象潜力。

“戴森球”则可以做到这一点。作为一个有着严谨科学理论支撑,数十年间积累了无数科学家、科幻作家想象成果的超级IP,戴森球有太多可以让我们感到惊奇的内容。

试想一下,一个包裹着太阳,巨大无比的人造星球,一个可以自由设计和控制的生物圈,它涉及到的学科有多少?天文的、物理的、化学的、生态的、地质的……每一个作者都是造物主,昼夜时间由你来定,物种的进化道路由你来设计,重力的大小由你来调节,一切曾经发生过的,和未曾发生过的故事,都可以在这样一个世界来演绎。


一个类似《阿凡达》的故事,同样可以在一个有着类似丛林或海洋环境的戴森球内部发生。比如,一个有着奇幻故事中像天使一样长着翅膀可以飞行的人类种族,或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人,可以在戴森球故事中,在低重力区域真实存在。


再比如,恐龙和巨龙能够在合适的新生态环境中进化出来;闪电和火球也许会从地下冒出,因为戴森球的外壳中藏着驱动星球的能源工厂;这里有向着戴森球中心恒星生长的浮空森林,有着因为重力不均匀,从戴森球极地流向赤道的巨大冰川……


刘慈欣多年来一直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在多篇作品中呈现过戴森球的概念,这一次他也参与了我们这次征文的基础科技设定,来和作者们一起写这个故事。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戴森球实现不了的,这就是戴森球世界观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田丰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身为一名前沿科技行业从业者,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科幻小说。当在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小说《基地》中读到 “通过戴森球来收集恒星能量”的高级恒星系文明特征时,我深感震撼。

戴森球的魅力在于,当前人类面临行星级能源耗尽、人口持续增多带来的“进化墙”,必须向星际文明跃迁、开采太阳系能源,才能延续人类种族的生存发展,通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组成了人类攀爬“进化墙”的科技梯子

人工智能 x 戴森球


东方木


没有人工智能的话,也许戴森球根本建设不起来。

一件很有趣的事是:人工智能的理念和戴森球的概念,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1948年,冯·诺依曼概括了他在电子计算机设计上的理念,提出了“自动机”的概念,后来我们也叫它“冯·诺依曼机”,这种机器可以不断自己复制自己,从而繁殖成一个很大的集群,完成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 

“戴森球”概念的提出者弗里曼·戴森对人工智能理念非常感兴趣,写下不少关于“冯·诺依曼机”的科普文章,并提出了许多它的用途和模型。比如发射一些有着拆解星球和星际运输能力的智能机器,到木星和土星这类有水的卫星上,拆掉这些星球复制自己,把水搬运到火星上去。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弗里曼·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的概念。

戴森球这种规模的超级工程,尺度上是非常大的,单纯以人工的方式根本无法建造,需要引入人工智能,不断自我复制,拆解原有的星球,搭建新的星球,这种宇宙工程奇迹才有实现的可能。

戴森球建起来后,它的维持和管理,也必须依靠人工智能。越是巨大和复杂的机器,人类就越需要人工智能的帮助去操作它。


戴森球将是人类建成的最大的机器,这个人造星球内部的面积和人口是地球的亿万倍,星球的昼夜更替、重力的调节、大气和洋流的循环、各个地区气候和地质的状况,还有千万亿人口所建立的不同国家、城市、各种工程和机器设施,它们怎么管理,怎么调节,复杂度比今天的地球可能要高好几个数量级。除非由人工智能参与进来,进行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否则这个人造星球是根本无法运行和维持的。

田丰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太空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用形态:

太空探测器自主导航: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太空探测器自主导航,避免碰撞和故障,提高探测器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太空图像处理和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太空图像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太空环境和天体现象。 

太空资源勘探和开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勘探和开采太空资源,如太阳能、水等,为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 

太空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太空机器人进行自主决策和行动,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和自主性。 

太空通信和数据传输: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太空通信和数据传输更加高效和可靠,提高太空通信的质量和速度。 

太空机器人自主维修和维护:未来太空机器人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能够自主进行维修和维护,提高太空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太空资源开采和利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勘探和利用太空资源,如太阳能、水等,为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太空生命支持系统: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设计和管理太空生命支持系统,提高太空生命支持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如果开个脑洞,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科幻范畴的戴森球中,我认为可能会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和价值:

1. 基础设施建设: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设计和规划“戴森球”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水资源系统、空气循环系统等,以提高“戴森球”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类似《流浪地球2》中550W对月球引力发动机重大工程的总体设计与协同施工。

2. 生态圈的构建和维护: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设计和维护“戴森球”的生态圈,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以确保“戴森球”内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 球内文明的生存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设计和规划“戴森球”内的文明生存方式,包括饮食、居住、医疗、娱乐等方面,以提高“戴森球”内文明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太空探索和发现: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探索和发现太空中的新天体、新物质、新现象等,为人类在太空中的探索和发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5. 太空资源利用和管理: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太空资源,如太阳能、水等,以提高太空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6. 太空安全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保障太空安全,包括避免太空垃圾、防止太空事故等,以确保人类在太空中的安全。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幻范畴中的“戴森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探索和利用太空资源,提高太空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保障太空安全,为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戴森球的故事可能会什么样?


东方木


首先,我们希望看到阅读体验非常棒、情节感强的类型小说。这次征文大赛要求5万字以上,一个中长篇的故事,这就要求作品的情节结构有一定复杂度,要求作者善于谋篇布局,设计吸引人的情节和人物。

其次,我们希望看到跟戴森球主题紧密结合的硬科幻小说,戴森球的概念和设定,是这篇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去掉它,故事就无法成立。

戴森球中有许多有趣的技术设定,比如它的内壁重力可能是通过自转模拟出来的,不同纬度地区的重力不同,我们期待参赛作品的故事情节能够跟这些戴森球相关的独特设定结合起来。

我们在这里举几个例子,一个优秀的戴森球主题科幻故事,可以是怎样的:

比如,它可以是一个公路小说、旅行小说,主人公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在戴森球内的世界里长途跋涉进行冒险,比如从普通重力的赤道地区出发,前往没有重力的极地,他一路上会遇到什么,经历什么?

比如,它可以是一个悬疑、探险、解谜类的小说,戴森球内部演化出来的环境,必将迥异于地球,会有完全不同的物种结构、生态系统、地质地貌,人类踏上戴森球的世界,可能会发现比《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更多的惊奇之处。

又比如,它可以是一个讲述人类文明进化与冲突的故事,可以是战争、历史、奇幻故事。如果人类在戴森球世界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会分化为不同的物种和社会形态?比如在低重力区飞行的羽人和在无尽赤道海洋深处的鲛人文明?关于过去发生的事,是否会有不同的历史讲述?这个新的世界上的冲突,是否会有新的战争形式、武器形态,甚至是看起来如同魔法的体系和仪式,背后其实可以用戴森球设定进行解释?

以上这些,是写作时可以参考的内容,我们更希望作者能够用想象力,超越我们的预想,写出更具新意的,更加精彩的戴森球科幻小说。

同时,我们这次征文的范围是全球。从国际环境上看,其实以英语世界为主的西方科幻界里,硬科幻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近些年来,国际科幻大奖作品中,已经鲜有硬科幻大作:它们大多更加内向化,更强调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抚慰。即便如此,有着深厚的硬科幻积累的西方科幻,依然有着非常多的优秀硬科幻作者。

“戴森球”作为一个有着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能够被东西方共同理解的主题,给中外作者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同台竞技的赛场。我们希望中外作者能够在这个主题下碰撞出更加精彩的火花。

田丰


我这次借助商汤语言大模型“商量SenseChat”构想出一些关于戴森球的故事创意方向:

戴森球中的黑洞:戴森球中的黑洞能够吞噬一切物质,包括光线。小说中,主人公发现了一个神秘的黑洞,并试图探索它的奥秘;另外戴森球中还可能存在能够摧毁黑洞的黑洞炸弹,它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摧毁一切,主人公发现了一个黑洞炸弹,并试图阻止它的使用。 

戴森球中的虫洞:虫洞能够连接不同的时空。小说中,主人公发现了一个虫洞,并试图穿越它,探索未知的世界。 

戴森球中的时空扭曲与时空旅行:时空扭曲能够改变时间和空间的形态。小说中,主人公发现了一个时空扭曲的区域、获是穿越时空进行时空旅行,改变自己的命运。

戴森球中的文明:戴森球中的文明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它们拥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科技。小说中,主人公发现了一个外星文明,并试图与它们交流和学习;同时可能会有外星文明入侵戴森球中的文明,小说主人公发现了一项入侵计划,并试图阻止它们的行动。

科幻与现实科技的关系


田丰


“科幻负责大胆假设,科技负责认真求证。”

宇宙中有无数的科学原理、未来科技等待人类去认知和发现;而AGI通用人工智能带给人类一个史无前例的机会,就是用自然语言描述任务,而通过基础模型学习已有的跨领域、跨行业、跨语言的人类知识宝藏,来发现高维度解空间中的最优解,逐步减缓科学家的有限科研生命与无限科研领域之间的矛盾。

宇宙是一个创新实验室,而AGI是人类的科研助理,渺小的人类在宇宙中验证一个又一个猜想、假设,从而以肉体凡胎驱动物理定律,来改变浩瀚无垠的宇宙世界,也重新定义了人类文明自身。

从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科幻电视剧、科幻有声书、科幻VR游戏、科幻元宇宙、科幻论坛等;


直到现在用商汤语言大模型“商量”写作科幻小说、分析人类科技发展,用商汤“秒画”工具生成《三体》“二向箔”、“水滴”等星际战争的想象力海报,每天沉浸于将科幻创意转化为可视化内容的快乐之中。

用商汤“秒画”生成的“二向箔入侵”:
一半太阳系是二维,另一半是三维

科幻作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未来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无论是文学、影视、游戏等形式的科幻作品,只要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未来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我都非常期待和欣赏。

东方木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2》上映,很多人看了相关报道采访后,突然发现,原来电影里那些看起来很科幻的东西,像是外骨骼机甲、量子计算机,原来现实中都有啊,所以这个科幻片其实是个纪录片?

在很多人想象里,能够跟人对话交流的人工智能,是科幻故事里的,几十几百年后才能出现的东西,结果自然语言大模型一下子出来了,人家都已经研究了多少年了。

写科幻的高手,都非常关注现实里前沿科技研究的进展,一种技术,一种科学理论,如果它突然从实验室走到现实里,充分发展起来,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碰撞了,会发生什么事?会改变哪些人的命运?这些东西是科幻这门艺术创新的源泉,只要现实中科技在发展,科幻就总能玩出新的花样来。

就拿戴森球这个概念来说,它看起来是要花几百年几千年才能建成的东西,但是仔细去看,它里边的每一步,都是我们今天的科技有所涉及的,比如这个球把太阳包裹起来吸收能量,这些太阳能吸收装置的材料是什么?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光伏材料研究和光伏工程建设上,投入是相当大的。这些已经是在为将来的戴森球建设做准备了,我们可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见证人类在太阳系建设戴森球的初期工程。

所以,不要以为科幻是很遥远的事,现实科技的进展速度,没准哪一天就会把科幻里的东西带到我们身边生活里来。

刘慈欣在这方面就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有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天天跑步健身,他说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可能在他有生之年里,平民就能像日常旅游一样去太空了,但是这对个人体质可能是有要求的,他不希望自己那时候因为身体原因没法去。


百万奖金再度来袭!SciFidea中文奖·戴森球征文大赛正式启动
戴森球设定集 | 2009,唐风和刘慈欣聊了些什么
ChatGPT-4来了?听听《克拉克世界》主编怎么说 | 戴森球大赛评委专访
在英国读科幻博士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专访青年科幻学者吕广钊
镜中我:有关后人类时代虚拟现实对现实及人的生存意义的对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