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卓越讲座系列暨暑期大学生研习营顺利结营


2022年8月22-26日,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卓越讲座系列暨暑期大学生研习营”于线上成功举办。


活动邀请了科大卫、劳格文、金光亿等在历史人类学领域卓有声誉的学者,旨在介绍与研讨该领域的理论、实践与方法,期望能在年轻朋友中引发深度的思考,并发展出新的课题。为期四天的研习营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杜正贞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贺喜教授主持,共举办了八场讲座,吸引了国内外300余位师生的积极参与。

8月22日9:45,研习营举行了简短的开营仪式。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贺喜老师、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副院长张凯老师向参会者致辞。

随后,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老师进行了题为《历史人类学者跑田野在干嘛》的讲座。科老师分享了新界历史和秘密社会研究中的田野工作经验,提醒大家,要关注礼仪的实践和文字生产的历史情境。

当天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劳格文老师带来了讲座Fieldwork Makes History Come Alive。劳老师也从自己的研究经验出发,生动地讲述了如何将文献记载与仪式实践结合起来,从田野观察中重新理解中国宗教信仰的历史生成过程和重要性。

8月23日上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仁渊老师作了题为《村庄、国家与世界:历史田野的空间与时间》的演讲。李老师用屏南县柏源村“苏铎告状”事件与龙海市潘厝村潘家的发展这两个分别来自山区与海滨的例子,讲述了如何在田野间由小见大,如何从实践中看到制度,如何从村庄的历史连接到国家的历史。

同一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卜永坚老师在讲座《司法档案·文人想象·地方知识:雍正麻城杨氏失踪案的文本嬗变》中,聚焦于雍正八年麻城杨氏失踪案件,梳理和对比了经办案件的知县汤应求编纂的《自警录》、文人袁枚所写《书麻城狱》以及麻城杨氏宗族编纂的《同范公传》等关于这一案件的不同文本,指出司法档案、文人想象与地方知识三者之间存在互动,它们“多系并存”,并且时而针锋相对。

8月25日上午,台湾清华大学陈丽华老师带来讲座《在田野中穿越历史:台湾客家族群的嘉年华展演》。陈老师从台湾客家族群的嘉年华活动出发,聚焦于台湾南部高雄六堆客家人的“义民”标签如何被创造、被使用。陈老师分析了“义民”这一符号如何与地方社会的发展、清帝国对台湾的统治相联系,以及它在殖民时期与战后初期有怎样的新变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礼仪标签的延续与发展过程反映了国家与社会的转变对地方的影响,而庆典活动则是不同时期礼仪符号、意识形态的展现。

25日下午是香港城市大学程美宝老师的讲座《行走省城:一种跨时空的神游冥想》。程老师通过走路体验距离、对比卫星影像和古今地图等方式,用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条跨时空行走历史的广东省城路线图,她描述了广州的城市空间在历史中的变化以及历史记忆的断裂与连续。程老师也简要介绍了在城市中进行田野工作的方法。

8月26日上午,山东大学-首尔大学的金光亿老师以人类学研究者的身份,在讲座《人类学与历史:一个个人的经验》中概括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联系和互动方式,并以个人研究经验为例,讲述了韩国安东金宗族历史记忆的生成与动力。最后,金老师强调,在实践中,历史意识仍然在各种日常生活方式中发挥作用。历史学与人类学需要结合。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话,是过去事件和逐渐显现的未来之间的对话,然而只有人(能动者)来参与对话,“对话”才有可能。

当天下午,香港中文大学贺喜老师作了题为《文化:文字如何改变社会》的演讲。贺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在无文字传统的海南山区田野调查的经验,展现了无文字社会的特点,以及文字正在对这种社会与记忆传统的改造。随后,贺老师又用高山上的道公与流动的水上人祭祖两个例子,展现了文字进入社会后,法术的文字传统与儒家的文字传统之间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与定位也转变了。她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反思研究者本身的知识体系,小心文字带来的想象,面对新的知识保持谦虚和渴求的态度。

在四天密集的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线上的交流、互动,从自己的学习研究出发,就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适用对象(如在城市史、早期中古历史和当代史研究中的应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南北分别和区域差异,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取向、工具在研究实践中的融通(如大数据)等问题开展了讨论。在最后的结营仪式上,杜正贞和贺喜老师也就上述问题与同学们作了交流,并鼓励同学们开展自己的田野实践和研究,完成研习报告。本次研习营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图文:简睿明、刘丽婷

编辑:赵晶

审核:瞿萧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