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废物,只有资源”的零废弃观(上)——走进瑞典垃圾循环利用系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可持续未来创新联盟 Author Junshan



这几年,不少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自家垃圾不够烧而转向其他国家进口垃圾”的瑞典是如何将垃圾转换为能源取暖发电的新闻,作为在欧洲都被称为循环经济先驱的瑞典,它让人瞩目的不仅仅是“自家垃圾不够烧”这样的标题,而是一套深植于社会的以零废弃为目标、没有废物只有资源的架构体系与全民意识。



瑞典的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也就在并不久远的 20 世纪 90 年代,60% 的垃圾还仍然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填埋。如今,这一比例不到 1%,2021年,瑞典全国一共处理了496.191万吨垃圾。如果把这些垃圾平摊到单个人身上,相当于每个瑞典人生产了475 公斤的垃圾。这些垃圾是如何被处理的呢:


31%的垃圾变成回收材料进入再生产环节,总计1,538,830 吨,相当于 147kg/人。


3.3% 的垃圾为回收的建筑材料,总计 162,310 吨,相当于 16 公斤/人。


15.1%为厨余等有机垃圾, 总计748,280 吨,相当于 72 公斤/人。这些有机垃圾经过生物处理后,一部分转换为肥料用于农业及花园,另一部分则转换成供发电或取暖用的能源,又被称为生物基能源。


49.7%经过焚烧转换为能源,总计2,468,270 吨,相当于236 公斤/人。


只有0.9%的垃圾无法再利用而称为真正意义的垃圾被填埋,总计为44,220 吨,相当于 4 公斤/人。


(图示瑞典市政垃圾处理的不同用途与产出)


如果横向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相比,我们就更能一窥瑞典的垃圾处理成绩究竟有多么骄人。


根据2019 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欧盟的城市垃圾量达到 502公斤/人。49%的垃圾经过处理回收,包括生物处理,27%的垃圾 用于转换为能源,24% 的垃圾被填埋。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1.31亿吨,比前一年增加了2.4亿吨。其中,被填埋处理的比重为45.6%,总计为109亿吨,被焚烧处理的比重为50.7%,总计为1.22亿吨,其他处理方式占3.7%。


根据中国青年报20年一月的一篇报道,位于西安的中国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有10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面积就快要被填满了,在它之前,已有多个城市的垃圾填埋场提前“退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01/c_1125410881.htm),照此速度下去,中国将会面临无地填埋垃圾的问题,更不用提被填埋的垃圾降解的时间与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而从瑞典的经验可知,中国这些被填埋的45.6%比重的垃圾,是有多么大的潜能可将其转换为能源或资源被再利用,而不是如此白白被丢弃。而被丢弃的厨余等有机垃圾在自然分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甲烷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社会努力实现的碳排放的控制非但无助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垃圾焚烧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技术与装置,会产生比如二噁英等有害气体,这种有毒物质会对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很大危害,有效控制二噁英等物质的产生与扩散,直接关系到垃圾焚烧及垃圾发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后,欧盟又根据哥德堡协议要求欧盟境内的生产企业必须要采集并无害化处理所有协议内规定的有害气体,瑞典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对于二恶英等有害气体的处理技术与装置也是中国企业可以借鉴与学习的,从而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前文提到,90年代瑞典的垃圾填埋率还高达60%,那么它是如何经过这些年将这个数字降到如今不到1%的填埋率的,瑞典南部城市隆德市(也是欧洲标杆循环利用标杆城市之一)市政府的 Erik Rånlund 说:这一巨大的成功来自于“制定清楚的目标和计划、有效的垃圾管理体系、政府和公民的共同意愿的结合。”


瑞典社会对待垃圾这一课题设定的行动优先级顺序是:

最首要的是要减少垃圾产生;

其次尽可能实现物品在整个社会的再利用以延长其生命周期;

进入垃圾系统的废弃物要尽可能的进行材料回收和生物处理;

无法进入再生产或利用的废弃物则进行其他形式的回收,例如转换成能源;

经过以上行动都无法再被利用的废弃物才是真正意义的废弃处理,例如运往填埋场。


(瑞典废弃物阶梯式管理一览表)


减少垃圾的产生反映了瑞典整个社会对待物品的态度,不难想象它为何会被列在首位。瑞典文化里有个关键词叫做“lagom“,翻译成中文,可写作,不多不少刚刚好。这个词最早产生于维京时代,当群体共享为数不多的珍贵社会资源(食物等资源)时,每个人只取维持自己所需的资源,以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从有限的资源中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个理念发展到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更多的是如何控制住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而在满足需求的时候考虑到消费行为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


在瑞典,二手市场Loppis是一种文化与风俗,也是周末或假日家庭出游的拜访处之一。很多社区会在每年春夏季节举办当地的Loppis活动,有的农场会将不用的谷仓整修后用作常年的Loppis场地,还有的市镇会辟出场地举办汽车后备箱Loppis活动,普通家庭把自家不用的东西装进后备箱,周六时开到指定场地,打开后备箱就是一个临时的二手店。瑞典还有一些教会等机构筹办的二手商店,接受家庭的捐赠,二手商店的收入除了用来支付正常的营运之外,所得收入都捐给慈善所用。有的卖,就有的买,购买二手产品也是瑞典人的习惯,从儿童的衣物脚踏车玩具到家庭用的电器家具甚至汽车。除了前面提到的实体二手市场,网络二手交易更是在网络年代兴起,瑞典最大的二手交易网站blocket.se提供交易平台,交易的物品包罗万象,一个产品交易广告需要支付给平台40瑞典克朗,有的商家如宜家为鼓励消费者将不用的产品尽可能在社会进行再流通,会承担这40克朗的费用,因而当在blocket上挂卖宜家产品时,挂卖者不需要支付广告费。


(市民公园儿童用品二手市场,图片来源 https://www.expressen.se/kvallsposten/loppisguiden-2018-har-finns-fynden-i-sydsverige )


除了二手交易渠道外,瑞典还在垃圾回收站等地设立“免费物品站“,家庭将不需要也不想再进行二手交易的物品送至此地,有些物品如衣物等会被送到世界其他更贫困的地区,或由其他有需要的家庭再使用。


有一种对待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迷思是,某个社会达到整体富裕之后,才会开始关注环境话题,才会减少消费,绿色生活。而瑞典就是这种迷思的一个绝佳反例,与西欧中欧等老牌发达国家不同,北欧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与自然资源的匮乏和人口的稀少,借助经济与政治政策,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真正达到全体社会普遍又平等的富足,按照一般认知与其他一些地区的经验来看,这种富足本应是导向社会走向消费主义与铺张浪费的可能,但瑞典社会一直保留下来传统的Lagom也就是对物质消费秉持不多不少刚刚好的文化习俗,与不浪费的日常习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与他们的下一代正是现在瑞典社会的最主流生产与消费的群体,这两代人都保留了loppis即使用二手用品的习俗。瑞典人认为,作为有一千万人口的这个国家,如果人们不节制消费不节约使用,那么这一千万人会消耗掉比这个国家所能提供的多达近五倍的资源,这种生活方式无异于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只顾眼前,而不顾后人,不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社会人均收入的增加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比瑞典社会晚多少年,中国也一样面临消费所需与资源供给的巨大差异的现状,而中国社会曾经也以节俭与善用一切可用的资源的聪慧为荣。重拾传统,为新的环境与语境下所用,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话题。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公众号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往期话题精选


ESG与碳管理专业课程


带你走进顶级奢侈户外品牌Patagonia|可持续时尚案例拆解


COP15后:金融机构如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强制披露呼之欲出,企业需要快速应对


2022年ESG信息披露政策盘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ESG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