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系列 | 全球成功进入临床的80条AI药物管线

智药局 智药局 2023-08-18

2020年,是AI制药赛道最为火热的一年。

而2022年,很少再听到业内传来上亿美元的融资消息,企业们开始静下心来埋头做药。


又到一年岁末时,这批以AI技术切入药物研发领域的企业们,进展是否顺利?有多少管线迈进了临床试验的大门?


智药局2022年度系列(一),盘点了全球41家企业、80条成功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管线,为各位分享AI制药行业的新进展。


研发进度

在智药局此次统计的全球80条获批临床的AI药物管线中,有41推进到Ⅰ期,约占总数的一半;其次为推进到Ⅱ期,29由此可见,整个行业在进入临床后的推进速度还是较为可观。

不过要注意的是,以IND获批为节点,临床后期的试验风险及研发成本都比临床前更高且AI的应用空间和技术成熟度也较小,因此AI制药企业的研发优势会有所削弱。

 

部分推进至临床Ⅱ期的企业即将面临药物研发的“死亡之谷”,能否顺利推进,还有待明年公布最新的实验数据。就本次统计的样本数据而言,也能看出,临床Ⅱ期至Ⅲ期的管线数量出现断崖式下滑,仅5条管线进入上市前的最后验证阶段。

另外,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AI制药行业起步晚了5年左右,研发进展也相对落后。80家中国AI药企中,14家成功将管线推进至临床阶段

除熟知的英矽智能、冰州石生物之外,未知君、埃格林医药、红云生物、药物牧场等企业也拥有了临床Ⅰ期管线资产。

另外,今年还有四家AI制药企业获IND批件,分别是劲风生物(2月)、宇耀生物(3月)、费米子(10月)、德睿智药(12月)。

研发方式


研发方式的选择,对AI制药企业而言尤为关键。目前市场上大致分为四类:全程自研、与药企合作、买进临床前管线自主推进,以及作为临床资产全部卖出

这不仅取决于每家企业对潜在风险的偏好程度,也与商业模式、现金流情况及管线的收益分配密切相关。

 

就本次统计样本来看,不少企业都以自研为主,约59条管线。此外,合作研发的管线11条,有10条管线由AI制药企业收购而来,直接从临床后阶段推进上市。


今年9月13日,国内的剂泰医药就曾买入韩国一家精准医学公司Voronoi的pan-RAF抑制剂项目,新命名为MTS004。并将支付含首付款、开发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在内近5亿美元。

另外,两家AI制药企业合作研发的模式也较为常见。如Nimbus Therapeutics与老牌AI药企Schrödinger深度绑定,共同开发了5条药物管线,最后以成立新公司的形式打包卖给大药企。

12月14日,武田以高达40亿美元的预付款,直接收购了该公司一款推进至临床Ⅱ期的TYK2抑制剂,这笔交易羡煞不少AI制药同行。

靶点分布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在智药局统计的全球80条AI管线中,52条已公布靶点,25条未公布靶点,而运用人工智能发现新靶点的管线仅3条。这也表明绝大多数的AI药物研发公司和传统biotech一样,仍在一个池子里捕捞药物。


这些已经公布靶点的管线中,包括已经被验证的EGFR、MALT1、GLP-1、PI3Kα等卷上天的热门靶点,也包括LANCL2、ERK1/2等并未有药物上市的靶点。部分公司选择绕开同质化竞争开发罕见病药物,已经有几家公司的药物获得了FDA孤儿药认定。

 

很多AI药物研发公司声称拥有发现新靶点及药物的能力,但从统计数据来看,运用人工智能发现并验证新靶点+新分子并进入临床的公司为凤毛麟角。

例如英矽智能的ISM001-005,即找到了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全新靶点及分子;以及Verge Genomics,公司利用无偏倚的算法找到针对渐冻症的新靶点,并针对该靶点开发小分子药物,目前已进入临床I期。

尽管没有创新靶点的出现,但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基于计算或者机器学习的方法能够帮助这些biotech获得疗效更好、副作用更低、拥有best in calss潜力的药物。

适应症分布

在对2011年~2020 年十年间的9704个药物临床项目进行研究后,生物技术行业组织BIO曾发现,肿瘤药物的成功率只有5.3%。

 


作为患者最多、最难攻克的疾病之一,癌症也是众多AI制药企业首选的适应症领域。80条管线中,60%的临床药物正在进行肿瘤、癌症相关的患者试验

 

智药局注意到,成立于2019年的埃格林医药,由美国前FDA评审官员创办。其针对子宫内膜癌适应症的EG-007管线,已经推进至临床Ⅲ期,是目前国内进展最快的一条管线。

其次,也有不少企业布局了遗传疾病、罕见病等小众赛道,管线占比约12%;8条管线在神经系统、肠道相关疾病等适应症领域进行临床试验。

长路漫漫

对于一家biotech而言,临床管线可谓是最重要的资产。而进入临床后,AI能否帮助企业提高临床成功率仍是个问号,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部分进入临床的药物悄然消失在了公司官网,少数药物在临床上表现出疗效不佳,也有药物的临床数据令人惊喜。

当下绝大多数药物仍然处于临床1期,仅有少量被推到中后期,能否有药物最终上市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AI制药,道阻且长,保持质疑与期待。

—The End—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