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制药业上演凡尔登绞肉机:4个月裁了近8000人

智药局 智药局 2023-08-18


如果说,去年生物制药公司不断裁员和削减管道以求生存的故事,让整个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么,并不乐观的是,这个阴影还在越扩越大。

Fierce Biotech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119家药企裁员。而今年才过去4个多月,就已有78家药企裁员,相当于去年整年的66%

原因有很多,或管道进展不顺,或资金紧缩,或倒闭清仓,但根本原因是为了度过寒冬。

在智药局看来,裁员本就是行业内部断尾求生,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应理性看待。


85起“瘦身”事件


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5日,今年生物制药行业已有85起裁员事件,涉及78家药企,近8000人被裁(仅统计已披露人数)

其中,不仅有默克、拜尔、辉瑞、赛默飞等跨国药企巨头,也有Goldfinch Bio、Vedere Bio II等鲜为人知的初创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自2月起,赛默飞已连续4个月裁员。


从部门来看被裁的不只是研发人员、普通员工、CEO等高管,甚至个别公司因破产退市导致全员离职,可以说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肃清运动。

裁员数量上,有低至10人以下的,例如Aridis Pharmaceuticals共7人;也有高达上千人的,例如Grifols约2300人,但更多的企业并未披露具体裁员人数。


从时间上来看,2月和3月达到了高峰,各25起裁员事件,到4月份有所缓和,共14起。



原因几何?


从裁员原因上看主要分为5类:资金紧缩/融资困难、管道进展不顺、市场因素、企业战略调整、破产倒闭。


01 资金紧缩/融资困难


代表企业:ReNeuron、Neurona、Neoleukin


这类企业非常坦诚,直言裁员就是为了节省开支,延长资金储备时间。


1月,英国干细胞公司ReNeuron裁员40% ,以此将现金跑道延长至2024年,缓解去年融资困难的部分压力。


2月,细胞治疗公司Neurona宣布裁员25%,旨在“在当前资金紧张的环境下精简预算,并扩大可用现金以支持正在进行的NRTX-1001临床试验”。


02 管道进展不顺


代表企业:Fate Therapeutics、Theravance Biopharma、Quantum Genomics


1月,Fate宣布提前终止与强生的合作,砍掉多个CAR-NK临床项目,并计划将人员缩减至220人,裁员比例超50%。受次消息影响,Fate股价暴跌超过50%。


2月,Theravance削减了吸入 Janus 激酶 (JAK)抑制剂项目 nezulcitinib,并裁员17%。此前,该公司在2021年因氨普洛西汀Ⅲ期失败后,裁员75%


对此,Theravance表示已走上正确的轨道,后期将专注于PIFR-2 的第4阶段头对头研究。


03 市场因素


代表企业:赛默飞、安进、赛诺菲


以赛默飞为例,4个月裁员约700多人,原因是因为新冠业务大规模下滑。2022年,其与新冠相关的收入为31.1亿美元,和上一年92.3亿美元的收入相比暴跌了66.3%


无独有偶,安进在1月和3月共裁掉750人,该公司表示:“面对不断加剧的药品价格压力和高通胀水平,我们做出这些改变是为了重新调整我们的支出基础。”


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安进裁员的背后,主要是由于受到仿制药的竞争和新产品的迭代双重影响,其现有商业化产品的市场被进一步挤压。


04 企业战略调整


代表企业:诺和诺德、Instil Bio


与其他公司不同,诺和诺德不像裁员,更像是重新分配职位。虽然他裁掉了西雅图实验室和印第安纳波利斯研发中心约100名员工。但他在波士顿地区新增了200个工作岗位,还表示这些员工将有机会在其他地点寻求空缺职位。 


细胞治疗公司Instil Bio,将CoStAR-TIL平台的制造和临床试验运营转移到英国,导致其在美国制造业务的15名员工离职,这距离其上次裁员60%不到半年。


05 破产倒闭

代表企业:Pear Therapeutics、Vedere Bio II、Vyant Bio

相较于破产倒闭,裁员仿佛就不算多大的事了。

4月,被称为“数字疗法第一股”的Pear Therapeutics,申请了破产保护,解雇约170名员工,包括CEO,占其员工总数的92%,还表示剩下的15人为“过渡团队”。

同月,曾被诺华青睐的基因治疗公司Vedere Bio II也难逃破产命运,距离其成立仅2年时间,可以说还未腾飞就已夭折,可谓一个字:惨。



从数量上看,因资金紧缩/融资困难导致裁员占比最高,为29起,其次是管道进展不顺,为27起

结合今年第一季度生物制药行业融资金额来看,合情合理。

据In Vivo统计,第一季度全球生物制药领域融资总金额为13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79亿美元,短短一年时间滑跌24%

管道则很容易理解,毕竟对于Biotech而言,一条临床管线的不顺往往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而对于Biopharma和Bigpharma来说,市场对于试错的包容度也在降低。

而诸如强生,辉瑞,基因泰克等巨头们,裁员则更多是因为自身战略和市场因素。

裁员风暴就像一个过滤网,筛掉后被风吹散的是前景黯淡、难以筹集资金和维持业务的公司。能留下的,则是有大量资产和管道并有能力筹集资金的强者

更多的是连续裁员、削减管线,还在苦苦支撑的玩家,谁也不知道明天是曙光还是黑暗。

残酷的是,穷与富的沟壑只会越来越大;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是试金石,顺应才能活下去。


顺应趋势


加速AI领域的布局:

布局AI医疗领域,早已成为生物制药行业的新风尚之一。 AI药可以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加快新药上市速度。据统计,AI医疗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达到385亿元。

对此,药企巨头、AI制药初创企业以及CRO头部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并展开布局,试图分到一杯羹。

杨森,正加速在AI领域的布局并初具规模:不仅与多家AI医疗企业展开广泛合作,在公司内部,更是拥有超过 100 名既精通数据分析又熟悉临床研究的复合人才以及正在推进的100余个AI项目


此外,默沙东、赛诺菲等制药巨头也在深入布局AI制药领域,除了借助AI技术开发小分子、大分子、蛋白降解剂等药物,还在尝试将AI技术应用于靶点发现、药物安全性预测、临床试验设计以及临床数据管理等环节。

就国内而言,智药局统计,截至去年末,已有80多家制药企业企业布局AI领域

虽然,目前还没有一款真正由AI设计上市的药物,但从长远看,AI技术应用于制药将是大势所趋。

细胞基因治疗浪潮:

据悉,2022年全球营收排名前20的药企,均已布局细胞基因疗法,包括辉瑞、强生、罗氏和默沙东等巨头。


值得一提的是,辉瑞已有3款罕见病基因疗法项目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就国内而言,目前全球有近1800项细胞治疗试验,中国占比超50%,占据了半壁江山,相关领域的公司超过100家,其中既有老牌传统药企,也有以CGT为主营方向的创新型企业。

以药明巨诺为例,其CAR-T产品倍诺达去年销售总额为1.46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3080万元,同比增长373%

更引人瞩目的是传奇生物,其CAR-T产品Carvykti在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约为4.98亿元,相比于上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1%。消息一出,其股价大涨,突破110亿美元。

据统计,2016—2020年,细胞基因疗法市场规模从50.4百万美元增长到2075百万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近30539.1百万美元,万亿蓝海浪潮已然掀起。


说在最后

寒冬下,生物制药行业加速下滑,数以千计的员工被解雇,企业资金枯竭,难以维持生计。

这是一场由利率上升、产品开发停顿、政治紧张局势等所因素组成的完美风暴,让整个行业陷入困境,风暴中的人正在“断尾求生”

但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公司表现良好,吸引了投资者们的关注,并推动了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的发展。

例如,今年3月,卫材和渤健的新型阿尔茨海默氏症药Lecanemab完全批准申请获FDA优先审评。

黑暗与曙光并行,企业家们还需系好安全带,跳出框框思考,并利用新的资金来源和战略应对这些挑战,并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The End—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