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高校教职竞争这么激烈?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今日话题:大城市竞争/小县城安稳,你怎么选?


前阵子我们转载了一位知乎网友的经历:《博士直接回老家县城,大几十万安家费+事业编,目前副教授待遇,准备整个宝马X3……》,网友本人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在上海发展,而是选择回老家县城谋得了一份专科教职,学校承诺高额安家费及编制,自己感到十分满足。


此文一经发出便受到了广泛讨论,后台评论中少有尊重祝福,更多的是质疑其经历真实性或痛批其“没出息,目光短浅”的……大家对这种安于现状、“求稳”的心态褒贬不一,似乎这种选择从一开始就有些“魔幻”,值得商榷,那么哪种选择又是可以被直接定义是为“正确”的呢?


大多数人默认的正确答案或许是争取留在大城市的名校,因为留在大城市意味着有出息、出人头地,名校更是能带来无限光环,“很有面子”,但是大城市教职的竞争压力却是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秤砣,压得人喘不过气


换言之,你留在了大城市,不一定意味着大城市把你留下了,你向往的地方,也一定会是其他人努力的方向。于是“不缺人才”的高校有了更为严苛的筛选人才的方式,求职者在教职竞争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然而可能还是有人会坚持道:前面的风雨我都不怕,只要坚持努力,评上教授就好了。


而事实上名校的教授,却远没有想象的轻松,这就要说到最近很火的一个词——“营销型知识分子”


此概念出自卡内基梅隆大学英文系教授杰弗里·威廉姆斯近日在《高等教育纪事报》发表的文章,而它也正符合现在国内“网红教授”频出的现状,即除教学和研究外,教授在各类媒体上的营销推广成为了刚需,如果不推广自己,就有可能被“拍到沙滩上”,必须用自己的文章、课程、谈话、见解乃至人格吸引关注。


随手一搜,名校“网红教授”比比皆是。


图源:百度


网友们对于“网红”现象或褒或贬的态度下,教授们或许也面临着岗位竞争的无奈:每年都持续有人毕业,但教职越来越少。举个例子,现在美国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博士毕业生能找到体面的全职工作。焦虑的研究生和青椒们必须四处活动,参与研讨会和酒会,吹风、打探,自我营销,充分利用社交帐号获取关注。
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发声的方式,也与“网红教授”无异,都是想成为“名人”从而在“名校”扎稳脚跟。但殊不知树大招风,名声大了以后,问题和缺陷也会随之放大到公众面前,前有复旦教授陈果一字读错跌落神坛,后有北大教授陈春花学历事件,都是很好的例子。
此时可能有人想问:为什么高校教职竞争这么惨烈?

图源:百度


得到的答案却令人恍然大悟:心态放平,找到适合自己的,竞争就不一定激烈。

图源:知乎


适合这个词很微妙,却也很具体。毕竟高校不止大城市有,种类也不止清北、C9、双一流,选择自己适合的高度才最重要,如我们曾经发布过的《博士毕业,想进高职院校是理智的选择吗?》,四非二本也是高校,高职院校也是高校,看清自己能力所及范围才是正解。

图源:知乎


据知乎一位匿名用户提到,其实这几年高校进人标准已经趋于稳定,前几年更为惨烈。
“我早些年读博士的时候,大环境下博士们都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文章,那个时候的毕业标准是三篇EI就可以毕业,博士们整体论文水平都比较低。我读博士的时候,毕业的博士留校,在强势学院能拿讲师,弱势学院能直接拿副教授,我们学校的博士去其他非211大学基本都能拿到副教授。
当我毕业的时候,留校标准必须得有SCI,而且得有二区以上,我幸运够条件留了下来,挣扎了几年拿到国青基。这个时候,我们学校有国青基只够报副教授门槛,基本评不上,而其他非211大学有国青基可以直接拿副教授。
但是我犹豫啊,舍不得学校平台,结果犹豫了几年不用犹豫了,非211大学国青基都不一定给副教授了。哎,个人发展赶不上标准的提高啊!!”
“竞争激烈”的原因也便显而易见了: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回到最初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选择可以被定义为目光长远的“正确”选择呢?其实没有一种选择是十全十美可以受到所有人认可的,但是文章开头那位回老家在专科任职的答主也不应被简单定义为“目光短浅”,与其在大城市苦苦支撑,不如放自己一马~
要是你,会怎么选呢?

责编、审核:Hannah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多所高校宣布博士学制延长!教职招聘年龄却越来越低…

博士毕业,想进高职院校是理智的选择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