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巴又乱了,怎么回事?

古原 古老板的老巢 2024-03-26

新华社哈瓦那3月18日电:古巴外交部18日召见美国驻古巴临时代办本杰明·齐夫,强烈抗议美方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和煽动街头骚乱,插手古巴内政。17日,古巴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有民众上街游行,表达对停电和食物短缺的不满。


古巴这个国家,对于中国人来说,算是异常熟悉,又非常陌生。熟悉是因为,曾经是冷战时期,曾与中国同属苏联阵营。而陌生的是,这个国家离中国太远,也没有几个人去过,没有人知道那里是什么情况。

实际上,古巴早已不是当年的古巴了,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今天就来说说古巴的历史和现状。

古巴那段特殊的历史

古巴,这个加勒比海上的小岛国,曾经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较量的前线,革命领袖卡斯特罗带领的社会主义运动震撼了整个西半球。

几十年过去了,古巴人民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痛苦。

1959年,年仅32岁的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的革命军队在这座加勒比海岛国树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这位热血青年宣称,古巴将不再是任何国家的"后院",将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小岛宣告与邻国美国决裂,与苏联结盟,很快就卷入了东西方阵营的对峙。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古巴成为地缘政治斗争的前沿。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让世界陷入核战的恐怖阴影;为响应卡斯特罗的呼吁,成千上万的古巴人远赴非洲参加反殖民战争。

在国内,私有财产被没收,资本主义的一切商业活动遭到取缔。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一直是古巴的痛处。

苏联解体后,对古巴的援助终止了。古巴和朝鲜一样,经济系统濒临瓦解。

1990年代,出现了被称为 "特殊时期"的严重物资短缺。

不仅是食品和消费品,连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燃料都短缺。

在卡斯特罗去世后,2011年,时任古巴领导人的劳尔·卡斯特罗承认,改革势在必行。

古巴式"改革开放"

2011年,劳尔·卡斯特罗接手古巴最高领导人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被称为古巴式"改革开放"。

首先是扩大私营部门。党和政府鼓励民众自主创业,允许小规模私有企业合法经营。

据官方统计,截至2020年底,古巴已有60多万名私营从业人员。烘焙小作坊、修理铺、餐馆等熟悉的私营业态重现古巴街头,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其次是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

农民可以租赁国有土地从事种植业,并按约定的指标缴纳税费后自主经营。不过,一些西方智库报告认为,由于缺乏投入品和资金支持,加上禁止雇用农业工人,这一改革的成效并不理想。

再者就是旅游业的开放。

哈瓦那老城区流光溢彩、充满古巴本色的景致,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业成为古巴主要的经济支柱和外汇来源。外国酒店管理集团如西班牙Meliá、加拿大Blue Diamond等纷纷入驻古巴。

就连被视作"革命的堡垒"的玛丽埃尔特区也开放了。

多年来,这一滨海地带一直是古巴重要的军事设施所在地。

2013年,决定在这里兴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深水港口,打造出口加工区(特区),期望能像中国深圳那样发展起来。

在外资方面,古巴政府推出了合作生产、酒店管理、特许经营等多种模式来吸引外商投资。

而加拿大ScherittInternational、西班牙Globalia等大型跨国企业已先期在古巴布局。

不过,这些改革举措都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私营企业规模不能超过某个限度,外商投资只能采取合资或合作模式,关键产业仍由国家把控。

一位资深国际商务专家这样评价古巴的改革:"就好像古巴人给自己系上了缰绳,只允许在既定范围内小步跑动,而非像深圳更为彻底的全方位改革开放。"

新一代古巴人的声音 

其实在2021年,古巴就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示威。

要知道,古巴是可以上脸书和推特的,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太久的古巴年轻人,迅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原生代,年轻一代古巴人更加渴望自由和发展机会。

29岁的哈瓦那诗人亚历杭德罗·哈雷拉就曾在推特上呼吁民众:"我们要发出声音,表达自己争取权利的意愿……我们要拥有不再受限制的机会!"

这股新生力量让古巴政府开始重视网络平台。

在社交媒体上,政府拥有大量公职账号,通过分享生动鲜活的日常视频和话题来吸引关注。

从某种程度上说,年轻人对自由表达和新机遇的渴望,推动着古巴进一步开放互联网。

然而,对于新一代人的呼声,古巴政府的反应似乎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一方面,他们必须因应时代潮流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开放;

但另一方面,深植已久的保守思想的禁锢又令他们望而生畏。

2021年那场游行示威被定性为 "反革命分子"策动的事件,一些带头人被捕入狱。

这种强硬的做法,无疑再次引发了外界对古巴的批评和指责。

但这些风波,最大的因素,还是穷,经济不好。此次的风波根本原因也是经济不好。

但是,现在古巴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止是市场化改革不够快,还有与美国的关系问题。

古巴在上世纪初就是美国中产的度假圣地,只要观光业发展起来,古巴不可能穷,但是,古巴与美国的关系,让古巴虽然引进外资,大量建酒店,但却没能达成理想效果。

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曲折

说到古巴的前途,绕不开它与美国之间曲折的关系。作为古巴最近的"大邻居",美国对这个加勒比小国家的影响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1960年,美国对古巴实施经济制裁并断绝外交关系,陷入长期对峙。1961年,美国支持流亡古巴人实施了彻底失败的"猪湾事件"。1962年,两国更是一度踩在核战争的边缘。

1977年,卡特政府与古巴关系开始缓和,双方恢复了利益干事机构。但1980年代初里根上台后,美古关系再次陷入冰点。

1996年,克林顿签署了"赫尔姆斯-伯顿法案",将对古巴的经济制裁法律化,并惩罚与古巴有经贸往来的外国公司。多年来,古巴屡次指责这一法案加重了它的经济困难。

2014年,奥巴马政府开启了"解冻"美古关系的进程。双方分别设立了大使馆,放宽了旅行和贸易限制。

然而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策再度收紧,重新禁止美国公民赴古巴旅游,限制西方公司在古巴开展业务。

2021年拜登政府延续了既有的对古巴制裁政策。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古巴最重要的邻国,其对古巴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小岛国的未来轨迹。

古巴未来走向哪里?是否能摆脱经济困境,获得发展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白宫的态度。

古巴迈向未来的思路

古巴前景的不确定性,无疑来自于它自身的种种矛盾。

作为一个穷了这么多年的国家,它渴望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也在大力引进外资。

年轻一代的呼声催生了一些小步骤式的改革,却也引发了保守派的恐慌和压制。

与美国的关系则进退维谷,似乎无论走到哪一步,都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那么,古巴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也许可以借鉴一些曾经走过相似道路的国家的经验。比如越南,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了"革新"政策,大胆拥抱市场经济,以实现经济起飞。今天的越南在经济上已经全面开放,GDP增速居东南亚前列。

再比如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社会,无一不发生着剧烈的变革。

对古巴来说,要真正实现振兴,也许需要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市场化变革。

仅靠小步调整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需求。除了进一步拥抱市场经济外,古巴还需要推进更多的法律上的产权保护,让公民拥有更多权利和自由;在外交上,也需要摆脱过往体制的枷锁,真正融入国际体系和全球化市场。

当然,这种"彻底变革"对于一个有着60多年计划经济传统的国家来说,绝非易事。意识形态的包袱和来自保守派的阻力,将是巨大的障碍。

不过,古巴的年轻人已经在呼吁变革了,国际社会也在期待一个更加开放、繁荣的古巴。

美国政府,对于这个"孤儿"般的邻国,也许也应当转变心态,真正伸出友谊之手。一味地打压、制裁,并不能真正帮助古巴走出计划经济体制。

贫穷社会,保守势力才会强大,越来越富的社会,对开放自由才会有更多的向往。

古巴著名诗人何塞·马蒂的期许"希望之花在圣地重生,岛上春天终将来临"。

一个世纪以来,古巴人民在这座小岛上经历了太多曲折和动荡。但愿古巴这片土地的民众,终能在历经风雨后,拥抱自由市场,迎来灿烂的春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